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望子成龙症候群
内容
编辑推荐

“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从怀孕起就听莫扎特的音乐,将来孩子真的会特别聪明吗?让孩子学钢琴、芭蕾、剑术……真的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吗?把孩子的课表排得满满当当,时时陪伴,刻刻督促,孩子真的就能赢在起跑线吗?……本书将为父母指出望子成龙症候的症结所在,尊重孩子的个性,把童年还给孩子,把生活还给自己,走出亲子教育的误区!

内容推荐

为人父母者,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父母的殷切期望最终却化作心头难解的焦虑,凡事越俎代庖,却使自己和孩子陷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父母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并且为不能提供“最好的”给孩子而感到沮丧和焦虑;孩子得不到体验成长的快乐,反而为未能达到父母的标准而感到自卑和挫败。“望子成龙症候群”成为现代社会和家庭最大的心理危害之一。

作为一部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作品,本书旨在帮助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并在此基础上辅助孩子认识最真实的自我、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父母指出症结所在,分析造成问题的内外因素,从而“把童年还给孩子,把生活还给自己”,让你走出亲子教育的误区。

目录

第1章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1

第2章 从准备怀孕开始 21

第3章 给孩子最好的 51

第4章 孩子能照书养吗? 79

第5章 这究竟是谁的人生? 113

第6章 订做一个完美的小孩 145

第7章 输赢代表一切吗? 181

第8章 寻回属于自己的生活 215

第9章 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243

第10章 如何终止望子成龙症候群 267

试读章节

从孩子还没有出生开始,我们就做过了头

在现代社会,建立一个家庭所要考虑的事情真是不胜枚举!我们一心只想确保小宝贝健康地生下来,而且竭尽所能来达成这个目的。所以至少在尝试怀孕前三个月,这些求好心切的准孕妇就开始努力运动,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到最适合怀孕的状态。连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自己不孕的夫妻,也觉得有必要开始记录每个月的基础体温。为了要让卵子在受精前处于最佳状况,准孕妇摄取大量的维他命和矿物质,远离任何含化学物质的食品,遵行书上建议的健康和缓的运动养生法。光是为了怀孕,要准备的就非常多了!

我们开始进行一件事的态度常常会引导整个过程,就很多事情来讲都是如此。已经结扎、儿女都长大的父母如果回想过去,一定会发现第一步对最后结果影响有多大。从孩子还没有出生开始,我们就做过了头,只为了确保在养育过程中一切都不出错。从我们准备怀孕时的想法,就可以预知今日我们焦虑和望子成龙的程度(或至少有这种倾向),这就是本章我们要探讨的主题。

许多问题都起源于我们深信可以计划未来的每一件事,包括孩子在内。我们在考虑何时开始准备怀孕的时候,就已经把彼此的事业、人生目标和经济状况都列入考量,想要瞄准一个最完美的时机。甚至精子和卵子都还没有结合,我们已经开始担心社区环境和学校的问题了。为了要让孩子有最健康的身体,我们把饮食习惯作一百八十度的改变,即使痛恨牛奶还是强迫自己每天至少喝三大杯,再吞几颗高剂量的维他命。才怀孕几个月,还刚穿上孕妇装,就开始拟订生产计划、选择生产方式,还包括要不要麻醉之类的细节。当然,身为父母应该要有责任感和长远的眼光,只不过当我们这么努力要让所有的事尽善尽美,面面俱到地筹划新家庭的未来时,我们反而忘了去体会一个新生命的来临是多么的神奇!

当上父母可能比踏入婚姻更让人提心吊胆,比买第一栋房子还要战战兢兢。把一个完全依赖你的新生命带来这个世界,是这一生最重大的责任,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除了自己还能怪谁呢?聪明、高学历的我们,绝对不容许自己在扮演父母的过程中犯下丝毫的错误,我们认定从一开始就要提高警觉。

我们非常认真地准备,讲求理性与科学。我们阅读大量与怀孕生产有关的书籍和报章杂志,仔细追溯自己与另一半的家族健康史:”你的健康如何?父母的健康如何?父母的父母健康又如何?有没有任何需要做胎儿筛检的遗传性疾病?”接着我们又关切到一些比较个人的问题:“你平均一天是否喝超过1,4盎司的酒?是否抽烟?居住环境或工作场所有没有什么有害物质?你小时候是否曾把含铅的玩具塞进嘴里过?或许你已经隐瞒很久了,你在年轻的时候是否曾服用过禁药?”

觉得走火入魔?也许,如果你单单看这些行为本身,或是你看不惯这一代父母的话。不过我们的动机是纯正的,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准父母们为了要有个健康的孩子以及美满的家庭生活,可以做任何事情。一个有责任感的成人不可能完全不去考虑这些重要的问题,至少,我们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从我们身为现代父母的主观角度,尤其是许多觉得父母对自己关爱不够的人,很难了解这种热忱竟然会造成阻碍。但是,这种阻碍迟早会发生的。P23-25

序言

几年前,我们开始写《望子成龙症候群——你让孩子忙过头了吗?》这本书。我们知道教养小孩这件事可以变得更有趣,而且做父母的人如果把脚步放缓一些、不要一股劲儿往前冲,孩子在各方面的情况会更好一些。我们比过去更相信事实是如此,而且也有许多人同意我们的看法。

我们的书在美国和国外都受到瞩目,在儿童心理卫生和儿童发展领域中的新闻从业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专业人员几乎一致赞同我们的立场,并且支持我们的志向——帮助家庭缓解目前所处的紧张状态。

