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飞一样飞
内容
编辑推荐

青春就这样飞一样飞——有青春易逝的感慨,有时光不再的怅然,更多却是一分青春的神采飞歌舞剧!那些飞逝的时光,那些飞舞的心情……本书是作者通过许多的照片讲述自己从1994年到2004年以一个经济自立的成年人步入社会为起点的十年,学校毕业、工作、恋爱、写作、留学、结婚,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大都会发生的十年,三十岁的自信和成熟历练。从本书可以了解到我们不曾知道的姜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通过许多的照片讲述自己从1994年到2004年以一个经济自立的成年人步入社会为起点的十年,学校毕业、工作、恋爱、写作、留学、结婚。让我们走出书里,走进姜丰自己的世界……

目录

自“絮”絮絮叨叨

辩论季(1993年8月)

电视季(1994年-2002年)

留学季(2002年1月-2004年12月)

书写季(1995年-2004年)

结婚季(2004年10月)

顾影自“怜”

试读章节

朋友几年未见,约在音乐会咖啡厅见面。

她说我没什么变化,我说她也没变。

对我们这样的年龄的女孩子,说“你没变”等于最高赞美。

终于要说说变化的东西。虽容颜未改,但心情和处境与当年都已经很不一样。

她还在当记者,收入不错。岁月流逝,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一份从容和淡定,我们可以不再像年纪小的时候那么多渴望、那么容易渴望。

我问她平时做什么,她忽然说,在写小说。

其实她的脸上还是明显增加了皱纹,我刚才当然不会说,因为现在若有人向我指出这一点,我会不爱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

现在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朋友的皱纹的来历—写小说,那是青春的最有力杀手。

我忘了一向的说话的禁忌,忍不住好为人师起来:

这是什么时代了?一个写小说的人到底能从小说中得到什么?看小说的人的数量和小说家的荣誉一起严重缩水,没多少人把小说当回事了,写小说,一般说来,已经难以带来名,更难以带来利。比如你已经写了两年,并且也在很像样的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可连我这个也算爱小说的人都闻所未闻;如果想写小说赚钱,就更匪夷所思,即便是那些触了电或因其他原因而畅销的书,在我们国家作者得到的利益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写小说几乎没有任何现实的功利的意义。

这倒没什么,毕竟生活里不是每件事情都有意义。比如说打牌,没名没利,还是可以打,因为它的危害也就是浪费时间;而每一个写小说的人都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正事”,所以打牌熬夜会自责,而写作熬夜会让自己特有成就感。

这危害就大了。至少是耽误了真正的正事。

苦口婆心地劝朋友,与其费这么大劲写小说,什么用没有,还不如不太费劲地写写明星专访,至少稿费好拿。脚踏实地赚钱,然后筹划买房置车啊,美容健身啊,生活多么充实、多么美好、多么健康啊!

朋友被我揭示的真理镇住了。我自己都受惊了,以前还真没这样想过。我也写过一些小说,并且断断续续还在写。

我又何苦写小说!对我来说,浮名和利益都就那样子了,增之多不了多少,减之少不了多少。

可是我知道朋友还会写。我也还会写。

蓝山咖啡已经放凉了。

我想起法国有一种昂贵的香水叫“毒药”。写小说也是。

序言

这件事的提起是在上海。

每次来上海,必定见的朋友是刘沙。刘沙是我的“上海指南”,他对红酒、美食、酒吧和餐厅都眼光独到,上海出了什么好吃好玩的地方,刘沙准知道,即使我不定居上海,也能跟得上上海的时尚。我对上海的热爱一大半是对美食和享乐的热爱,所以间接而言,大半是刘沙成就了我的上海情结。于是投桃报李,每每出了新书,都送刘沙。刘沙说,你出了十本书,可是装帧方面实在都不尽如人意。这简直是说到了我的心结。

其实,我跟出过我书的出版社、编辑都成了好朋友,但我不会因此违心说话.看着书架上满满一格的自己最钟爱的那种怅然。我北京的家很小,书房是拿来兼做客厅的,三面墙都是书架,客人一进门看到的都是书;里面有一间小小的工作室,也都是书架,但是与客厅之间有一道磨砂玻璃门,更私密。我把自己的书都放在里间的书架上,客人看不到。偶尔有朋友进到我的小工作室,看到我出了这么多书,却都不放在人前,大赞我谦逊、低调。我说,因为小气,怕朋友看见了就要书,不好拒绝。我的确不太爱送熟人书,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嫌已出的书都不够漂亮。这该算是一个可以原谅的小虚荣吧。

