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蔡国声谈杂项/名家谈收藏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那些有志于古物收藏者阅读参考。由专家直接现身传授鉴定经验。本书所介绍的古玩对象主要是鸡血石、唐三彩、瓷器、文房四宝、印章等,可读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都很强。

内容推荐

名家收藏丛书收集了国内近现代及当代享有盛誉的、卓有成就的文物收藏鉴定专家多年撰写发表的鉴定心得和研究成果,经授权分别辑集成帙,供具有一般收藏阅历的读者品读。本书是其中的《蔡国声谈杂项》一书。

目录

序言

鸡血石

杂项问答

唐三彩

华丽凝重的明清景泰蓝

明代宣德炉真伪辨

简谈民国瓷器

瓷病

鉴识古墨

鉴识牙雕

文房四宝鉴赏与收藏

印章的真伪鉴别

后记

试读章节

近年来,有不少收藏爱好者携明清古墨前来求鉴,看后绝大多数均系伪品,并且有的还是近年仿制,质劣,不具收藏价值。

我国自宋以来,名墨逐渐成为文人案头上的陈设和欣赏品。追求形式与装饰的美,使墨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为人们珍藏的艺术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正是这种风气的写照。这种玩墨鉴赏之风,至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更加盛行,当时的制墨名家程君房曾自诩“我墨百年,可化黄金”。明末清初的名家制墨声名显著,价值极高。至今,君房墨的价格已逾黄金数十倍之多,公私藏墨之势日盛不衰。

学习古墨的鉴定,要求多看实物,通过实物与文献资料之间的相互印证,将墨质、题识、图案、墨品、装潢、风格加以认识,熟记在心。然后,以此为认识标准,进行实物鉴别。最好还要学会区分歙县、休宁、婺源各流派的墨品及其风格特点。通过对墨品的进一步了解,即使在没有年款的情况下,也可以鉴定出是某年代和某名家的墨品。具体来说,鉴别古墨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看墨质

古墨质细,性坚如石,颜色黝黑泛紫,表皮起丝发纹理,显示出浑朴的古意。上手有沉甸甸的感觉,但又不觉“沉重”,这是古墨质地细密,且年久墨内胶退的缘故。如果古墨边缘有小崩裂口子或裂纹,就可见其内里墨光闪烁如细小的碎煤屑,色黝黑而有光。同时,使用后墨面的口沿平整,四边起锋口,有锐利的棱角。民国至现代的仿墨墨质粗劣,所选用几乎都不是烟料,形同土块,用手敲击,声喑哑,体轻呈灰白色,墨模粗劣,墨料难以使用。尽管墨面的文字及图案与真品相同,但我们应该考虑到是利用旧墨模所塑的新墨。当然,这类伪作可以分为清仿、民国仿和现代仿三种。另外,选用碳晶石质材料磨成圭形及其他形状直接雕刻名款、印章、墨名、年款等,则纯属伪品。凡仿品大多盗用明代程君房、方于鲁款,盗用其他名款的较少。

看漆皮

明清古墨中有很大一部分墨面喜用大漆(生漆)包裹,这样既可以防止潮气侵入,又增加墨的美观,所以墨锭表面的漆皮也成了我们鉴别的依据。古墨表面的漆皮,年代逾远,漆皮逾显浑厚,并呈现蛇皮断纹,与古琴上漆皮断纹极相似。又像古瓷开片,有纹不裂,隐蕴在漆皮之问,黑色之中还闪出蓝色的光彩,非常柔和。近代仿品和现代仿品漆皮上没有蛇皮断纹,而只有断裂纹,这是鉴别的一项重要内容。漆皮墨盛行于明万历年问,清康熙时少见,至于清代乾隆以后至清末,墨的漆皮光泽漂亮有余而苍厚浑朴不足,民国至今,墨的漆皮无蛇皮断纹,且光泽强烈,火气太重。

