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道路(一位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道路》——一位西方学者的呐喊,对中国模式最精彩的表达;中国模式将对西方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发展脉络从来没有如此清晰!

《中国道路(一位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精)》作者(洛丽塔·纳波利奥尼)始终在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比西方和中国发展道路的不同。她认为,中国模式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社会的危机和资本主义的衰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也有助于西方纠正过去20年所犯的错误。面对西方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发展中国家对人权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那些食不果腹的人,言论自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生存权。

内容推荐

在西方国家一片萧条的时候,从北京到开普敦,从新加坡到里约热内卢,也就是说在世界的东方和赤道的南方却一片繁荣的景象。人们生活富足,乐观向上。尤其是中国,它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是最高的。

为什么面对全球化同样的问题,西方和东方却有如此大的同?作者(洛丽塔·纳波利奥尼)认为,西方人太容易自我满足,享乐主义至上,只顾眼前利益。西方普遍认为,消费是经济前进的动力,政府鼓励人们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作者认为,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实在找不到更好的经济刺激方式了。而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与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了起来,这种结合的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成功的经济模式——中国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在《中国道路(一位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精)》中,作者始终在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比西方和中国发展道路的不同。她认为,中国模式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社会的危机和资本主义的衰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也有助于西方纠正过去20年所犯的错误。面对西方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发展中国家对人权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那些食不果腹的人,言论自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生存权。不考虑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就大谈特谈所谓的人权,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和空谈,毫无意义可言。

不论你对中国发展道路踌躇满志,还是困惑不已,阅读在《中国道路(一位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精)》,带给你的一定是与众不同、醍醐灌顶的感受。

