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草珠项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故园》和《圣土》之后又一部佳作。把对童年的回忆写成了这部《草珠项链》。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凭借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灵,不仅为读者塑造了神奇的田田、美丽的翠荷、可爱的旋子等人物形象,还把童年乡村的景致与万物生灵,描写得如童话般神奇感人,将童年成长中的故事写得韵味高雅、妙趣横生。在对人物细腻、温柔而又略带感伤的情感世界描述中,对孩子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做了深刻的揭示。

内容推荐

李明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省直机关作协副主席,河南省作家书画院研究员。终生追求的是——诗意的人生。主要著作有《大地芬芳》《鸟音》《故园》《圣土》《旅欧游记》等。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凭借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灵,不仅为读者塑造了神奇的田田、美丽的翠荷、可爱的旋子等人物形象,还把童年乡村的景致与万物生灵,描写得如童话般神奇感人,将童年成长中的故事写得韵味高雅、妙趣横生。在对人物细腻、温柔而又略带感伤的情感世界描述中,对孩子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做了深刻的揭示。

目录

第一部 祠堂

一 去上学

二 翠 姐

三 田老师

四 偷 窥

五 挖胶泥

六 泥娃娃

七 凤仙花

八 草珠项链

九 碎瓷片

十 升国旗

十一 月 饼

十二 生命的季节

十三 高粱琴

十四 冬 日

第二部 小镇

一 莲子姐

二 春天来了

三 去小镇上学

四 幸福时光

五 童话世界

六 发现美的眼

七 诊所和油坊

八 去看大海

九 红鱼王子

十 彩 虹

第三部 假日

一 夹竹桃

二 年 轮

——旋子假日日记之一

三 梨篓儿

四 大天鹅

五 日 子

——旋子假日日记之二

六 红牦牛

七 土 性

——旋子假日日记之三

八 蓑衣上的梦

九 乡 情

——旋子假日日记之四

十 出巢的燕子

后记 最忆少年时

试读章节

一 去上学

旋子七岁那年初秋,父亲带他去学校。旋子要上学了,全家人像碰到喜事一样高兴。父亲把一件轻易不穿的长衫从旧箱柜里找出来,规规矩矩穿在身上。父亲个子很高,穿上长衫显得更高了。长衫被母亲浆洗过,很板正,上面有折叠的痕迹,还有浆洗时没有洗净的小米壳儿。长衫是用母亲纺织的土布裁的,用煮黑水染成了说蓝不蓝说灰不灰的颜色。平时,父亲只有出门办事和过节陪客时才穿。父亲虽然是种田人,但年轻时读过几年私塾,在村里又管着事儿,因此是位有身份的人。这种身份平时看不出来,只有他穿上这件长衫时才看得出来。这说明父亲把儿子上学看成是一件人生大事。

旋子也换上了干净衣服,背上母亲专门为他缝制的新书包。书包里只有一支削尖的铅笔和一个本子。那本子是用父亲读过的老书拆散了,把印着字的页子翻过来又钉在一起的。这主意是旋子想出来的。旋子心血来潮,要废物利用,把它们毁了。父亲没有反对。父亲的床下有一大箱线装老书,都是父亲读过的。由于在破箱里放久了,拿出来有一种发霉的气味。书上的纸发黄,书上的字很密。还不识字的旋子自然不知道,上面的文章都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大学问。父亲从旋子手中抓过被拆开的一册老书,用结了老茧的粗硬指头在唇边用唾液湿了,随意翻了几页,脸上露出很复杂的表情,口中咝咝了两下,又丢给了旋子。

于是,旋子就放心大胆地拆散了,将书页一页一页地翻过来,一页一页地折叠整齐。又让母亲用纳鞋的大针,把折叠整齐的书页缉了,变成了一本没有任何文字的书本子。当然,折到里面的字还隐隐约约地显露着,却不影响在上面书写新的文字。这是旋子有生以来第一本属于自己的学习本。父亲在封皮上用毛笔写了“练习簿”三字,又在第一页竖题两句话:“学好本领,报效国家”。父亲的毛笔字很清秀,一看就像个有学问的人写的。父亲读过床下那一大箱老书,又能写出这样的毛笔字,是位受人尊敬的乡村秀才。

