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德情操论/西风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为七卷,前六卷分别从不同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人类的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是在前六卷基础上对此前的各种伦理学体系所作的述评。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

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内容推荐

作者试图用最简明的思路回应人类面临的道德情感问题,他把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同情”,看作是人类天赋的基本美德。他认为,情感的互动构成了社会生活天然的链条,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在物欲膨胀、道德濒临崩溃、心理危机日益深重的时代,斯密的道德哲学体系将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目录

译序

第一卷 行为的适当

 适当感

 合适得体的各类激情

 人们在判断行为是否恰当时对顺境和逆境的考虑,以及为什么情况不同会造成同情心的差异

第二卷 优点和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正义与仁慈

 涉及行为的优点或缺点时,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第三卷 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以及责任感

第四卷 有用性对赞许感的意义

第五卷 关于习惯和风尚道德赞许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有关美德的品质

 个人的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兼论审慎

 论个人的品质可能对别人的幸福产生的影响

 自我克制

 结论

试读章节

然而事情并非一概如此。有一些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非但不会报以同情,反而会觉得非常讨厌。面对愤怒者的胡作非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发怒,也就不会设身处地地替他考虑,体会到他的怒气。可是那些受气包的处境是有目共睹的,我们都知道在对方盛怒之下他们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同情他们的恐惧和不满,我们通常都会站到他们一边,反对那气势逼人的发怒者。

正是因为那些快乐或悲伤的表情让我们觉得别人正在承受着好运或厄运,我们才会产生同感,为之动容,但是只有感觉到它们的人才会受影响。怨愤则不同,它会使我们联想起所有我们关心的人以及同他作对的人。正是由于对好运或厄运的日常印象,我们才会去关心遭遇这种命运的人。而出于平素对愤怒的印象,我们不会去同情那些发怒的人。我们似乎天生就对这种激情抱有反感,如果不知道发怒的原因,大概都会持反对态度。

如果我们不了解别人悲伤或快乐的缘由,即使我们抱有同情,那也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我们来说,痛哭流涕不过是受难者内心痛苦的表现,它让我们产生追根问底的好奇心,或至多是某种同情的愿望,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情。我们首先会问:发生了什么事?在得到答案之前,虽然我们会有点于心不安——因为隐约感觉到他的不幸,更多的则是由于费尽心机去揣测他的遭遇究竟是什么——但是我们的同情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同情与其说是受到对方激情的感染,不如说是来自引起这种激情的环境。我们有时会从别人那里感到一种激情,而当事人却似乎浑然不觉。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他的处境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感情,然而实际上他并没有感觉到。看到别人厚颜无耻的行为,我们会感到羞愧,虽然他好像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我们自己如果有这种可耻的举动,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无地自容。

善良的人觉得丧失理智比其他威胁人类生存的灾难要可怕的多。他们比别人更为同情这一人类最深重的悲剧。然而那身处其中的可怜人也许还又笑又唱,对自己的悲剧浑然不觉。因此,人们目睹此情此景而痛心疾首,与受难者自己的感情是两回事。旁观者想象着自己落入同样的不幸境遇,同时又能用正常的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他觉得自己一定会痛苦万分,因此对丧失理智的人产生同情,但是他所设想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患病的婴儿只能呻吟而无法说出他的感受,母亲也经受着痛苦的折磨。她想到孩子有口难言的无助,害怕孩子的病会恶化不治,所有这些联系起来,让她忧心忡忡,愁肠百结。可实际上婴儿只是暂时感到不舒服,病情并不严重,不久就会康复。因为婴儿不会想得那么多,那么远,反而得以免除恐惧和忧虑。而理性和哲理却无法抗御笼罩着成人心灵的巨大痛苦。

甚至连死者都会引起我们的同情,不过触动我们的主要是那些冲击我们感官的环境,其实那根本无妨死者的安眠。我们没有看到那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前方可怕的来世。我们想象着:不见天日,与世隔绝,躺在冰冷的墓穴里腐朽生虫,从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甚至亲朋好友也不再记得。多么悲惨啊!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对这些遭遇如此可怕不幸的人应该报以最大的同情。一想到他们可能被人遗忘,我们的恻隐之心就加倍地沉重。由于我们自己的虚荣心和烦恼,我们努力保持着对他们的回忆。可是我们的同情非但不能安慰死者,反而使他们更加不幸。到头来,一切都无济于事。尽管我们竭力宽慰死者的亲友,减轻他们内心的眷恋、愧疚和伤痛,这些都与死者无关,只能平添我们自己的忧伤。死者已然长眠于地下,决不再理会世事的纷扰。我们觉得死者永远处于阴森恐怖之中,这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感觉和他们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恕我直言,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让我们将自己鲜活的生命注入死者僵硬的尸体,恐惧之心于是油然而生。这种幻象让我们如此畏惧死亡,尽管我们死后不会有任何痛苦,但是生前却因此备受折磨。对死亡的恐惧,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由此产生。它破坏了人的幸福,却还人类以公平;它让个人痛苦不堪,却保卫了社会。