目录

前言  | XI

 01西方输了,中国赢了

第一章 中国模式成为最大赢家

 西方得不偿失的胜利  | 005

 民主的不同含义  | 006

 愉悦和苦恼的组合  | 012

第二章 亚当?斯密为什么打不赢马克思

 百忧解无法治愈西方的病痛  | 015

 马克思与亚当?斯密的较量  | 019

 02 中国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第三章 狄更斯在深圳

 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遇  | 026

 邓小平的利器  | 028

 流动劳动力革命  | 031

 中国大迁移  | 033

 不可避免的痛楚:环境恶化  | 036

第四章 中国为什么可以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的阶级意识  | 042

 西方的道德缺陷  | 045

 难以接受的事实  | 048

第五章 中国式创造: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结合

 不断发展的民主  | 054

 超级民主:地球村的现实  | 058

 通往现代性之路  | 061

第六章 超越长城

 市场马克思主义  | 071

 在北京读马克思主义  | 075

 时间就是金钱  | 080

第七章 中国和冰岛:为什么它们的命运截然不同

 分道扬镳  | 084

 芝加哥学派在智利  | 088

 待价而沽的国家  | 091

 弗里德曼在冰岛  | 095

 重回中国  | 097

 03 资本主义狂欢的背后

第八章 繁荣的假象

 华尔街的大清洗  | 105

 西方万岁——资本主义的狂欢  | 112

 经济魔术——一切都是骗局  | 114

第九章 弱肉强食的金融新自由主义

 金融是平的,风险也是平的  | 118

 “看不见的手”真的消失了  | 123

 亚当?斯密被抛弃了  | 125

第十章 团结就是力量

 不一样的全球化  | 130

 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 131

 小额信贷的魔力  | 133

第十一章 从穆罕默德到孔子

 家——中国文化的精髓  | 140

 从孔子到马基雅维利  | 142

 中国——文明国家  | 144

 现代社会的中国传统经济  | 147

第十二章 痛下决心:打造可再生能源的新长城

 在绿色能源的旗帜下  | 153

 中国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  | 158

 中国的悖论  | 160

 化石能源之后  | 162

 谁大谁说了算  | 164

 04 当西方滑向深渊之时,看看中国做了什么

第十三章 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与中国

 东方视角下的中国与美国  | 171

 中国的“新政”  | 174

 得不偿失的反恐战争  | 177

第十四章 美国:正重蹈罗马帝国的覆辙

 华盛顿——现代的拉韦纳  | 184

 新匈奴王——本?拉登  | 185

 美国失去了什么  | 187

第十五章 邓小平与撒切尔、里根有什么不同

 现代性的不同方向  | 192

 里根与撒切尔——市场国家的亚当和夏娃  | 197

第十六章 货币主义:灾难是如何产生的

 都是政府惹的祸  | 205

 邓小平VS.撒切尔:谁赢得了世界  | 207

第十七章 虚伪的政党

 工会之战  | 215

 政党有限公司  | 219

第十八章 西方媒体:成了政府的傀儡

 和中国媒体相比,西方媒体自惭形秽  | 229

第十九章 贝隆主义:西方政坛的怪现象

 贝隆现象  | 234

 贝卢斯科尼和他的女人们  | 241

 贝隆主义有限公司  | 243

 05 中国与西方的未来

第二十章 中非联姻

 非洲选择了中国模式  | 251

 非洲:希望之地  | 253

 西方媒体的反华宣传  | 257

 为什么中国赢得了非洲  | 259

第二十一章 中国与西方发展模式之争

 新发展哲学  | 263

 安哥拉模式  | 267

 中国能源外交  | 270

第二十二章 中国特色的卢梭式民主

 中国的社会契约  | 274

 民主在中国  | 277

 西方是第一代人权,中国已进入第三代  | 281

 中美之间:巨人间的冲突  | 284

后 记 反思西方,反思中国  | 287

致谢  | 295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中国模式成为最大赢家

冷战谢幕已20余年,当西方民主国家身陷全球化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的旋涡苦苦挣扎之时,中国不仅成功地避开了危机,而且利用全球性经济需求萎靡之际开展革命性的社会和经济改革。这场变革是全面的,包括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及推动构建一个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危机时常在全球肆虐,对世界宏观经济结构进行重塑。但是也正是金融危机使我们意识到全球经济稳定的“真北”在中国。2009年发生的信用恐慌和经济萧条在削弱西方的同时,使相对实力有所增长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当今世界,中国无疑是在金融危机狂潮中飘摇的世界经济之舟的船锚,使危机不至于发展为第二次“大萧条”。很多人都认为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的转变最终将终结美国经济霸权。

然而中国的变革并不仅限于根据自由贸易规则对经济进行重塑。在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增长的同时,毛泽东时代不可想象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改革也在进行之中。这一现象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从捍卫人权到发展可再生能源,从对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的遵守到大力发展参与民主,中国似乎正在致力于塑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式。尽管就目前而言,西方式民主并不在中国的发展目标之中,但是中国已经致力于经济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能否称之为资本导向的共产主义或资本共产主义,或者一个将成为21世纪主导模式的政治、经济混合模式?

到上海或者北京这样的中国城市一游将会为总览中国大都市未来发展的全貌提供一个良机,也会令你对中国所追求的、全新的现代性的真正含义有所了解。这些城市的活力与生机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特别是每一个外国人,使其为之一振。数以千计的西方年轻人选择在上海定居,因为他们觉得可以在此感受到全新的世界和发展的潮流。而对于那些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西方人而言,他们自认为已经把握了未来世界发展的真谛,并深知他们也正在参与创造的过程。在他们眼中,中国是社会经济变革和政治思想孕育的温床。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的大城市却仍深陷于后现代主义的泥潭中,凸显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景象:颓废之气在各类机构中蔓延,行政机关暮气沉沉,人浮于事。对于每天奔波于更加拥挤、效率更低的交通系统中的上班族而言,西方已经过时了;对于注定要提心吊胆工作甚至失业的年轻人而言,西方已经过时了。西方已经过时了,西方未来的财富可能仅剩下欧洲大陆历史和文明的遗存,欧洲将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西方的经济也已经过时了,甚至西方的民主也显现僵化的迹象。西方的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工资是如此微薄,难以负担基本的生活费用,他们成为“啃老族”。他们的父母是在婴儿潮中成长起来的黄金一代,不得不继续负担儿女的生活成本。人们对移民的歧视与日俱增,外来移民从事最卑微的工作成为当今世界的规则。这些外来移民成为西方统治集团管理不利的替罪羊。所谓民主政治的精英已经不再是民意的代表,早已变成了醉心于手中权力的特权阶级。过去,人们为了自由进行过无数的斗争,许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现在自由已经变得苍白无力。

回顾历史,西方的衰落和中国的社会经济崛起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根源,那就是柏林墙的倒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谁才是冷战的真正赢家?

