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从小说概念初生,写到现代小说理论形成之前,总结了我国小说理论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小说理论的研究发展很快,成果累累。本书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总体性研究,阐明各时期思想文化的背景,分析在这背景下小说理论的不同形态、不同蕴涵,并结合小说创作的倾向,来提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规律。这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我们民族小说理论的特色以及进一步把握中国文艺思想的独到之外,都将是有裨益的。
图书 | 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名家学术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部书从小说概念初生,写到现代小说理论形成之前,总结了我国小说理论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小说理论的研究发展很快,成果累累。本书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总体性研究,阐明各时期思想文化的背景,分析在这背景下小说理论的不同形态、不同蕴涵,并结合小说创作的倾向,来提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规律。这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我们民族小说理论的特色以及进一步把握中国文艺思想的独到之外,都将是有裨益的。 目录 序 重印自序 绪论 第一章 走出浑沌——“小说”概念之源流变迁 一、“小说”概念之演化 二、由名实错位趋于名实相符 第二章 起步维艰——漫长的理论萌芽期 一、雏形小说之批评中的理论萌芽 二、小说评点之滥觞 三、关于说话艺术的评论 四、早期小说批评中的非文学成分 五、狭窄的视野及可喜的理论苗头 第三章 群星璀璨——明后期的大繁荣(上) 一、李卓吾在小说本体现与功用观上的突破 二、李卓吾对小说创作的突出贡献 三、叶昼与“袁刊本”《水浒传》的评点 四、冯梦龙与凌濛初的理论观点 五、文人小说评论“热” 第四章 大哉圣叹——明后期的大繁荣(下) 一、圣叹其人 二、圣叹其名 三、圣叹其行 四、金批《水浒传》 五、基本的小说文体观与创作观 六、小说人物论 七、小说情节、结构论 八、小说叙事学命题——“影灯漏月” 九、细读法之运用 第五章 峰回路转——清前期理论倾向的转变 一、毛伦父子的继承与创新 二、张竹坡的“寓言”——写实“理论” 三、脂砚斋对《石头记》艺术成就的总结与阐发 四、《儒林外史》的“卧”本评点 五、杂多的理论视角。 第六章 旁溢歧出——清后期的理论衰微 一、《红楼梦》评点中的寓言比附论 二、《红楼梦》杂评中的寓言比附论 三、反对索隐比附的主张 四、蒙族小说评论家哈斯宝 五、冯镇峦与但明伦 六、其他 第七章 柳暗花明——清末新理论的曙光 一、革新小说理论的先行者——夏曾佑 二、政治鼓动家梁启超的小说革命理论 三、学者王国维的小说学观 四、南社中坚黄摩西的小说艺术论 五、狄葆贤与王钟麒 六、小说著、译者的理论观点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名家学术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094104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2 |
出版时间 | 2005-01-01 |
首版时间 | 2005-01-01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409 |
丛书名 | |
印张 | 21.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30 |
宽 | 157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