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家伦与张维桢--我的父亲母亲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亲情回忆录。所记述的罗家伦,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是为我国现代教育做出很大贡献并产生极大影响的教育家。罗家伦的女儿以她历史学家的丰富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的这本父母亲的回忆录,以作者回顾为主线,附带各个时期父亲罗家伦和母亲张维桢以及他们同时代人的回忆文字,生动详实地全面地展示了罗家伦与夫人张维桢不平凡的一生。书中收进珍贵历史照片和墨迹70余幅,不少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内容推荐

本书把作者追述父亲罗家伦与母亲张维桢的新旧章篇,加上罗家伦回忆师友及一些他们两人具代表性的遗著,连同几位罗家伦的朋友和学生对他悼念的专文,综合起来,构成一本从多个角度出发的传记。读者不仅能从中认识罗家伦与张维桢的生平,也能够体会出他们那个时代的沧桑。

目录

往事随想——我的父亲母亲

追念我的父亲/003

父亲在北京大学/015

父亲与“五四”运动/026

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

——谨以此文纪念先师蔡孑民先生百年诞辰 罗家伦/037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罗家伦/045

父亲母亲的恋爱/062

父亲在留美的日子里/066

留美情书15封 罗家伦/074

留欧情书46封 罗家伦/084

父亲在清华大学/119

我和清华大学 罗家伦/127

父亲与钱锺书/140

钱锺书墨迹选(1—4)/143

父亲在中央大学/150

中央大学之回顾与前瞻

——民国三十年七月在国立中央大学全体师生初次惜别会中讲

罗家伦/155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迁校(节选) 罗家伦/166

怀念我的母亲/171

现代中国学生的一些家庭问题 张维桢著(罗久芳译)/183

爱护民族生命的萌芽 张维桢/188

中国妇女在战时和战后的地位 张维桢/19l

百年父母与千年文物/193

父亲心中的老师和朋友们  ,

父亲与胡适/199

胡适之先生出任驻美大使的经过 罗家伦/224

父亲与他的恩人张元济/230

万里书缘“商务”牵 张树年/236

父亲与傅斯年/238

元气淋漓的傅孟真(名斯年) 罗家伦/245

伟大与崇高

 ——纪念先师蔡孑民(蔡元培)先生 罗家伦/256

蒋梦麟先生传略 罗家伦/258

回忆辜鸿铭先生 罗家伦/263

忆志摩(徐志摩) 罗家伦/267

坛坫风凄

 ——凭吊蒋廷黻先生 罗家伦/274

朋友和学生心中的父亲

博通中西广罗人才的大学校长 毛子水/279

志希先生在中大十年 杨希震/284

悼念罗家伦先生 柳长勋/290

忆述罗家伦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它 金绍先/294

附录

母亲张维桢捐献文物目录/301

父亲墨迹之一/303

父亲墨迹之~--/304

父亲墨迹之三/305

父亲墨迹之四/306

父亲墨迹之五/307

父亲墨迹之六/308

父亲墨迹之七/310

抗日军歌选/311

出版后记 罗久芳/313

试读章节

父亲罗家伦,号志希,浙江绍兴人。生于民国前十五年,公元1897年。去世的那天,刚过了72整岁。这六个甲子之间,中国经历了空前的变迁与浩劫。在这不平凡的时代里,产生了许多不平凡的人物,父亲便是这些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身为他的女儿,我从小便为他爱国的情怀、渊博的学识、创新的精神和他待人处事的热诚引以为荣。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上,他是一位公众人物;对我来说,他是我永怀在心的父亲。