西方得不偿失的胜利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具有历史性意义的1989年,柏林墙倒塌于那一年,这一事件对全球化的进程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在西方忽然崩溃,新自由主义以胜利者的姿态成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模版。全世界都沉浸在新自由主义的狂欢中,几乎没有人预料到全球化意味着西方经济霸权的终结。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这一事件引发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与调整重画地缘政治的版图,使其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再次回顾冷战结束这一事实,不难发现西方所谓的“胜利”是得不偿失的。

至今为止,西方世界仍然将柏林墙的倒塌视为对共产主义世界的压倒性胜利。西方坚持认为冷战以西方民主体系的胜利告终,认为苏联的人民是如此幸运,可以摆脱“共产主义的魔爪”,生活在民主的阳光下,并对仍然生活在社会主义中的中国人深表同情。在这样的情景下,中国取代了苏联成为众矢之的:中国是一个不尊重人权的集权国家,是一个捏造经济数据、邪恶地剥削工人的伪君子,更是一个不愿意服从全球化世界中的第一超级大国美国领导的“捣蛋鬼”。而这一切都很自然地被归因于民主的缺失,缺乏民主的国家毫无福利或进步可言。然而这一因果链条却存在很多错误——如果不是出于其他目的的杜撰。

就最近20年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而言,中国比西方的民主国家更好地把握了全球化的进程。自1989年以来,中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而在西方民主扎根开花的东欧和苏联等国,贫困和文盲人口数量却不断上升。至于通过武力手段输出民主却导致其国内战乱丛生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就更不用提了。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化经济中未来领袖的有力竞争者。这似乎与西方国家的认知矛盾?答案十分明显,就是西方对中国的错误解读,或者更贴切地说,源于西方世界的政治短视和无知。西方习惯于对共产主义世界这一与西方对立的体系的所有行为都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解读,潜意识中希望将自己的社会模式推广到全世界。这一错误在20年之后应该改一改了!P3-6

序言

2011年在北非和中东发生的极端事件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框架,借此对西方经济和政治体系进行至关重要的评估?这一分析能否运用亚洲的发展模式进行,并非将其视为传统西方社会经济模式的替代品,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崭新的、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自全球化初始起,亚洲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就已经在一些新兴国家中取得了成功。

这一不同寻常的尝试可以帮助西方发现自身的缺陷,并对“为什么西方经济模式似乎一夜之间就与我们生活的世界脱节了”这一困扰提供较为合理的解答。它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揭开全球经济的面纱,帮助我们一探究竟。目前,世界多极化趋势越发明显,当今世界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想模式,没有一个经济或政治体系具有普适性,世界是复杂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有鉴于此,将西方模式和中国模式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对比便显得十分必要。此举将开启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使我们得以提前一览世界未来发展的全貌。实际上,当西方世界身陷经济危机的泥潭、中东危机四伏(由于长期的社会和经济不公平引发了骚乱)之时,亚洲却欣欣向荣。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第一次令亚洲人民感到信心倍增:经济增长提高了生活水平,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也增强了独立自主的程度。

但是,西方世界中大部分人对亚洲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相对平和的政治民主发展却全然不知,意识到亚洲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西方人更是凤毛麟角。这一转变并非如革命般暴风骤雨式地进行,而是在维护中央集权政府(至今仍被视为是共产主义威权)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当过度自由的缺陷在伪民主和独裁统治的北非国家肆虐,当北非国家的民众试图推翻西方民主世界数十年来一直支持的独裁者时,长期以来一直为西方世界批判、误解、与经济民主共生的东方威权主义成为替代日益衰落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极富吸引力的选择。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假如自己是埃及人,那么我们将倾向于选择何种经济体制,究竟是西方的,还是亚洲的?我们是应该相信在过去几十年中同剥削、压迫我们的独裁者一直做生意的西方政客和跨国巨头,还是指望那些亚洲新兴国家的领导人和企业?这些国家的人民在不久前还与今天的我们一样贫穷、一无所有。

蒙蔽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宣传机器一直在试图使西方民众相信中东巨变同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并无关联,西方并没有支持中东那些披着经济自由和民主外衣的、残暴的独裁政权。然而仅在2010年,欧盟就向卡扎菲出售了价值4亿欧元的武器装备。卡扎菲正是用这些武器在2011年对付利比亚人民。我们享受西方民主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非西方国家的、非民主政权的保护,如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是一个典型的君主制国家,妇女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不平等的状态。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沙特阿拉伯这一仅次于俄罗斯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和对西方的第一大出口国发生了变故,将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影响?西方所有的繁华可能在眨眼间灰飞烟灭。

信贷紧缩和经济危机已经显示出西方经济模式的缺陷和不稳定性,暴露出其自身的顽疾和矛盾。阿拉伯国家的动荡也反映出所谓西方民主的脆弱。西方民主国家通过支持寡头和独裁统治攫取大量廉价的能源,并使本国的军火工业保持了发展的动力。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中、一个理想的世界里,谁会购买西方国家的武器、使用金钱交换西方国家的政治保护?

