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皇帝全传(共18册)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皇帝曾经煊赫两千余年。本书汇集历代皇帝约四百余位的自传,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末代皇帝溥仪。举凡历代皇帝们的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得位根由、身死原因,音容笑貌、脾性嗜好,都有所涉猎。同时选录图片近千幅,包括皇帝们的影真图像、居处行止、官室器用、书画著作,军政大事、民情风俗、名物胜迹,以及后妃、臣下的肖像等。因此,本书可谓全面翔实,图文并茂。通读、查栓均可,珍藏、馈赠咸宜。

内容推荐

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煊赫两千余年。他们有的是这条河中的顺风船,看的是中流石,有的似春汛,有的如冬凌,有的是与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顺流而漂的朽木……钩沉他们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稗益——大而言之,历朝皇帝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小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本书汇集历代皇帝约四百余位的小传,上起始创“皇帝”名号的秦始皇,下迄末代皇帝溥仪,而秦始皇创“皇帝”名号所本之“三皇五帝”,亦录入其前。如此,则大体反映了历代帝王的全貌。全书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时间、事件交错时尽可能予以轻重取舍,以使简洁明晰。  历代皇帝们的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得位根由、身死原因,音容笑貌、脾性嗜好,真是千般百样,光怪陆离。本书的编写,以史实为主,以政事为主,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  中国历代典籍向有左图右史、图文互映的传统,为人喜闻乐见之外,确也收到了一定的阅读收益倍增效应。正基于此,本书选录图片近千幅,包括历朝历代皇帝们的影真图像、居处行止、宫室器用、书画著作,军政大事、民情风俗、名胜古迹,以及后妃、臣下的肖像等,丰富多彩,应有尽有。这些图片,当能裨补文字叙述之不足,以收图文并茂之效。

目录

序/1

说明 /7

始皇赢政/3

二世胡亥/41

西汉

高祖刘邦 /61

惠帝刘盈/100

文帝刘恒/110

景帝刘启 /133

武帝刘彻 /151

昭帝刘弗陵/189

宣帝刘询/200

元帝刘爽 /215

成帝刘骜/232

哀帝刘欣 /246

平帝刘衍/258

孺子刘婴 /264

新帝王莽/269

淮阳王刘玄/300

东汉

光武帝刘秀/310

明帝刘庄/352

章帝刘坦/361

和帝刘肇/372

殇帝刘隆/380

安帝刘祜/383

顺帝刘保 /390

冲帝刘炳/398

质帝刘缵 /400

桓帝刘志 /403

灵帝刘宏 /417

少帝刘辨 /425

献帝刘协/431

匈ks.

