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面围合(中国建筑院落)/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各民族都有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建造的庭院样式,从庭院建筑的风格上,可分为四大流派:亚洲的中国式、日本式,欧洲的法国式和英国式。其中,中国庭院建筑集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蕴涵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人文观念与美学理想,是由房屋、山水、花木等造园因素,通过艺术组合而成的建筑综合体,既具有独特的风格,又具有特殊的功能。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庭院建筑中体现为建筑与自然的相近、相亲、相融,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享受着“明月时至清风来,形无所牵,止无所泥”的生活乐趣。在中国古人的认识中,庭院是有生命的空间,是最想想的建筑空间。四面围合的空间模式,是中国建筑组群构造的唯一方式。

内容推荐

庭院建筑,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目录

前言

壹 向心而筑

古代文献中的庭院及辨释

庭院建筑的范围和类型

中国庭院建筑的发展概况

贰 庭院深几许

庭院的风水堪舆

庭院的经营布局

庭院之曲径通幽

文化识庭院

参 讲究意境的庭院构成元素

房屋——庭院之主角

门洞——庭院之序幕

影壁——庭院之屏障

围墙——庭院之边界

水泉——庭院之情灵

山石——庭院之品位

回廓——庭院之曲展

花木——庭院之颜面

路径——庭院之脉络

陈设——庭院之点缀

肆 内向温情的庭院空间营造

围合的庭院——创造的空间

闭合的庭院——宁静的空间

围合闭合的庭院——丰富的空间

庭院的组合方式——延伸自如

伍 同类异构的庭院类型

宫殿庭院——雍容大气的风格

园林庭院——典雅隽永的风格

寺观庭院——玄妙清静的风格

陆 和而不同的庭院类型

居住庭院——精致温馨的风格

祠堂庭院——亲切和谐的风格

书院庭院——文秀灵性的空间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古代文献中的庭院及辨释

中国庭院建筑绵延数千年,至今仍保持着昂然勃发的生机,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折射和反映。由于庭院建筑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是属于下层工匠的营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无数奇思妙想、精工绝技,被统治阶级视为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只能在民间口传心授,偶有俊杰之士欣然命笔,内容也多属官府邸宅,极少顾及庶民百姓。在茫茫历史长河中,能够流传下来的庭院著作,真可谓雪泥鸿爪、寥若晨星。目前能见到的有《考工记·匠人》、《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营造法原》、《园冶》、《闲情偶寄》等古代经典著作,其中偶有提及庭院,只有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的《园冶》,直接论述庭院园林建造。与庭院建筑有关的古代文献还可略举:《洛阳伽蓝记》、《洛阳名园记》、《吴兴园林记》、《游金陵诸园记》、《娄东园林志》、《素园石谱》、《扬州画舫录》、《浮生六记》、《履园丛话》等,这些文献为我们传递了中国古代有关庭院建筑的营造及发展的珍贵信息,可以从中反映并汇集出中国庭院建筑的美学思想、营造方法及批评理论。

中国文化善于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精神,这种特征也体现在文字的应用和表达上。中国文字含义深广,在进行叙述时,往往可以通用假借。古代关于庭院建筑的著作和文献中,与庭院相关的字或词语甚多,一般常见字有园、苑、囿、圃、庭、院、墅等;以复词出现的,则有苑囿、园囿、园圃、宫苑、园池、园林、园亭、园庭、庭院、林园、林圃、林泉、园宅、田园、别墅、别业、别庄、山庄、山居、山池、草堂、花园等。名称虽然繁多,但不管其范围大小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以院子的形式而存在。院子的形式按功能又可分为三大类型:其一为种植花木蔬果、驯养飞禽走兽之区,院中没有或较少房屋,如苑囿、园囿、园圃等;其二为游赏宴乐之地,如宫苑、园池、园林、林泉等,院中房屋较多,其中帝王宫苑内的楼阁巍峨宏伟,而士族园林中的馆舍萧散随意;其三为居住生息之所,院中以房屋为主,如庭院、园庭、园宅等,房屋与院落的布局紧凑。

