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式继承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首次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财富继承的现象和逻辑,全景式扫描和记录了中国富豪们财产继承的智慧和操作安排,为改革开放20年来民间财富的走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是一幅中国亿万富翁们财富继承的"清明上河图"画卷。

内容推荐

王均瑶、陈逸飞、李海仓…-几年来的若干突发事件提醒我们,中国老一代的民营企业家已经到了要考虑交班的时候。  传统的忌讳不能阻止人们正面现实,继承的话题将成为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前辈们毕生经营智慧的收官之作,也是未来的富家子弟为证明自身的独立价值而不容回避的艰巨考验。  与寻常人家不同,企业财产的继承 往往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生活的稳定,它还会影响到周围更多人的命 运。这种继承也并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财富所有权的转移,而与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经营权密切相关,涉及到更深层的经济和法律问题。  本书首次揭示了中国当代社会财富继承的现象和逻辑,全景式扫描和记录了中国富豪们财产继承的智慧和操作安排,为改革开放20年来民间财富的走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是一幅中国亿万富翁们财富继承的"清明上河图"画卷。

目录

绪 论 关注中国民间财富第一次大规模的转移

第一章 中国式继承/1

平静而顺畅的继承

双重继承

继承中的力量

继承顺序:儿子第一

调查:"股权继承"问题的两个"0"

第二章 灾变/17

一、海鑫集团:少帅铁腕新政

(一)海鑫卅日--一个企业的继承

惊变

谁来继承?谁来接班?

接班人

海鑫悬念

(二)少帅夺宫新政

不流血的夺宫

新政

二、均瑶集团:继承无悬念

遗嘱

退回董事会

"三三制"难题

后记

王均瑶的生前身后

三,黄河实业:平稳的权杖交接

乔金岭的"自杀拼图"

拼图一:债务纠纷

拼图二:公用事业投资不顺

拼图三:"牵连说"

乔秋生的权杖交接

四、逸飞集团:一幅未竟的商业草图

一幅商业王国的草图

商业草图

陈逸飞生前的检讨:摊子铺得太大了

如果是皮尔·卡丹

是艺术家,还是商人?

谁来继续描画"逸飞"商业草图?

"逸飞"悬疑--专访陈凛、陈逸鸣

陈逸飞部分作品历年拍卖录

第三章 接班/97

一、自然继承

(一)反例:黄河集团历险记

(二)尹明善:家族企业的管理应该50

年不变

一朝被蛇咬

如何管理家族企业:老子看管儿子

(三)茅氏父子:淡化家族制

茅理翔自述创业史

老茅与小茅

家族制与"口袋"理论

(四)红豆集团:接班人是如何培养的

二、散财式继承

吴良定:分权而治下的继承安排

牛根生:共产"实验"

三、继承范本

柳传志:"换上新人我也不会复出"

王石:"我高兴被牵着鼻子走"

四、创始人谢幕后的生活

吴仁宝和徐传化

第四章 富爸爸,好爸爸?/163

--富豪对财富继承者的教育

王林祥和上剑桥的女儿

张杰庭:严厉的富爸爸

刘维志:"亡羊补牢"

尹家绪:以身作则

黄辉堂: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

胡葆森宝马车:给女儿的生日礼物

企业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

民营企业的接班人准备

第五章 遗产税风波/181

了解遗产税

三种不同文化下的家族继承

台湾版:多层投资公司控制

德国版:共同承担责任

美国版:还富于民间

典型案例:温世仁的四十亿

逃避遗产税

访谈

胡润:遗产税主要影响的是中小企业

钟朋荣:民营企业交接班不需要提醒

第六章 继承之难/205

企业接班的年代

家族企业传不过三代?

必须知道的一个图表

股权怎样继承?