当今世界是高速发展的世界,其速度使那些沉浸于过去荣耀中的遗老遗少显得无所适从。过去10年中,西方一直沉迷于当下,我们再一次感到身上所穿的只是皇帝的新衣。当阿拉伯独裁者对本国人民肆虐的暴行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媒体揭下了北非民主的面纱、暴露出其独裁的本质,当卡扎菲这一“斗士”被还原成一个嗜血的狂人,西方发现其笃信的一切在不断破碎、瓦解:埃及这一“民主”国家是在独裁者的统治之下,中国这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却蒸蒸日上地发展。

庞大的宣传机器隐藏了北非和中东日益蓄积的政治风暴这一现实。西方的领导人和媒体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中国暴行与不民主,对穆巴拉克在埃及糟糕的人权记录、对卡扎菲残酷地镇压反对派、对本?阿里攫取突尼斯的财富等恶行却视而不见。西方的宣传机器对中国经济奇迹的本质和西方模式所遭遇的困境同样绝口不提。

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如果不想被时代的车轮碾碎,我们必须客观地观察世界。人口结构的变化正在重塑整个中东。在过去30年中,在中东这片动荡的土地上,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经济压迫下成长起来的中东年轻人(并非恐怖主义者)已经推翻了中东的独裁统治。在突尼斯和埃及等地,没有人拿着武器反对西方,也没有人鼓吹原教旨主义,我们所看到的是手拿iPhone和黑莓的新一代年轻人。借助Facebook、YouTube和Myspace等网络社交平台,这些年轻人向西方传统的媒介宣传提出了挑战,迫使西方人不得不面对全新的、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

与此同时,在亚洲,一场全新的变革正在进行,西方世界对其本质和目标却茫然不知。数十亿亚洲人已经达到我们引以为傲的种种标准,不仅如此,他们很快将成为推动西方民众日常生活改变的经济和金融变革的动力所在。我们可能从未见过中国的年轻人挑战现状,他们的形象也从未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但我们的命运早已同他们的命运交融在一起。如果想知道世界在时代的拐角将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们必须排除西方现有宣传的干扰,将目光投向中国等亚洲国家,以一种谦虚和满怀希望的心态,而并非是傲慢和偏执的态度,重新审视它。

后记

以中国的视角分析西方资本主义的困局,这一灵感是在旅途中产生的。当时我与克劳迪娅·塞格雷乘飞机由伦敦前往上海,我们就经济危机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行了长谈,她建议我写一本相关方面的著作。鉴于克劳迪娅是第一个对我提出此建议的人,因此我必须首先向其表示感谢。

我的经纪人路易吉·贝尔纳博和达妮埃拉·贝尔纳博一如既往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其家中的一次丰盛的晚宴中,我有幸与卡洛.阿尔贝托·布廖斯基和米凯拉·加利奥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而正是在这次交流中,本书的框架略见雏形。在经历数月的纠结之后,卡洛偶然间想出了现在的书名。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米凯拉.加利奥一直关注和关心我。在我若干年的写作生涯中,我不得不承认没有人像米凯拉一样对我的作品展现出如此的热情,也没有人能与我建立像米凯拉一样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此,我要向米凯拉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助手费德里科·巴斯蒂亚尼。他像守护神一样一直守在我的身边,随时给予我帮助。我在世界各地奔波的过程中,他又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自从他来到我身边,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样我还要感谢我丈夫的助手克里斯蒂娜.玛萨扎,她温文尔雅、睿智聪慧、和蔼可亲而又言辞犀利,随时给予我所需的帮助。感谢我的经纪人迪亚娜·芬奇,她是拙作的编辑,工作起来从不知疲倦。感谢本书瑞典版的编辑佩尔·阿克塞尔松,他给予我无私的支持并和我分享了其关于中国的很多回忆。IS样我要感谢安东尼奥.佐佩蒂,他以值得敬佩的职业精神管理和维护我的博客和Facebook(脸谱网)。

