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徽派朴学(精)/徽州文化全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徽派朴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重大的,本书对朴学和徽派朴学的定义该如何定?徽派朴学的主要阵营根据什么标准划分?徽派朴学有哪些重要著作?已经概括出的治学理论有哪些要点?徽派和吴派同属乾嘉学派,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徽派朴学的活动时间,应该定为100年还是定在宣统末年为159年,等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章 朴学与徽派朴学

 第一节 徽派朴学概况

一 活动时间

二 传布地区

三 基本阵营

四 学术成就

 第二节 徽派朴学的历史背景

一 清廷的政治文化政策

二 达官名宦热心发展文化

三 书院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四 藏书事业有利于古籍整理

 第三节 顾炎武开乾嘉朴学之风

一 开启务实学风

二 倡导治学方法

三 开辟学术门类

 第四节 阎、胡诸家为乾嘉朴学先导

一 阎若璩

二 胡 渭 

三 毛奇龄

四 陈启源 

五 朱鹤龄

第二章 徽派朴学的产生

 第一节 明末清初徽州的重要学者

一 程大位

二 梅鼎祚

三 梅膺祚

四 方以智 

五 黄 生 

六 梅文鼎

 第二节 徽派朴学的奠基者——江永

一 江永生平

二 江永的著作及学术思想

 第三节 徽派朴学的摇篮——不疏园

第三章 徽派朴学的主帅——戴震

 第一节 戴震的生平

 第二节 顾炎武对戴震的影响

一 治学宗旨方面

二 思想认识方面

三 治学途径方面

四 治学方法方面

 第三节 戴震从师江永

一 音学方面 

二 礼学方面

三 开拓治学范围

 第四节 戴震治学的重要论述

一 论经学有“三难”,主张从“道问学”以达大道

二 论从字义明经义

三 论从名物、度数通经义

四 论“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五 论保持古书原貌的重要

 第五节 戴震的著作及其学术价值

一 名篇名著久已享誉学林

二 别本初稿最有研究价值

三 收入全集前的未刊稿本令人注目

 第六节 戴震传授段、王、任、孔

 第七节 同时代学者对戴震的评论

第四章 徽派朴学的阵营

 第一节 戴震周围的徽州籍学者

一 程瑶田 

二 金榜

三 汪梧凤

四 汪肇龙

五 方矩

六 郑牧

七 洪榜

 第二节 戴震的弟子

一 段玉裁

二 王念孙

三 任大椿

四 孔广森

五 汪 灼

 第三节 观点相近的安徽籍学者

一 汪龙

二 凌廷堪

三 汪 莱

四 胡秉虔

五 胡匡衷

六 俞正燮

第五章 徽派朴学的传布

 第一节 传至京都、江浙

 第二节 江浙、山东学者研究概述

一 卢文招

二 孔继涵

三 郝懿行

四 徐养原

五 张惠言

 第三节 扬州籍徽派朴学学者

一 阮元

二 焦循

三 王引之

四 刘台拱

五 刘文淇

六 刘毓崧

七 刘寿曾

八 刘宝楠

九 刘恭冕

 第四节 西南地区徽派朴学学者

一 李黼平

二 林伯桐

三 侯康

四 郑珍

五 陈 澧

第六章 徽派朴学的重要著作(上)

 第一节 疏证《诗经》

一 《毛郑诗考证》四卷,戴震撰

二 《诗经小学》四卷,段玉裁撰

三 《毛诗后笺》,胡承珙撰

四 《毛诗传笺通释》,马瑞辰撰

五 《诗毛氏传疏》,陈奂撰

 第二节 疏证“三礼”

一 《礼笺》三卷,金榜撰

二 《仪礼正义》四十六卷,胡培晕撰

三 《礼记训纂》四十九卷,朱彬撰

 第三节 疏证《论语》、《孟子》

一 《论语正义》二十四卷,刘宝楠撰,刘恭冕续

二 《论语通释》一卷,焦循撰

三 《孟子正义》三十卷,焦循撰

 第四节 历算

一 《算学》八卷,江永撰

二 《勾股割圜记》三卷,戴震撰

三 《少广正负术内外篇》六卷,孔广森撰

四 《衡斋算学遗书》合刻本,汪莱撰

第七章 徽派朴学的重要著作(中)

 第一节 乐律

一 《律吕新论》二卷,江永撰

二 《燕乐考原》六卷,凌廷堪撰

三 《声律通考》一卷,陈澧撰

 第二节 哲理

一 《原善》、《孟子字义疏证》,戴震撰

二 《论学小记》,程瑶田撰

三 《易学三书》,焦循撰

 第三节 文字

一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撰

二 《尔雅义疏》二十卷,郝懿行撰

 第四节 音韵

一 《古韵标准》四卷,江永撰

二 《六书音均表》,段玉裁撰

三 《诗声类》十二卷、《诗声分例》一卷,孔广森撰

四 《音学十书》,江有诰撰

第八章 徽派朴学的重要著作(下)

