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赵青回忆(我和爹爹赵丹)
内容
编辑推荐

你想知道解放前的演员是如何度过他们的演艺生涯吗?你想知道一个著名艺人是如何成功走上其演艺道路吗?一门两代丹青,赵丹和赵青,这两个处于特殊时代的艺人,他们是如何顶着时代的风雨,走过这坎坷的艺术人生的?请看赵青对其父亲赵丹的回忆录。

目录

前言/l

1 外婆抚养的“孤女”/7

2 从幼稚园到摄影场/12

3 赵家重女轻男/16

4 爹爹回来了/20

5 爹妈的罗曼史/23

6 “红蛋派对”/27

7 鼎盛的1936年/30

8 抗日救亡/34

9 新疆蒙难/36

10 妻离子不散/40

11 跟爹爹回老家/43

12 《遥远的爱》/48

13 新来的妈妈/5l

14 王子、叫花子、疯子/54

15 爹娘陪我学芭蕾/56

16 “我长大不嫁人!”/60  

17 《乌鸦与麻雀》/62

18 《武训传》的划时代意义/66

19 多事之秋/71

20 “丑小鸭”展翅北飞/74

21 “鸡蛋干部”/78  

22 父女俩先后赴朝/82

23 屈原再生教婵娟/86

24 邋遢样儿/91

25 女儿为爹爹争了光彩/95

26 西洋与古典皆为我用/98

27 立志开拓中国民族舞剧/102

28 失败乃成功之母/106

29 舞者向京剧拜师/110

30 舞剧精品《宝莲灯》/117

31 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人/121,

32 设想舞剧《卡门》/125  

33 我爹叫我“姐姐”/13l

34 爹爹责怪我违背誓言/136

35 父女双双向国庆节献礼/141

36 不朽的《聂耳》/145

37 周恩来给我爹起外号/150

38 父女先后赴欧洲访问/155

39 周总理“将”了我爹的“军”/159

40 父女俩爱看好莱坞电影/165

41 没有一个家是属于我的/168

42 我爹劝我多读书/172

43 父女共创“蝴蝶梦”/176

44 舞剧《梁祝》轰动艺坛/180

45 历史的遗憾——《鲁迅传》/185

46 相思红豆未了情/189

47 并驾齐驱东渡日本/193

48 也搞现代戏/198

49 看我爹拍最后一部电影/203

50 山东老乡起风波/207

51 死不认罪的阶下囚/211  

52 周总理一番话,我又拾起练舞鞋/215

53 我爹的命真苦/219

54 死里逃生/223

55 旧习难改/228

56 苦练基本功的“赵疯子”/23l

57 周总理的恩情说不尽/235

58 粉碎“四人帮”,尚待求解放/240

59 一心要演周恩来/244

60 可怜“饿煞鬼”/247

61 父女同是全国政协委员/250

62 赵丹何时重返银幕/255

63 第二次艺术青春——绘画/260

64 否定“样板”帮气,要创“赵氏体系”/264

65 在地狱的门口/270

66 希望在摄影机前停止心脏的跳动/273

67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78

68 未完成的杰作/282

69 病危时的一席话/285

70 “我们是亲人!”/287

71 我爹的绘画艺术永存/290

72 生命的最后乐章/293

73 白发人送黑发人/297

74 女儿对爹爹的祭奠/300

75 入土为安/302

76 “丹亭”落成/306

77 人民艺术家赵丹诞辰80周年/308

附录一/313

一门歌舞,两代丹青 新凤霞

附录二/320

含泪的笑  白杨

附录三/322

赵丹参加演出的影片  陈明远

第一版后记/331

修订再版后记/332

试读章节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啊!”

只要弄堂里哪家收音机播出这首歌,不管在哪儿,我都大声跟着唱。

我的小朋友芳芳问我:“阿囡,你有爹有妈,为什么老跟着唱这歌啊?”

我眨巴眨巴一双小圆眼,看着这个小脸儿又白又方的宁波小朋友,心想“我是有爹有妈,可他们在哪儿?我从来没见过。”我和“小白菜”有什么两样?越想越伤心,两行热泪扑簌簌地落了下来,低头跑回自己3号门的家。阿婆正在厨房做饭。看我哭着进来,一把抱住我:“阿囡,怎么啦!?有人欺负你啦?”

我拉住阿婆:“不是的,阿婆——我爹我妈到底在哪儿?”

