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本书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建议和对策,适度、适量地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弥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引起的耕地面积的减少,已经成为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已经成为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
| 图书 |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精) |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为了更好地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本书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建议和对策,适度、适量地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弥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引起的耕地面积的减少,已经成为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已经成为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 序言 目前,我国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根据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在耕地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我国的土地生产潜力,按照20世纪90年代的投入水平,只能承载11.0亿~11.9亿人;如按中等投入水平,可承载13.9亿~14.8亿人;按高投入水平,可承载14.9亿~18.9亿人。可见,在耕地面积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只有采取高投入、适度消费的方式,中国的耕地资源才能承载未来高峰期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而这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正受到耕地急剧减少,耕地资源供给日趋紧张的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大量的耕地被转为建设用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1949年~1996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82.2万公顷。1997年~2000年期间各种原因占用耕地344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73.7万公顷。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的整体推进,仍将有大量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同时,随着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的稳步实施和农业结构的调整,耕地减少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大。在未来几十年内,如不及时采取适度的开源措施,耕地总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不可避免,势必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甚至对国家安全产生直接冲击,形势异常严峻,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在这种形势下,适度、适量地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弥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引起的耕地面积的减少,已经成为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已经成为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在维持耕地资源总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处于重要地位,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00年前,已经组织了几次全国范围的后备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由于历次调查评价的目的、对象和范围、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基本上都包含了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但历次调查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别;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耕地后备资源的相继开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分布和规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于对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关注,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改变了以往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中只注重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倾向,特别强调耕地后备资源必须是在不引起生态环境退化的前提下才能开发。这种客观需求的变化也导致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依据和标准的变化。基于上述原因,仅仅根据以往的调查评价成果,已经无法弄清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基本状况。为了科学地编制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规划,实现既能适度和规模开发一些耕地后备资源,弥补耕地数量减少,提高耕地总体生产能力,同时叉能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宏观战略目标,必须清楚地掌握现阶段耕地后备资源的基本状况,特别是需要全面地掌握集中连片,能够形成国家级土地开发复垦基地的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以及开发复垦的限制因素或条件。因此,按照统一标准和方法,全面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彻底改变目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家底不清的状况,已经变得相当迫切和必要。 2000年,国土资源部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中开展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以下简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以此为标志,全面启动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下,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组织实施,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具体组织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历时4年,全面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该项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4月开始到2002年5月结束的中西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第二阶段是2001年4月开始到2003年4月结束的中部5个省(自治区)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第三阶段是2002年9月开始到2003年12月结束的东部12个省(直辖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国土资源部相继在2002年5月、2003年4月和2003年12月组织专家对中西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5个省(自治区)和东部12个省(直辖市)的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进行了验收。 本次全国性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不同于以往历次后备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查清集中连片,能够形成国家级土地开发复垦基地的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状况,其过程主要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常称“详查”)和200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以县为基本组织实施单元,按照统一的调查评价标准和方法,通过室内预判、野外调查评价、室内整理核实的过程,从图斑逐级汇总村、乡(镇)和县(市)数据,自下而上,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经抽查和验收合格后,逐级汇总形成地(市)级和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成果;各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经抽查和验收合格后,通过汇总最终形成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明确的调查评价目标,详实的调查评价数据,统一的调查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工作流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保证了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查清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形成了包括图、数和各类报告在内的一系列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上述成果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决策当中,充分发挥了基础性调查评价成果的应有作用。为了更好地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我们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建议和对策,在此基础上编写本书。 该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6章。第1章运用土地资源学原理,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地资源学特征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认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基本态势;第2章分析我国的耕地开发历史,总结历史上土地资源开发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今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启示;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2000年至2003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方法和成果,分析我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第5章和第6章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区分布、重点潜力区,以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特点和效益,最后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的对策。第二部分为分论,分别介绍我国不同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特点、数量、质量、分布以及开发复垦的对策等。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之编写人员水平有限,本书一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敬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二00五年四月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温明炬//唐程杰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大地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097749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04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530 |
| 出版时间 | 2005-04-01 |
| 首版时间 | 2005-04-01 |
| 印刷时间 | 2005-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1.525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F323.21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9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92 |
| 宽 | 217 |
| 高 | 2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15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