我是父亲和母亲结婚以后六年多,好不容易才生出的第一个孩子。父亲为此作了一首诗:春到江南挟大风,远天凝霭紫微红;会知生命奇葩萼,吐自呻吟疾楚中。

这首诗显示出他的心境多么的喜悦,对我的期望又多么的殷切,虽是他个人的感受,也写出了天下许多父亲共同的心声。

父亲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我们的家就住在南京城北玄武湖附近。公余假日,父亲常带着我访友郊游,在家教我唱他为我编的儿歌,继而教我背诵简易的唐诗。我就在父母的钟爱之下,无忧无虑地度过了黄金般璀璨的童年。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南京便成为日本侵略者空袭的目标。炸弹的威胁,结束了我们这短暂安适的生活,从此父亲几乎把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维护中大的安全与完整和筹划迁移内地的任务上。他把母亲、我和还在襁褓中的妹妹久华送上了开往汉口的轮船,自己仍留在南京继续指挥迁校的艰巨工作。我们到了重庆不久,中大便在郊区沙坪坝的新校舍开课。我家先住在陪都市区,遭受敌机轰炸后先搬上歌乐山,以后再迁到小龙坎,距中大都有相当的路程。在战时交通不便,汽油缺乏的情形下,父亲为了公务而又必须时常往返于市区和沙坪坝之间,回家的机会自然大为减少。记得“五三”“五四”大轰炸的那段日子,从歌乐山防空洞口,远远地看见金黄色的燃烧弹在黑夜中缓缓下降,触地溅起一片鲜红的火花。我似懂非懂的心中,感到一种无名的新奇和恐怖。那时父亲身在市区,不知母亲如何在牵挂着他的安全!

迁校到重庆后,中大师生的生活、学业与进修,以及各种战时的措施,都要父亲亲自去筹划、督导。所遇到的困难与辛苦,只有当时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才能洞悉其详。他自己虽曾写过几篇回忆性的文章,也只述及校方重要的事务,从未提起他经常住在校园山坡上碉堡里的事……P3-4

后记

三十多年前我开始从事为父亲整理文稿、协助出版《罗家伦先生文存》的艰巨工作时,才发现我对他和他所处的时代的了解是多么有限。在成箱的老旧纸堆里,我逐渐找出了足够出版十四册《文存》的原始资料,也看到了半个世纪历史的痕迹。1976年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举办“每月人物专题座谈会”,要我撰文追念父亲。八九十年代中,我又应邀为《联合文学》“钱锺书专集”、北大百年校庆,北京《百年潮》杂志、清华园子女回忆父辈、《胡适与他的朋友》等文集,写了好几篇与他有关的记述,也慢慢地概括了他一生经历和事业的几个重点。可是怎样把这些不成系统的单篇,加工组合成一本传记性的文集,对他作一个较全面性的介绍,却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很幸运通过好友梁文蔷博士的牵线,结识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高艳华女士。从2005年4月开始,我们先以电子邮件方式通信,我再邮寄了几篇个人发表过的文字给她。逐渐通信和邮寄的范围增多,计划的书也渐渐起了蜕变。她从总编辑的一句话中得到启发,加上她本人的经验和创意,与我商定了一个另类的传记模式——把我追述父亲与母亲的新旧章篇,加上父亲回忆师友及一些他们两人具代表性的遗著,连同几位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对他悼念的专文,综合起来,构成一本从多个角度出发的传记。希望读者不仅能从中认识我父母亲的生平,也能够体会出他们那个时代的沧桑。

在这个架构之下,我必须从家中积存的资料中,选出更多能用的文字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修改,复印出来寄往天津。自己多年来想表达怀念母亲的心愿,现在有了实现的机会,其他应做的改写、另写工作,也增加了不少。几个月来,匆匆完成了五万多字,用邮寄补充的各种复印与照片,也将近十次之多。我日间在资料堆里打转,在电脑键盘前推敲、踌躇,不免下意识里时光倒流,似乎回到父母跟前,日常生活与睡眠也略受影响。我的写作效率不高,又几乎每天要与高女士通电子信,商榷大小细节,而时限愈急促,电脑就愈常“不听话”。高女士作事条理分明,不时耐性地用时间表、备忘录来提醒我。她的焦急和紧张,在文字中可以想见一斑。为此,在本书出版之际,我特别要向“百花”的总编辑与工作人员(特别是高艳华女士),以及经常给我鼓励和帮助的我夫桂生,表示感谢。

另:本书我所选的文章,大部分出自上世纪上半叶,为保持原有的时代风貌,不以现行汉语文字规范为准。

罗久芳

2005年10月15日于美国西雅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家伦与张维桢--我的父亲母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久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44119
开本 32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