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由《南方周末》专栏作家高芾编著而成。这些文字虽波澜不惊,但背后有着“通透”和“意味”。它不是“流别之学”或“义理之辨”,也不是抒情叙事的现代“文学”。它是观百年文化潮起潮落后的一家之言。所有喜欢野史的读者,本书也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爽快!

内容推荐

  本书所写,大都是野史所载——野史与正史重合的地方,当然也有。野史的好处,不用我说,大家都晓得。可以道听途说,可以揭隐发微,可以专事小节,可以不顾大义,可以情有所系,可以笔无藏锋。总之,正史家不大敢做的事,野史家全都敢干。

目录

政事本纪

  紫禁城里小吃摊/ 3

  那个逃席的人/ 5

现代启示录/ 8

  翁某今日洗脚/ 10

  康祖诒中举/ 12

  一个状元的诞生/ 15

  事关科举/ 18

  科举好处说不尽/ 20

  我儿子比你强!/ 22

  古人抄得我抄不得?/ 24

  把江苏分成两个省/ 26

  像鸿毛一样死/ 28

  虚拟的墨西哥危机/ 30

  你我约定/ 32

  监狱里的故事/ 34

  首都/ 36

  岳麓山上土馒头/ 39

  宠妓/ 41

  吃鸡不买田/ 44

  民国催债第一高手/ 46

  中了传奇的毒/ 49

  一桩婚姻的意外死亡/ 51

  政治宝贝/ 54

  谁动了那些宝贝?/ 56

  因父之名/ 59

  末代皇帝/ 61

  改判/ 64

  快感与忧患/ 67

报人世家

  扬州闲话/ 73

  教父梁发/ 76

  胭脂扣/ 79

  警察故事/ 82

  救命钱/ 85

  发配新疆的理由/ 87

  90年代的北京房地产/ 89

  这一段,我们说方言/ 92

  偷新闻的人/ 94

  一堂新闻营销课/ 96

  何处是我笔友的家/ 98

  黄远生上条陈/ 100

  我的野蛮同行/ 102

  结婚启事/ 104

  对抗舆论/ 106

  “必使政府听民意”/ 109

  薛大可下跪/ 113

  萍水相逢/ 115

  萍水相逢/ 117

  听花捧角儿/ 119

  汽车的故事/ 121

  张恨水进京/ 123

  看看什么是黑幕/ 125

  不喝啤酒的唐纳/ 127

  史量才的度量/ 130

  到底是中国人/ 132

大学列传

  校长们

  那一跪的风情/ 137

  老校长蔡元培/ 140

  蔡元培在“五四”/ 143

  胡适:尴尬的发言者/ 146

  狂人傅斯年/ 149

学生们

  众声喧哗说“五四”/ 152

  傅斯年:这不是他要的“五四”/ 156

  罗家伦:一笔写出“五四”潮/ 159

  段锡朋:“学生自治”的“段总理”/ 163

  杨振声:文化观点看“五四”/ 166

  匡互生:打进赵家楼的第一人/ 169

  闻一多:终生维护五四传统/ 172

  梁实秋:五四运动的局外人/ 176

  王光祈:工读互助的梦想/ 179

大学三题

  大学的自由/ 182

  大学的作用/ 185

  联大教授的生活/ 188

文坛行状

  他们的李庄/ 195

  若园巷,翠湖边/ 197

  拿饭来换学问!/ 200

  谁去妙峰山? / 202

  不要鸡心式/ 205

  有多少人懂得苏白?/ 207

  当代柳永/ 209

  我为什么热爱鲁迅/ 211

  他为什么跑警报/ 215

  东安市场的一次车祸/ 218

  故事里的事/ 221

  冰心的一元钱/ 223

  林语堂: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 227

  革命时期的爱情/ 230

  斯人也而有斯文/ 234

  关于巴金的随想录/ 239

  惊蛰时分梦犹存/ 242

关于本书,我交代……/ 248

试读章节