小孩子对成人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感。,旋子小时候认为,每位大人都是很不得了的人,他们办的事很神圣,他们说的话也很神圣。即便一位再没本事的大人,也比小孩子懂得多。旋子从小最敬畏的大人是父亲。

父亲很威严,很少有过笑脸。特别对儿子,说一不二,稍不顺眼就用巴掌伺候。他从来不对儿子表示亲呢,也没好好抱过。母亲若让他抱一下孩子,他便像老鹰抓小鸡一样,一把抓过来,往胳肢窝下一夹,提溜出去。旋子曾多次领略过被父亲夹在胳肢窝下的滋味。旋子不仅怕他夹在胳肢窝下,更怕他剃头。父亲手狠,心急,把旋子的头捺在热水盆里,不等洗透,一手摁住脑袋,一手挥动大剃刀,像割麦子一样,刷——刷——剃起来。旋子疼得嘶嘶哈哈一脸哭相,但脑袋被父亲用力捺住,动弹不得。每剃一次头,等于受一次刑罚。旋子剃的不是光葫芦头,留着一片“心凉门”,由于保留了这块头发,多少减轻一点剃头的痛苦。直到上学的前一日,旋子得到父亲的恩准,请一位下乡的剃头匠,把头发理成时髦的小分头。

跟着父亲去报名,对七岁的旋子来说是件大事。他已激动了好几天。在这好几天中,父亲对他突然客气起来,脸上也有了从未有过的和善,仿佛他一下子长大了似的。

一出家门,父亲就牵住了他一只手,立即吸引了乡邻的目光。父亲的腰挺得很直,脚步迈得很大,旋子像一只被他牵着的小羊。

“村长,今日咋穿戴这般整齐,去乡里开会吧?”有街人向父亲打招呼。

“没看到吗,领儿子报名去上学呢。”父亲的口气含着骄傲。

“啊,旋子该上学了。多快,早几天还光着腚在塘里洗澡呢,转眼就成学生了。”

“村长,你们家可是耕读传家呀。”

“旋子这娃,中,从小看大,将来准能干大事儿。”  听到这些赞美的恭维,父亲满脸得意,谦虚着:“难说,学校办在家门口,不敢误了孩子的前程。”

从家门口到学校,要穿过半个村庄。路旁边有个大池塘,四周一圈子柳树,这年雨水大,池水满荡荡的。荷花在大莲叶中开出一朵又一朵。小燕子在荷塘中绕着圈子飞,呢呢喃喃,不时俯冲到水面上,捉住一只在水面滑动的“水拖车”,又扇着尖尖的翅膀,一下飞到半空。池塘岸上长着厚厚的葛巴草。旋子从小爱玩水。每年夏天,他几乎天天都和小伙伴们下到塘里,在荷丛中采莲蓬,钻到菱角秧里摘菱角。有一回,被菱角秧子缠住腿,差点儿被淹死。还有一次,被水底的碎瓷片扎伤了脚。

这一切,都变成了有趣的回忆。旋子活得很健壮,虽然瘦小,但身上的肌肉很结实。他要去上学了,跟父亲走在池边的柳树下,与往日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感觉。

路的另一边是一家连着一家的农家小院。父亲不停地和院门口的男人说着话,边牵着旋子朝学校走。旋子长这么大,第一次被大人牵着手,又是在众目睽睽的村街上,很有点不好意思。他几次试图从父亲手里挣脱出来,都没有成功。父亲的手不仅没有松开,反而抓得更紧了。旋子的小手有了疼痛的感觉,同时,也感觉到父亲的手掌心里出了汗……

小学校设在李家祠堂。祠堂坐落在村东的一个土台子上,一个主殿,东西厢房,雕花门楼正对着一池清水。门旁一边一个大石狮子。大门上方,挂着一个金字大匾牌,上书“李氏宗祠”四字。

