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父子协议(一场波及全社会的教子改革大实验)
内容
编辑推荐

父子之间怎么会有协议?父亲怎么会成为儿子的债主?中国首例通过协议方式,实验成活的教子案例。一次波及全社会的教子改革大实验。

这是一个真实、成功的教育故事。本书由一份沉甸甸的协议引出,父亲为了让儿子能够在20岁时完全独立,与他鉴订了《亲子双向自立协议》,狠心地把“见到人多就害怕”的儿子推到了社会大舞台,……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真实、成功的教育故事。天津社会科学院专家郝麦收为了让自己的独生子郝丁能够在20岁时完全独立,在1996年9月18日逼郝丁与他鉴订《亲子双向自立协议》,狠心地把“见到人多就害怕”的郝丁推到了社会大舞台,让他独立解决未来,包括独立承担高等教育的费用,自主谋业,自立结婚成家和自己培育子女。当然可以向父母借钱,但必须偿还。而郝麦收晚年也不需要郝丁的赡养。怀着恐惧甚至仇恨心理的郝丁见父亲真的不再管他,只得怀着“少年的屈辱”四处奔波求职;当过男打字员,在没有工资的酒厂打杂,做生意赔得精光,女友提出分手...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郝丁真正体味到了“挣钱不容易”与“知识的重要”的人生哲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并于2002年成为《今晚报》的一名资深广告人,此时他才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的“绝情”背后的那份父爱。

现在,身为高级白领的郝丁双喜临门;爱情如约而至,购得漂亮的新居,成家为期不远了。

从签订自立协议到郝丁的成功,郝麦收完成了这个在中国堪称不能完成的“家庭自我教育任务”。

目录

编者荐言——第一位吃螃蟹的家教专家

引子:一份沉甸甸的协议

第1章 协议的由来

得子

早产儿

“没出息”的独生子

软软弱弱长到20岁

燕子的启示:逼才是爱

第2章 协议实验

夫妻对峙

父子签约

儿子成了我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我成了儿子的债主

我落得个“绝情父亲”的称号

老父四处告状

夫妻协议

第3章 我的自由

走哪条路:周子轩,哈佛女孩对亦婷,郝丁

中国人 西方人

不再作孩子的无限责任公司经理

养老,谁的责任

契约精神

第4章 儿子的自白

冷战

同学陪我去面试

男打字员

没有工资的酒厂打杂工

第一次创业:生意不成成被告

与初恋姑娘“北风吹”

离家出走

终于长大:从蓝领到白领

未成功的跨国之恋

履行契约,我只剩生子一步了

第5章 母亲有话说:我不是旁观者

我的儿子正艰难地走向自立

其实我们才是弱者

第6章 实验成活

父亲:不是成功,是成活

儿子:父亲就是那只老狐狸,既残酷又伟大

结语:家和万事兴

附录

育儿教训,此路不通

A.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

B.卖血供儿子上大学的老农民

C.女检察官的母爱“补偿”

成活之路,越走越宽

A.四份“协议”打造的自立女孩

B.逼女儿绝境求学的父母

C.“我只养你到18岁”

D.亿万之家的财产协议

试读章节

     父子签约

晚饭时分,一家三口坐在一起,都相当沉默。看着还是气鼓鼓的儿子,积隐忍无奈的妻子,我表面装作若无其事,心中却像打翻了五味瓶。这份协议会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什么?其实我这个协议的策划人也无法预知。也许我是在冒险,甚至是在赌博……但是,我再次下了决心:一定要咬紧牙关,把这件事情继续做下去,就算是九头牛,也别想把我拉回来!

1996年9月18日,是我特意选择的一个日子——国耻日一定能让儿子记得清清楚楚。软弱就要挨打,素质低就不能自立,这是“九·一八”的教训,也是我想告诉儿子的。

那是个晴天,还是阴天?我已经记不清了,记得的是,我的心情在那天里始终是沉重的。

妻子早早就上班去了,郝丁也出了门,我一个人在家,在电脑里打出了协议的文字,又再三再四地推敲,做了一些修改,打印出来。协议的全文如下:

     亲子双向自立协议

亲子之间的双向自立协议是分清两代责任的约定。协议内容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郝丁承担的责任

1.自力承担受高等教育的经费;

2.自力谋业,自己创业;

3.自力结婚成家;

4.自己培育子女

第二部分,郝麦收、孙子芬承担的责任

1.养老费和医疗费的自我储蓄;

2.日常生活和患病生活的自我料理;

3.精神文化生活的自我丰富;

4.回归事宜的自我办理。

签协议人:父代

子代

签订协议时间:1996年9月18日

中午,我自己吃过饭,坐在沙发上,拿出钢笔,在协议上先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看着协议后的日期,突然想到,这个我刻意挑选的日子,竟然也是我家乔迁的纪念日:我刚转业的时候,由于和分房的人不认识,房子被分到了河东区万新村,而且还是在没有电梯的七层楼上,后来找了房管局的朋友,才“降格”到四层。我上下班骑车从城东穿到城西,路途遥远,奔波疲乏,整整熬了四年零八个月。直到1990年9月18日,社科院集体调房,我才幸运地换到了社科院的附近,而且还住上了三居室。那次迁居,是我家生活质量的一次大改善,当年的高兴劲儿,回想起来还像昨天一样。这两个9月18日,只是偶然的重合,相似的是,它们都标志着我家的大变动,乔迁让全家皆大欢喜,而今天,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滋味了!  

