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类的大地/圣艾克絮佩里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每章都有一个主题,独立成篇。从航线说到同志、飞行、飞桃和行星、绿洲、沙漠、沙漠中心,最后归结到人。贯穿这文章的线索是飞行员的感受、激情和思索,是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是作者对发谊、责任、勇气、毅力的颂扬,是对人类、文明、战争,品质的深层思考。

目录

一航线………………………1

二同志……………………18

三飞机……………………34

四飞机和里球……………37

五绿洲……………………48

六在沙漠中………………55

七在沙漠中心……………87

八人………………………130

译后记:风、沙和星星…152

试读章节

书的最后一章,我又想起了那些年迈的公务员,在我们第一次出发邮航的黎明,当我们终于得到任用的机会,准备蜕变成人的时候,是他们组成了欢送的队伍。他们其实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自己缺少什么。

而沉睡不醒的人真是太多了。

几年前,在一次长途火车的旅行中,我产生了参观这个行进中的王国的念头,我得在那儿关上三天,做三天的囚犯,不得不时刻听着大海翻动卵石般的车轮滚动声,我于是站起身。凌晨一点左右,我穿过了整列火车。卧铺车厢是空的,头等车厢也是空的。

但在三等车厢里,挤满了几百个被法国解雇正准备回国的波兰工人。我跨过他们的身体从过道往回走。我停下来端详。站在夜灯下,在这个没有隔板、像一个通铺房间、散发出一股军营或警察局的气味的车厢里,我看着那一群被列车颠簸得东倒西歪的人群。这群人陷在噩梦里,即将回到各自的贫困中去。几个剃光的大脑袋在木头靠椅上晃动。男人、女人、孩子都侧身朝左靠着,好像在不自觉中也受着这些噪音、摇晃的威胁,他们在睡梦中也得不到安宁。

此时,我觉得他们已经失掉了一半的人性。经济的浪潮把他们从欧洲的一头冲到另一头,抛下北方的小房子,还有小花园和我在波兰矿工家窗前曾经见到过的三盆天竺葵,他们只是把厨房用具、被褥和窗帘收拢来,塞进粗缝滥制的鼓鼓囊囊的包裹里去。而他们曾经抚摸和爱护过的一切,他们在法国逗留四五年间饲养过的猫、狗和天竺葵,都不得不割舍了,他们只能随身带走这些厨房的炊具。

一个婴儿在吮吸母乳,那位做母亲的是那么困乏,就像已经睡着了一样。生命就在这荒谬混乱的旅途上传递着。我看了看那做父亲的。他沉重的秃头就像一块石头。他蜷着身子,睡得很不舒服,裹在凹凸不平的工作服里。这男人简直就是一团泥,和半夜躺在菜市场板凳上的那些没有人形的游民没什么两样。但我想:问题不在于贫穷,不在于肮脏,不在于丑陋。因为同一个男人和同一个女人在某一天相识,那男的想必冲这女的微微一笑:下班后想必还给她带了花回来。男的腼腆笨拙,生怕遭到拒绝;而那女的生性爱俏,自恃貌美,想必要逗逗他,让他不放心。而现在,一个已经沦为一架挖土或敲钉的机器,而过去他的心中也曾有过甜蜜的烦恼。费解的是他们竟然变成了两堆泥。他们是在哪个可怕的模子里待过,竞有着像被冲床冲压过的印迹?一个衰老的动物还能保持他的风采,为什么这个俊俏的人坯却变得面目全非?

我在这群人中继续我的旅行,他们的睡眠也像那些不好的场所一样混浊。粗鲁的打呼声,含糊的抱怨声,半边身子压麻后翻身时大靴子的摩擦声,交织成一片嘈杂声,在空中飘荡。而始终悄悄伴随它的,是大海翻滚卵石的车轮滚动声。

我坐在这对夫妇面前。在男人和女人中间,孩子总算挤到一点空位,他睡着。他在睡梦中转过身来,我看见夜灯下他的脸蛋。啊!多么可爱的脸蛋啊!他是这对夫妇生下来的一枚金果。就是这两个旧衣烂衫的躯体养出了这么个优雅可爱的孩子。我俯身注视这个光洁的额头,那两片微微撅起的嘴唇,我对自己说:这是一张音乐家的脸,这是童年莫扎特,这是生命的美好许诺。童话中的小王子和他没什么区别:受到保护、关心和培养,他将来做什么不可以呢!当花园里培植出一种新的玫瑰,所有的园丁都为之激动。人们可以把玫瑰隔离、培植、促其生长,但却没有培养人的园丁。童年莫扎特将和其他孩子一样被冲床打上相同的烙印。在音乐咖啡馆乌烟瘴气的氛围里,莫扎特也会把靡靡之音当做音乐的至乐,莫扎特也就毁了。

