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抗战画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让更多的后人了解。重温历史,永远牢记中华民族这段屈辱和苦难的岁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让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1931—1945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上海各界民众团结御侮、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

目录

第一章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006

 一、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各界的抗日呼声

 二、遍及各行各业的抗日团体和救亡活动

 三、学生界的救亡运动

第二章 一二八淞沪抗战/026

 一、日军上海寻衅

 二、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三、上海民众全力支援

 四、沪西日商纱厂反日罢工

 五、凇沪停战协定前后

第三章 百折不挠/058

 一、迫害与抗争

 二、救亡文化深入人心

第四章 抗日救亡新高潮/080

 一、抗日民主新阶段的到来

 二、抗日救亡运动中心

 三、日商纱厂大罢工

 四、促进各党各派各军联合抗日

 五、救国无罪

第五章 抗战悲歌/100

 一、七七事变前后

 二、八一三淞沪抗战

 三、民族劫难

第六章 同仇敌忾/142

 一、重建上海党组织

 二、救亡协会

 三、抗战高于一切,一切为了前线

 四、文化战线的抗日救亡

 五、沦陷前后的难民工作

第七章 孤岛星火/180

 一、孤岛文化

 二、抗击日伪暴行

 三、反对接收和渗透

 四、开展郊县抗日武装斗争

第八章 抗战中的上海与世界/212

 一、全国抗战的坚强后盾

 二、上海抗战与世界

第九章 天亮前后/228

 一、上海全面沦陷

 二、隐蔽与斗争

 三、在迎接天亮的日子里

试读章节

9月25日,全市26所大学的56名学生代表,在大学联干事会的领导下首次赴南京请愿。26日晨抵达南京即奔赴国民政府请愿,提出集中兵力驱逐日军出境;惩办不力外交官令张学良收复失地;发给枪械,武装全国学生;不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等5项要求。蒋介石被迫接见请愿学生,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代表进行训话,责怪学生对政府似不十分明了,说政府此刻正积极进行谋应付日方之事。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则花言巧语,搪塞回避。28日晨,复旦800余名同学乘坐列车抵达南京,与首批学生代表会合,会同南京金陵、中央两大学学生共5000佘人再次赴国民政府冒雨请愿。蒋介石推出于右任对请愿学生加以劝说。于右任态度虽诚恳,但无法作具体的回答。在同学们强烈要求和坚持下,蒋介石只好再次出见,他对学生的请愿行动横加指责,训诫同学们“如果浮躁气太甚,不过加增国耻而已。”要同学们迅速回校,安心上课,用心读书。

为声援赴南京请愿的学生代表,在大学联干事会的组织下,全市19所大学3000余名同学于29日清晨抵达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他们以呈文形式对蒋介石26日的表态针锋相对地加以追问,逐句提出质询,并在《申报》上全文发表。蒋介石对学生的质问无言可答,就以“必要绝对信仰政府”来压制学生群众。历时四天的请愿虽未获得实际效果,但通过共产党员的因势利导,使同学们看清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真实面目,在全国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

11月初,日军进攻黑龙江,马占山率部队奋起还击。上海学生界掀起了援马抗日的高潮。全市大中小学生停课3天,组织宣传队和募捐队走上街头,共募得现金近7万元。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表示“个人决心北上,竭尽职责,效命党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决议:“请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同志迅速北上,保卫国土,收复失地。”为督促政府出兵北上抗日,11月24日,大学联抗日会再次组织全市8000余名同学赴南京请愿。同时,全市6000余学生分别从南市和闸北出发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对日宣战!反对压迫抗日运动等口号,欢送晋京请愿同学。P20-21

序言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东濒东海,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南临杭州湾,北界长江入海口。拥有“江海通津,东南都会”之美称。

早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就将上海列为对华扩张的重要据点之一,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抓住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之机,大力进行经济扩张,到一战结束时,它在上海的投资已仅次于英国。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日本对华投资最集中地区之一。

1932年,日本将侵略的铁蹄踏进了上海。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发动了淞沪战争,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取得了日本军队在上海驻扎的权利,为进一步侵略上海做好准备,七七事变后,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淞沪战争。通过这次战役,日军占领了除公共租界之外的所有华界地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最终占领整个上海。日本发动的两次淞沪战争及其共长达数年的殖民统治,给上海带来了惨重的民族灾难。在战争期间,日军烧杀淫掠,无所不为;殖民当局通过扶植伪政权,利用各种特务机关来打压抗日力量;实行战时统制,以竭泽而渔的方式掠夺上海的各种资源,以达到其“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的罪恶目的,造成工商凋敝,外贸几乎停顿。上海遭受了空前的、毁灭性的打击与破坏。

但是,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发挥了反帝反封建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上海工人阶级在五四后期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上海掀起五卅运动等反帝爱国斗争的浪潮。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兴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日军将战火烧到上海后,上海人民更是奋起抗战,保家卫国。一二八淞沪战争中,第十九路军等部队在上海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同日军血战1个多月,追使日军三易主帅;八一三淞沪战争中,70多万中国官兵浴血抗战,上海人民乃至海外华人纷纷予以支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抗战的壮烈场面。战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日军付出了死伤惨重的代价。

在上海14年的抗日斗争中,中共上海党组织广泛宣传、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将各阶层民众团结在党的周围,组织5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日军暴行,支援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了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上海人民历时14年的抗战是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更多的后人了解。重温历史,永远牢记中华民族这段屈辱和苦难的岁月,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让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中共大会址纪念馆联合编撰了这本《上海抗战画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1931—1945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上海各界民众团结御侮、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

让我们铭记昨天的历史。珍惜今日的和平,为开创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后记

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联合编撰的《上海抗战画史》,经过紧张而精心的编撰,终于付梓路版。

本书从构思到编写出版,自始至终都得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冯小敏主任百忙中抽空关心本书的编撰进程,俞惠煜副主任参与了大纲制定、文字修改和照片选定,顾明副主任和徐建刚副主任给本书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倪兴祥馆长对本书十分重视,保证了图片工作的按期完成。市委党史研究室曹力奋为本书的编写出版做了许多修改、协调工作,姚吉安参与了部分图片工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雨鹰、张璎、邹莉等对本书的出版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此外,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谨向所有为本书的编撰和出版给予支持与帮助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文字部-分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第—章到第四章由李小苏撰写,第五章到第九章由侯桂芳撰写.图片部分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负责,陆米强、信洪林、徐云根负责图片审定,毛亚蓉和陈龙承担了照片的提供与。制作。全书由俞惠煜终审定稿。

  上海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以这本《上海抗战画史》向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对从事党史研究的人员来说,是莫大的荣幸。由于所掌握的史料和编撰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与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5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抗战画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245000
开本 其他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06-64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7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8: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