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了100句人生格言,内容涵盖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按哲理、修身、待人、治学、处事、管理分类后,分别撰写出感悟文章,并用小篆书写成对联、中堂、横披、条幅和斗方等形式;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数百则人生格言与富有人生哲理的诗文作为补白。此书既是一部阐释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智慧书,也是一部展示作者小篆书法艺术的作品集。
图书 | 人生篆书--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精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辑录了100句人生格言,内容涵盖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按哲理、修身、待人、治学、处事、管理分类后,分别撰写出感悟文章,并用小篆书写成对联、中堂、横披、条幅和斗方等形式;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数百则人生格言与富有人生哲理的诗文作为补白。此书既是一部阐释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智慧书,也是一部展示作者小篆书法艺术的作品集。 内容推荐 本书系作者在对儒、佛、道经典著作研读数年的基础上书写而成。书中辑录的100句人生格言,内容涵盖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按哲理、修身、待人、治学、处事、管理分类后,分别撰写出感悟文章,并用小篆书写成对联、中堂、横披、条幅和斗方等形式;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数百则人生格言与富有人生哲理的诗文作为补白。此书既是一部阐释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智慧书,也是一部展示作者小篆书法艺术的作品集。 目录 自序 前言 圆满人生 哲理篇 人生无常 四大皆空 因果报应 事在人为境由心造 立身苦不早为乐当及时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路从绝处开生面人到后来看下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上善若水 至诚如神 大智若愚 美意延年 知足常乐 仁者寿 德不孤 平为福 修身篇 立人 正心诚意 止于至善 行己有耻 法天贵真 内圣外王 志存高远 自强不息 傲骨虚心 特立独行 安时处顺 淡泊宁静 谦柔卑退 平和圆通 在尘不染 与时偕行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治未病养性情 贵己自爱 求己自用 莫等闲 精气神 心无累 平常心 感恩 惜福 敬畏 慎独 孤冷 彻悟 待人篇 仁爱 宽厚 诚信 惜缘 和为贵 推己及人 推心置腹 不愧于人 见贤思齐 情淡气和 治学篇 积学储宝 博学切问 潜玩沉思 学贵心悟 锲而不舍 耐得寂寞 穷理尽性 转识成智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处世篇 天理良心 至诚无息 神闲气静智深勇沉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性痴志凝 锐意极力 乘势待时 顺事随缘 含容隐忍 退而结网 知白守黑 智圆行方 临深履薄 慎始敬终 敬业乐群 居安思危 有恒 留余 管理篇 顺天应人 修己安人 和合偕习 义以生利 履中蹈和 刚柔密大 无为而治 不争善胜 守经达变 以曲致全 后记 人生绝笔 附录一 人生格言百句歌诀 附录二 解思忠主要著作 附录三 解思忠:中南海里的学者官员(章晓明) 试读章节 “四大皆空”一语,出自佛家。这里所说的“空”,并非是指“空无一物”,而是指人体本身与身外之物都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依因缘暂时聚合而成,并依因缘处于变动不居之中,没有一个特立独存的不变体。 宋代诗人陆游曾发出过“死后原知万事空”的感叹。台湾证严法师说:“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学者文怀沙也说过:“人生本来就是住旅馆,不要以为哪所房子是属于你的。”仔细想来,人生没有一样东西真正是属于自己的,包括生命——无论是来到这个世界,还是离开这个世界,都没有人和你商量。 佛教讲“空”,是着重于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醒世人不要生活在虚幻的境界之中,去做名利物欲的奴隶,而应该直面真实人生,将名利物欲“看破、放下”一一看破名利物欲如同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放下名利物欲的贪恋,知足少欲,布施修福。 人们经常引用佛教的“色即是空”,出自《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是分别用“色”、“空”来代表现象与本质这两个概念,说明它们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曾国藩得知其弟身患肝病后,曾去信劝慰道:“此病非药饵所能为力,必须将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乃可渐渐减轻。”