院子与房屋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中国文字中极简练地称之为“庭院”。在古代文献中,关于“庭”与“院”的含义和解释较多。《说文》中这样说:“庭,宫中也。”宫即围墙以内之空间;《楚辞·刘向·九叹·思古》中注明:“堂下谓之庭。”《玉海》中也这样判断:“堂下至门,谓之庭。”《玉篇》中将“庭”界定为“堂阶前”,即园墙内,堂室外之空地。《荀子·儒效》又从抽象意义上说“庭”“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于坛字宫庭也”。在古代,与“庭”有关的词有:庭落(厅堂)、庭庑(堂下四周的廊屋)、庭炬(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庭阶(厅、堂前的台阶)等。归纳古人所谓“庭”之含义,是指围墙内宫室屋宇等建筑四周的空地或围墙围合而成的中心空地及地坪,用概括的话说,庭就是院,是日常生活中的户外活动空间。

关于“院”,《广雅》解释道:“院,垣也。”《辞源》中说:“院者,周垣也。”《增韵》中说:“有垣墙者日院。”就是说,凡四周有墙垣围绕的便可称为“院”,如再加上房屋就可以组成前院、后院、深宫大院和场院等。

与“院”最相近的词是“园”,《说文》中将其定义为:“种果为园。”《毛诗·齐风·将种子传》说:“园所以种树木也。”《广释名》中说:“樊圃谓之园。”《骈字分笺》说得更明白:“有藩日园。”可见“园”本来是用围墙或篱笆围起来,仅为种植花木蔬果之处,并不带有后来的休闲观赏之意。

“庭”、“院”二字相连成词语,最早见于《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后来有元缜的《春诗》:“洞房闲窈窕,庭院独葱茏。”还有苏轼的《雪后北堂书壁》:“但觉衾绸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与“庭院”意思较相近的词语有“园亭”。《洛阳名园记·吕文穆园》:“伊洛二水,自东南分注河南城中,而伊水又清澈,园亭喜得之。”《宋史·李方传》日:“所居有园亭别墅之胜。”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说:“扬州以园亭胜。”

与“庭院”意思较相近的词语还有“园庭”。《宋书·袁桀传》中有:“好饮酒,善吟讽,独酌园庭,以自适。”沈约的《愍衰草赋》写道:“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另外,庾信有《园庭诗》,王方庆有《园庭草木疏》,这里的“园庭”便是日后“庭园”一词的始源。

著名造园学家陈植说,“庭园”很可能是“庭院”的音变,两者含义相同,都是以建筑为主的园子(见《陈植造园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辞海》中对“庭园”的解释是与住宅相连的一块土地,通常把其全部或一部分用来种植果树、花草或蔬菜以供家用或相应地添置设备或建造建筑物以供休息;对“庭院”的解释是指正房前面的宽阔地带,泛指院子。

至于古代文献中大量出现的“园林”一词,则始见于西晋以后的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在中国,庭院与园林的含义是十分相似的。陈植认为,园亭、园庭与园林、庭院意思相同,都是造园学下的别称。P2-4

序言

建筑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是不断建造、改进并完善居住扬所的演变过程。人类在漫长的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不仅尽量满足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等功能性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还注重居住心理、居住伦理和居住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庭院,正是人类这两种居住需求融为一体的理想场所,千百年来,人类为了更舒适地生活,精心地营造自己的庭院,因此,庭院建筑代表了一定时代文化、经济和思想的风貌状况,其中凝聚了一定时代的人类文明。

世界各民族都有按照自己的文化观建造的庭院样式,从庭院建筑的风格上,可分为四大流派:亚洲的中国式、日本式,欧洲的法国式和英国式。其中,中国庭院建筑集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蕴涵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人文观念与美学理想,是由房屋、山水、花木等造园因素,通过艺术组合而成的建筑综合体,既具有独特的风格,又具有特殊的功能。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庭院建筑中体现为建筑与自然的相近、相亲、相融,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享受着“明月时至清风来,形无所牵,止无所泥”的生活乐趣。