阿婆松了口气,回身把炉子的火弄小,拉着我的手,把我带上二楼的一个大房间。墙上四周挂满了用各色镜框镶嵌的大照片,有的大到24寸,最小的照片也有16寸。

阿婆指着墙上最大的、黑色镜框内镶嵌的大人头像说:“喏,这就是你爹。”P7

“我爹?”真漂亮!笑嘻嘻一对大酒窝_双眼又大又有神,戴一顶大礼帽,脖子上围一条带圆点的绸围巾,真帅!他的双眼一直爱慕地看着我,我走到哪儿,那双眼睛就盯到哪儿。  

旁边一张小些的竖挂照片上,是一个年轻女子高兴地把我举起,“这是你妈!”

我妈也十分漂亮,瓜子儿脸,笑得甜蜜蜜的。

阿婆说:“你很小很小的时候,你爹就让你骑在他脖子上,到霞飞路去逛,好像对满街人示威似的:‘我阿丹也有女儿啦!’把你妈可吓坏了,一直在旁边保护你,生怕你闪着腰。你爹你妈可把你这个小家伙疼坏了。”

说得我心中美滋滋的,眼泪也就止住了。

阿婆又指墙对过的两张剧照,一张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我爸化装成意大利人,大高鼻子,黄色假头套,穿着罗密欧紧身剑服,这是他和俞佩珊阿姨演的话剧中,二人将要接吻的剧照。另一张是和白杨阿姨在电影《十字街头》中想象他俩演出《茶花女》那场戏的剧照,白杨阿姨穿大黑裙扮玛格丽特坐在秋千上,我爸穿燕尾服扮阿芒站在秋千旁。

其他照片是我小时候和舅舅阿姨们的合影、有爷爷单独抱我的照片、我和小舅两人当小傧相的照片、我一人在复兴公园玩小鸭的独影,以及我拍电影((芳草天涯》的大剧照,一边是女影星陈燕燕,一边是男影星高占非,我给他俩做女儿拍了一张全家福的合影。P8

经阿婆这么一说,我也就不哭了。知道我有爹有妈,只是他们和天上的星星一样看得见够不着,远远地挂在了天边。

阿婆告诉我:“你生下11个月,你爹你妈就参加抗日救亡演剧队到后方去了。你太小,没法儿带你走,只好把你留给了阿婆。”

我看着阿婆那双慈祥的眼睛,又看着墙上照片中的爹和妈,不由得紧紧抱着阿婆双腿,心想:“阿婆就是我的亲爹亲妈!”

我阿婆好命苦!她是广东中山县翠微乡人(现划归珠海市),知书达理,美丽聪慧,颇有大家闺秀风范,取名韦慧钿。韦家是名门大族,我的四舅公韦悫曾在解放后任教育部副部长,现早已去世了。我的九舅公、十舅公如今还侨居海外。我的外公叫叶舒屏,广东省南雄人,是个名医,我出生前他就去世了。我也是从挂在墙上的照片认识他的。他的照片挂在一进门对面的墙上,戴一副黑框眼镜,长方脸形,五官端正、清秀,看上去是个十分有才有智、非常善良的好大夫。

我阿婆40岁就守寡。阿婆跟外公生了10个孩子,只存活了5个。我妈是老大。接下来是大舅叶纯之,由于家境困难,很早离家出走去了香港,成了著名的音乐家。阿姨叶毓溱,小名“小梅”,我叫她“小梅阿姨”,也由于家境贫困,她总穿我大舅剩下的衣裤,又剪个短头发,大家都误以为她是个男孩儿。从小女扮男装,直到长大成人才改回女装。弹一手好钢琴,有一副甜美嗓音,可惜没干文艺这一行,改行进了中央调查部工作至今。我的二舅叶小珠,从小是有名的童星,他主演的电影《表》、《虾球传》轰动一时;后来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又调往广州市话剧团任导演,时而拍拍电视片,现移民澳大利亚。我的小舅叶小铿,只比我大两岁,因为他长得黑,小名“黑妹”,我叫他“黑舅舅”,小时候也当童星拍电影,长大后在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任演员兼俄文翻译。 我就是在这样的艺术世家P9中长大的。

我阿婆多么不容易啊!外公去世了,只留给她位于上海马思南路环龙路的锡荣别墅69弄3号一座三层楼房,还是二房东,靠转租的租金维持一家生活。我爹我妈又离了家,连薪水也没有了。阿婆还要拉扯我们几个那么小的孩子,最大也不到十岁,最小不到一岁。这日子怎么过啊?