 第一节 训诂

一 《读书杂志》八十二卷,王念孙撰

二 《广雅疏证》二十卷,王念孙撰

三 《经义述闻》三十二卷,王引之撰

四 《经传释词》十卷,王引之撰

 第二节 校勘

一 《钟山札记》四卷、《龙城札记》三卷,卢文招撰

二 《经韵楼集》十二卷,段玉裁撰

三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阮元撰

 第三节 考订

一 《通艺录》,程瑶田撰

二 《仪礼释官》九卷,胡匡衷撰

三 《礼经释例》十卷,凌廷堪撰

四 《求古录礼说》十六卷,金鹗撰

 第四节 别集

一 《戴东原集》十二卷,戴震撰,段玉裁编

二 《雕菰楼集》二十四卷,焦循撰

三 《校礼堂文集》,凌延堪撰

四 《研六室文抄》十卷,胡培晕撰

第九章 徽派朴学与吴派朴学异同

 第一节 吴派主帅惠栋

一 惠栋的家学

二 惠栋的著作

三 惠栋的交往

四 对于惠栋的评价

 第二节 吴派的重要学者

一 沈彤

二 江声

三 王鸣盛

四 钱大昕

五 余萧客

六 汪 中

七 洪亮吉

八 孙星衍

九 江 藩

十 顾千里

 第三节 吴派、徽派的共同点

 第四节 吴派、徽派各自的特点

一 吴派旨在治经,徽派志乎闻道

二 吴派泥古,徽派求是

三 吴派务博,徽派求精

四 吴派谨守汉儒家法,徽派不专主一家

五 吴派治《易》为多,徽派尤重《诗》、《礼》

六 吴派反宋,徽派绍宋

七 吴派墨守成说,徽派长于质疑

八 吴派崇信纬书,徽派不采神奇之说

第十章 徽派朴学学术造诣和卓越成就

 第一节 治学特点与方法

一 志存闻道

二 言必有征

三 孤证不作定论

四 作窄而深的研究

五 提倡声训,以声求义

六 文体朴实简洁,最忌言有枝叶

七 由训诂以求义理

八 义理、考据、辞章并重

九 论训诂不必泥其物类

十 释经贵知其文理

十一 比较研究,总结通例 

十二 将有述作,先制长编

 第二节 徽派朴学的学风

一 注重实事求是

二 研求贵在专精

三 从不隐匿证据

四 鄙视剿说掠美

五 提倡通核

六 反对墨守

七 鼓励自由讨论,弟子可以辩诘本师 

八 注重师承,不坚持门户 

九 笃于友道,互学互补

十 博采西法之长,重视自然科学

 第三节 徽派朴学的主要成就一

一 使文字、音韵、训诂从经学附庸发展成独立的语言文字之学

二 使研究方法走向科学化

三 从一字一义孤立的说明转向全面系统的探索

四 拓展了传统汉学的范围

五 从恪遵汉人之说到敢于突破汉人之说

六 创造了学术史上光彩夺目的业绩

 第四节 徽派朴学是清学的突出代表

一 清学与汉学有别

二 徽派朴学是清学的突出代表

 第五节 徽派朴学后期的重要学者

一 俞樾

二 黄以周

三 汪宗沂

四 孙诒让

五 章炳麟

六 刘师培

七 吴承仕

八 黄侃

徽派朴学大事简表

主要参考文献

《徽州文化全书》后记

试读章节

(三)关注西洋历算

西学东渐实际上早在明代就开始了。明万历八年(1580),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广东,后来又到北京,他一面传教,一面传授西洋的科技。同时,他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希望自己能够了解中国的学术。当时明朝的士大夫很多都信从他,向他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算学、地理、测量、医药、水利等学问,其中以李之藻、徐光启成就最大。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十三卷,前六卷就是由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后七卷到咸丰年间,始由李善兰和英人伟烈亚力合译)。当时因为历法发生舛错,崇祯时议用西洋新法,命东阁大学士徐光启、光禄卿李天经先后主持其事,编成历书二百三十余卷,当时朝野上下多数人都叹服西法的缜密,清代因之,称用新法所制之历为“时宪历”,清顺治二年(1645)颁行。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改革。后来由历法又推及算学,对中国旧有算法有所变动和改进,清初历算学家王寅旭、梅文鼎等,便是受西洋算法影响而取得巨大成绩的代表人物。