所以总想做一本漂亮的书,成了 我写下一本新书的动力。

刘沙自己拍照片,对图片很敏感。他给我拍过照片,也看过我不少照片,建议我做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并约了上海文化出版社的沈以澄,一起聊我的新书。沈老师说,她看过我的书,感到还可以做得更好。沈老师送我的她做责任编辑的《沈从文和他的湘西》、《黄永玉和他的湘西》画册和图文书,立刻让我爱不释手。我想她的本意是送我小的简装本,大的精装本给我看看,因为大的也太重,我要飞回北京,携带也不方便,可是这四本书无论大小都太精美了,沈老师稍稍客气,我就大小通吃,悉数笑纳了。那天我实在是得尽实惠——午饭埋单的是刘沙。

这本有照片、有文字、有十年岁月流逝的新书就这样在齿颊留香之间说定了。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选照片、拍照片,就是想书名。如果没有一个书名,我就不知道写什么,至少就没有写下去的感觉和激情。

最早的书名是“姜丰十年”。朋友建明的反应是,别提十年,把自己说老了。我也觉得这个书名不妥,但不是因为建明说的原因。首先我不可能假装二十多岁,大家最早知道我,是因为1993年的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然后是1994年毕业进中央电视台主持((正大综艺)),那都是十年前的事了。CCTV 又不会雇用童工,这年龄是算也算得出来的;再说我从来不隐瞒年龄,无论公开场合还是朋友私下,只要有人问,我立刻爽快回答,还连属相一起奉告,以免周岁和虚岁的误差。更重要的是, 我从来也没有打算隐瞒年龄。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诚实的习惯,我不喜欢不诚实。记得有一年,台里部分主持人和制片人在顺义的培训中心开座谈会,吃饭时,我、海霞和另一个女主持人坐在一起,来开会的人里,我们几个年龄 相仿,不知为一个什么话题,很自然地说起年龄,我说我1970年生的,海霞也说了她哪年生的,另一个却支支吾吾,说1968年,可一说属相,又支支吾吾,根本不是猴,当时我催问人家,只是无心的闲聊,以为自己从不保密的事,别人也不保密,后来才意识到人家并不愿意说年龄。其实,每一个年龄都是美的好的,二十岁的天真和青春飞扬与三十岁的自信和成熟历练同样宝贵,同样迷人。

不接受建明的说法,还因为一种固执,一种不愿取悦于人的固执。我爱我的读者,对你们买我的书、肯读我的文字心怀感念,但是这依然是一种两厢情愿的关系。如同交朋友,我愿意喜欢与被喜欢都是建立在真实的本色上。假设被喜欢的是一个我营造出来的角色,我并没有多少快乐。所以,当用心出一本书,还是本色的好,我不知道谁会买这本书,甚至也不知道此刻读着这行文字的你是谁,男女老少,我没有办法、也不愿意专门为哪一人群投其所好,我真实、诚恳、本色、自然地写这本书,和你读这本书的状态我想是一样的。

第二个书名是“大话姜丰”。朋友向阳提醒,这样一本个人影像占很大比例的书,千万不要给人顾影自怜的感觉。其实这也是我做这本书之初的担心和疑虑,我不愿意那么自恋。如果影像不能传达足够的趣味与信息,人家凭什么要看这本书?我可从来没有以为自己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大头照能拿来当画片卖钱。向阳一天打来电话,历数我无数缺点:虚荣、小气、胆小、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不守时、好吃懒做、优柔寡断、朝三暮四……总之,这样一说,我才发现自己的缺点真是罄竹难书啊!一言以蔽之,这个“大话姜丰”,就是一个“姜丰大批判”。你勇敢又诚恳地说自己坏话,就不怕人 家说你自恋了。因为在电话里挖掘出 无数自己平时不能见光的灵魂深处一闪念,但真的坦白出来,也不过是人之共有的人性弱点。让不能见光的东西见光,竟有种意想不到的快感。可是,天亮醒来,又觉得这“大话姜丰”过于油嘴滑舌,这不是我面对读者的本色,我会觉得别扭。

但还是喜欢那一份有点小尖锐的自我解剖,有几分好玩,有几分认真,无论这是份信任还是顽皮,都像是和很近很近的朋友在一起。我会把读到这篇文字的人都想象成朋友,还是很亲密的朋友,好像你们都读过我以前的书,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我的事情一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想法当然是有些一厢情愿,但是每一次在电脑前坐定写东西,都是因为这一份想象中的亲近和温暖,和由此而来的倾诉的欲望。

