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名人传记丛书。这些传主是新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家大师;这套丛书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书讲述的是鲁迅的一生。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关键时刻,是他擎起了文化革命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向着形形色色的敌人冲锋陷阵。他是无可争议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图书 | 鲁迅(1881-1936)/中外名人传记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名人传记丛书。这些传主是新教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家大师;这套丛书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本书讲述的是鲁迅的一生。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关键时刻,是他擎起了文化革命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向着形形色色的敌人冲锋陷阵。他是无可争议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内容推荐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关键时刻,是他擎起了文化革命的大旗,义无反顾地向着形形色色的敌人冲锋陷阵。他是无可争议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目录 说不尽的童年 从水师到陆师 留学东瀛的日子 光复前后的故乡 呐喊 在水一方 革命策源地的红与黑 生命的秋天 附:鲁迅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新青年》在发表《狂人日记》前,可作为新文学样板的只有胡适的白话诗,胡适和陈独秀的文学论文,在小说方面却始终没有出现比较成熟的作品。《狂人日记》可以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它是用非常纯粹的白话写的,而且流畅、平顺、隽永,它吸收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的优点,在人物心理刻画和环境描写方面都力求创新,无论就形式还是内容而言,《狂人日记》都可以说是中国新文学的一部开山之作。正是由于鲁迅开了这么一个好头,中国的新文学创作才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乙己》和《药》两篇小说,继续抨击封建制度对人的心灵的摧残。 就在鲁迅写作《孔乙己》和《药》的前后,北京爆发了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由北京学生为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而举行的反帝爱国运动,它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特点,虽然后来学生遭到镇压,但是学生的爱国主张和爱国热情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五四运动就像火种,点燃了全国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火。 鲁迅对这场由青年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十分支持。他虽然没有亲自上街参加示威游行,可是却自始至终关心着那些参加集会的青年学生。“五四”当日,他就急不可耐地向人详细询问天安门大会的情况以及游行时大街上的情景。到六月份,反动政府开始大肆逮捕参加示威活动的青年学生,他又积极支持弟弟周作人以北大教员的身份去慰问被捕学生。后来,周作人以慰问学生时遭到反动军警粗暴对待的经历写了一篇《前门遇马队记》的短文,鲁迅也十分赞赏,认为文章所用的“装痴假呆说讽刺话”的笔法非常好。这时的鲁迅和周作人,可以说既是血浓于水的手足,又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五四”以后,鲁迅除仍在教育部任职外,开始在北京的几所大学当兼职教师。此时的教育部经常拖欠职员工资,部里的职员根本没有心思做事情,大家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部里的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所以鲁迅在时间上比较充裕,可以比较从容地去兼职和搞创作。1920年8月,他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讲师,此后不久又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称北京师范大学)聘为讲师。1923年7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也向他发出了讲师聘书。按照鲁迅的水平,他当教授可以说绰绰有余,但由于他当时仍没有脱离教育部,属于官员兼任教员,而按照当时的规定,兼职教员不能当教授,所以同在北大的周氏兄弟,弟弟周作人是堂堂教授,而作为兄长的鲁迅却只能屈居讲师之职。 鲁迅在大学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在这方面他已作过多年研究,并且辑录过《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录》等古代小说史料。由于掌握的史料丰富,研究透彻,加上他眼光独到,讲课又很风趣,所以开讲后不久,便受到学生们普遍欢迎,而且一传十、十传百,连许多不修文学的学生,也慕名前来听课,教室里原本坐两个人的座位,居然常常挤着四五个人,还有好多人实在找不到座位,只得站在走道、门边或坐在窗台上听课。 在好多学生眼里,这位新来的讲师不但学问大,而且人品也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所以当时鲁迅在学校里常常享受到“明星”待遇,有时上课前就被一群群的年轻人团团包围,以至于一贯守时的他常常在打了上课铃之后还进不了教室。 P76-77 后记 第一次接触鲁迅,我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同学那儿得到了一本《鲁迅小说杂文诗歌选》。也许是当时的课外读物实在太少的缘故吧,我居然翻来覆去地将这本装帧简陋的小册子读了好几遍。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留给我的最深印象竟然是“好玩”,我至今仍弄不懂我怎么会轻易地被九斤老太、乌头先生们惹得笑疼了肚子。当时的我自然无法真正地读懂鲁迅,但是在那样一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鲁迅作品给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带来的愉悦却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 因此,在时隔二十多年后,我把撰写这本鲁迅传记看作一次难得的机会,借以再一次走近鲁迅,从更细更深处倾听鲁迅、体味鲁迅。我相信,这一经历和儿时的“误读”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它们带来的快乐是一样的。 我的学力和才识本不足以担当撰写鲁迅传记这样的重任,但是由于众多文坛前辈和鲁迅研究专家的无私贡献和不懈努力,有关鲁迅的各种研究资料十分丰富和完备,这不但使我最终斗胆接下了任务,而且确实在日后的写作中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惟一的不方便是因为资料太多(当然首先是因为鲁迅一生的经历太丰富),而出版社规定的篇幅有限,因此在资料的取舍上时常有左右为难之感。考虑到本书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朋友,我把青少年朋友是否感兴趣作为取舍资料、构架叙述主线的重要标准。由于同样的原因,本书以较多的篇幅写了鲁迅的青少年时代,而后期(尤其是上海时期)的经历则相对来说写得较为简约。对于一些亲朋间的感情纠葛,本书则有意作了回避。 对于每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来说,鲁迅是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向青少年朋友提供一把打开鲁迅思想和艺术宝库的钥匙。由于这份宝藏太过丰富,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只能接近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是这一小部分,也已经够我们享用一辈子了。 黄小初 2005年1月修改于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鲁迅(1881-1936)/中外名人传记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小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91322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2 |
版次 | 3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5-10-01 |
首版时间 | 2005-10-01 |
印刷时间 | 2005-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1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6.12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03 |
宽 | 13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