自明末开展翻译科学书籍以后,海内学术研究风气为之一变。康熙帝玄烨对当时自然科学许多门类如数学、天文、水利、舆地等方面都有过爱好,他曾对大臣讲述自己学习数学的缘起说:“尔等唯知朕算术之精,却不知朕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致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萧敬宇《杨公神道表》)康熙在位期间,曾请过不少耶稣会士当他的学习顾问,汤若望、南怀仁是他的算学启蒙老师,他曾将徐日申、白晋等人安置宫中,向他们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地理以及生理学、解剖学等。他在重视西洋学术的同时,也很重视我国传统的科学遗产。他阅读过《周髀算经》以下许多天算著作。康熙朝编的《律历渊源》一百卷,包括《历象考成》四十二卷、《数理精蕴》五十三卷、《律吕精义》五卷。其中《数理精蕴》集中了我国古代天算研究的精华,吸收了西洋代数学、几何学、对数、正弧三角等专门知识,并且采纳了当时我国科学家梅文鼎、王锡阐的最新研究成果,较之明代徐光启等编纂的《新法算术》一百卷有很大的改进。由于《律历渊源》题上“御纂”之名,得以广泛流传,特别是其中的《数理精蕴》五十三卷,“通贯中西之异同,辨定古今之长短”(《四库提要·子部·天文算法类》),对于乾嘉时期古算学的蓬勃兴起,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P6-7

序言

2001年3月,我受聘撰写《徽州文化全书》中《徽派朴学》一稿。面对大量文献资料,一时不知如何下笔。再三思考,决定先从梳理相关史料入手,沿着徽派朴学产生、发展、延续的轨迹,探讨徽派最有影响的学者和传人,叙述徽派朴学家四十余人,并扼要介绍他们各自的著作和治学特点。

乾嘉学者论学见解,除见诸专著以外,更多的名言法语往往散见于书信、札记和所作序跋之中。本书特设“徽派朴学的学术造诣”一章(第十章),加以汇辑罗列,钩沉阐微,体例不拘一格,但务求达意。关于治学见解方面,如戴震提出的“志乎闻道,空所依傍”、“贵精不贵博”、“由训诂以求义理”、“义理考据辞章并重”,王念孙、王引之弘扬的“读书识字,以声求义”,阮元提倡的“实事求是,不专主一家”;在治学方法方面,金榜、程瑶田、任大椿、凌廷堪服膺并履践的“作窄而深的研究”,凌建堪主张的“比较研究,总结通例”,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焦循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作《论语正义》皆先制长编,然后在长编中加以总结提炼,方才写定。这些见解和方法,都是长期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结晶,是朴学家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经学史上有所谓吴派、皖派,吴派大致以苏州为基地,皖派则崛起于徽州。谓之皖派,并不确切,若以与吴派对举,亦以称徽派为是。本书征引资料,除原文称皖派者酌情沿用外,其他一律改称徽派,希望逐步改变长期以来皖派、徽派混用的不规范情况。

吴派、徽派最初可能出于地域取义,后来的发展却突破了地域的概念,而以学术见解、治学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区分标准。吴派、徽派在重汉学、识文字、通训诂、明假借、精校勘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但经过一定的分析、比较,还可总结出若干不同点。具体为:吴派泥古,徽派求是;吴派务博,徽派求真;吴派旨在治经,徽派志乎闻道;吴派恪守家法,徽派不主一家;吴派治《易》为多,徽派长于《诗》、《礼》;吴派攻宋,徽派绍宋;吴派墨守,徽派长于质疑;吴派迷信纬书,徽派不采神奇之说。如此对比,泾渭自分。  .

至于徽派朴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书中已设专章论列。最简单最形象的说明,还可以看看一些相关的统计数字。徽派朴学的成果,在经学方面(包括小学)所占比重最大。这里引用几种著名的经学丛书作比较:

《皇清经解》收书172种,其中徽派学者的著作83种,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皇清经解续编》收书207种,其中有徽派学者著作66种,略占三分之一。

1982年,中华书局提出“编辑《十三经清人注疏》拟目”,标目24种(包括一经两疏),共收24位作者的注疏著作,其中徽派朴学学者的著作占了9种。

再从一些学术性著作的论列情况来看: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经学”一节,举出清人新疏9种,其中就有徽派朴学家焦循、陈奂、胡培翠、刘宝楠、刘文淇所撰新疏5种。

王力《清代古音学》(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设专章论述清代古音学家共10人,即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黄侃。这些人中,顾炎武被公认为乾嘉朴学的启蒙大师,黄侃是章炳麟的弟子,章、黄治学,谨遵徽派矩蠖,他们所表达的应该都是徽派的观点,惟钱大昕是吴派。