李氏宗族是个大家族,在此地已有七百年历史了。祠堂四周,光李姓的村庄就有五六个。最后一任族长叫李传根,已经九十二岁了。村里老少都喊他老祖爷。按他的辈分,旋子的爷爷还该叫他爷呢。可旋子的爷爷已去世了,这位老祖宗还活着。不仅活着,还能下田薅草,还能和孩子们一起踢毽子。老祖爷喜欢逗光屁股的娃子。一看见总要拉到怀里,拍着娃子的肚皮问:“西瓜熟了没有?”要不,在上面“摘茄子”,摘得娃子直咧嘴。有时,还会突然摸住娃子的小鸡鸡,说少了一个蛋子儿。娃子不小心摔倒在地,他又击掌大笑,说“狗晒蛋,好晴天”。

一个伏天的正午,旋子从庄稼地里钻出来,出了一身油汗,便脱光了屁股,跳到池塘里洗澡。旋子游泳的本领还可以,一个猛子可潜出十几米。从水里钻出来,看到池塘边高台子上的祠堂门楼,突然萌发出一个好奇心。学校正放暑假,他想钻到祠堂里窥探一下祖宗神楼里的秘密。赤条条地爬上塘岸,身上的水珠映着盛夏的阳光。空气热乎乎的,大地也热乎乎的,塘岸的柳树叶子都晒蔫了。树上的知了拼命地嘶叫。旋子一阶一阶,上到祠堂大门口。大门口的两个石狮子瞪着他。孩子们常在石狮子上骑来爬去,石狮子身上的花纹都快磨平了,但它的眼珠依然瞪着,嘴巴依然张着。旋子在它身上不知骑过多少回,一点儿也不怕它。门楼的厦条处,有一群麻雀,它们在上面做窝,在上面游戏,吵成一片。奇怪的是,站在下边一点儿不觉得吵,反觉出奇的静。祠堂的大门敞开着,门下刮着穿堂风。一股一股的热风从水面吹过来,到这里突然变凉了,吹在光身子上舒服极了。旋子正想向院里走去,却发现砖地上铺着一张破席片,席片上躺着一个人,一个和他一样赤着身子的人。这个人很老,像一节放倒的老树桩,身上布满了纹皱和斑点。旋子一下认出来,这是李家的老祖爷。老祖爷真会找地方,跑到这里纳凉来了。老祖爷肚皮朝上,四肢展开,很舒服地躺在门楼下的过堂风中,眯着眼,像是睡着了。

厦顶上的麻雀在祠堂匾牌上钻来钻去,吵着闹着,不时把新鲜的雀屎拉在上面。

来年春天,老祖爷真的死了。,李姓各村的男女老少,都给他戴孝,给他烧纸,给他磕头,但人人脸上并无悲戚模样,只是象征性地在他灵前哭了几声,但很少有人掉眼泪。不仅不掉泪,从灵棚下一出来就点烟,就开玩笑,说老祖爷早该走了。要是村里的老人都活到他这个岁数,下面一辈一辈的人怎么起来呢?老人活到一定的岁数,死了就是喜丧。老祖爷死时村人请来两个唢呐班,吹的全是喜庆的曲子。

旋子跟着父亲上了祠堂的台阶。台阶上的青石板被李氏家族的子孙们用脚板打磨得很光,泛着太阳的光影。石缝中的小草却长得十分顽强,一条断缝中拥拥挤挤地长出一片,还开出两朵细小的黄花。在石阶上,父亲的脚步迈得很平稳,旋子有些跟不上。过去他来这里,都是一蹦一跳上去的,觉得这是个好玩的地方。现在却有几分紧张、几分神圣。他终于挣脱了父亲牵引他的手,一脚一脚地朝上攀登。门口有几个孩子在石阶两边斜石板上溜“滑梯”,嘻嘻哈哈地滚成一团。旋子扫了一眼两个石狮子,过去它们挺威风,今日却有几分可笑。天天都是一个姿势,一个表情,眼睛也不会眨动一下,身上被孩子用铲刀刻出许多伤痕,可怜兮兮的。

