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搏击艺术人生(田华传)/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传记史料翔实,以生动的笔触对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进行真切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文学性。田华,原名刘天花。她在众多的人物创造里,个性鲜明,感情逼真,不仅在演技上逐渐成熟,也注意了她自身的气质与角色性格之不间不同的再挖掘。以丰富的生活体验,成熟的艺术经验,为中国电影塑造了一些有民族品质,有血有肉的新东方女性,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有着辉煌成就的艺术家。近些年来,仍以高昂的感情,在各类大型社会活动中,频频露面,继续一个演员的职责。

内容推荐

田华,原名刘天花。河北唐县人。十二岁参加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任演员。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华北前线为部队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河北梆子《血泪仇》、话剧《战斗里成长》、《大清河》等。1950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白毛女》中饰演女主角喜儿,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中获个人一等奖。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相继在影片《花好月圆》、《党的女儿》、《风暴》中饰演角色 。1959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是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先后参加《碧海丹心》、《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等影片的拍摄。“文化 大革命”后在《法庭内外》、《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影片中饰演角色。其表演质朴、自然。

目录

出版前言

题记

第一章 小鬼的革命历史

一、根红苗正苦大仇深

那个贫困的小山村

毛主席讲的阶级分析

我觉得特别对

我不给你们娶后娘

八路军来了

二、小鬼从军记

最初的“艺术”熏陶

看节目看得眼都直了

跟我们走吧

到家了

刘天花变成了田华

三、小鬼干革命

战时文艺的滋养

从演“坏女人”开始

霸王鞭

到联大上学

反扫荡骡子累死了

政治攻势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过着儿童节人党

四、小鬼的革命大家庭

大同志和小鬼

车毅、胡朋、林韦

田华、华江

八路军的“病”我都生过一遍

5分钱,5块钱,5万块钱

元帅与小鬼

五、小鬼的旋转舞台——转战南北

小鬼穿上“红舞鞋”

一专三会八能

演出开始了

哭过劲了

从下花园到张家口

进城以后

小鬼登上大舞台

第一个女主角

接管天津,进驻北平

第二章 小鬼从影记

一、《白毛女》改变了我的一生

“白毛仙姑”的传说

《白毛女》的场记、化装

从天而降的《白毛女》

恼人的“开麦拉菲斯”

“业余电影速成学校”

《白毛女》效应

二、《花好月圆》的时候

电影的七年之痒

从《三里湾》到《花好月圆》

当上知识青年

寻找、体验,向角色靠近

分寸、力度,追求自由空间

总结、分析,为了下一个目标

三、当好《党的女儿》

关于小说及电影改编

撞上的角色

在异地“深人生活”

用理论指导实践

来自导演与同行的支持

一人演两角的感觉¨’

“李玉梅”的证明{

四、“农、工”齐上阵——《江山多娇》和《风暴》

走进八一电影制片厂

“三八”摄制组

与郭仙的友情

亲历治山治水

“柴火妞”岳仙

“农、工”一起上

戏份少,分量重的工人妻子

五、精灵“小妹”——《碧海丹心》

木船打兵舰的传奇

战争与爱情的主题

注入信心

从学会“光脚”开始

尝试“另类”

哭得可爱

六、再扮“村姑”——《夺印》

阶级斗争风起云涌

缺乏激情的开始

两难的选择

重新审视“胡素芳”

七、女公安和女医生——《秘密图纸》和《白求恩大夫》

山雨欲来

《白求恩大夫》

还是“开麦拉菲斯”

端庄、秀美的冯医生

解开20年的谜团

进入“公安队伍”

从哥哥嫂子那里“借生活”

苦练“公安”基本功

成功转型之作

八、有人情味的女法官——《法庭内外》

“文革”后的第一部影片《奴隶的女儿》

“老编”出马,马到成功

奇异的巧合

弄清了公、检、法

与女法官成了朋友

情与法、权与法的关系

“关心下一代”的开始

与“金鸡”擦肩而过

九、几片绿叶

《峥嵘岁月》

《猎字99》

《通天塔》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电视剧及其他

第三章 小鬼的七彩生活

一、恋爱故事

初识“白马王子”

苏凡其人

情窦初开的俊才靓女

惹事的巧克力

送亲人上战场

一次失败的“妈妈”体验

成家立业

二、“家”的感觉

北池子甲34号

“婆婆妈妈”

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

各领风骚的杨门之后

“蓝宝石”的见证

三、小鬼走出国门

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终于走出了国门

莫斯科、列宁格勒

丹麦,小美人鱼的故乡

遭遇罢工

跟周总理到缅甸

亚非电影节

“文革”后到日本

意大利,中国电影回顾展

朝鲜

四、小鬼的“学习”与“生活”

小鬼上大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带着角色下生活

五、“文革”轶事

突如其来的运动

差一点儿自杀

群雄争斗的日子

像章情结

发配到农场

重新回厂,艰难的开始

“文革”期间的创作

参加样板戏,给人当替身

《雷雨之前》和《英嫂》

“文革”结束了

六、小鬼当“官”