冒顿单于 /441

老上单于稽粥/449

邪单于稽侯珊/454

三国

文帝曹丕 /463

明帝曹椒 /487

齐王曹芳 /502

高贵乡公曹髦/510

元帝曹奂 /516

 蜀『

昭烈帝刘备/524

后主刘禅 /554

大帝孙权 /574

会稽王孙亮/614

景帝孙休 /629

末帝孙皓 /641

 日

西晋

武帝司马炎/653

惠帝司马衷/672

赵王司马伦/704

怀帝司马炽/710

愍帝司马邺/716

东晋

元帝司马睿/722

明帝司马绍/733

成帝司马衍/740

康帝司马岳/748

穆帝司马聃/751

哀帝司马丕/755

废帝司马奕/757

简文帝司马昱/763

孝武帝司马曜/769

安帝司马德宗/777

恭帝司马德文/787

楚武悼帝桓玄/790

十六国

前凉

昭公张定/805

成公张茂 /808

文公张骏/810

桓公张重华/814

哀公张曜灵/818

威公张祚/820

冲公张玄靓/823

归义侯张天锡 /826

武帝李雄/831

戾太子李班/834

幽公李期 /836

昭文帝李寿/839

归义侯李势/842

光文帝刘渊/844

太子刘和/850

昭武帝刘聪/852

灵帝刘粲/862

前赵

秦王刘曜 /865

后赵

高祖石勒 /873

海阳王石弘 /889

太祖石虎/891

谯王石世/898

彭城王石遵/900

义阳王石鉴 /903

新兴王石祗 /905

冉魏

武悼天王冉闵/908

代王拓跋什翼犍/915

前燕

文明帝慕容铣/921

景昭帝慕容俊/926

幽帝慕容日韦/930

前秦

惠武帝苻洪/936

明帝苻健 /939

厉王苻生 /942

宣昭帝苻坚/947

哀平帝苻丕/977

高帝苻登 /979

后主苻崇 /985

后秦

武昭帝姚苌/988

文桓帝姚兴/992

后主姚泓 /998

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1002

惠愍帝慕容宝/1011

开封公慕容详/1017

赵王慕容麟/1020

昌黎王兰汗/1024

昭武帝慕容盛/1027

昭文帝慕容熙/103 1

北,燕

惠懿帝高云/1037

文成帝冯跋/1039

昭成帝冯弘/1043

西燕

济北王慕容泓/1047

威帝慕容冲/1049

西燕王段随/1052

西燕王慕容颛/1053

西燕王慕容瑶/1055

西燕王慕容忠/1057

河东王慕容永/1059

西秦

宣烈王乞伏国仁/1064

武元王乞伏乾归 /1067

文昭王乞伏炽磐/1071

后主乞伏暮末/1073

后凉

懿武帝吕光/1076

隐王吕绍/1082

灵帝吕纂/1084

后主吕隆 /1086

南:京

武王秃发乌孤/1089

康王秃发利鹿孤/1092

景王秃发傅檀/1095

北凉

武宣王段业/1104

武宣王沮渠蒙逊/1106

哀王沮渠牧犍/1110

酒泉王沮渠无讳/1113

河西王沮渠安周/1115

南燕

献武帝慕容德/1117

末主慕容超/1134

武烈帝赫连勃勃/1148

废主赫连昌/1155

后主赫连定/1157

翟魏

天王翟辽/1160

末帝翟钊/1163

西凉

武昭王李暑/1166

后主李歆/1171

冠军侯李恂/1174

南北朝

武帝刘裕/1179

少帝刘义符/1207

文帝刘义隆/1211

太子刘劭/1233

孝武帝刘骏/1243

前废帝刘子业/1261

明帝刘或 /1274

后废帝刘昱/1297

顺帝刘辈/1304

南齐

高帝萧道成/1310

武帝萧赜 /1328

郁林王萧昭业/1348

海陵王萧昭文·/1357

明帝萧鸾 /1359

东昏侯萧宝卷/1378

和帝萧宝融/1396

武帝萧衍 /1400

临贺王萧正德/1442

简文帝萧纲/1447

预章王萧栋/1461

武陵王萧纪/1464

元帝萧绎/1469

汉帝侯景/1489

贞阳侯萧渊明/1497

敬帝萧方智/1501

后梁

宣帝萧备 /1504

孝明帝萧岿/1511

后主萧琮/1516

武帝陈霸先/1520

文帝陈茜 /1536

废帝陈伯宗/1546

宣帝陈顼/1550

后主陈叔宝/1558

北魏

道武帝拓跋琏/1576

明元帝拓跋嗣 /1588

太武帝拓跋焘/1596

隐王拓跋余/1609

文成帝拓跋溶/1611

献文帝拓跋弘/1618

孝文帝元宏/1625

宣武帝元恪/1642

孝明帝元诩 /1652

幼主元钊 /1657

孝庄帝元子攸/1659

北海王元颢/1664

长广王元晔/1668

节闵帝元恭/1670

安定王元朗/1674

孝武帝元修/1676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1680

北:齐

文宣帝高洋/1687

废帝高殷 /1695

孝昭帝高演/1699

武成帝高湛/1707

后主高纬/1716

安德王高延宗/1726

范阳王高绍义/1730

幼主高恒/1733

西魏

文帝元宝炬/1736

废帝元钦/1742

恭帝拓跋廓/1745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1748

明帝宇文毓/1751

武帝宇文邕/1753

宣帝宇文赞/1762

静帝字文阐/1771

文帝杨坚/1775

炀帝杨广/1810

恭帝杨侑/1 843

高祖李渊/1849

太宗李世民/1875

高宗李治/1919

中宗李显/1938

睿宗李旦/1955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1967

玄宗李隆基/2008

肃宗李亨 /2042

代宗李豫 /2050

德宗李适 /2064

顺宗李诵 /2078

宪宗李纯 /2081

穆宗李恒 /2102

敬宗李湛/2112

文宗李昂/2119

武宗李炎 /2128

宣宗李忱/2142

懿宗李灌/2158

僖宗李儇 /2165

昭宗李晔/2185

哀帝李祝 /2195

吐蕃

松赞干布 /2201

芒松芒赞 /2213

都松芒布结/2217

赤德祖丹 /2220

赤松德赞 /2225

弁尼赞普 /2233

