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读人性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探讨人性的概念、内涵、框架及其构成,试图找到科学的基础和解析,以求有利于揭示世上最高级动物的“人性”之奥秘,用“科学的人性观”阐述和分析一些重要的人性单元与人性侧面,以此展现人类五光十色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不断在探讨人性的奥秘。按说,心理学本应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但由于在其形成为一门学科的过程中,客观上其重心发展成为研究心理的机制,而不是人的本质了。人性由于其来源和范围的广泛,研究领域留给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当然心理学也必然地要涉及到一部分。后来人性的研究已泛化到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至今,有关人性的著作可说是汗牛充栋,但真正直接解读人性的专著却如凤毛麟角。笔者斗胆提笔,只求浅释于万一,并求与同道共勉。

目录

上篇:科学的人性观

前言

人性研究的历史简约

人性的词义及相关概念

人性的生物学基础

人性的社会化

人性的框架组合

人性的图解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的特质与分析

下篇:科学纵横谈

感性和理性

寡廉鲜耻

追求与信仰

人性的偏颇

畸形和异化

好奇心

关于意识

嫉妒与报复

善待自己与善待他人

见义勇为

助人行为

人对社会的适应与融合

人间有五情

性格决定命运

人类——世上惟一的“精灵”

结语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以上儒、道两家的论述,大都是对人性的期望值,并未深入到人性的本质。这自然是与当时的科学不发达以及观察的手段不够客观有关。至汉朝,董仲舒对人性提出了“性三品说”,这比以前只有善、恶的看法有了进步。他指出:“圣人之性善,斗筲之人性恶,中民之性可善可恶”,而且恶是可以由于“王者之教化”而成为善的。不过他这种以社会地位来划分善恶的看法显然又是错误的了。至宋代朱熹,他是一位研究人的理性的大家,他对天性层面也很有研究,但多属臆断,如他认为:“人禀气而生,气有清浊昏明之分,故人有圣、贤、愚、不肖之别”。他讲求“存天理,灭人欲”,以仁为修养的最高境界。继其之后,明代王守仁是又一个理学大家,他提出了有名的格言:“知行合一”。

在外国,古希腊哲学家的鼻祖苏格拉底就很重视人的本性的研究。他提倡人们应“认识自己”,要研究“心灵”。不过后来却走向唯心和片面性的道路,如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知识就包含着一切的善,做恶的人就是无知的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修正了他的看法,指出人性中的理性成分起主导作用,善是最高的理念。他还将人的灵魂(相当于人性)分为:理性、意志和情欲三部分。这从现在看来已经是很精辟的见解了。在他后来所著的《理想国》中,把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尽情发挥。人们在“理想国”中无私无争,和平相处,过着自由博爱的生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至亚里斯多德时期,他批判了老师柏拉图将理想(理念)作为第一性的观点,认为具体事物才是第一性的。在其大量的著作中,涉及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及美学等,但直接谈到人性的并不多。后来到了资本主义启蒙时期,进步学者如卢梭、罗素等都很重视对人性的研究,指出:“人性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权利首先就是要求对人性的尊重。他们认为,童心是最可贵的,要让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见卢梭著《爱弥儿》)。他们的主张成为资本主义文明的先驱。但是到了后来,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康德、尼采和叔本华等则是从唯心角度看待人性,强调“自我意志”,将人的自由推向“唯我主义”。这种观点既离开了人的生物本体,又离开了社会的需求,成为不切实际的自我扩张和幻想。

P4-5

序言

近年来,人们不断在讨论人性,处处都在讲求人性,人性成为无所不在的话题。然而,人性究竟是什么?它的内涵应如何界定?这却是一个很不容易把握的课题。事实上,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可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从深奥的老庄哲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再到老百姓各自的朴素看法,既可找到相同理解也可发现相差甚远的阐述。对这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课题如何科学地加以解释?如何使其概念得到尽可能的澄清?这应是从学术研究到处理人们日常生活关系都很有必要的。而且,如能运用好对人性机制的理解,会在许多场合起到人文促进作用,并可消除因对人性的误解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弊端。例如:人性是否有自私的一面?讲人性化时包不包括自私?怎样包括?等等。

笔者一向留意人的情感生活和社会理念,这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笔者对精神活动的本质及其异常状态的理解不断加深,尤其还参与了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工作,有机会接触到患有精神病的“犯罪”人,以及有暴力行为的“边缘人”,这使我能得以窥知不同人的人性凸出点以及病理下的人性变异。这些经验和体会使人性到底为何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还是在我国,“文革”时期流行着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说的是,人生下来以后只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共有的人性。资产阶级宣扬的人人都有的人性,是“阶级调和论”,是错误的。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看法当然是幼稚而武断的,不过我们也知道人性确是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变动的。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必然要打上阶级烙印,但同时也要打上民族的、文化的和宗教的种种烙印。这些烙印实际上是社会性或叫社会理念。例如过去时代的皇帝,他从小受到要当皇帝的熏陶和教育,长大了,他的人生观、宇宙观都是要当皇帝,这就成为他的人性特征。不过,他却还有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叫做“天性”,而天性又是构成人性的基础。于是人性与社会性与天性间的关系就复杂起来。人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它对人生起什么作用?它的来龙去脉又如何?还包括与本能、意识、思维等等到底都是什么关系?这些着实有加以明确的必要。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不断在探讨人性的奥秘。按说,心理学本应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但由于在其形成为一门学科的过程中,客观上其重心发展成为研究心理的机制,而不是人的本质了。人性由于其来源和范围的广泛,研究领域留给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当然心理学也必然地要涉及到一部分。后来人性的研究已泛化到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至今,有关人性的著作可说是汗牛充栋,但真正直接解读人性的专著却如凤毛麟角。笔者斗胆提笔,只求浅释于万一,并求与同道共勉。因此,本书除稍做人性研究的历史复习之外,主要叙述的是自己的看法和总结。估计可能有助于大家的认识与思考,但也许还是些陈词老调,并且是早已被人们看透了的事物却被我拿来当做礼品奉上了。

                          作 者

                        二○○六年七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读人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7070876
开本 32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061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1
147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