过去曾经一度疯狂的父母写信感谢我们,告诉我们这本书让他们跟家人相处得更愉快,跟孩子的关系也更好了。一位母亲说:“谢谢你告诉我,我可以松一口气。”同时,明尼苏达大学“家庭第一”计划的创办人比尔·杜赫提(Bill Doherty)教授也动员了一整个社区,将这样的生活原则付诸实践,并赢得了全国的注意。

这本书中提醒大家警惕的,是一种渐渐侵蚀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在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都有同样的现象。所谓好的、投入的教养方式,就是一份冷酷的行事历。忙过头的孩子和望子成龙的父母正反映出现在的杂志、报纸、网站、新闻节目主张大家采取的教养方式。媒体虽然一方面肯定这些父母需要休息,而且应该“让孩子好好享受童年”,但是一方面又在所有文章和新闻报道上呈现出逼着我们往反方向走的信息。专家们告诉我们许多教养方面的信息,使得我们这些一心为孩子好的父母亲,开始为所有的大小事忧心,试图事无巨细地监督孩子生活的每个细节,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开始这么做。

这些信息让我们怀疑,孩子如果没有从婴儿期就开始听莫扎特的音乐,对数学的敏锐度就会受到影响;又让我们以为,自己1 8个月大的女儿如果没上过体操课,就无法发展出优雅的体态,也无法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在,而且一辈子都可能会跌跌撞撞常摔跤;还让我们开始担心,宝宝如果没有上过婴儿游泳训练班,有朝一日可能会溺毙。

许多尝试着让孩子不再在才艺班之间奔忙的父母告诉我们,那些让孩子从事好几种运动,加上长笛课、法文课的家庭,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很自私。那些人做父母真的做得更称职吗?那些人的孩子现在或以后真的会比较棒吗?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期望自己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正确。我们有很好的理由这么想。许多成人是在父母不那么关注的情况下成长的,由于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漠不关心,许多人迄今仍在痛苦与不安中挣扎。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经历同样的痛苦,这些父母努力地让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兴趣,以孩子的生活为中心。

但是否有任何科学上的证据支持这种密集积极参与的教养方式呢?

父母是否有必要担忧孩子生活中的每个细节?精打细算孩子的出生月份,好确保孩子在课业上得到优势i担心孩子带镭射玩具枪到幼儿园玩耍,会被老师猜测为什么样的人家;每个周末和每天下午陪着9岁的女儿练垒球,确保她先发投手的地位;担心上小学的孩子在足球赛中出言顶撞裁判,会影响到比赛成绩。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场青少年冰上曲棍球赛中,一位父亲因为球赛中的争执杀了另一位同在观赛的场上球员的父亲,连小孩子的娱乐,都会变得这么紧张,我们的社会怎么会到这般地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怎样做才能维持在一个平衡、理智的状态中,让家中的每个人,包括做父母的自己本身,都过得更快乐?这本书所要讨论的就是这些问题。

我们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而且往往以孩子的快乐为优先考量,重视的程度远胜过自己的快乐。我们以自己的生活为代价,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童年上——而这样做不管是对孩子或是对自己来说,都是不健康的。我们自己的童年早就过完了,我们应该让孩子过自己的童年,让他们从自己生活中种种快乐或不快乐的经验中去学习成长,好让他们有自由的空间去发展自我内在的生活,去想像并且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毕竟这也是童年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当我们正努力为孩子塑造一个我们认为最棒的童年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实。在《望子成龙症候群》这本书中,我们仔细检视这一代父母过度紧张的症状,找出形成问题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并且找出改善之道。我们让大家知道,和孩子共度闲适轻松的时光,其实是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的最好的、最有建设性的事。我们也让大家看到,一旦父母恢复自己该过的生活,并且让孩子有机会过自己的生活,全家会如何从中受益。

……

在这本书的每一章中,我们都引用了一些小故事来阐述主题,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但是为了保护其中人物的隐私,我们做了一些修改。随着读者个人经验、价值观、所渴望的事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于这些现代家庭生活的故事,也会有不同的诠释。

这些故事虽然很有意思,但请注意讲这些故事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引介概念。我们作者期待的,是刺激父母去思考,自己的家庭要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再开始朝这个方向慢慢改变:我们想协助父母换一个角度来看家庭生活,好让他们揪出究竟是什么问题让家人不快乐,甚至健康受损。

这要求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些严肃的问题。难道每个孩子都需要过着像今日美国家庭这样紧凑的生活,才能获得成功?毫不犹疑地接受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是不是表示我们完全丧失了用常理判断的能力?是不是所有美国家庭如今都陷入了同样的狂热之中,在盲目中看不到别的选择?有没有可能,或许这些家庭能用另一种更好、更轻松、更均衡,更能得到回馈的方式来生活?

我们相信答案是肯定的。认识什么是“望子成龙”症状,放慢原本过快的脚步,不但家庭生活的品质可以马上得到改善,未来亦有可能会更幸福。同时,由于我们在购买儿童产品时更理智,在听到无孔不入的媒体提供种种建议时也更能自行评估,这说不定能使我们省下不少的时间和金钱。这样一来,或许孩子就有机会重拾童年生活,这可能是最令他们感激的礼物。

在生活方式上做一些微小却有意义的改变,不论是就现在或未来来说,对大人和孩子都会有益处。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会多一点真诚、紧密,少一点紧张、忙乱……这实在是我们大多数人内心所渴望的。

——艾文·罗森斐尔

德妮可·怀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望子成龙症候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艾文·罗森斐尔德//妮可·怀斯
译者 黄康玲//巫青冠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73007
开本 32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2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2: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