中国式继承的法律难题

后记/225

试读章节

双重继承、相关法律的不明朗、地方政府的强势是中国式继承的特点

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代创业者谢幕的时间越发临近,中国社会20年来创造的财富的代际转移,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个现象并不仅仅是民企的交接班那样单纯,除了"企业管理权的交接班"之外,它还是"包括企业所有权在内的家族财产的继承"。

中国民间20年创造的企业财富正在悄然而平静地进行代际间的继承,而社会对此所知甚少。

包括企业管理权和所有权在内的家族财产的继承,是一个 非常敏感的话题。在中国编撰"中国大陆百富榜"的胡润说:"在未来10到15年之内,民营企业的继承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他的依据是,百富榜上富豪们的平均年龄是46岁,按照中国人的惯例,60岁是退休的年龄。正如胡润所说,未来lO年到20年将是中国民间财富从第一代创业者转至第二代的高峰期。这甚至是全球财富的共同趋势。2004年年底出版的英国 《经济学家》杂志撰文指出,目前,全球将要交班的家族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第二次世界战后15年左右的时间创立了一大批新的家族企业。因此,近几年来把这些公司的所有权移交到第二代手里的交班过程正在稳步增加,不久将达到高峰。"P3

不过,围绕着财富继承,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一套完 备的法律体系与税制(包括公司法、物权法、继承法、遗产税、 赠予税等等)、有大量可资后人借鉴的遗产继承先例、社会有对巨额财富继承抱有的平稳心态、明朗预期,而中国式财富继承与之相比,政府和社会乃至企业本身,都显得准备不足。

2004年,一份关于遗产税的报告的出台,在国内舆论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讨论,虽然目前遗产税何时开征并无定论,但是它的若隐若现已令商界人士无法回避如下问题:

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否已经做好了继承的心理准备?他们将 以何种方式安排财富的传承?针对有可能开征的"遗产税",他们做何安排?继承的时机如何选择适当?在创始人突遭意外身亡的情形下,如何保证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平稳移交?

毋庸置疑,这些都是相当私密的话题。不过,笔者凭借长年对本土财富阶层的近身观察,尚能传递出"中国式继承"的部分信息和真相。我们对"中国式继承"的几点判断是:中国民间财富正在 悄然进行着规范缺失的代际转移--这种情形和感觉跟他们在 20年前创业时极其相似;众多继承是按照双重继承(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同时转移)的模式进行的;法律的失语让地方政府在家族企业财富的继承中扮演着仲裁和协调人的角色。P4

序言

创富难,传富更难

--一个中国式难题

从2000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关注和思索这样一个问题:随着继承高峰的到来,中国近20多年积累的民间财富以及创造这些财富的机器,能否延续下去?我们认为,这是个事关重大,但又未引起中国社会足够重视的大问题。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桃花扇》), 家族勃兴忽衰,富不过三代,这在古代中国像是"财富诅咒",一再影响着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延续。18世纪还占世界三分之一GDP的财富, 到20世纪只剩下寥寥无几,那些华夏家族的巨富,早已灰飞烟灭;而老欧洲近100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很多家族和财富仍然在延续。李嘉诚先生2004年曾在一次内部演讲中说,中国传统中,商人都如范蠡,三次散尽家财,以适应社会;而在西方传统中,企业家可如富兰克林,商业成功后进而追求以商业标准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人以何种方式 与社会共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财富创造的可持续性。

进入现代,新兴的中国民间企业,能否摆脱这个散尽家财适应社会的"千年宿命"?

今年是《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20年,20年来,尤其是1996年二次创业以来,我们一直坚守企业家立场,禀承"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的理念,记述"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 推动商业文明与中国社会的融合。过去20年,我们一直在记录和研究"创富",在以后的一段日子,我们更要记录和研究"传富"。我们相信,一个财富无法在代际间和平平稳传递的国度,决不可能有持续的繁荣。

可惜,经过近4~5年的持续关注,我们发现,财富的继承与代际传递,在中国仍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忽视,来自企业和社会两个层面。

在企业界,第一代民间创业者,虽然已接近自然退休年龄,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仍忙于创富,未想到也没有去安排传富。在一个针对企业家的小型调查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有没有立遗嘱"这个问题下,所有的被调查者全部选择了"NO"。很多企业以管理权的交接,掩盖了财产权的继承。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突发悲剧下仓促安排继承的案例,也可以看到不少不太成功的传承:

老父的犹豫(2000~2001)--黄河变局/喷施宝危险的开放。在兰州,杨纪强没能在4个儿子中间平稳传递管理与财富,他所信任的职业经理在帮他把黄河啤酒集团弄上市的同时也差点将他取而代之,遭此打击,一时称雄西北的黄河啤酒从此消沉一直没有恢复过元气来。在北海,王林祥引进资本的同时向职业经理交出管理权,后来搞得不欢而散,双方至今缠斗不休。

灾难下的继承(2003-2005)--海鑫/均瑶/逸飞。这三起中国企业界标志性的突发继承案例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创始人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非正常故世,家族后人一方面要保证企业平稳发展,一方面要安排财产继承事宜。《中国企业家》杂志可能是唯一一家全过程见证了所有这些企业继承案例的媒体。本书作者之一刘建强,因此被同事们戏称为"葬礼记者"。

当然,也有成功解决继承难题的案例。不知是不是巧合,这些企 业大多集中在江浙地区。江浙的精明(1999一2002)--红豆/方太/万向。"幸福的家庭大同小异",这些成功继承的背后,创始人对第二代都进行了长达7、8年的培养,并且,先交管理权,以管理权的平稳交接保证财产权的继承和分割。

在社会层面,准备并不比企业充分,问题更多。且不说中国在立法上是否清晰地表明私人财产继承的保护,在执法行政上能否有一套可执行的规范,单是国民心态和公众舆论的潜在压力,就使这个问题 没有办法"浮出水面",展开全国范围的认真的规划。国家迄今尚没有((继承法》,不少企业的产权还没有得到清晰界定。整个社会尚未做好接受和安排私人企业财富大规模代际继承和转移的准备。读者可以看到,在本书中涉及到的所有继承案例,都是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主持个案解决的。我们一方面为这些地方政府的开明和尽职所高兴,但另一方面也为更多的企业捏把汗。在中国,把关系命脉的重大问题交给一个个地方官,缺乏总体的法律,总是令人忐忑。再说,如果总这样个案解决,是不是将来也有一天会像俄罗斯发生的那样,秋后算帐,重新评价企业财富的继承?单单是补继承税,就可能让已经顺利继承的企业,彻底肢解。

一个世界性难题

企业继承在中国是难题,在全世界其它社会,是不是有成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呢?从2002年起,我们先后与一些国家的商业杂志负责人探讨过这个问题。从国际同行那里知道,不单是在中国存在,企业继承也是个世界性的商业难题。不同的社会文化,解决这个共同难题的办法和思路,有些微妙的差异。

2003年,我们与德国<经济周刊>杂志主编巴龙先生讨论了德国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

2003年,我们与韩国<经济学家>杂志主编金光洙先生探讨了韩国第一代企业家的身后事。

2004年,我们与美国(商业伦理>杂志主编艾尔伯特先生也探讨过相关问题。

把这些交流心得放在一起看,关键是继承人(接班人)能否像创始人那样敬业而称职。各国的办法,各有特色。

美国:继承人辅导队。据说,在美国的家族后代,一般在未继承家产前,就会被托付给一个由教师、律师、公关人员、保安组成的团队,长期服务。

欧洲:辅助者。第一代是创始人,第二代在企业工作,但一般不直接接班,而是由一个年长的老臣短暂接力、辅佐,再交给第二代。 等到第三代、第四代,公司已经公众化,继承人也已经"由富到贵到 雅",不愿意从事企业管理,成为单纯的"食利阶层"。

日本:养子制度。从17世纪开始,日本企业界一直有"养子当家"的传统。为防止嫡系子孙即或不肖导致家业衰败,保证家业长盛不衰, 很多企业家族都早收德才兼备的养子,继承家业。日本三井集团,自 17世纪创业历300年不衰,不乏养子之功,仅1900年.1945年,总管家等29位家长中,有6位养子。住友集团开业数百年,其"中兴元戎" 广濑宰平,原为乡村医生次子,被住友江户支号掌柜广濑义右卫门收为养子,由于勤勉刻苦,善于经营,]21965年升为住友总裁,其后30 年间"恢兴事业,扶植家道",立住友于三井、三菱鼎足之地位。其他著名财阀,如丰田汽车第一任社长、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传位的对象,都是养子。

