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
内容
编辑推荐

1994年初版的《城市季风》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对城市的认知,它突破了“国家”的笼统观念,开启了地域文化和城际文化个性及特质比较的话语空间。今年出版了《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的修订本,内容更加精细。

内容推荐

在初版《城市季风》的结尾,我曾写道:在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中,“京派和海派,依然是一个富有价值和魅力的义化主题吗?”今天看来,这的确已成挽歌。上海不是那个上海,北京也不是那个北京。这同样不再重要。生活仍在沸腾,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创造属于他们的文化,在《站台》,在798厂,在超级女生,发出他们粗粝的肯春冥想和尖锐的“海豚音”。

目录

引言 现代中国的双城记

第一章 城市之风:中国的南与北

 一 从东西到南北

 二 中国的古城和古都

 三 明星城市:“旧长袍的新花边”

 四 南北冲突的现代涵义

 五 从上海到北京

 六 城市的秘密:关于城市的文化理论

第二章 京派和海派:风格的形成

 一 海上画派:海派文化的滥觞

 二 梨园风景:海派京剧

 三 文学革命与海上文坛

 四 京样、京味、京派

 五 京海之争:1930年代的文坛公案

第三章 京派和海派:双峰对峙

 一 大上海崛起:雄极一时的海派文化

 二 北平:京派文化的乐土

 三 上海人:都市新人类

 四 文人笔下的北平:京味和老北京人

第四章 新北京:光荣和梦想

 一 “旧城唯上”:1950年代的毁城之争

 二 气象非凡的全能型城市

 三 京味的消解

 四 昔日王府名宅

 五 古都风貌:仍在继续的争论

 六 胡同和大院:两种文化

第五章 革命文化:新的中心

 一 革命文化和语言文字

 二 革命文化和文化革命

 三 风暴的中心:北京在“文革”中

 四 连结北京的红线:“上海

 五 市民文化:抗拒和变迁

第六章 海派的嬗变

 一 “大上海沉没”

 二 适应与变形

 三 “上海病”

 四 阁楼里的“中产阶级”

第七章 上海文化:新海派

 一 “又多又快,不好不坏”

 二 “上影风格”

 三 海上文坛:呼唤力作

 四 上海美术:没有特点的特点

 五 上海人的新闻兴趣

第八章 新北京和第三代人

 一 代的诞生:青年文化的兴起

 二 红卫兵的早期环境:学校和大院

 三 复制和反叛:关于红卫兵文化

 四 从知青到青知:1970年代的“地下文化”

 五 崛起和失落:青年知识分子文化

第九章 上海人和北京人

 一 南人和北人

 二 两地人互看

 三 公共汽车小社会.

 四 上海人的价值系统

 精明

 实惠

 合理主义

 规矩和礼数

 世俗化

 西化

 五干大事的北京人

 政治化

 侃大山和幽默

 豪放

 汉子和小生

 六变化中的女性

 上海女郎

 北京姑娘

 婚姻和家庭

 女性的强化

 理想的女性

第十章 三足鼎立:1990年代新格局

 一 广东文化:世纪末的新北伐

 二 新京味文化:从小说到生活

 青年文化的交接

 京味小说

 王朔小说

 侃和调侃

 王朔现象

 文化衫

 三海派文化的复兴

第十一章 十字路口的城市

 一 城市的尖叫

 高度竞争

 “城市美化运动”

 二 打造“中国的曼哈顿”

 三 保卫文化的北京

 古都保卫战

 与推土机竞赛

 四 毁城之思

 建筑领域的“革命文化”

 “拆迁经济学”

 谁的城市,怎样规划?