菊之赞普 /2235

赤德松赞 /2236

定赤/2238

赤热巴金/2240

达玛/2247

五代十国

后梁

太祖朱温 /2253

郢王朱友琏/2284

末帝朱友贞/2287

后唐

庄宗李存岛/2297

明宗李嗣源/2322

闵帝李从厚/2340

末帝李从珂/2345

后晋

高祖石敬瑭/2356

出帝石重贵/2375

后汉『

高祖刘知远/2388

隐帝刘承祜/2393

后周

太祖郭威 /2399

世宗柴荣 /2415

恭帝柴宗训/2437

武帝杨行密/2441

景帝杨渥 /2448

宣帝杨隆演/2451

睿帝杨溥 /2455

南唐

烈祖李异 /2459

元宗李璨 /2475

后主李煜 /2489

吴越

武肃王钱缪/2514

文穆王钱元罐/2519

忠献王钱弘佐/2520

忠逊王钱弘侏/2521

忠懿王钱弘傲/2522

前蜀

高祖王建 /2525

后主王衍 /2535

后蜀

高祖孟知祥/2541

后主孟昶 /2547

太祖王审知/2552

嗣主王延翰/2555

太宗王延钧/2557

康宗王昶 /2560

景宗王曦 /2563

天德帝王延政/2567

北汉

世祖刘崇 /2572

睿宗刘承钧/2578

少主刘继恩/2580

英武帝刘继元/2582

南汉

高祖刘龚 /2586

殇帝刘玢 /2589

中宗刘晟 /2591

后主刘张 /2594

荆南

武兴王高季兴/2598

文献王高从诲/2601

贞懿王高保融/2602

侍中高保屏/2603

侍中高继冲/2604

武穆王马殷/2606

衡阳王马希声/2609

文昭王马希范/2610

废王马希广/2613

恭孝王马希萼/2615

后主马希崇 /2618

北宋

太祖赵匡胤/2623

太宗赵光义/2677

真宗赵恒 /2715

仁宗赵桢 /2748

英宗赵曙 /2779

神宗赵顼 /2794

哲宗赵煦/2824

徽宗赵佶 /2845

钦宗赵桓/2891

南宋

高宗赵构 /2925

孝宗赵啻/2957

光宗赵悖 /2976

宁宗赵扩 /2988

理宗赵昀 /3013

度宗赵穆 /3048

恭宗赵燕/3054

端宗赵罡/3066

赵爵/3074

太祖耶律阿保机/3085

太宗耶律德光/3106

世宗耶律阮/3128

穆宗耶律琮/3139

景宗耶律贤/3152

圣宗耶律隆绪/3161

兴宗耶律宗真/3178

道宗耶律洪基/3201

天祚帝耶律延禧/3223

北辽

宣宗耶律淳/3248

梁王耶律雅里/3259

耶律术烈 /3263

西辽

德宗耶律大石/3265

仁宗耶律夷列/3279

末帝耶律直鲁古/3281

屈出律/3287

太祖完颜阿骨打/3291

太宗完颜晟/3307

熙宗完颜童/3318

海陵王完颜亮/3332

世宗完颜雍/3353

章宗完颜瑕/3381

卫绍王完颜永济/3401

宣宗完颜壬句/3408

哀宗完颜守绪/3422

末帝完颜承麟/3442

西夏

景宗元吴/3447

毅宗李谅祚/3472

惠宗李秉常/3478

崇宗李乾顺/3484

仁宗李仁孝/3492

桓宗李纯袼/3503

襄宗李安全/3505

神宗李遵顼/3508

献宗李德旺/3513

末帝李睨/3516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3521

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3559

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3575

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3580

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3592

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3631

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3639

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3647

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3656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耳 /3668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3677

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耳 /3679

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琼 /3688

宁宗孛儿只斤懿磷质班 /3694

惠宗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 /3696

太祖朱元璋/3727

惠帝朱允蚊/3771

成祖朱棣/3782

仁宗朱高炽/3815

宣宗朱瞻基/3831

英宗朱祁镇/3855

代宗朱祁钰/3879

宪宗朱见深/3891

孝宗朱祐樘/3910

武宗朱厚照/3924

世宗朱厚熄/3953

穆宗朱载重/3981

神宗朱翊钧/3998

光宗朱常洛/4053

熹宗朱由校/4070

思宗朱由检/4109

南明

福王朱由崧/4165

唐王朱聿键/4181

唐王朱聿锷/4192

韩王朱本铉/4194

桂王朱由榔/4196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4225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4276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4311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4337