当然,在法律方面,国外的继承法要比中国完善;成熟的商业社会,对财富的继承也习以为常。

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们可能还会不断被这些问题困扰:"富不过三代"是否在中国重演?"百年企业"能否不因继承而坠?财富继承人与创造财富的机器,是合是分?希望这本《中国式继承》的出版, 能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对企业继承问题更多更深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刘东华

《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 牛文文2005年4月 北京

后记

写书在我们看来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应该焚香沐浴,斋戒七日,然后找一个风景秀美的静谧之地,精雕细凿,历经lO年的披星戴月,终成一书。

但没想到的是,"幸福"来得这么突然。2004年11月,我 们在做完《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文章"中国式继承"之后,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企业家朋友告诉我们,应该把这个话题做厚,用书的形式来记录中国第一代创业者们在财产继承安排上的智慧,给更多的人们以启发。很快,也陆续有出版社找过来,希望就"中国式继承"这个话题出一本书。

2005年初,我们开始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写作工作。在本书即将成稿的时候,2005年4月又发生了陈逸飞去世的事情,我们很快联系到陈逸飞的家人,并参加了陈逸飞在北京的追思会以及在上海的追悼会,随即对陈逸飞的弟弟陈逸鸣、长子陈凛进行了采访。在这些风云一时的人们的葬礼之后,马上跟他们的家人讨论财富继承的话题,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而在此前,我们也出现在王均瑶的葬礼上。作为一本对企业家阶层具有人文关怀情节的杂志的记者,我们觉得有责任去记录中国企业家们的财富继承逻辑,这对财富的拥有者、继承者以及将来可能创造大量财富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正如上面所言,写书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很多人的支持。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感谢李海仓、 王均瑶、陈逸飞的家人,是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才使得我们有机会去接触财富继承这个神秘的话题。同时也感谢本书的其他主人公,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先生、中保集团的创始人吴良定先生以及其他和我们面对面进行过采访的报道对象。

另外,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同事:牛文文主编全程参与了本书 的策划,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没有他的指导和坚持,"中国式继承"这个话题可能会被尘封起来。我们的推广经理齐妙为本 书的出版做了很多重要工作,她的兢兢业业和沟通上的技巧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这本书里也凝聚着房毅、李岷、刘涛、胡媛等人的智慧,书中的部分稿件最初是由他们完成的。我们的摄影记者史小兵为本书提供了第一手的精彩图片,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还要感谢一些媒体同行,他们是《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工商))杂志、《广东律师》杂志等。书中的部分内容以及一些精彩观点是来源于他们的杰出工作。

感谢中信出版社,是他们的努力和勇气,才使得我们有机会对改革开放20年来民间财富的走向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这幅中国亿万富翁们财富继承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有他们和我们共同来完成的。

"财富的继承"这一话题在目前中国的法律上还处于一种 混沌状态,现行的《公司法》和《继承法》上有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希望本书能给研究继承的专家、学者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希望能给法律的制订者一些参考,让中国民间的财富能够在一个清晰而明朗的法律环境下进行。

作者

2005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保护中国民间20多年来创造的巨大财富,包括财富在创业家与二代之间顺畅而合法有序地继承,是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基石。  --谢伯阳,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中国式继承》讲的是财富的传承问题,我认为目光应该更长远一些:第一代创业者在完成财富的积累和传承后,应该积极地转换角色,利用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公司的影响力来更多地处理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希望通过本书,让中国式的财富继承话题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式继承》定能推动中国公司法、继承法的修改和完善。  --杨大民,《财经》杂志主编  《中国式继承》和我所做的工作有同样的意义,那就是让国外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了解中国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以及他们对待财富继承的中国智慧。  --胡润,中国大陆百富榜创制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式继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建强//边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4107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6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