第十二章 上海新天地

 一 新天地、旧天地

 二 寻找上海

 三 “模范生”神话

 四 失落的文化高地

 五 大政府,小社会

第一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京派和海派:风格的形成

京海之别,首先是作为文学艺术的不同流派,这正是“京派”或“海派”的狭义和原义。

从19世纪下半叶起,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中,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和首屈一指的新兴经济中心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两个文化中心,双峰并立,南北对峙。更确切地说,是传统的文化中心北京的正统地位,受到一种新兴的城市文化的挑战。北京文化不仅早已有之,而且超越了地域的概念,是大一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国粹。京剧被尊为国剧即是一例。新兴上海文化,不仅打破了这种大一统,并且输入了一种异质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传播造成变异,变异产生对比(有的是对立),对比和对立进一步突出强化了各自文化的品性,促进了变异和发展。诚如专家所言,北京的皮簧戏是被外省人冠以“京调”、“京二簧”,以至“京朝派”或“京派”的;京戏之名,首先是从上海叫起的。而“外江派”和“海派”,则是京都人对有别于己的文化变种的蔑称。

一般认为,京海之别肇始于传统绘画;海派名声之大振,则由于民国时期盛极一时的海派剧。1930年代初,发生于文坛的京海之争,却远远超越了文学流派的论争,正可视为对两地文化半个世纪发展的理论探讨和总结,从而成为一场真正的文化讨论。绘画、京剧和文化,不过为认识这两种文化提供了鲜明的个案。正是在这次讨论中,京海之争甚至也超越了狭义的文化层面,而涉及城市社会,城市属性,城市人格,城市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生态、文化机制和文化价值。

正如当时的大多数论争一样,这也是一场没有深入展开的讨论,以至于半个世纪后,人们依然情绪激动地重提旧话,围绕“京派”、“海派”的话语众说纷纭,在新的文化变迁和文化境遇中,作出新的解说和阐释,乃至新的发现和重建。

      一 海上画派:海派文化的滥觞

今天,要弄清“海派”一词之出典,当是一门学问。如陈旭麓教授言:“海派是与京派相对而言。海派一词最初出于何人何种文书,待考。”一般认为,清末民初被称为“海上画派”的阵容强大的上海画家群,或是“海派文化”的缘起。

P50

序言

1953年,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写了一本关于上海近代史的专著《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33年之后,1986年,这本书的中译本得以在上海出版,于是又引起一番至今未有国人写的“上海史”的感慨。

当时,上海文化界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文化发展战略”和“海派文化”的讨论,学者们认真地探讨关于“海派”的定义、特征、正负面的影响,写出许多美文。商人们则不失时机地将每一种商品都贴上“海派”的标签。于是,在海派文化、海派小说、海派影视之外,不仅有海派家庭、海派丈夫之类,也有海派住宅、海派家具、海派袜子等等。“重振大上海雄风”成为一时流行的新口号。

这使人想起了1930年代初文坛上那场“京派”与“海派”的著名论战。那一次是由“京派”发难的,“海派”文人锋芒毕露,面对“京派大师”的奚落,“小小的回敬了几手”(鲁迅语)。这一次,只是上海人自己在讨论,并没有与之对峙相望的“京派”参与。

北京人正在关心更为重大和宏观的问题。他们沉浸在关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文化热”中。在各种官方和民间的会议上,他们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改革和文化重建面红耳赤地争论不休;高墙之后和大院之中,无数个拜访、谈判、聚会和家庭沙龙,当代和未来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和艺术家在神情严肃地运筹策划或觥筹交错,交换着最新的小道消息、外国录像和政治笑话。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政治风云、新锐思想和文化灵感,便在这种散漫无形的交流聚集中,不为人知地悄悄诞生了。

后记

《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的写作完成于1992年底,此后花了近两年时间,辗转于多家出版社,都不看好此书,我的自信也渐趋于无。直至遇到了东方出版社的优秀出版家方鸣,才结束了书稿的旅行。此书初版于1994年,方鸣是责编,他不仅为它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书名,设计了一个比较“市场化”的花哨封面,而且十分得意地在扉页印上徐志摩的两行诗: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应当说那时并无深意,小资而已。今天翻看,这两句诗却如预言、如箴言,格外令人惊异。正是从那时起,起于青萍之末的城市化之风逐渐刮成了势不可挡的狂风、飓风。在令人晕眩的超速发展中,今天,我们真正感到了失重和失去方向感的迷茫。