田老师与学员训练班

陈佩斯、洪学敏们

小鬼当团长

58岁的“前线慰问团长”

小鬼成了社会活动家

田华与“田华建筑公司”

50年的总结

尾声:老照片的诉说

附录:田华年表

试读章节

最初的“艺术”熏陶

田华的从艺经历是带点偶然性的。从12岁参军,就到了部队文工团,以后的几十年,无论是演话剧、歌剧,还是拍电影、演电视剧,都是组织安排、组织分配的,是她的“本职工作”。好比一个医生要给人看病一样。所以谈到她的从艺之路,很多人都觉得田华很幸运。其实细细想想,这个偶然也是有很多必然在里面的。那么多的人从文工团起步,而一口气干了一辈子,而且干出点儿名堂来的人并不是很多。如果我们一定要给田华的从艺事业找点渊源和影响什么的,那就还要从南放水村说起。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农村是很普遍的,特别是地方戏曲,在农村拥有大量的观众。那时候没有电视、电影,看戏是老百姓为数不多的娱乐形式之一。逢年过节,或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请上个戏班子唱上两台戏,那是非常惬意的事。冀中一带流行的一个地方戏种,当地人叫老调,说白了就是大秧歌,这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一个戏种。不仅县里乡里都有剧团,很多村子自己也有剧团,南放水村就有个村剧团。别看是个村剧团,可里面也是文武行当各个齐全。有带头的,有小生、老生,也有专门演旦角、坤角的,过年过节就搭上戏棚,唱上好几天。有时候,听说附近有好的戏班子,村里人就敛钱凑份子请来演。这些“外请”的戏班子一般比本土的水平高一点儿,所以也很受老百姓欢迎。

田华从小就爱看戏,还特别喜欢看外面请来的戏班演戏。只要一听说戏班来了,甭管多远立刻就往那儿跑。

我们那儿管演戏的叫戏子。我特别喜欢戏班子来,一来能看戏,二来能吃东西。我们那儿有一种甜棒,样子跟高粱一样,但不是高粱,一亩一亩地种,秋天收了,在地里刨上坑,埋上,到了冬天挖出来,甜棒就更甜了。人们把它从地里挖出来卖,这就是河北地方的土甘蔗,小孩子们都爱吃,也便宜。过年过节的时候,家里给的压岁钱,我们都攒着,一说有戏子来了,先去买甜棒,买花生。花生买不起好的,就买半空的,便宜;还买点糖果,一个大子买好几块。预备好吃的东西,就从家里扛着板凳几个人一起到场地上,看戏的时候,我们都站在板凳上,一边吃,一边看。我最喜欢的是坤角,一个女的,哭哭啼啼的,用水袖装着抹眼泪,我觉得简直漂亮极了。演的戏要么是哭的,苦戏;要么是鬼戏,像吊死鬼,弄个假的长舌头伸出,挺吓人的。我都不敢看,不敢看又想看,每次演到鬼的地方,我就蹲下去,让姐姐看着,等坤角出来了再叫我。有时候戏演完了,还觉着不过瘾,就拉上姐姐到后台去看戏子。戏子其实也很苦,她们每到一地都忙着演出,演出完了就睡在舞台后面。我当时没想到自己后来也成了“戏子”,而且这个戏子一当就当了一辈子。

八路军到了晋察冀以后,建了很多抗日的小学校,这些学校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南放水村的小学虽然只是个乡村小学,可也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学校有个洋号队,都是西洋乐器,铜号、大鼓什么的,他们经常在大殿前的操场上操练,引来很多人观看。那时候解放区的戏剧演出非常活跃,学校里经常有些演出活动。“演出队”就在学生里挑小演员。田华当时剪着短短的头发,像个男孩子,性格也像男孩子,胆子大,什么也不怕,就被学校“演出队”挑中了。演出队很正规,有校服,田华还记得校服是紫花布做的,这种紫花布不是染的,而是用的棉花本来的颜色。这有点像现在的自然棉什么的,不会掉色。还有一种校服是用黄土把白粗布扎染的,长衣长裤,男生女生都一样,孩子们穿上也很精神。学校从外地请了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田华至今还记得教她跳舞的老师,是从固城请来的,人长得很漂亮,孩子们都很喜欢他。田华学的第一个舞蹈,名字叫《蝴蝶姑娘》,歌词是:“蝴蝶姑娘,我问你,你家住在哪里?我家就住在此地百花村里,百花们请到我的家里来……”也许这个人生的“第一”给田华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她一张口,就能清楚地唱出来,而且自然地加上表演。那一瞬间,能让人忘记她那满头的白发,好像又看到了当年那个穿着碎紫花布衣服的小女孩儿。P11-12