看墨模印文图案

由于受明清两代书画流派风格的影响,墨模雕刻显然也有时代的区分。明代的书法多遒劲,雕刻功力深厚,能充分显示雄健的艺术风格,阳文字锋芒峻历,圭角清晰。清代书法多秀润,雕刻的手法精秀润细,绘画与书法基本一致。因之,明清两代雕刻墨模的技巧成为两大不同流派:明代墨模刀法多深厚有力,清代墨模刀法多柔美精细。另外,明清两代洒金墨和填金墨上的金色有分别,明代金色黄中泛红且厚,清初黄而亮稍薄,清末则黄中泛白更薄。近代和现代仿品真金极少,往往使用化学仿金或涂铜粉。再从墨模上用字的避讳来看,明代墨家的墨名、墨家名号和室名,或有“玄”字。到了清代因康熙皇帝名玄烨,为避讳“玄”改写为“元”,或缺末笔。因此明清两代凡有“玄”字的墨,如不是仿造品,则一定是康熙之前的作品;如“玄”字缺末笔,当是康熙以后的作品。明代的“玄”字墨到了康熙以后,均挖去“玄”字,或将墨毁坏,但篆书、隶书不避讳,算是例外。还有在墨模的题款纪年上面可分辨出墨的真伪。如一锭明天启元年程大约制“双凤块”圆墨,一面镌篆书“双凤块”三字,另一面镂双凤飞翔图,侧面楷书“天启元年程大约制”款。程大约即程君房。此墨是伪品,因程君房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左右去世,死后宝墨斋墨店即宣告破产,因此凡署天启元年(1621年)程君房或程大约制款的墨,当然都是伪作。这类冒充程氏所制的伪品大多自清代中期以后出现。

闻气味

打开古墨的包装,都能闻到一股墨的馨香,这是由于古墨制作时放人麝香、犀粉、冰片、苏木、蛋白、珠粉等名贵药材造成的。古墨尽管赤露时久,一时闻不到馨香,但装入匣中不久,取出时芳香依然,或一经研磨满室生香。伪墨制作欲求高利,名贵中药大都被省去,或用化学香剂代替,所以日久闻到的只能是怪味,至今仿古新墨多因胶质太重,胶败而味臭。日本、韩国、朝鲜也有制墨的历史,其旧墨芳香也重,只是墨的造型、版面图文与我国民族风格有异,不难分辨。

看装潢

明末清初是徽墨的盛世,古墨原品一般都有装潢,有的配有楠木匣、银杏匣、雕漆匣、推光漆匣,匣面上还施以雕刻、填蓝、描金、彩绘、螺钿等,有时墨多,则把匣竖起来做成立柜式,里面一层层地分隔为几只抽屉,抽屉里再放墨。匣里配以锦缎,一墨一嵌,纹丝不动。凡贡墨还配以黄绫等。清代晚期还有将礼墨小锭成套地制成手卷式装潢,打开手卷,其前部为书画至中间部分,圆形的卷轴一分两爿,墨安置其中,这是既传统又别出心裁的包装。清末以后,单锭墨的包装系用徽墨固有的手工织锦,织法虽稀松,却有特色,与苏杭织锦全不一样,一看便知。近现代仿制古墨的包装,不管是木匣、漆匣、锦缎匣等,都不可能达到原有的水平,这与用料、时间、工艺、成本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有以伪墨配真匣的做法,所以鉴定时应以墨本身的真伪为主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市场上有安徽皖南一带仿制的古墨,其质粗劣,所用的包装匣为了“作旧”,将马粪纸裱糊好绫绢以后,用烟、油熏烹,看似旧包装,实则低劣不堪人目。