我回到我的车厢。我对自己说:这些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的命运难受。在这里折磨我的不是什么慈悲心肠,问题也不在于对着一个永不愈合的伤口表示怜悯。带着这些伤口的人并没有意识到伤口的存在。就仿佛受伤的不是个体,而是人类全体。我不相信怜悯。让我痛心的是园丁的看法。让我痛心的不是这种贫困,因为人在贫困中,久而久之也会像在懒惰中一样安之若素。东方人几辈子都在匮乏中生活,却能坦然自若。我的痛苦也根本不是靠给穷人施舍菜汤就能治愈的。让我痛心的,也不是这些偻胸,这些驼背,这种丑陋,而是在所有这些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个被扼杀了的莫扎特。

***

惟有精神吹拂泥胎,才能创造出大写的人。p.148-151

序言

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大地给我们的教诲比任何书籍都要深远。因为大地桀骜不驯,而人只有在和障碍抗衡时,才会真正认识自己。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需要一个工具。他需要一把刨子,或是一把耕犁。农人在劳作中慢慢窥探到自然的奥秘,而且他得出的真理是普遍的真理。同样,作为航空运输的工具,飞机也把人搀和到所有这些古老的问题中去。

我眼前总是浮现出我在阿根廷第一次夜航的情景。夜深沉,只有平原上零星的灯火在闪烁,像天上的星。

在苍茫的黑夜,每一点灯火都显示着一个人性的奇迹。在这户人家,有人在读书,有人在思索,有人在谈心。在另一户人家,或许有人专心于探测宇宙空间,有人投身于计算仙女座的星云。那里,有人在相爱。原野的灯火闪烁着,越来越远,越来越微弱,直到最不起眼的,那些是诗人、教师、木匠的灯光。而所有这些星星般的生命之火,介于它们之间,又有多少扇关闭的窗户,多少盏熄灭的灯火,多少个沉睡的人……