当代著名外科专家裘法祖做人的信条是这样四句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他们都是主张用“四大皆空”的佛理修心养性。 P4 序言 人生如旅,于坎坷曲折中,莫不需人生哲理指引。然人生之学博大精深,虽锲而不舍,难以穷尽;人生之书浩如烟海,虽手不释卷,无法卒读。人生格言以寥寥数言浓缩人生哲理精华,素为国人喜爱,书后或置之座右,或悬于壁上,晨钟暮鼓,自我警示。 我研究国民素质十余年,深感欲提高国民自身素质,增强其自觉性,必须激发实现圆满人生之愿望;而欲增强其科学性,又必须启迪实现同满人生之智慧。鉴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既可激发国民实现圆满人生之愿望,又可启迪国民实现圆满人生之智慧,故常将其格言用小篆书之以赠友人,被称之为“人生篆书”。以前所书格言,多系世人熟知,内容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为弥补这一缺憾,便有了这本书的写作。 从2003年起,我用3年时间研读了儒、佛、道主要的经典著作,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传统人生哲学著作。辑录的格言,力求每一句都能反映传统人生哲学的一个方面,整体上能涵盖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语句尽量简短,以便于记忆;针对每条格言撰写的感悟,均控制在600字左右,不超过一个页面,以便于阅读。 我之所以要用书法这种形式表现传统人生哲学,是因为中国书法不仅是视觉享受的艺术,而且还是袒露心灵的文化一一古人就有“书为心画”之说。由于中国书法一开始就是从文人学者的笔端流淌而出,所以,中国书法从本质上说就是“文人学者书法”;而用书法这种形式表现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无疑也是一种“回归”。 我之所以在诸种书体中独取小篆,是因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发源辉煌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代,而小篆亦诞生于这一时期;用小篆书写中国古代格言,不仅具有久远典雅之韵味,亦可使内容与形式趋于和谐。小篆不仅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具有端庄静穆的静态之美,在古文字中也较易于辨认;我对这种书体的兴趣由来已久,至今还保留着1967年用小篆书写的“箫笛曲选”四字。 清代书法家赵之谦认为,书法能达到最高境界的只有两种人:一是“三岁稚子,能见天质”一一稚子之作必有拙味,是天趣流露;二是“绩学大儒,必具神秀”一一学者之作有书卷气,系学问滋养。书法的技艺固然重要,但内涵丰富、气韵生动才是书法的灵魂;提高技艺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字外功夫,正如苏东坡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书法创作应是有思而作,有感而发,切忌人云亦云;在艺术追求上要正心诚意,切忌故弄玄虚。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段被后世奉为书法经典的名言:“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话将练习书法的历程归纳为“但求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三个阶段,并视“人书俱老”为书法之最高境界一一随着步入老年后世事洞明、心态平和,其书作在融会贯通之际,也相应地会无心自达,臻于化境。 中国许多文人学者到了晚年都是放置诸艺,只作书法;这不仅是他们约化到最后的文化活动与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在精通经史子集之后“我笔写我心”的哲学实践。我之所以致力于“人生篆书”,固然是继续深入研究国民素质的需要,但同时也是延续学术生命的需要。面临几年后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如果还继续沿袭以往做学问的方式,学术生命将会随着环境变化与生理老化而掐于枯萎。 翱翔长空的鹰,当活到40岁的时候,喙变得又长又弯而难以啄食,爪子开始老化而难以捕猎,翅膀的羽毛也变得浓密沉重而难以飞翔。为了获得新生,鹰便在悬崖上筑巢而居,先用喙击打岩石使之脱落后重生,然后用喙把指甲一个个地拔去,等新的指甲长成后又用它把翅膀上的羽毛一根根地拔去……大约150天后,鹰便获得新生,重新振翅飞翔,寿命也得以延续30个春秋。 美国一位老人听牧师讲了这个关于鹰的再生故事后,在即将过93岁生日时重返学堂;这位老人的精神的确难能可贵,但未免觉悟得为时过晚。对一个学者来说,随着环境变化与生理老化,其学术生命往往也需要有一个再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的出版将是我延续自己学术生命的转折点。 岁月无情,转眼年届六句。我曾撰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人生务求圆满”——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圆满,惟其圆满,方能无憾;下联是“晚景莫使凄凉”一一不仅要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为,以免“人老珠黄不值钱”。