P3-7

后记

最忆少年时

赵世信

我六十三岁生日那天,明性弟带着他的《草珠项链》初稿到我家,让我“斧正”。他说,这是一部回忆童年的作品。不知为什么,人过中年之后,最爱回忆童年。离开童年愈远,回忆愈感亲切。人生像条河,曲曲弯弯,有时很壮阔,有时很狭窄;有时舒舒展展,有时浪大流急。但最美好的还是源头,涓涓细流,清澈透明,率性自然,无拘无束。溪流的每一朵浪花、每一道波纹,溪边的每一棵小草、每一块泥土,都在回忆的阳光下充满了暖意与诗情。

明性弟的这番感慨,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和明性从小亲如兄弟。上小学六年级时,我们不在一个班级,但都是文学爱好者。有一天下了课,一个瘦高个儿同学双手捧着一个泥娃娃来找我,他腼腆地说:“俺家池塘边有好多红胶泥,我用它捏了一个胖娃娃,送给你做个纪念吧。”我把胖娃娃接过来,高兴地欣赏着。那胖娃娃有鼻子有眼有耳朵,样子很可爱,笑嘻嘻地望着我。我也嘻嘻一笑,说声“谢谢”就去上课了。这位同学就是明性。我知道他作文写得好,正想和他认识呢。从那时起,我们就成了泥(你)中有我、我中有泥(你)的好朋友,再也分不开了。

在小学校里,我们一起登台打着自制的竹板,演出《说宝岛》、《家乡好》等节目;一起读课外书。常读的有《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小二黑结婚》等。有时在放学的路上读,有时在星期天读,如饥似渴,手不释卷。读书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追求。我们最大的理想是长大也能写书,当一名作家;也能像书中的英雄人物一样,干出一番事业。

小学校在我们两个村庄中间。放学了,有时我跟他回家,有时他跟我回家。去我家的路上,有一条柳公河,过了河,有一片大苇塘。我们读书读累了,就跳到柳公河里洗澡,比赛着“扎猛子”,常弄得泥头泥脸,彼此看见,开心地大笑。我们还抓住河边的小树,一动不动,任水在身上流淌。洗足了洗够了,就爬上岸来,去苇塘里捉青蛙,捉蜻蜓,折下长长的苇叶卷成喇叭状,吹出美妙的曲子。回到家,母亲早做好了南瓜小米饭,从坛子里拿出腌香椿,我们就一起吃,吃得香甜美口。吃完,我送他回家,一送好远。有时去他家,到他家要路过一个很大的梨园。春天,雪白的梨花开得漫天皆白,香气也溢出老远;秋天,梨子挂满了枝头,他爬到树上给我“偷”梨吃。到了他家,母亲也早早下好了芝麻叶杂面条,我们又一起吃,吃得有滋有味。这位母亲长得很白,很和善。见了我细声细语,问这问那,她老人家打心眼里喜欢我。父亲呢,他留着八字胡,一脸的严肃,但心地极好。吃完了饭,明性弟又照例把我送出好远。

最难忘的是一次去县城投稿。县城很令人向往,那儿不仅有商店、有中学、有剧院,还有县报的报社——一个令人向往的编辑部。投去的稿件一旦变成铅字,印在那份在乡下到处传阅的小报上,作者的名字也随着报纸流传,成了会飞的“小神仙”。我们热衷投稿,以此证明我们是有本事的乡里娃,人没进城,作品已进城了。也表明了我们的志向,在干着一番了不起的大事业。那是农历四月一天的下午,放学后我们走到县城,机关、商店都下班了。问着找着,终于找到报社的大门。我们在报社门口的小桥上徘徊许久,却没有勇气跨进它的门槛。怀着依恋和遗憾,我们离开了报社门口的小桥。节气虽说快到芒种,一到晚上,还是挺凉的。正踯躅街头,一阵锣鼓声把我们吸引到了剧院门口。门口聚集了好多人。进去看戏是要买票的,没钱买票,便被拒之门外。直到演出过半,我们才被放行进场。舞台上灯火辉煌。不知那布景是怎么做的,有一个红色的圆柱,上面露出亭子的一角。画栏边坐着一个官人,一位美貌女子围绕着他边唱边舞。这天演出的是豫剧《望江亭》。舞台上那位美貌女子叫谭记儿。演出结束后,我们走出剧场,觉得这趟县城没有自来,虽说稿子没送出去,却看了半场好戏。