序言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灿烂的路程,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他们与历史相伴,无论是在清末民初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还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里,他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克服各种困难,拍摄了众多的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毫无疑问,追寻他们的艺术足迹,描绘他们的多彩人生,展现他们的宽阔胸怀,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电影的研究工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庆祝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编纂了《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并授权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的首批图书。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首批图书,选择约20位电影家为对象,包括从事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事业管理等工作的电影家。通过对于他们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们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电影历史进行过滤和补正,增加电影研究史料的积累,达到以史鉴今之功效。

首批图书以每人一部著作的形式,总计出版约20本。作者将在对传主深入采访以及搜集补充相关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以纪实文学的笔法,对传主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往事的梳理和不脱离事实范围的文学描写。因此,全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既有个人传记的纵向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注意展示所述重要作品、重大事件横切面的宽阔历史背景;既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又大胆进行具有一定想像力的文字发挥。

首批图书中的各本著作,本着形式多样的原则,根据传主的情况和意愿,在口述实录、自传和普通传记等多种传记形式中,确定不同的体例。

在酝酿首批图书的传主人选时,优先考虑从未出过传记者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突出反映电影艺术创作中主要部门的著名电影家的成就,更是整套丛书的出发点、着眼点。由于传主各自的情况不同,相对应著作的文字与图片数量也将有所不同。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是一项长期选题,也是一项民族电影学术工程,今后在适当的时机,还将陆续出版丛书的其他电影家传记图书。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编委会

2005年6月

后记

2005年的新年钟声已经敲响过,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个普通住宅里,田华夫妇打开了尘封已久的一本本相册,为了出版一部传记,他们精心地挑选着照片。那一幅幅已经有些发黄的照片,记载着一个小姑娘平凡而辉煌的人生履历,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张照片都记述着一段难忘的经历……

大沙河畔,那个梳着短发的女孩儿,你在想什么呢,你在想咱们剧社那首社歌,你还会唱吗?当然。

谁播下艺术的种子?

谁撒下文化的食粮?

是我们开荒在这土地上,

我们为英勇的战士而歌唱。

把大众的生活斗争演出在舞台上。

艺术是我们的枪,

舞台是我们的战场。

让我们在太行山的炮火里,

在千百万人民的心上,

像火一样地跳荡。

塞北古城,那个舞着霸王鞭的小兵,神气呀!小小年纪已是历经沙场的老兵。为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这束飘动的红缨曾搅动起冲天的抗战巨浪。

照片上的那对年轻的军官,那是你们俩吗?那时你们多么年轻!爱情的滋味,是要用一生来品尝的。这道理,你们已经用50年的岁月证明了。

喜儿、范灵芝、李玉梅、岳仙、金小妹、胡素芳、石云、陈桂贞、冯医生、尚勤、长发妻、铁柱妻、波丽娅、朱丽叶、春妮、梅林……这些都是角色,不是你。不是你?谁说角色不是你?这些角色中哪一个没有田华的影子?

老山前线,58岁前线慰问团团长。你也真敢去!那些战士太可爱了,你得为他们做点儿什么,哪怕在电话里唱一首歌。

捷克斯洛伐克、莫斯科、列宁格勒、丹麦、德国、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意大利、朝鲜……跑的国家真不少。都说电影是“片盒大使”,那演员不成了半个外交家了?

这些都是跟领导人的合影。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同志们的帮助,这不是一句空话。

蓝宝石婚,是结婚45年的纪念,那是10年前的事了。现在金婚都过了,又该叫什么婚纪念了?

老艺术家艺术团,不是早就离休了吗?怎么就不休呢?电影、电视剧是不演了,可是舞台该上还得上。看看那次在大庆的朗诵,那么多的词,一句没错,没打一点儿磕巴。底气还是那么足,还是那么慷慨激昂。这可是录像带,活动的。到底是科学发达了,社会进步了。

瞧这一家子,这是哪一个年的全家福呀!孩子们都长大了,孙子都成大小伙子了。还说没个女儿,有那么点儿小小的遗憾。知足吧!有这么些忠孝两全的杨门之后,你这个杨门女将,就偷着乐吧!

这是什么?这是家乡,是那片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沃土,是你的艺术之花植入的根基。你是从这里来的,这是你美丽的祖国,是你的亲人们生息的地方。从参加革命到现在,由于战争、工作,你没能给母亲扫过一次墓,但你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们。你的一切都是祖国母亲给的,都是人民给的,没有他们,就没有你。那是你的根,取之于斯,还之于斯。取艺于民,还艺于民。你做到了吗?你一直在努力。

这不是前几天刚刚照的那张吗?人家说,出书的时候要有一张近照。就是它啦!头发也白了,脸上也有皱纹了,岁月无情。小天花也成了老田华了。什么,老田华?谁说田华老了,不是有一首歌吗?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

他不怕风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动,

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挺立在山颠。

不是才70多岁嘛,日子还长着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搏击艺术人生(田华传)/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23980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2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