清代叶玉屏在《六事箴言》中曾说过:“做官想到去之日,做人想到死之日,便当留一二好事于人间。”有生之年,我要把自己对人生的认知与体悟,不断倾注于“人生篆书”之中,“人书俱老”,死而后已。 后记 任何一部关于人生的著作,都不能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否则就是不完整的;同样,衡量一个人生是否圆满,也不能无视死亡这个环节,否则也是不完整的。 当代西方哲人维特根斯坦说过:“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件,我们不会活着体验死亡。”这一说法貌似有理,但也不可否认,在一般的生死之间毕竟有着一个不可分割的渐变过程,有的还非常的漫长;也就是说,人虽然不会活着体验死亡,却得活着体验走向死亡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就成为生命中的一个事件,即人生的最后一笔——“绝笔”;因此,圆满人生也应该包括“善终”。尽管死亡本身是一幕悲剧,但如果这一幕太漫长、太痛苦、太有失体面,那么,这个人生也不能算是一个圆满的人生。 这本书所辑录的人生格言,虽然有的也适用于对待死亡,例如“平常心”、“安时处顺”等等,但毕竞不是直接针对如何对待死亡这个话题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想在后记里以“人生绝笔”为题,简要介绍一下古今中外人类对待死亡的智慧,并阐述自己的感悟,作为这本书内容上的“补白”。 如同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汲取人生智慧一样,我们也应该从其中汲取关于对待死亡的智慧。在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儒佛道对待死亡的态度各不相同—— 儒家入世有为,重生轻死,不直接面对死亡去作深入探究,而是抱着无奈、回避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说的“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以及“未知生,焉知死”——对生都没有弄明白,更何况是死呢?儒家对待死亡以义取舍,崇尚死得其所,故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说;同时,又将其纳人礼仪之规,主张厚葬。 佛家信奉生死轮回,认为生死相续,各依生前善恶在来世获得不同的报应;同时,又将万事看空,渴望解脱。所以,佛教徒一般不以死为忧,甚至还唯恐不能尽快超脱红尘出世成佛。弘一大师李叔同临终前留下的绝笔是“悲欣交集”四字——“悲”的是世人多未解脱,“欣”的是自己即将赴西方净土;正如后人所评:“悲见有情,欣证禅悦”。 道家主张“齐生死,顺自然”,抱着安时处顺的态度,不因生而乐,不因死而哀,并认为乐生恶死、力图逆转命运不仅徒劳,还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曾在亡妻墓前“箕踞鼓盆而歌”,认为生死犹如“春夏秋冬四时行也”。 尽管儒、佛、道对待死亡的态度各不相同,但儒家的人世有为、佛家的万事看空,以及道家的安时处顺,都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针对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当代又有人提出了一个相反的命题:“未知死,焉知生”一一对死都没有弄明白,更何况是生呢?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把两句话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命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外域文化;外域文化非但不回避这个话题,而且还倡言“学习死亡”、“准备死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研究死亡是“哲学的练习”;真正的哲学家是不怕死的,是“经常在练习死亡的人”。 16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学习哲学即是学习如何去死。”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在《漫步遐想录》中写道:“一个老年人如果还该学习的话,那就只该学习怎样去死。” 当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哲学与科学》一文中写道;“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 上述关于死亡的论述,被人们演绎成“哲学就是学死”,以及“哲学家一生都在准备死亡”两句话,在学界广为流传。死的问题,在西方除哲学界外,还受到文学、艺术、医学、伦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特别关注,并于20世纪形成了一门边缘学科一一“死亡学”。 近年来,日本出版了不少专门讲生死的书,如《学习快要死亡的经验》、《人的临终图卷》和《生与死的思考》,等等,并拥有广泛的读者。德国出版的《死前的准备教育》教科书,一经上市便销售一空。在美国,出版的《生死学》、《死》等书刊,很受老年人欢迎。一些国家的学校,还开设了“死亡哲学”课。