我阿婆生性好强,从不求人。就是我爷爷想出资接济她,她也拒不收一分钱。这种自强不息的性格也影响着我的一生。

在阿婆眼中,我这个小外孙女是第一的,谁也不许欺负我。她总把最好吃的、最先吃第一口的特权留给我。她教育舅舅、阿姨也都知道保护、疼爱我。

我们从不吵架,十分和睦。上海洗澡是要到老虎灶叫人挑开水来洗。每次挑一担水,先由我和黑舅舅同澡盆洗澡,之后才轮到珠舅舅、小姨。最后才是阿婆洗。

吃饭也如此。上菜上饭,阿婆先夹在我碗里,等大家全吃完了,我阿婆才一人坐下吃残羹剩饭。白天洗衣买菜做饭,还要亲自送我上环龙路幼稚园。有点儿零花钱也只给我一人上街买个小麻花吃。只有到夜晚才是阿婆自己的时间,靠在床头一边看着小人书给我讲故事,一边吃一小包花生米,并向我解释:“花生米,上火,小孩儿不能吃。”

我的小肚子吃得饱饱的,又不馋,乖乖听阿婆讲故事,搂着阿婆的腰很快就入睡了。

可我这个小东西也够讨厌的。半夜弄堂内闹猫,猫的怪叫声把我吵醒,直哭,害怕地大叫:“有鬼!”我阿婆不得不起身到阳台上,拿着上海特有的、由这个阳台能搭到对面楼阳台的长晾衣竹竿,探到楼下弄堂,一边打野猫,一边哄着我:“打鬼!打鬼!”直到打得野猫跑远了为止,我这才安下心来入睡。可想而知,我阿婆通宵没有睡。

到了冬天,上海一般没有暖气。阿婆怕我冻着,总给我穿上五六件毛衣或毛背心,外面还罩一件棉长袍,像个小棉球,动也动不了,脱衣时左一件、右一件,身上直往外冒水蒸气,如同刚洗完热水澡一样。由于捂得太厉害,因而常着P10凉发烧,感冒咳嗽不断。本来家里就没钱,我又不争气地老生病,把阿婆给急坏了。

不得已,阿婆带着我步行到霞飞路(现在淮海中路)的一个弄堂,找我的三叔公。他是医生,开一家私人诊所,家庭负担也很重,娶了上海夫人,又养三个女儿。我阿婆每次都求他看在亲戚分儿上为我治病,不是免费就是少付钱。每次我都看见三叔公向我阿婆诉苦,生活多么困难,可我阿婆每回都能硬着头皮说得他不要钱或少要钱,直到把我的病治好为止。打针吃药不停,幸亏有这么家亲戚,要不然恐怕连小命儿也保不住!  

真是难为我阿婆了。阿婆是我世上最亲最亲的人啦!我感恩一生。

我记得小时候最高兴的就是放学回家,把书包一丢,趴在我阿婆的双膝上,我阿婆坐在小板凳上边打我的小屁股边絮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虽然爹妈不在身边,但有阿婆胜似亲爹亲妈的爱,心里那种辛酸的孤儿感也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P11

序言

我爹从小就爽朗、幽默,爱开玩笑、爱演喜剧,但他坎坷曲折的一生,却充满了悲剧。女儿的回忆录,不愿意写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不愿意让人们愁眉苦脸。我所记录的,大半是爹爹一些嘻嘻哈哈的笑话、轻松活泼的逸闻,从说笑之中,透视社会万象、人生百态,这就是我所要学习的父亲的风格。

《我和爹爹赵丹》一书都是按照我的回忆经过反复核实写成,先后写作、修改的时问长达3年。初稿经过许多前辈叔叔阿姨看过,并感谢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加以补充、订正。本书只叙述事实,并非臧否人物。即使对我的爹爹,也是如实描画,决非隐恶扬善、一味赞扬。人格、艺格是客观存在,不会因谁之褒奖而捧上天,也不会因谁之贬责而踩入地。文责自负,绝不连带他人。

1995年,在隆重纪念世界电影10O周年、中国电影90周年之际,我的爹爹赵丹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大奖,被誉为“观众最喜爱的电影演员”。经巴金、冰心、夏衍、曹禺、艾青、赵朴初、白杨、张瑞芳、秦怡、吴作人、常书鸿、华君武等我国当代文学界、电影界、美术界几乎所有的老前辈近百位名人的一致联名建议,由中宣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正式发布文件,在全国范围内隆重举办“赵丹诞辰8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他的女儿、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我十分欣慰与感激。

很久以来,我就留意爹爹的遗著和有关资料,也写了几篇纪念爹爹的文章。但是,已出版的几本他人撰写的赵丹传记,都不够准确、全面,有许多以讹传讹的地方。所以,我特意先发表这篇回忆录,提供第一手资料,给热心的读者们参考。