这时,夜已深了,凉气也更浓了。我们穿得很单薄,有些瑟瑟发抖。跑了半道街,也没找到容身之处。最后在庙会的戏台上睡了一夜。戏台上铺着一块毡子,虽然很旧,却可以御寒。我俩躺在上面,一人扯一个角儿,一翻身,身子裹进毡子里,一觉睡到天亮。

以后,我们同时考上县一中,分在一个班,来往更加密切,几乎形影不离。我编墙报,他画插图;我写了诗,念给他听,他写了文章,让我修改。我们谈理想,谈写作,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对未来充满着憧憬。我们经常一起去校阅览室看杂志,一起去县文化馆借书。县文化馆的图书管理员范若慧大姐对我们特别好,只要来了新书,就首先推荐给我们。有一天晚上我们看完电影,都半夜了,范大姐已休息,我们把她叫起来,她点着蜡烛给我们找书,又举着蜡烛把我们送到门外。范大姐那举着蜡烛的美丽身影,一直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至今回忆起来,都清晰可见。

1960年我参军去了部队,明性弟考上县高中。我们天各一方,只有用书信来表达我们兄弟之间的思念之情。我写给他的信,他至今完好地保存着。这些信件大部分收到我的散文集《沧桑》“给友人的信”中。高中毕业后,家乡遭水灾,他外出流浪,在湖北的大山里,在江南水乡,他艰难地跋涉着,他靠给人家画画、出苦力挣饭吃……后来,他对我谈起这段经历,我不禁潸然泪下。可他每当El忆起那些磨难,反说这段阅历让他上了最好的大学,体验到了最丰富的人生。后来,他把这段阅历写成长篇小说《圣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在《大河报》连载。

明性弟很有志气,在那样极其艰苦的环境里顽强拼搏,和父老乡亲同呼吸共命运。他在劳动之余坚持读书,坚持写作。他跑遍了家乡的每个村庄,记录了几十本“生活札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他才不断写出一本又一本作品;从乡间的黄土地上,走进县文化馆,走进地区文化局,又走进省城一家出版社,成为编审、知名作家。他的文学作品语言美,风情美,人物美。他曾对我说:人活着的第一要义就是发现美,开掘美,展示美,传播美。读他的作品,总有一种美的享受,能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明性弟常常鼓励我不要放弃写作。1977年,他给我写信,让我创作长篇小说。而后,他又几次跑到南京给我做工作,使我振奋起精神。不久,他又陪我去厦门、龙海、东山岛体验生活。在他的不断鼓励下,我的小说几经修改,终于获得成功。这几年他还是这样鼓励我,说写作是咱从小立下的愿望,怎能半途而废呢。又说我生活底子厚,悟性好,有灵气。在他的鼓励下,我又拿起了笔。我的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都是我们友谊的结晶。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转眼之间,我和明性弟从孩提时代相识,已经历了半个世纪。我们虽然年过花甲,却不知老之将至,像又回到了童年,心灵里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充满了阳光的明媚,充满了童真的快乐。我们热爱故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存养天真。每当回忆起家乡的那片乐土,每当回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人的一生最珍贵的莫过于真情。这种真情可以化艰辛为欢乐,化平庸为神奇,化淡泊为诗情,化世俗为高雅。我们应当永远珍视,永远存养。

明性弟把对童年的回忆写成了这部《草珠项链》。书中自然有他的影子,也有我的影子。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它读完,像捻着这串项链上的每一颗草珠,感情的潮水激荡不已,多少往事像潜藏在水底的鱼,摇头摆尾,又游了上来。无处不率真,无处不可爱。这是明性弟继《故园》和《圣土》之后又一部佳作。有道是:人生长相忆,最忆少年时。

2006年9月8日

(本文作者为河南省省直机关作协主席、河南省人大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草珠项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明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4695
开本 32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小学生(5-1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