再如清代的《诗经》研究,本以考据、训诂为特色,陈启源、戴震、段玉裁、焦循、胡承珙、马瑞辰、陈奂、丁晏等人的著作最有代表性。陈是徽派的先导,戴是徽派的主帅,段玉裁等其余六人,都是徽派朴学代表人物。

综上所述,徽派朴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言可知。

近一年来因为撰稿的需要,阅读了一批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吾乡耆宿汪世清先生《不疏园与皖派汉学》(文载《江淮论坛》1997年第2期)是给我影响较大的一家。文章以大量事例论述了江永讲学不疏园,戴震、金榜、程瑶田、汪梧凤等从学的经过,时在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并且认定这就是皖派汉学、也就是徽派朴学奠基之始。这一研究成果为近年来徽学研究者广泛采用。

本书关于徽派朴学兴起的叙述,谨遵此说。

本书十章,前五章写徽派朴学的形成和发展,第六、七、八章写徽派朴学的学术成就,列举诸家在经学、历算与乐律、小学、哲理方面的代表著作46种,作出简要的评介。第九章分析徽派、吴派异同。第十章阐述“徽派朴学”的学术造诣。

书中对朴学和徽派朴学的定义该如何定?徽派朴学的主要阵营根据什么标准划分?徽派朴学有哪些重要著作?已经概括出的治学理论有哪些要点?徽派和吴派同属乾嘉学派,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徽派朴学的活动时间,应该定为100年还是定在宣统末年为159年,等等,这些问题目前都还少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引用。本书所述,极为肤浅,只不过提供一点讨论的素材而已。

我是歙县人,老家洪坑,古名洪源。200多年以前,我村与徽派朴学关系密切。这里距离西溪不疏园旧址不过10华里,距离戴震故乡休宁隆阜只有35华里,距程瑶田故乡歙县邑城15里,距金榜故乡岩寺只有10华里,而洪朴、洪榜、洪梧三兄弟就是我们洪坑人。尽管年湮代远,物换星移,许多遗迹都很难查找,现在重新搜集和撰写他们的传记材料,总有一些亲切之感,笔端凝聚着浓浓的乡情。

本书的撰写,多采用史料学的方法,言必有征,让史料说话,以免凿空立论之弊。书后附《徽派朴学大事简表》,补书中文字所未及。作为一部入门指径的书,“但求有裨于初学而不见笑于通人”(胡承珙语),余愿已足。

洪湛侯

2002年4月1日

后记

时光荏苒,历时6载,20卷鸿篇巨制《徽州文化全书》终于面世了,我们感到如释重负。

众所周知,徽州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上个世纪初,不少中外学者便将探究的目光投向了这片沃土。随着20世纪50年代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徽学”的地位渐为学界所认识,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徽学研究呈现可喜的局面。但总体而言,这些研究仍是分散的,尚没有整体性系统化的研究成果。

有鉴于此,安徽省委宣传部和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定编撰《徽州文化全书》,作为安徽省“九五”期间社科研究的重大项目和一项跨世纪学术文化建设工程。这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打好“徽”字牌,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为此,专门成立了《全书》编撰出版工作委员会,由时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卢家丰同志担任主任;由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苹,时任安徽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康盛,时任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余焰炉担任副主任;成员由省直有关单位和部分高校负责人担任。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学术顾问和各卷作者,进行集体研究和攻关。该书于1998年初酝酿,1999年经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立项。6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支持和全国社科规划办的指导下,编委会精心组织,经项目规划、实地调研、资料搜集、书稿写作、研讨修改和编撰出版等阶段,先后召开5次大型编撰会议,在数十位作者、学术顾问、各卷责任编辑和编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项集全国徽学研究专家和组织者集体智慧的浩繁学术工程终于完成了。

6年多来,数十位徽学专家学者为本书的编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为弘扬徽州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本书学术顾问学问精深,知识渊博,视野宏阔,在该书的组织、编撰、审稿中倾尽心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本书出版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此,我们对编撰期间不幸辞世的张海鹏、汪世清两位学术顾问深表哀悼。各卷责任编辑以严谨的态度,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编。本书编撰出版得到了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档案局、省社科规划办、黄山市人民政府及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良好襄助,付梓之际,谨致谢忱。

学无止境。《徽州文化全书》所涉及的内容是有限的,因此,《徽州文化全书》的“全”也是相对的,它的编撰完成也只是徽州文化研究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本书是空前的,但不是绝后的。徽州文化的研究必将在此基础上不断向更宽、更深领域拓展。囿于编者的水平,篇幅如此巨大的学术著作定有不少疏漏、谬误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徽州文化全书》编撰出版工作委员会

2004年10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徽派朴学(精)/徽州文化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湛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25854
开本 16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6
175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6: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