世宗爱新觉罗胤稹/4388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4430

仁宗爱新觉罗颛琰/4476

宣宗爱新觉罗雯宁 /4499

文宗爱新觉罗奕泞/4545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4575

德宗爱新觉罗载淮/4593

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4629

中国历代皇帝年表/4673

后记/4803

修订再版后记/4805

试读章节

一、吕不韦政治投资和秦始皇少年登位

秦始皇出生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和大动荡的时代。各国间的剧烈战争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点,所以史称“战国,,时代。当时,中原地区的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号称“战国七雄”。秦据西方,都咸阳(今属陕西);齐据东方,都临淄(今属山东);楚据南方,都陈(今河南淮阳);燕居北方,部蓟(今北京);韩、赵、魏三国位于中部,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县),赵都邯郸(今属河北),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各国连年混战,战胜则扩充领土,失败则削减地盘,割据形势,变化多端。为了避免兼并和兼并别国,七国都使出浑身解数。其中就有运用外交手段,联络盟国的政治策略。

秦始皇诞生前夕,正值曾祖父秦昭王在位。秦昭王采取范雎“远交近攻”的兼并方针,大力进攻与秦土毗连的韩、魏二国,领地不断扩充。为避免三晋联合,昭王与赵达成与国盟约。按照当时惯例,成约之后往往要向与国送交人质,以示信任。 “质”是抵押的意思,“人质”就是活人抵押品,往往由国君的儿子或孙子充当,因此又称为“质子”。秦赵二国成盟之后,秦始皇的父亲子楚便被作为质子,送到了赵国。

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名柱,妻妾很多,有子二十余人,子楚排行居中。子楚的母亲名叫夏姬,安国君并不爱她。在众多姬妾之中,有一位深受安国君宠爱,安国君把她立为正夫人,名叫华阳夫人。这位华阳夫人虽深受太子宠爱,但没有儿子。子楚的母亲不得爱,自身又非长子,所以被作为质子发送赵国邯郸。子楚到赵国以后,泰国无人关心,赵国也不重视,生活困乏,遭人白眼,完全成为一个流落异国的寒酸公子。

这时,有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大商人来到邯郸。吕不韦是濮阳(今河南濮阳东南)人,因在韩国首都阳翟经商发了大财,人称“阳翟大贾”。吕不韦历年从事投机生意,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富商。吕不韦在邯郸见到了窘迫落魄的子楚,顿时两眼放光,认为子楚是一件稀奇货物,“奇货可居”,打算把他搞到手去发财。原来,吕不韦往来各国都市,对各国政局都很熟悉,对秦国太子宫闱的内幕更是了如指掌。他见到子楚以后,想由商业经营转向政治投资。以商贾的眼光来看子楚,子楚其人自然也就成为“奇货”了。吕不韦有了这种打算,便去和自己的父亲商量。吕不韦问父亲:“耕田能够获利多少?”

“获利十倍。”父亲回答说。

P4-5

序言

“皇帝”一词,在外国人心目中,与国王、君主同义,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是在中国,皇帝和国王是有严格区别的,皇帝在王之上,是比王更高的统治者。这是中国所独创,它的发明者是秦始皇帝。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议定称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日:“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白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日:‘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日诏,天子自称日朕。’王日:‘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他如议。’制日‘可’。”这就是皇帝称号的由来。

汉因秦之名号,而又有所修订和补充。据蔡邕《独断》云:“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又云:“汉天子正号日皇帝,自称日朕。臣民称之日陛下。其言日制诏。史官记事日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日乘舆。所在日行在所。所居日禁中,后日省中。印日玺。所至日幸,所进日御。其命令一日策书,二日制书,三日诏书,四日戒书。”由于皇帝名号的确定,于是其亲属亦均有尊号,如皇帝父日太上皇,母日皇太后,妻日皇后,子日皇太子、皇子,女日公主,孙日皇孙,等等。此类名号,或为秦首创,或为汉制,经2000年封建专制时代,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改变。