是因为这本书图片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在给书取名的犹豫中,我决定先做选照片和分类的工作。我的照片肯定比大多数人多,也肯定比明星少。我因为工作的关系,还是免不了拍了不少棚里的和户外的照片。有好的照片当然我也喜欢,可是总的来说我不太喜欢拍照。这种感觉就像我通常不喜欢出门应酬一样。我厌烦外出应酬就得梳洗打扮,花时间考虑什么衣服搭什么鞋子、配什么手袋等等一大堆的啰嗦事。如果没有穿好、穿合适,又会破坏吃饭的心情,唐突了好好一个饭局。拍照就更是如此。除非有足够的时间以及足够从容的心情,我一点也不爱拍照片。每个女孩都爱打扮,但是当打扮变成一种必须、甚至工作的一部分时,也就变成负担。这是我不爱做主持人的一个原因。现在,在剑桥,每每有正式的晚宴或者party,那些我在国内主持晚会的礼服和首饰就得到了大放异彩的机会,我同样会花一个小时化妆,但因为没有演出或者录像的压力,我会因为轻松而特别愉快。

我平时也不爱看照片,一半是因为没有时间,一半是因为照片太多,又没有时间及时整理,所以总是一个个纸袋地堆在纸箱里,连同一本本的影集,都落满了灰尘。这样照片越积越多,灰尘也越积越厚,也就越不愿去理会它们。

整理照片,对我来说是出这本书的最重的负担,其实这也是这本书不断延宕的一个真正原因。

终于,坐下来做这件事。大乱而后大治,一时间,从卧室到书房到客厅,到处都是散乱的照片。把十年来的照片整理、分类,再挑选出可能用于出书的,再按书的章节分类……这件事我做了整整一个星期。整个家零乱得像是刚遭了劫,我亦是蓬头垢面、足不出户,每天晚上在床上扒出一个睡觉的窝而已。

这样隔了很久的时间,集中地看离开校门这十年:从1994年到2004年,毕业、工作、恋爱、写作、留学、结婚。

真的让人无限感慨!

真的是时光飞逝!

像是看自己,又像是看别人。

并不觉得自己现在老,可是照片上的自己那么的年轻,那么的青春飞扬!  —这会是所有已经成年的人间隔了一段时间,回头看过去的照片的感受吧。

回眸的时候,是想看又怕看、又忍不住要看、看了又忍不住心悸的那种感觉……像是小时候面对一件心仪已久的礼物;像是小时候摆弄一个存了快一年硬币的存钱罐;像是小时候好不容易攒够了钱,去照相馆拍了一张一寸照片,一个礼拜后去取照片的路上的心情一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如何,反正我们小时候,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多了很多快乐和痛苦以及微妙复杂的情感与感受。

等你终于下定决心一打开礼品盒,敲碎存钱罐,看到那张一寸照片—其实你说不清自己是失望还是满足,是失落还是快慰,是快乐还是痛苦……总之,你是消费亦消解了原本的忐忑与期待。

  这种回眸的感觉,想来想去,只能概括成“飞一样飞”。这句话,乍听,像有语病;细一推敲,语法和词性又都没有错,有许的飘飘、些许的眩晕,还有的年少轻狂。青春就像这样飞一样飞——有青春易逝的感慨,有时光不再的怅然,更多的却是一分青春的神采飞扬!那些飞逝的时光,那些飞舞的日子,那些飞扬的心情……

我蓦然找到感觉,这就是我面对毕业十年的心情,不自恋,也不感伤。时间公平地、从容地、以自己的步伐向前,不容你感伤和留恋。而我由衷地喜欢这十年,这是我生命里迄今最有质量、也最有重量的十年。相信对每个人都是如此,从以一个经济自立的成年人步入社会为起点的十年,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应该大都是发生在这十年吧。过去的三个十年,后一个十年总是比前一个十年更有内容、也更有意思。好像这三个十年都在学习、在成长——前面的两个十年是面对书本,是纸上谈兵的演习;后面这一个十年,才是真刀真枪的磨练——直到今天,用了这么多年,才真的长大成人。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正在筹备婚礼;其实此刻,当你看到这篇变成了铅字的文字时,写它的女孩已经做了异国的新妇。

痛一样地痛过,爱一样地爱着……青春就是这样飞一样地飞啊,飞啊……

我把自己有过的痛一样的痛、爱一样的爱和梦一样的梦都献给你——我亲爱的读者一经历过、经历着或者终将经历生命中这样飞一样飞的十年的你。

                   2004年8月22日 北京家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飞一样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9538
开本 其他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11.3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