目前,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正对开展全民死亡教育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正是上述这种直面死亡的外域文化,催生了“安乐死”概念的出现。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为“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也可理解为“好死”、“善终”,是根据垂死患者的要求,或在其无法表达意愿的情况下,停止无望的救治而听任其死亡,亦可用仁慈的方法致其死亡,以结束痛苦。思想家莫尔在1516年用拉丁文撰写的《乌托邦》一书中,曾这样阐述了安乐死的医学和道德概念:“当在无法治愈的疾病之外又增加了残酷的折磨时,法官和牧师出现在患者面前,并规劝他,试图让他明白他已经被剥夺了作为一个生命的所有幸福和意义……既然生活已变成纯粹的磨难,那就不应该质疑接受死亡,也不应该对自己或在他人帮助下得到身心的解脱产生怀疑。” 从安乐死诞生到现在,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类,同时也挑战着人类的道德底线,并引发了一场无休止的争论。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死的掌控和干预能力越来越大,生死的界限也趋于模糊,再加之人类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这一问题就更加引起关注。美国2005年发生的震动全球的“夏沃事件”,即是一例—— 1990年,年仅26岁的夏沃因病导致脑损伤被诊断为“永久性植物人”;从那时起,她的生命就与一根细长的进食管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旦拔掉,便会在两周内死亡——其实,如果按照“脑死亡”的标准,夏沃这时已算是死亡了。也就从那时起,她的父母与丈夫便展开了一场历时15年的“生死搏斗”,成为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难以定夺的安乐死案例。期间,不仅州法院、议会和州长介入,甚至还惊动了国会两院和总统,维系夏沃生命的进食管也被反复拔出插进。最后一次被拔掉进食管后,在等待联邦法院判决期间,终于停止了呼吸。 美国在“夏沃事件”后,人们普遍增强了未雨绸缪、主宰自己命运的意识;一些人表示,要考虑设立医疗医嘱,交代自己在遭遇事故不幸成为植物人后的选择,以免使亲人陷入两难境地。美国许多人都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苟延残喘,如果康复无望,就可以选择有尊严地死去;事实上,每年都有数万人因失去治疗意义,被悄悄撤掉生命维持系统。 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安乐死已被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l993年,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法律上有条件接受安乐死的国家。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实施安乐死,不仅符合患者自身的利益,也符合其家庭成员的利益,并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应该予以提倡的;医生为病人实施安乐死尽管目前是被禁止的,但应该尊重病人放弃治疗的意愿;如果病人失去了沟通能力,亲属则应该决定是否撤掉其生命维持系统。 我在1998年出版的《观念枷锁》一书中,曾将“好死不如赖活”作为一种陈腐的观念予以批判,并记述过一位柔弱的女性在自知身患不治之症时勇敢实施安乐死的过程—— 这位女性生前是上海某医院一位主任医师,身高只有1.48米,体重不到25公斤,在45年的从医生涯中救治过无数病人,曾获得过多种荣誉称号。当她得知自己癌症转移后,谢绝了医院安排的每天耗资3000元的进口药物化疗,办理了捐献遗体申请,在家人不经意中将后事交待完毕,还把自己常年随访的12位病人托付给其他同事。平静地做完这一切,在一个夜晚送走前来看望的医院领导,和家人道过晚安后,她独自回到卧室,写下了遗言:“我从小体弱,活到70岁,是受到不知多少人的爱护。我热爱生命,爱工作,爱朝夕相处的人们。谢谢病人对我医疗工作的支持,谢谢同事们的支持,同学的关爱……大家相互记在心头,千万别开追悼会,别开告别会,遗体送给医疗机构。”写完遗书,她便服下数十片安眠药,然后在纸上开始记录自己每隔几分钟的身体反应;并在心脏即将停止跳动之际,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时的字迹已几乎无法辨认。 我之所以一而再地赞美这位柔弱的女性,实在是感到她不仅是一位爱的使者,而且还是一位生活的勇者。她对自己实施安乐死的一系列做法中,既有儒家的入世有为,又有佛家的渴望解脱,还有道家的安时处顺——可以说,她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精彩的“绝笔”。 我们尽管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并减轻生病死亡的痛苦,但人生无常,谁又能保证自己将来就能“寿终正寝”、“无疾而终”呢?在无法救治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受陈腐、错误观念支配,不惜人力、物力去“抢救”,反而延长、加剧了死亡的痛苦。其实,佛经中早就有关于我国唐代“人命将终,自然行诣冢间而死”的记载。