庭院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理想居所,院落作为中国传统空间的形态之一,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其中融会了多少诗情画意,变换出多少或简练或丰富的建筑空间。在庭院建筑范畴中,无论是秦砖汉瓦、隋唐寺庙、两宋祠观,还是明清故宫、皇家宫苑、苏州园林、普通民居……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庭院建筑独树一帜,以充满神秘色彩和文化气息而著称世界。

中国庭院建筑自殷商以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有了理性的思考,不但以各种围合的方式主动去创造空间,而且还特别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将自然引入庭院,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融合,形成窗窗有景、家家有院的完美视野。人们在封闭而又温馨的庭院中,悠闲地“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其艺术精神追求,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境界。

中国庭院高低错落的建筑围合,将不同功能的生活区域分隔成独具东方神韵的庭院空间,在这个居住的生活空间里,中国人注重邻里交往和家庭交流,注重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与相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会根据各自的财力、条件,钟情地经营庭院:士族文人在宅后花园里叠山掘池,栽竹养花;就是庶民百姓也会在四合院或天井院中植草种树、摆设盆景,使居住的建筑环境和院落空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种追求人、建筑、自然相互问的和谐相融,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国人充满人性化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庭院建筑中,以房屋与院子的相互关系来看,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南方的天井院,居住庭院的房屋布置得比较紧凑,以连屋的形式为主,其院子是由数排连屋围合而成,居住的功能是主要的。而园林庭院的房屋布置得比较萧散,一般是连屋少,独立的建筑如亭榭楼阁较多,它们被当作造园因素在院庭中或点景、或引景、或对景加以利用,以获得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在一些以政治、宗教、文化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如宫殿庭院、寺观庭院及书院庭院中,房屋与院子的关系,在综合前两者的基础上,又体现出各自的功能特征。

在中国庭院建筑中,客观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情况。通过对中国庭院建筑的认识,不仅可以从中国传统建筑宝库中汲取营养,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及民俗风尚,这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了解中国庭院建筑,对提高个人修养、传承民族文化和建设美好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者

2006年1月

后记

一年前,老友陈建军受辽宁人民出版社之托,准备主编一套(五本)中国建筑方面的系列丛书,并且还定出每本书的篇章和结构,其中让我写庭院篇,说是这个内容比较适合我。

接此任务后,每当我在构思庭院写作之际,因时间久远而早已变得模糊的儿时居住场景,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于眼前:那是苏州晚清一个举人住过的三合宅院,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其坐北朝南,中轴规整的布局,内部水磨砖的门墙,条石镶拼的天井铺地,东西厢房的雕花槅扇,以及厅堂、扶梯,均在朴素中体现出一种文雅的精致。在此宅院的对面及边上,也有两座规模类似的宅院,中间形成的空地,是围合而成的花园。并无亭阁、假山等构景元素,只依稀记得花木繁盛、有石榴、桃树、泡桐和鸡冠花,甚至还有一小块菜地。这两亩多的花园,是儿时的我和周围孩子们捉虫、摘花和捉迷藏的地方。

庭院建筑,是千百年来中国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以房屋围合的形制中,装载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院落空间,曾经滋养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致成为最为普遍的传统生活方式。

于是这本书的写作,不仅是对我儿时记忆进行注释,也是想向读者述说,庭院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但它现在如同一个美丽而虚幻的梦,正随时代的变迁而离我们远去。我们只能通过游览的方式,在诸如园林庭院、寺观庭院及宫殿庭院中,去认证和感悟庭院建筑的魅力。

庭院建筑一般指宅院或附带的私人花园,但在本书中将庭院建筑界定为房屋与院落空间,在围合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不论大小而分成居住庭院、宫殿庭院、园林庭院、寺观庭院、祠堂庭院、书院庭院六种类型;另外,书中将园林、花园及古代的宫苑等凡有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者,统称为庭院,此等方法,实为一种权宜之计。

最后,由于时间仓促和本人的才疏学浅,写作时颇感力不从心,还要感谢老友陈建军的督促,以及中国民居研究专家王其均先生的点拨。还要说明的是,本书的部分图片取自于《中国民居》和《中国园林》,感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的邓铭先生及摄影工作室的朋友翻拍并进行技术处理。

作者

2006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面围合(中国建筑院落)/中国文化遗珍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眭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60305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2.2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1: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