清代墨家仿明代墨

清代制墨的仿品不外乎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家,其中又以曹素功和胡开文居多(曹、胡的后代也在其列)。可分几种情况:一是墨上有仿家自己的名款,也有被仿家的名款,如曹素功仿方于鲁双龙墨,一面镂刻“双龙图”,一面镌楷书“伊嵩学庐仿于鲁法”八字。墨家仿造这种墨的目的不是图利骗人,而是在于自我标榜,并在造墨技术上争长论短,这类墨实是清代墨家的真品,仅取明代墨家的制墨法制作而已,不应视为伪墨,仍有它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还有一类,是清代墨家仿明代墨,不署制墨家的名款,只标明代的年款。如“永乐元年”、“宣德年制”等字样。这类仿品以“国宝”大牛舌墨居多,其墨料和墨模也都精美,可以收藏,但心理上必须把它作为清墨,不可被年款迷惑。还有一类是把原来墨品上的名款挖去,再用墨蜡填平,然后刻上自己的名款和年份,略施金色加以打磨,这是一种作伪,不是仿制。一旦识破,反成画蛇添足,鉴者不可疏忽误作真品,必须认真周详地加以鉴别。因为此类伪作,经识破价值反而大贬。

P66-69

序言

中国的传统学问,尤其是古物鉴定方面的学问,从来是以师徒传承、口问心授的方法薪火传灯的。其中,有许多的经验方法,是完全依靠于观感方面的,而且是非理性的认知来完成的。这些鉴别经验并非出于前辈们秘阁高束、非嫡不传的狭隘的心胸,实在是用语言不能准确、甚至完全不能表达。譬如书画鉴定中的所谓“气韵”、“味道”和瓷器鉴定中的手感、声音,都是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把这些感悟书诸文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孙瀛洲等前辈留下的文字资料中看,这一点似乎毋庸置疑。

但是,鉴定最直观的、最易于为人所接受的,还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启功先生说的那句话——鉴定,总要讲一个“理”字!先生鉴定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仅凭“臣范宽”三字款,就断其伪。先生的依据是:范宽,名中立,字仲立。因为人宽厚,故得绰号日“宽”。就像包公不能在皇上驾前自称“包黑儿”一样,称“臣”的画家,怎敢面对九五而戏称自己的绰号!先生的这个“理”,其实就是鉴定古代书画的人文科学依据。冯先铭、耿宝昌、杨伯达、徐邦达诸先生,在长期的文物鉴定的实践中,将前辈们传代师承的感悟,结合现代相关科学的那个“理”,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而且相对独立的专业鉴定理论体系范畴。这些不仅是对传统鉴定学的清算和终结,同时也构成了现代鉴定学的奠基石。

其实,这些鉴定学界泰斗们的开山弘论,对于一般的收藏者来说,指导意义并不显著。因为,在这两者之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阅历上的、实践上的、理论上的差异,形成了一种传递与接受之间的不对称空间。

于是,一代中年鉴定专家义无反顾地充当了这两者之间的传递媒质,他们有着丰富的实物鉴定经验,有着相关自然科学的学识基础,同时,又有幸得到老一辈鉴定家的直接传授。所以,在这一代人的著述中,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名家谈收藏丛书》对著作者的选择有三:一是选择清末至民国期间有一定影响的有关鉴定方面的著作;二是辑集民国至今老一辈鉴定家的鉴定心得、文论;三是收录目前在文物鉴定领域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著述严谨的中年鉴定专家的文章,以科学性、实用性相结合的文论为辑集目标,以一般古物收藏者为阅读对象。

《名家谈收藏丛书》是一套值得阅读、值得收藏的书。

王大鸣序于北京

2006年7月9日

后记

《名家谈收藏丛书》是一套稿源比较复杂的丛书,从书籍编辑的角度看,书中的体例、语言或多或少地都存有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特点,故而有必要做出说明如下:

正如序言所说,鉴定一门,是耳濡目染、口传心授的学问,许多非理性的感悟,在规定的现代汉语语汇里,绝难寻找到与之对应丝丝入扣的语辞,因此,作者往往采用了传统的行业语言。需要声明的是,这些语言并非作者的臆造之辞,对净化我国的语言环境亦无妨碍。因此,希望读者对此广施包容之心。

由于本套丛书具有文章汇编的性质,搜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内所写的鉴定文章,所以,在编辑体例的划一上、语言的连续性上,不统一之处实属难免,再次恳请读者给予谅解。

编者谨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蔡国声谈杂项/名家谈收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国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022358
开本 32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4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4: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