相濡以沫的快乐

别人发自内心的同情总让我们无比欣慰,无论这同情从何而生;相反,无动于衷的表情则让我们失望莫名。有些自恋的人热衷于用他们的原则去揣度人类的情感,自以为对这种喜怒之情的来由了如指掌。据说,由于人感到软弱无助,别人的同感使他确信能得到帮助,他才会高兴,而别人的敌意总会带来忧伤。但是,喜怒之情常常来得莫名其妙,如同电光一闪,显然不是来自任何私心。一个人使尽浑身解数去逗乐他的朋友,如果他发现除了自己没人觉得他的笑话好笑,当然会让他非常沮丧。反之,如果大家都跟他一起捧腹大笑,他就会感到朋友的认同,觉得受到了最大的奖赏。

虽然他人的同情可以为快乐锦上添花,无人回应也会让我们尝到失望的痛苦,但这些并不是全部的原因。一本书或一首诗如果反复读过多次,会让我们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当我们为朋友朗读的时候仍然会劲头十足。因为朋友觉得它很新鲜,即便我们自己已经不再感到新奇和崇敬,却仍然能够从朋友的角度去体味其中的意蕴,并且为一种如获知己的感觉而兴奋不已。相反,如果朋友对此毫无兴趣,我们会非常生气,再也无心继续朗读下去。这又一次证明,朋友的欢笑无疑是我们快乐的源泉,而他们的冷漠定然会令我们失望。尽管这或许可以说明我们为何时而高兴,时而忧伤,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虽然心有灵犀让我们快乐,知音难求使我们痛苦,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当我高兴的时候,朋友的同感会锦上添花;但是当我陷入忧伤,朋友的同情如果不能雪中送炭,就可能火上浇油。然而通常情况下,同情总能别辟蹊径,增添快乐,又能温暖人心,减轻痛苦。P6-9

序言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斯密于1723年生于苏格兰法夫郡卡柯尔迪的一个海关职员家庭,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17岁转入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到爱丁堡大学讲授经济学、修辞学与文学;1751年,又以教授的身份返回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后当选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64年辞职,担任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在陪同公爵到欧洲大陆旅行中,认识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重农学派代表魁奈和杜尔阁等名流,这对他后来经济学说的形成影响甚大。

斯密生前发表了两部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旧译《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前者影响力在经济圈,而后者则广泛涉猎伦理学说。但在学术圈之外,似乎更多的人只注意到他对经济圈做出的贡献,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这可能是因为西方工业革命导入商业社会的缘故,致使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利己”上——所以当人们把他的《国富论》奉为经济学“泰斗”级教科书时,对他“不务正业”地研究广含“利他”主义的《道德情操论》伦理观点,就有些不太适应了。

《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形成认识上的冲撞,起于与亚当,斯密同时代广出哲学家的德国。正是日尔曼人首先掀起了关于“斯密问题”(也叫“斯密悖论”)研究和辩论的热潮,以至后来这种热潮席卷全世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有趣的是,三百年过去了,有关“斯密问题”仍没有一个能受到公允的解构,以致于“斯密问题”迄今为止仍是学界的一桩“悬案”。

应该说,《道德情操论》作为亚当·斯密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其地位并不在《国富论》之下。但奇怪的是,《道德情操论》和作者的死亡一样,当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也许人们正在全神贯注地为法国大革命事变和英国农村方面可能引起的反应担忧。他下葬于坎农门教堂墓地,坟上的墓碑很不显眼,上面却刻着:《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很难想象一个能比此更为持久传世的碑铭了。相比之下,他在任教时期写下的《道德情操论》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斯密的名字在我国早已是家喻户晓。《国富论》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由严复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并对中国经济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道德情操论》却只是在上世纪末才有了蒋自强先生的简体中文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由此可见,即使一向以中庸思想闻名于世的中国,对一个经济学家“越俎代庖”地涉猎伦理学说的做法也是不置可否的。其实,斯密本人把《道德情操论》看得远比《国富论》重得多,而且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9年首版到1790年去世,斯密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过6次修改,而《国富论》恰恰是在修改《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将这两本书单一地对立起来去解构。

在《道德情操论》里,斯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发达,有的民族落后?他解释说: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个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是独立于个人功利欲望的。意思是说,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斯密认为。这种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的,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唯有此,人类才能永恒。斯密本人也不是唯利是图的“经济人”,而是为社会做过多次捐献的英国绅士。可以这么认为。道德情操是斯密思想的原貌,而经济学说正是这种原貌基础上的思想发展。这种说法可以在首版《国富论》首页上标明的“《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字样中得到印证。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为七卷,前六卷分别从不同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人类的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是在前六卷基础上对此前的各种伦理学体系所作的述评。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已有的《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中文译本,能够完整的把握原著的精神,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原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然而也有关中不足之处。该译本采用直译的原则,大量保留了英文的语法结构,与汉语的语境习惯差距较大,读来不免有晦涩难懂之感:加之原著行文略显拖沓累赘,译者原样照搬,更让人觉得刻板僵硬、枯燥乏味。本着面向大众,普及名著的宗旨,我们这个译本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标准,在忠实于原著本意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行文流畅通顺。语言朴实活泼,能够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同时,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删去了内容过于深奥的第七卷,以及原著中一些冷僻的典故和烦琐的论证,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原著的整体面貌。因译者水平有限,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原谅。

译者

2004年12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德情操论/西风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亚当·斯密
译者 韩巍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65215
开本 32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095.6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7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8: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