我的爹爹赵丹,于1915年8月7日(阴历六月廿七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南和巷。(注:我爹从来不过“生日”,也记不住自己的生辰八字。多年以来许多文章、传记资料,对于赵丹的生日和出生地都不准确,以讹传讹。本文经过再三核实,终于弄清确切情况。)

我爹原名赵凤翱。爷爷赵子超是山东省泰山脚下泰安地区肥城县人,祖辈历代务农。赵子超少年从军,后担任北洋军队的营长,1916年换防到江苏省南通市。所以赵凤翱幼年在南通市长大。他从小酷爱戏剧。在崇敬中学念书时,曾与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等几个同学组织了“小小剧社”,演出小歌舞、文明戏、话剧等。受田汉“南国社”及“摩登社”的影响和启发,1931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美专剧团”和校外郑君里、宋之的等组织的“新地剧社”。为表示追求革命的决心,改名“赵丹”。“九一八”事变后,参加田汉编导的爱国剧《乱钟》、《回春之曲》、《SOS》、《兄弟》、《决心》的巡回演出。1932年我爹因在话剧《C夫人肖像》中扮演男主角,被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导演李萍倩看中,选他在无声影片《琵琶春怨》中扮演角色,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开始了电影艺术生涯。

我爹在1933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又发起组织和领导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一流水平的话剧团。此后几年间,他连续主演了《时代的儿女》、《上海二十四小时》、《乡愁》、《女儿经》、《热血忠魂》、《小玲子》、《青春线》、《夜来香》、《大家庭》、《清明时节》等一系列影片,这些都是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我爹一步步显露了他的表演天才,从此奠定了著名影星的地位,赢得千万观众的热爱。

1936年到1937年间,我爹主演了《十字街头》中的主角——失业大学生老赵(很多生活原型就是来自爹爹自己,所以干脆连姓名也用了自己的姓),以及《马路天使》中的主角——吹鼓手小陈。这两部优秀影片,为世界影评家公认是中国30年代电影的代表作,在世界电影史上也享有盛誉。同时,他又主演了《娜拉》、《大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著名话剧,轰动一时。由此,我爹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探索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光彩夺目的奇葩”。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爹立即参加公演了抗战名剧《保卫卢沟桥》,并跟我妈一起投身于“抗日救亡演剧三队”。年轻的爹妈轻装上阵,把不满周岁的爱女托付给外婆照顾,而他们结队从上海出发,经苏州、武汉,辗转到达重庆,沿途巡回演出抗战戏剧,唤起民众。

1938年秋,中央电影摄影场要求我爹去导演一台话剧,经过爹爹据理力争,终于公演了鲁迅原作、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在重庆,我爹还主演了《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和《全民总动员》等抗战名剧。1939年主演了影片《中华儿女》。

1939年秋,满腔热情的爹妈抱着幻想,与好友徐韬、王为一等赴新疆开拓新剧工作。不料我爹遭反动军阀盛世才迫害,于1940年5月被捕,入“迪化监狱”关押五年之久。后经周恩来、阳翰笙设法营救出狱。在此以前,我妈听说爹爹在新疆被枪毙的噩耗(误传),迫于无奈,回重庆后改嫁他人。这件伤心事给我爹极沉重的打击,但他咬牙挺了下来。他以献身艺术事业为最大的慰藉,为此不惜牺牲一切。

1945年春,我爹回重庆后重返舞台,导演了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又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抗战胜利时,我爹终于回到了阔别的上海,经过八年离乱,这时才与爱女重逢。1946年到1949年间,我爹在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丽人行》、《关不住的春光》、《幸福狂想曲》、《乌鸦与麻雀》等,并导演了《衣锦荣归》。这是他表演艺术的第二个高峰时期。

解放前夕,根据阳翰笙同志等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策划,我爹开始在昆仑影业公司主演历史巨片《武训传》(上下集),解放初期方才完成并公映。 

解放后,我爹光荣地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亲身参加了开国大典,并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政协委员。我爹盼艺术创作,一再受到周恩来总理以及郭沫若、田汉、夏衍、阳翰笙等同志的直接关怀、鼓励和爱护。在极“左”势力的淫威下,我爹主演的《武训传》和《我们夫妇之间》都受到极不公正的严厉批判。尽管如此,周总理还是保护和帮助了我爹,尽可能为他安排了工作条件。我爹先后主演了郭沫若的历史名剧《屈原》,并导演了曹禺的《家》和《雷雨》。