我要感谢对我来说极为重要的研究伙伴,没有他们的付出,本书无法完成:感谢比约恩·阿克塞尔松,其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广博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花了六个星期的时间为我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极佳的访谈;感谢马泰奥·巴莱罗就中非关系进行的研究;感谢安娜贝勒’格罗斯曼就假货市场和产权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感谢马尔科·马苏利,我在阿联酋期间他担任了我的翻译;感谢埃莉奥诺拉.皮耶罗就儒家思想的研究;感谢乔瓦尼·瓦尔塞基,他帮我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梳理;感谢克劳迪奥·韦斯科沃,他向我解释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感谢田旭就在欧洲中国工人的情况进行的研究,并在我在华期间担任我的向导;感谢肖恩·沃森,他对本.拉登和匈奴王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伊万·弗朗切斯齐尼为我的中国之旅制定了行程,对本书进行了仔细的校对,并将我引入中国工人的世界当中,教我如何热爱中国。没有他的帮助,本书最后也无法完成。

此外,我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在华机构和友人。首先我要感谢北京意大利文化中心,在汉学家芭芭拉·阿里杰罗的卓越领导下,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中心的帕特里齐亚·利贝拉蒂和克劳迪奥.波埃塔也对我的研究给予了很大帮助,并为我组织了与在京意大利社团的会面。在其帮助下,我开始了解一个与我的祖国截然不同的民族。感谢扎罗·卡波齐引荐我到了上海,感谢刘开明向我解释了中国经济特区的革命性之路,感谢罗萨里奥·迪马焦向我仔细描述了中国工人的世界。此外,我还要衷心地感谢教会的朋友:感谢使命与世界的杰罗拉莫.法齐尼让我结识了马里奥·马拉齐;感谢马拉齐,他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在广州生活了四十年,而我与其在广州度过了难忘的两天:感谢柯毅森介绍我认识了香港的工会;感谢孟薇娜为我提供了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我还要感谢那些数不清的曾在中国给予我帮助的人,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谨表歉意。

感谢我的朋友特里·福伊里和安迪·福伊里在香港的盛情款待,感谢洛蕾达尔波佐在新加坡的盛情款待,并为我组织了多次访谈。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密友们一如既往地围在我身边,帮我区分各种复杂的概念,探讨马克思主义。在此,我要感谢焦万纳.阿马托、埃迪特·尚帕涅、切奇利娅·瓜斯塔迪塞尼、约翰内斯.基泽、罗伯托·元利亚尼、萨比娜·德卢卡,感谢西尔维娅·马拉扎、西蒙娜·马拉扎、伊莎贝拉·马埃萨诺、利贝罗.马埃萨诺、巴莱里奥·诺比利和格兰特·伍兹。感谢我世界各地的朋友,他们一直对我的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我经常与他们讨论本书的章节,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我要感谢克莱尔·查默斯和雷克斯·查默斯、埃莉奥诺拉.克雷亚图罗和斯蒂芬·克雷亚图罗、薇薇安.埃雷拉和戴维.埃雷拉、尼克.福洛斯和德布.福洛斯、玛丽乔·亨嫩和格雷格·亨嫩、阿曼达.霍布森和吉米.霍布森、莱斯利·马格努斯和乔治-马格努斯、芭芭拉.麦克伊沃伊和布鲁斯·麦克伊沃伊、安杰莉卡·皮尼亚蒂和维托里奥.皮尼亚蒂。感谢一直支持我的同伴们。在本书写作之初,我的外甥和外甥女一直在帮助我照顾患病的母亲,在此我要对玛丽娜’纳波利奥尼、法布里齐奥.纳波利奥尼和达维德·坦布拉诺表示感谢。感谢我母亲的朋友在我母亲患病期间对我的帮助。感谢我的姑姑吉焦万纳,即使与我远隔万里,仍然时刻牵挂着我。

仅以此书献给我的小儿子朱利安。不久前,他向我撒娇让我将这本书献给他,因为之前他一直是和哥哥姐姐们在鄙人的各种拙作的致谢中共享我的爱意。如果没有丈夫和孩子们长久以来对我的理解和关爱,我也就无法写作。所以,在此我要向亚历山大、安德鲁、利和罗恩表达我诚垫的爱意和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道路(一位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洛丽塔·纳波利奥尼
译者 孙豫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38164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13-02-01
首版时间 2013-02-01
印刷时间 2013-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6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0.3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