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流逝,我独自坐在家中,守着那份协议,心中却七上八下:最好的情况,是郝丁理解我的一番苦心,顺利地签这个协议,但从他此前的表现看,这不太可能。如果他真的不签,甚至万一吵闹起来,该如何收场,我真的不知道。他毕竟是我的亲生儿子,我怎么可能真的强迫他呢?

胡思乱想着,不知不觉天近傍晚,5点多,郝丁回家了。   P36-37

序言

   第一位吃螃蟹的家教专家

这是一个简单、真实而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家教故事。阅读它,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将获益匪浅。因为它的反传统的教育意义,孩子(成年后)和父母(年老后)相互自立,相互减轻负担。因为它的独一无二性,将契约文明贯彻到家庭内部,并且实实在在地执行着。因为在现代的社会,由于竞争带来的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每一位父母的最大心愿。一方面,独生子女肩负着“成大才”的重任,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与纵容,独生子女处处依赖着父母,独立自主的能力非常糟糕。这种结果,是目前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的一大问题,而郝麦收实行的协议式家教方法,为很多独生子女家长敲响了警钟:趁早让孩子学会自立,不要到关键时刻才强制孩子“断奶”,否则一不小心会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因而,能够在父母对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百般娇惯的时代,读到《父子协议》这样一个以宝贝儿子为实验对象进行亲子双向自立、逼儿子走向自立的真实故事,实在是震惊而又让人佩服。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家庭生活和父子亲情一直遵循着一成不变的农业社会的情感方式:“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相互依赖,彼此都不独立。”因此,亲子协议签订后。它获得的待遇更多的是指责与不满,而郝麦收也成为这场家庭革命的始作俑者,背负着“绝情、冷酷”的父亲称号。但是,面对着重重的压力,郝麦收却义无反顾地将协议进行到底,正因为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拥有的一份由“失望到希望”的严厉的父爱,才有了今天成功地走向自立的郝丁和一家人的和谐幸福。  

作为一名天津社会科学院的老年问题研究专家,郝麦收本是潜心研究老年问题的,却突然发现自己的独生子养成了独生子女身上几乎所有的一切毛病:不爱惜东西,动手能力差,没有自制力,不负责任。对于这样一个“没出息”的独生子,郝麦收急坏了,看来不光要研究老年人问题,还要研究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开始,郝麦收运用家长制的教育方法:说、打、骂。但是,儿子就是一根筋:反正我是你们的独生子,再气我也不能不要我。最后,郝麦收没辙了,通过研究西方社会的家庭教育方式,他决定以此来好好地“整治”儿子,由此逼儿子与他签订亲子双向自立协议,对儿子实行四不管,而儿子也可以不管父母的老年生活。一场家庭革命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有关这份协议,郝麦收进行了再三的思考,考虑到它对儿子的影响,结局是好还是坏;考虑到它对家庭的影响,一家三口从此是走向对立还是友好地相处;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它只是个案还是对中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有借鉴、启发的意义。

现在,郝麦收的实验成活了,独生子郝丁也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初的良苦用心。其实,亲子双向自立协议只是个手段,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孩子和父母强化自立的观念。协议代表着共识,也代表着自律。归结起来它就是一种契约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是亲子关系变革的重要基础。但是在中国,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亲子双向依赖的契约文化。父母和子女在经济上互相依赖,行为上直接互助,文化上父为子纲已经成为支配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准则。要打破这种潜在的准则,让现代的独生子女有意识地执行亲子自立,在初期必须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标准化亲子关系从依赖向自立的转变。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家长都逼迫子女签订苛刻的协议,而是希望通过这个协议案例,让家长、学校、社会都来关注和思考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让所有的独生子女都能够自主、自立地走向社会大舞台。

本书由一份沉甸甸的协议引出故事的整个情节。读者可以从书中的每一章节中感受到郝丁作为独生子从小受到的种种溺爱以及郝麦收恨铁不成钢的无奈;郝丁被迫签订双向亲子自立协议后的无助、彷徨、挣扎……这无不使我们产生对郝丁的同情和对郝麦收的谴责,进而思考郝麦收为什么这么一反常规,这么狠心地把独生子推出家门不管?难道其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苦衷?读完本书,您会发出一声长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作为父亲,郝麦收给了儿子无限的爱,但是被爱的一方郝丁,却漠视这份父爱,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不但不珍惜,而且肆意糟蹋它。等到一纸协议摆到面前时,才一梦初醒。郝麦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家教专家,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他的家庭教育行动,应该引起广大独生子女家长的深思。

书评(媒体评论)

“父子协议”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场家庭里的小革命,可是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人们或许只看到了星火,却没有意识到这点“星火”的微光闪烁正预示着一场家庭革命,它或早或晚一定会在中国发生……

——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 长江

父亲逼儿子签下这样“绝情”的协议的确是一种很极端的想法,一般家长都下不了手,虽然很极端,但是这一作法又具有普遍意义。

——《北京文学》月刊社执行副主编。杨晓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父子协议(一场波及全社会的教子改革大实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麦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34242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4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