应该尽力返回。应该设法和其中的几点火光进行交流,那点点灯火在原野上闪烁,越离越远。

后记

1931年《夜航》出版并获费米纳奖,圣艾克絮佩里一举成名,作家的光环让他成了法国方兴未艾的飞行大队中最受世人瞩目的明星。一时间,他绚烂的光芒让其他优秀飞行员黯然失色。就是从这时起,圣艾克絮佩里萌发了要写一本书赞颂和他一起开拓航空事业的英勇无畏的同志,记录他们满腔热忱、不畏艰险、友爱互助的真实事迹的念头,这本书就是日后的《人类的大地》。《人类的大地》一书从动笔到最终完成出版酝酿了很长时间,仿佛圣艾克絮佩里一直在等,等生活慢慢积累、慢慢沉淀,等自己的思路渐渐从风、沙和星星中找到自己的轨迹,从一次次的出发和到达中找到那份喧嚣过后的平静和从容。从一开始,圣艾克絮佩里就没打算写一部虚构的小说,他要写的是一部真实的史诗,描绘航空为人类带来的新的视界和新的可能,勾勒从事20世纪初刚刚起步的这一"伟大事业"的先驱们的飒爽英姿。他最先确定的人物是吉尧梅:1930年6月13日,吉尧梅驾驶的飞机坠落在安第斯山脉的雪山冰谷里,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吉尧梅忍饥挨饿在荒山野地里坚持走了整整一星期,最后奇迹般地获救。纪德在1931年3月31日的日记中也提到圣艾克絮佩里"计划写吉尧梅的传奇遭遇对他产生的影响"(纪德:《日记1889--1936~,七星书社,1040~1042页》。1932年10月26日和11月2日,在加斯东·伽利马创办的周刊《玛里亚娜》上,圣艾克絮佩里发表了《航线飞行员》,追忆邮航事业走过的艰难历程,赞颂航空事业的拓荒者迪迪埃多拉;随后又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停靠巴塔哥尼亚》、《阿根廷的公主们》、《梅尔莫兹》、《摩尔人的奴隶巴尔克》、《"祖母绿"号的终结》、《飞行的奴役和伟大》、《梅尔莫兹,航线飞行员》、《致让·梅尔莫兹》等系列文章,大部分都记录了飞行员的飞行生活,尤其是成功地塑造了梅尔莫兹的英雄形象-,颂扬他的才能、友爱和无私奉献精神。至此,《人类的大地》第二章《同志》和其他章节的一些片段渐渐浮出水面。1935-1937年,圣艾克絮佩里与《不妥协报》和《巴黎晚报》合作,写了莫斯科之行和西班牙之行的相关报道,还讲述了1935年他和普雷沃在利比亚驾机失事后在茫茫沙漠里行走和获救的经历。与此同时,他继续报道他所熟悉的飞行事业和飞行员生活,如《梅尔莫兹开垦了沙漠、高山、黑夜和海洋》、《应该继续寻找梅尔莫兹》、《吉尧梅的感人事迹》等。但这些零散的报刊文章一直都没有结集成书,或许是作者一直没有找到把它们贯穿起来的合适的线索。1938年2月,圣艾克絮佩里驾驶飞机在危地马拉发生意外,伤得很重,一度不省人事、生命垂危。在疗养期间,纪德建议他用现有的素材"写一个连贯的故事,某种和康拉德为水手们写的美妙的《海的镜子》类似的东西……像一捧花,一束草,不拘泥于地点和时间:用飞行员的感受、激情和思索组合起来"。于是,圣艾克絮佩里着手对以前写的片段文章进行整理和改编。美国出版商希契柯克和瑞纳尔对他正在进行的写作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聘任了美国翻译家勒维斯·加兰蒂尔。1938年4月,在美国养病的圣艾克絮佩里把手稿交给翻译,英文版书名定为《风、沙和星星》。但它和《人类的大地》最后的定稿还有很大的差别。1938年,圣艾克絮佩里为《巴黎晚报》写了《历险和中途停靠》、《和平还是战争?》等多篇报道,他依然迷恋沙漠那份苍凉纯粹的美丽,依然向往云上静穆变幻的日子,但他开始更多地思索"地上"的严峻现实和"人类"共同的命运。1938年9月,德、英、法、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西部苏台德区的解决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在《人类的大地》尾声中,那趟满载着从法国被遣送回国的波兰非法劳工的列车,那张天真无邪,未"被扼杀的莫扎特"的孩子的脸,或许就是作者和世界发出的喑哑而沉痛的呼救。熟悉圣艾克絮佩里全部作品的人很容易发现《人类的大地》的八个章节全部都是由作者以前写过的文章整合串联而成,只是增加了一些段落过渡和简短的阐述深发,但为什么不熟悉圣艾克絮佩里其他作品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产生拼凑堆砌零乱的感觉?那或许是因为所有的断章都是用一种崇高的"使命感"缝合的,一种萨特所谓的用晦涩的方式论证的"模糊的人道主义"。之所以晦涩,之所以模糊,我想是因为萨特是哲人,哲人注重头脑,而圣艾克絮佩里是诗人,诗人注重的却是心灵,尽管后者在《堡垒》里也承认"心灵压倒灵魂是坏事,情感压倒思想是坏事"。但圣艾克絮佩里一直都在聆听心灵的真实感受,因此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他更多地保留了一份对生活朴素的热忱和对未来的乌托邦式的纯真理想。因为我们是同一棵树上的枝丫,同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我们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爱,学会朝同一个人类的目标共同前进,所以圣艾克絮佩里一直深情地呼唤牧羊人的守护,园丁的培育,要点亮一盏黑夜的灯,要架一座通向黎明的桥……圣艾克絮佩里同时也是崇高的,因为他一直认为"要给生活一个意义","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他之所以选择飞行,是因为在高空,在独处的寂静里,灵魂往往可以得到升华。只有从沙漠里走出来,人才成为人,成为"大写的人";只有舍得牺牲小我,才能成就我,成就无私的大我。而我们,迷失在诗人的光芒里,我们只是一粒尘埃。

2004年9月,陶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类的大地/圣艾克絮佩里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圣艾克絮佩里
译者 黄荭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61890
开本 32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6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1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