城市和地域文化研究也刮起了“季风”,带动了一类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在新的城市格局中,“双城记”的说法被迅速丰富了,鹤立鸡群的“京海对峙”已经陈旧。上海和北京仍然在各种城市排行榜上交替分享着第一或第二的荣耀,但已经失去了重要性。上海与北京的这种搭配曾经是惟一的。但是,今天无论上海还是北京,莫不以与纽约、巴黎、伦敦成为“姐妹”而荣耀,并且以曼哈顿和香港为主要的追捧对象。香港一上海的“双城记”变得更为令人关注和意味深长。老上海曾经是香港的蓝本,而今天的新上海却更像是香港的现代或者后现代的复制,重演了房地产业取消历史、改变城市的一页。人们意识到,或许在上海与加尔各答、与台北这样的比较中,蕴涵有更丰富的启示和意义。

中心的离散和趋同成为一个共时性的进程。CCTV新楼的设计者、建筑大师库哈斯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现代性趋势:亚洲新兴城市在“铲平历史”的超速发展中,被打造成不具备“可识别性”的“广普城市”。城市竞争不仅在高度和速度上展开,也在美化、亮化、洋化、人工化上争先恐后,达至趋同。超级城市渐渐成为金光闪烁的美丽舞台,成为展示经济成就的窗口和样板间,从而剥夺了市民在弄堂口修自行车、在小餐馆吃馄饨的快乐。无论是北国冰城还是江南水乡,一律的欧陆风情、加州阳光,装点着深红、鲜黄的塑料椰树,营造着莫名其妙的异域情调。“权力美学”和“拆迁经济学”成为理解城市变迁的关键词。古老北京的大面积消失引起世界范围的不安。直至今日,贪婪的资本和私欲仍在继续不断地吞噬那些存在了几百年的胡同、四合院。以GDP为本、以高楼大厦为本、以私车为本的新北京,深陷于四环、五环、六环的自我围困之中,成为沙漠化边缘、冀北广阔的贫困地带之中一个美轮美奂的盆景。“失去记忆的城市”、“二手货的城市”的说法流行起来。影视和画册中精彩夺目的古都、古镇和古村落,记录着它们死亡的速度和当代人的伪善。

在另一个方向上,是中心的飘移和分解。城市成长为城市带。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和经济区域的概念,而成为“野心勃勃”的新的中心。如同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分野,区分了诸多各不相同的利益诉求。不同利益的表达和博弈,成为新的政治。央视、湖南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正在形成的鼎足之势,成为一种全新的象征。在社会的层面上,曾经一无所有的居民在成为业主之后,奋力争取着市民地位,用业主维权吹响了“新市民运动”的号角。“社区”成为一个崭新的概念,超越了住宅和小区。新移民的不断增加,使上海人、北京人的定义日益困难。当“新上海人”是想像或真实还是个疑问,“保卫上海话”却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在“谁的城市”的提问背后,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长。当它的力量足够强大,就将唤醒那些“休克城市”,而走向“人性城市”——尊重历史和自然、以人为本、与人民和谐相处的宜居城市。

在初版《城市季风》的结尾,我曾写道:在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中,“京派和海派,依然是一个富有价值和魅力的文化主题吗?”今天看来,这的确已成挽歌。上海不是那个上海,北京也不是那个北京。这同样不再重要。生活仍在沸腾,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创造属于他们的文化,在《站台》,在798厂,在超级女声,发出他们粗粝的青春冥想和尖锐的“海豚音”。

对北京、上海和中国城市近十年的急遽变化,要展开叙述,将是又一本大书的篇幅。值《城市季风》再版,我选择了几个片断续成二章,以表达对当代城市最紧迫的关注,并表达我的城市感情于万。为保存原貌,对此书的前十章只作了除极个别的事实修订和错字订正。感谢严搏非、孔令琴和新星出版社,给了我一次疏理和表达的机会。与现实零距离的写作,无可避免地失去了应有的沉潜缜密。然而,与身体力行的抢救相比,文字也不再那么重要。我感激华新民、王军、方可和许多新老朋友为保卫北京古都所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不仅用笔和相机,而且是用巨大的时间、情感,用泣血之心甚至身家性命与推土机作战,与一些人的短见和贪欲作战。同粱思成、陈占祥一样,他们是北京的恩人,历史会记住他们。经常有人问我喜欢北京还是上海。我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无城的北京才稍微可爱。

作者

2005年11月7日于北京海淀万柳小区

时值立冬,狂风吹出蓝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东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0260
开本 16开
页数 4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38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2
丛书名
印张 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73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