皇帝制度的内容很复杂,但主要是名位和职权。独一无二的名号本身,就意味着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除了有时因皇帝年幼、昏庸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或地方割据势力之外,在通常情况下,一切行政、立法、司法、财政、军事大权,无不由皇帝独揽;一切任免、赏罚、生杀予夺的大权也无不属于皇帝。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汉武帝时,董仲舒又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的结合,更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当时一般的社会意识,莫不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统治人民的。如《白虎通义》卷一《爵》称:“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汉书·鲍宣传》也说:“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为天牧养元元。”总之,皇帝的权力是独尊无二的,所以皇帝又称为“至尊”。除了一个虚无缥缈而人格化了的“天”之外,再也没有超越皇帝权力之上的了。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皇帝,包括像秦始皇帝、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样称雄一时的杰出的皇帝,虽然部已成了“俱往矣”的历史陈迹,但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却产生过极为广泛、极为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在一些传记、小说中,在电影、电视屏幕上,在戏曲舞台上,还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和事迹。我想这决不是人们好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从中接受历史的知识和教育,用以借鉴过去,指导现在和思考未来。几年前,吉心等同志就和我谈过打算编写一部《中国皇帝全传》,我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课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皇帝全传》就是一面最好的历史镜子。现在经过主编和作者们的群策群力,即将公开出版和读者见面了。在这里,我想就管见所及,谈谈我对这部书的几点看法。

第一,本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皇帝全传》。自秦始皇帝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溥仪,凡是见于正史的历代皇帝,并能单独立传者,均收入本书。对于其中一些著名的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皇帝,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则以较多的篇幅详加论述;在历史上既无大的作为也无大的恶迹,平平庸庸,甚至如同虚设的一类皇帝,则介绍从简。这样既照顾了全面,又突出了重点。  第二,本书特别注意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个人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一言一行,都与国家的兴亡盛衰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历史发展的快慢、前进和倒退。凡是皇帝本人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重视发展生产,正确处理内政外交等问题,国家就会强盛,就会加快历史前进的步伐,如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之治等等,反之,如果皇帝本人任人不当,偏听偏信,荒淫奢侈,怠于朝政,奸佞当道,吏治败坏,国家就要衰亡,就会延缓阻碍历史的前进,甚至暂时地后退,如大多数末代皇朝的历史即是如此。多少历代兴亡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十分丰富的历史遗产,很值得认真加以总结和深思。

第三,本书坚持了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问题,务使读者对他们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历史上的皇帝大体上可以分为明君、昏君、暴君、平庸之君几类,但作者并没有把他们绝对化,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一概否定。如秦始皇帝,他结束了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的皇朝,又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适应历史前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不失为一位英明的皇帝;但他对人民横征暴敛,刑戮妄加,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又是一个著名的暴君。唐玄宗在其即位前期,能任用贤才,励精图治,唐朝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但到后期,他却沉湎女色,怠于政事,奸臣当道,危机四伏,结果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又如南唐李后主、宋徽宗,作为皇帝,他们确实是误国害民的昏君;但是李后主的诗词,宋徽宗的书画,则各有其独到的成就,不能不说是对祖国文学艺术的一大贡献。即使是像隋炀帝这样荒淫无耻之极的暴君,对他主持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客观上造福于后代的壮举,在书中也作了适当的评价。

第四,本书十分重视内容的丰富性和可读性。在充分掌握可靠的史料基础上,既能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重大的有代表性的事迹,以反映其基本面貌,又不忽视他们生活中的一些轶闻趣事,以揭示其思想中更深层的活动。因此,本书虽然写了众多的皇帝,但大都能写出个性,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模式化倾向。再加上行文流畅、通俗易懂、颇有文采的叙述,使人读来兴趣盎然,较少有枯燥乏味之感。

当然,由于这部书的书稿出自众手,每篇传记的写作风格不尽一致,学术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另外,在运用史料以及历史评价等问题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皇帝全传》一书应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熔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的学术著作,很值得一读。我相信当读者开卷以后,将会从中受到应有的启迪和教益。

安作璋

1991年3月31日

后记

《中国皇帝全传》是一部以记录中国400多位皇帝政治生涯为内容的新一种样式的中国封建社会史。

皇帝,诞生于公元前三世纪,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走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其对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这个时期任何其他历史人物所无法比拟的。科学地、全面地研究皇帝这一封建社会独特现象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无疑对我们今天全民族共同从事的伟大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目前在浩如烟海的书林中,还没有一部全面、客观研究介绍中国历代皇帝生涯的传记性书籍。基于此,我们在安作璋教授指导下,组织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等单位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利用三年时间,研究撰写了这部通俗易读、雅俗共赏的大型史书。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李宏生同志做了部分审稿工作及组织编写工作,齐吉祥等同志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谨向他们表示衷心谢忱。

编撰这样一部大型历史著作,确实是一件开拓性的艰难的事情,加之资料、水平和时间所限,本书难免有失漏、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望读者匡正赐教,不胜感激。

编 者

1991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皇帝全传(共18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车吉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849581
开本 16开
页数 48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28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6.7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311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85
240
15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