             偷新闻的人  光绪初年,上海滩头,同城报战,如火如荼。主要是两报对峙:《申报》与《字林沪报》。史称“上海德比”。  两种报都是英商的字号,各为其主,又恩怨甚深。《字林沪报》的主笔蔡尔康,就是申报馆出身,从一个小编辑一直爬到主笔的位置(在当时的洋报馆,华人最高也就到这份儿了),在报界风头无两。可惜后来跟申报馆账房闹翻了,愤然离开就职八年的《申报》,跳槽到正在筹办的《字林沪报》任主笔。  这样一位人物,自然处处跟《申报》别苗头,《字林沪报》发刊一个多月,正好碰上朝鲜壬午政变,中日两国矛盾激化,这是天字第一号的大新闻。《字林沪报》虽然刚创办,它可是背靠着大名鼎鼎的《字林西报》,外电外稿,两份报是同时刊出。《申报》没这个优势,时效性差了好多,一下子就被《字林沪报》抢了风头。紧接着中法战争爆发,《申报》立志打个翻身仗,辟出“越南军情”专栏,特派记者前往越南前线报道。可惜当时的法军和现在的美军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把中国去的随军记者赶了回来。《字林沪报》没派记者,就靠着路透社的电讯,报道比《申报人世家报》深入,分析也比对手透彻,这一场德比,《申报》又输了。  终于盼到战争结束,和平降临,《申报》的机会来了。这一年是乡试之年,全国举子云集北京,牵动全国。《申报》在北京驻有专员,乡试一发榜,立即用电报发送全部榜文,报纸上特意标明“本报馆自己接到电音”,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蔡尔康当然不愿吃这个瘪,可是自己报纸的洋老板不理解科举对于中国读者的意义,根本不肯花这个钱!  蔡尔康没辙,自个儿想招吧。他的招数是中国人的传统法宝——送钱。他买通了申报馆的排字工人,都是熟人嘛。每天工人下班,偷一份清样给蔡尔康,第二天《字林沪报》原样照登。问题出在《申报》有电码译错的地方,《沪报》也跟着照错。申报馆马上加强戒备,门警森严,报纸不出街,根本不让任何人出馆!蔡尔康,接着想辙吧。  好个蔡尔康,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去买通了电报局的电报生,要他们收到《申报》北京来电后多留一份。申报馆总不能把电报局的人也关起来吧?当然,此计也不能长久,人家不会把电报明码改成密码吗?再往电报局一告,这条路也断了。  蔡尔康太想赢了。这回他买通的是上海报贩的头目。他将自己的报纸编好后,留着头版的位置,不发。等报贩将凌晨领到的第一份《申报》火速送来,再抢排付印。虽然比《申报》晚些出报,到底报上的新闻不会晚上一日。  茅招?你说这些都是茅招?蔡尔康被同行称为“当日报界之人杰”,你以为是凭的什么?P94-95

书评(媒体评论)

  高芾的这些文字,在文体上称为随笔、笔记,亦或“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波澜不惊文字背后的“通透”和“意味”。它不是“流别之学”或“义理之辨”,也不是抒情叙事的现代“文学”。它是观百年文化潮起潮落后的一家之言。他少年老成的青春从容,使他拥有了一种气象万千的风范。

             ——文学批评家 孟繁华

这本书的源头是高芾在《南方周末》上开的专栏,原本可读,如今集了书,更是壮观。高芾用说书的声口细碎地痛说——痛快地说——清末民初的野史,说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既煞有介事又确有其实。其中的角色,除了袁世凯几个粗鲁人,多是斯文人,包括做官的官人、报馆的报人、写作的文人,说的是他们的“古怪”事迹,让人看了一边笑一边叹:却原来有这许多蹊跷!尤其“报人世家”一章,对于非新闻人来说,却“旧”得煞是新鲜。

              ——《南方周末》夏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2539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9
丛书名
印张 16.12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7: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