从1954年到1964年间,我爹又重返银幕,主演了《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林则徐》、《聂耳》、《风流人物数今朝》、《青山恋》和《烈火中永生》等,达到了他一生表演艺术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我爹还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全力以赴地准备拍摄《鲁迅传》,但由于极“左”势力的严重干扰,未能如愿。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爹便首当其冲,受到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和摧残,横遭批斗和游街。然后,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非法关押五年半(1968年一1973年),接着被送往农场监督劳改。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我爹重又满怀信心,积极筹备在银幕上塑造周恩来、鲁迅、闻一多、齐白石、阿Q、李白、唐寅等一系列艺术形象;1979年我爹访问日本后,又应日本友人邀请,准备主演中日合拍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但终因极“左”势力的刁难与破坏,“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千古遗恨。 

1977年到1980年间,我爹精力旺盛,不甘寂寞,几次到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讲课,系统传授他半个世纪的宝贵经验,并写成《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两部论表演艺术的专著,阐述他所创立的“赵氏体系”理论。这两本书,已成为年轻一代影剧演员案头必备的经典教材。

我爹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本来的专业就是绘画,几十年来,爹爹留下了三百多幅书画作品,并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赵丹书画展”,出版了《赵丹书画选》及《赵丹画辑》等两部画册。

爹爹不幸患胰腺癌,医治无效,于1980年10月10日在北京医院去世。终年65岁。他的遗言是:

“人活着或是死了,都不要给别人增添忧愁。”

“艺术家在任何时候,要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

我必须先在前言中简述爹爹的生平,让读者们对他有一个轮廓式的了解,然后再来读我的回忆录,才能得出深刻的结论。

下面就是我和爹爹赵丹的有趣故事。

后记

又是10年过去了。今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同时举办“赵丹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并筹备成立赵丹研究会,要继承赵丹的艺品、人品,弘扬“赵丹表演艺术体系”。

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增订再版爹爹的两本著作《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编印《赵丹自述》和《赵丹画传》,同时再版《我和爹爹赵丹》。

“赵氏表演体系”是爹爹一辈子的追求。早在30年代,他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表演体系。抗日烽火中,他投入救亡宣传时也不断地探索追求。他万万没有想到,为追求中国表演体系,还要坐牢,冒杀头的危险。他在新疆,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投入死囚牢房,活活折磨关押了5年,1945年才由周恩来等营救出狱。出狱后他仍锲而不舍,继续探索,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获得了新生。虽然时有极左路线的干扰,但他在代表作《武训传》、《李时珍》、《林则徐》、《聂耳》、《烈火中永生》等电影中,以及他导演的话剧《雷雨》、《家》中,摸索到了中国电影表演体系的规律,并大胆提出了“赵氏表演体系”。

就为这“赵氏表演体系”,在“文革”浩劫中,我爹爹挨江青一伙的残酷批斗,又坐了五年零三个月的冤狱。但他终于坚挺着活了下来。“文革”后,他到处批判“四人帮”的“劫”派、“吼”派,大声疾呼建立中国风格的赵氏表演体系。他多么想再创造几个银幕形象,如周恩来、鲁迅、闻一多、李白、屈原、荆轲、齐白石、唐伯虎等等,以充实完善他的表演体系。他曾一口气爬了二十层楼,找到当时上海电影厂厂长徐桑楚的家里,请求厂里能成立表演研究会,但无法如愿!不能演戏,他只能去画画,在柳州一个多月就画了二百多幅画。但在作画写字的过程中,他还是念念不忘创立中国风格的表演艺术体系。由于当时“四人帮”流毒并未肃清,在文艺体制有待改革,这一切都成为爹爹的终身遗憾。

我爹爹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中,顽强地写下了两本书:《地狱之门》和《银幕形象创造》。这是他一生用血泪换来的经验总结。可惜呀!他还没等大家坐下来细读他的书,研究探讨他的表演体会的时候,他却早早地走了……到今天,他已经去世25年了!他若知道他的同行们、后来人,在北京和上海召开研讨会,继续发扬光大他的表演体系,他该多高兴!该感受多大的欣慰啊i我爹爹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地跳起来,还会习惯地从裤兜中掏出白手绢,擦拭他因欢笑而流出的热泪……

10年前我写的这部《我和爹爹赵丹》,特地奉献给大家,作为赵丹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的礼物。

赵青

2005年6月5日,赵丹表演体系研讨会后,于北京电影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赵青回忆(我和爹爹赵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23324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4
整理 陈明远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