我曾看到过一幅“自行诣冢”的敦煌壁画:一位银须垂胸的老翁,正襟危坐在墓室前,仪态安详地与夫人执手话别,还有几位亲友模样的人站立在旁边。 一个人,如果能在死神面前保持平静,能在必要的时候接受安乐死或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他就是彻悟了,他就是真正的勇者。作为亲属和医生,如果在病人救治无望或恢复正常思维无望,并无法表达意愿的情况下,停止无意义的治疗,那么,他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无私心的人。 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我们甚至还应该借鉴某些动物,大象就是一例。千百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在野外发现过自然死亡的大象尸体,因此有传说称,大象在临死前会孤独地离开象群,静悄悄地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去等待自己的末日。有一支探险队为了揭开这个困扰生物界多年的奥秘,于2002年深入肯尼亚南部的马萨洛比丛林,经过数天跟踪,终于亲眼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一只自知不久于世的老象拒绝进食后,在象群的护送下缓缓前行,然后在其他大象安静的注视下,独自默默地走进丛林深处,到达一个异常隐蔽的山洞前,用鼻子拨开堆放在洞口的树木和石头,走进去后又将洞口堵住一一这个山洞,就是它们共同的坟墓。 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就接受了唯物论的人来说,已无法再去相信来世,只有硬着头皮去面对残酷而无法逃避的死亡;如同面对人生其他方面一样,也应该从传统人生哲学中去汲取对待死亡的智慧—— 一是借鉴儒家人世有为的态度,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圆满,从而在死神来临时能像朱熹所说的那样——“安于死而无愧”。《孟子》也曾说过:“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使生与死都没有缺憾,是“王道”追求的基本目标。这里所说的“无憾”,就是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该享受的东西都享受了,没有留下什么缺憾,也不枉到世界上走这一遭。 二是借鉴道家对待死亡安时处顺的态度,培植自己的平常心,在死神来临时尽量减少慌乱与恐惧。 三是借鉴佛家万事看空、渴望解脱的态度,想想死亡是唯一能擦掉一切烦恼的橡皮,从此一切一切的烦恼都彻底结束了。 如果说,死亡的过程尚且属于人生范畴,可以称之为人生“绝笔”;那么,人死后的丧事就不属于人生的范畴了。然而,许多人生前在所立医嘱中,还包括了关于自己丧事的意见,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人生”了——立医嘱不仅是生前所做的事情,而且从对待自己丧事的意见也能反映出其人生态度。 如上所述,儒家将丧事纳入礼仪之规,主张厚葬;这一习俗,至今仍然被广泛地沿袭着。其实,人一死就应该立即白布覆身,悼念时面对照片岂不更好;悼念活动也应尽量简朴,注重形式不仅给活着的人增添麻烦,还会冲淡悼念之情。 学者文怀沙年过九旬,却精神矍铄,老有所为。他的遗嘱很简单:“把骨灰顺着马桶冲下去”。夫人问他:“青山绿水皆可埋骨,为何作此选择?”答日:“骨灰与粪便合成有机肥料,可以肥田美地。”又有人问他:“你那么多儿女将来怎么祭奠你?”答日:“他们对着大地上的高粱或者玉米鞠躬就是了,那就是我。” 文老对死亡的态度,可谓洒脱矣;然而,要把骨灰收回来,再倒进马桶,仍显麻烦,且让他人为难。其实,人一死就应该迅速回归自然,火化时不收骨灰岂不更好;祭奠只是个形式而已,只要能燃一炷心香就可以了。 九十五岁高龄的当今学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自2003年2月最近一次住进医院后,至今已三年了;无论病情如何变化,他都一如既往地坚持读书写作,与周围人和谐相处。住院养病期间,季老经常吟咏陶渊明《神释》里的一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是说:身处生命宇宙的大变化之中,应保持安时处顺的平常心——这也正是他本人心态的写照。 我们都是嚎啕大哭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死时一定要微笑;我们生前已经蒙受了不少人的恩惠,死后不能再麻烦别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生篆书--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精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大隐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0623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06-05-01 |
首版时间 | 2006-05-01 |
印刷时间 | 200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1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2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