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岁时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出来的伟大智慧。本书从这一特别的民俗入手,深入研究了其社会价值以及对于我国农耕文化的影响。

目录

第壹辑 

钦若昊天——传承中国人的岁时 /001

独特的地理环境 /004

岁时的文化内涵 /005

四象结合四方 引领四季 /008

岁时信仰和节庆习俗 /013

独特的中国岁时文化传承 /017

第贰辑

找回中国人的岁时记忆 /019

帝尧时代的天象发现 /021

历书的源头 《夏小正》 /023

殷商/以天干地支纪日 /025

西周/月相变化的观察 /027

春秋/创立四分历 /028

战国/二十四节气呈现 /029

汉唐/从节气到节庆 /031

宋明清/宗教及泛政治化节日 /032

今天/守望着自己的岁月 /034

第叁辑

新正 /037

元旦(正月初一) /039

做客(正月初五) /047

小年朝(正月初三) /045

接神(正月初四) /046

隔开(正月初五) /047

人日(正月初七) /047

顺星(正月初八) /049

天诞(正月初九) /049

上元(正月十五) /050

第肆辑

春 /053

《夏小正》(一月、二月、三月) /055

立春 /058

迎春(立春) /059

春盘(立春) /061

雨水 /061

惊蛰 /062

龙抬头(二月初二) /064

春社(立春后第戊日) /070

春分 /067

花朝(二朋十五) /068

寒食(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 /070

清明 /072

上巳(三月初三) /076

谷雨 /078

牡丹华(谷雨) /079

太阳生(三月十九)/081

第伍辑

夏 /083

《夏小正》(四月、五月、六月) /085

立夏 /086

迎夏(立夏) /087

浴佛节(四月初八) /089

小满 /093

芒种 /093

梅雨(芒种后逢壬日入梅) /094

端午(五月初五) /096

夏至 /100

夏至时食(夏至) /101

小暑 /103

荷花生(六月初四) /104

三伏(夏至后第三庚日) /106

大暑 /109

火神诞(六月二十三) /110

第陆辑

秋 /113

《夏小正》(七月、八月、九月) /115

立秋 /117

迎秋(立秋) /118

七夕(七月初七) /120

拜魁星(七夕) /123

七娘妈生(七夕) /124

处暑 /125

中元普度(七月十五) /127

白露 /129

秋社(立秋后第五戊日) /130

秋分 /133

中秋(八月十五) /134

寒露 /138

菊有黄华(寒露) /138

重阳(七月十五) /127

霜降 /145

第柒辑

冬 /147

《夏小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149

立冬 /150

迎冬(立冬) /151

山茶花开(立冬) /152

小雪 /154

大雪 /155

冬至 /156

冬至节(冬至) /158

冬九九(冬至) /161

小寒 /163

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 /164

腊日(冬至后第三戊日) /165

大寒 /168

尾牙(十二月十六)祭灶(十二月十三) /169

送神(十二月二十四) /172

除夕 /174

附录

附录一:神秘的二十八宿 /179

附录二:《荆梦岁时记》所载节庆日 /189

附录三:《东京梦华录》所载节庆日 /190

附录四:中国各少数民族重要节日 /191

试读章节

独特的地理环境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东临太平洋,西接青藏高原,北连蒙古高原,南襟亚热带山地,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之中,其主体部分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适宜于植物及农作物的生长。中国远古的先民在经历了相当长的游牧与游耕之后,进入了定居的农业社会。从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大约是在距今10000年至4000年前,中国各地新石器文化已相互应证。在北方黄河流域,距今约8000年至’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与磁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了村落遗迹、农耕器具及大量粮食的碳化物遗存。在南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也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稻的炭化颗粒,以及石制、木制、骨制的农耕生产工具和渔猎用具,大小各异的村落遗迹也遍布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由此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老的农业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中国农耕社会格局在近万年前已基本形成。定居式的、村落式的农耕生活方式,还形成基本规模的社会体系。这种以农耕为主的谋生方式。对于中国上古先民体验岁时、产生岁时观念有直接的影响。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又发现了岁年周期与木星运动有着对应关系。木星在天穹上十二年运行一周,这一周中的星程分十二等分,称为星次,木星每年行走一个星次,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

这种由一种劳动工具“岁”演变为收获与祭祀的名称,再延伸为年度周期的时间标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命名的特征。所以中国人至今仍把中国历(阴历)称之为“农历”。

岁时的文化内涵

岁时最根本的文化特征是它的自然性。而这种自然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它来源于自然节律的认知,遵循了自然时序;二是岁时在先秦最基本的功能是理顺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岁时、节气的确立使人们顺应自然时序,以利于农事及生活。古代的生活方式往往和生产紧密相关的,生产促进了民众对岁时的感悟。

所以说岁时是上古文化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上古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制经历了从传说件申话)到体验,从奉若神明的天帝意志到自然规整的原初阶段,最终成为适应自然时序而存在的人类文化创造,并有效地服务着民众生产、生活和生存。P4-5

序言

      钦若昊天——传承中国人的岁时

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岁”字,其字形像一把石斧。据考证,“岁”是上古社会的一种斧类砍削工具,卜辞中将杀牲称为“岁”。以工具名指称某项行为,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思维形式。更重要的“岁”还是一种收割农作物的工具。在一年一熟制的远古时代,收获的时节,民众要杀牲祭神,“岁”成为一种祭祀名称。这种谋生的习俗将自然时辰分成了不同的时间时段。由此,岁收之“岁”与岁祭之“岁”就约定俗成为特定的岁时标记,“岁”也延伸转变为年岁之“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岁时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海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56204
开本 其他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8-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5
18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