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共和国告急(何建明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2000年,中国矿难死亡人数逾万。2001年,中国矿工企业伤亡事故11402起,死亡人数总计:12554人。2002年,“6.20”黑龙江鸡西矿难,死亡人数:115人。其时其事被世人称为“黑色六月”。2003年,全国特大矿难此起彼伏,川东北气矿井喷,一喷喷死234人!2004年、2005年,中国的矿难把13亿人的脸面撕扯得血淋涕零……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揭露矿难内幕的滴血报告。报告文学大师何建明用12554位死难矿工的鲜血向世人宣告:中国矿难不止,则——共和国告急!!!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揭露矿难内幕的滴血报告。报告文学大师何建明用12554位死难矿工的鲜血向世人宣告:中国矿难不止,则——共和国告急!!!

目录

共和国告急

走过血腥的数字之路/3

引言/47

第一章走入野性谷/50

第二章矿山大割据/60

第三章金钱王国里的朝圣者/92

第四章失衡的天平/107

第五章母亲呼唤良知/114

愤怒的小秦岭

引言:挥泪出古关/127

第一章恶虎与奇案/128

第二章迷乱的法律战/145

第三章小秦岭在疾呼:请以金山的名义/152

生死一瞬间

引言/159

上部:龙国悲壮篇——突飞中的陷落/160

第一章“8·16”惨案与宝成铁路/162

第二章红河水为什么这样红/165

第三章上帝惩罚“天府国”/168

第四章长江断流日/171

下部:阳光黑洞篇——未来,一个巨大的“?”/175

第五章高楼与地穴的暧昧/176

第六章幸福之源=罪恶之源/181

第七章世纪末的课题:

求生,从眼前和身边做起/186

告别帐篷部落

引言:部长被劫与落空的集资/193

第一章并非荒诞的年轮/196

第二章血路/206

第三章告别帐篷部落/223

第四章期待回归/245

本世纪告别愚昧

引言:“神”与“鬼”的对话/255

第一章野火燃焦的山谷/260

第二章向野蛮宣战/262

第三章文明的历程/270

第四章世纪丰碑/284

后记/290

试读章节

记者没有找到其他3个幸存者。据吴治安说,有一个烫伤了还在医院,另一个虽然捡回了条命,但他的弟弟这次死在矿下,他去韩城处理后事去了。第3个他也不知道在哪儿,有的说出院后留在了韩城,也有的说是给吓得跑回家了。

子夜的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惊醒了正在睡梦中的矿工。

梁世虎是最早冲出屋子的一个,他告诉记者,那时也不知道害怕,大家就往井口跑,井口满是滚滚黑烟,连井架也给遮住了。空气中有股怪味,熏得人难受。大约过了半小时,烟才慢慢散尽。几个人一试,升降机还能用,就急着下去救人,先后下去的矿工有一百多人。

“当时下去也没有啥东西,就拿湿毛巾把嘴、鼻子一捂。”下去,第一个感觉就是热,坑道里到处是热烘烘的,借着矿灯的亮光,人们很快发现了在矿下作业的伙伴。每个坑道里都倒着七八个人,就像一阵风把人都给吹倒了,大家冲着一个方向倒着,脸朝下。走近了,才发现他们的脸几乎都不成形了,穿着棉线衣的还好些,穿腈纶的衣服早化了。一摸这些人的头,头发就沾在手上往下掉。灾难来得太快,这些人大多是来不及动弹就给毁了,并没有挣扎、扭曲的痕迹。尸首也保持得很完整,只有一个人的脚板飞了,并没有外头所传说的“尸首都给炸飞了,头是一堆,脚是一堆的”那种惨状。

“我们下去不去管那些死的,只找有口气的往外抬。”梁世虎说,在井下都能听见还活着的人的呼气声,那声音特别粗。他记得,当时抬上去的有9个人,但活下来的只有4个。

可能是几天的时间冲淡了记忆,可能是年轻不知愁滋味,梁世虎和同伴们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景并没有哀伤,相反还有一丝兴奋。他们现在唯一担心的是,矿工头跑了,还没有拿到生活费咋办。

……48条生命走了,可在他们活着的伙伴眼里,一切似乎都挺正常。死去的伙伴就像一缕青烟飘过,没有一丝丝的分量。活着的小伙子们说:“哪有啥法子?活着不就是为了吃饭挣钱?明天我们还去挖煤!”

这就是我们的人民!他们确实要活命,要养家糊口。而一个月六七百元的下矿井工资对他们来说是一份蛮有诱惑的工作。

这就是让那些黑心的矿主们任意将矿工不当人对待的理由了。

韩城“4·21”矿难的矿主一出事后因为上面要抓他的风声紧,于是得知不妙后立即拔腿跑了。陕西省公安厅为此发出通缉令,公开悬赏两万元捉拿吴秀东。但这位驾驶一辆黑色帕萨特轿车潜逃的小个子并没有多少时间就被公安人员抓了回来。

5月28日上午,韩城市新城体育中心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公捕公判大会,与此矿难有关的62人被公开逮捕,25人被判处死刑和有期徒刑。韩城市各界群众和中小学生三万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会场盛况空前。

而事后有陕西朋友告诉我,其实韩城“矿难”被抓被毙的人“很冤”。我问为什么?他们悄悄说,韩城矿难并不是他们那儿最大的矿难,你们查出来的和没有查出来的矿难比这厉害得多的有的是!

证据何在?有人立即告诉我,就在4月6日,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当班作业的76人中死亡38人,伤16人。“这起矿难事故处理得就不如韩城厉害嘛!”

可不是。我默然无言。

总理愤怒后的并不长时间,中国又冒出了一起矿难,而这起矿难让国人真正看到了矿难背后的黑暗和无耻。这就是举国震惊的广西南丹“7·17”透水特大矿难事故。

广西南丹“7·17”矿难终于使中国矿难走到了一个极致。此次矿难死人81个,并非是矿难中最多的一次悲剧,但此次矿难暴露出的干部腐败却是空前的。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原南丹县委书记万瑞忠了。这位南丹“矿难”的总导演因为隐瞒矿难事实,瞒报灾情并在事故发生后仍“用麻袋装钱”而最后被判死刑。与其事件受牵连的广西自治区副主席王汉民受到国务院行政记过处分,原河池地委书记莫振汉、专员晏支华等十几名官员也相应受到党纪国法处理,这是中国矿难中影响最大、牵涉人员最多的一次大惨剧。

原因只有一个:某些官员太不把人民的生命当回事了!

而且其景况令人发指!P.13-14

后记

文学是把利剑,她为正义而战

对我本人而言,有两种情况无法想象:一是生命突然终止了;一是再不能从事文学写作了。前者对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它是仅有的也是不可再生的东西;后者则是我这个人与众有所不同的地方。我爱我的生命,我更爱我所执著的事业。

生命属于自己,但它又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因此我以为它不是自己所能掌握和控制的事情,包括疾病和意外。

而一个人生命的内容是可以由自己主宰的,比如个人的爱好。文学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基本生活内容。

说来许多人不会相信,我这个常被人冠以“著名作家”的文学爱好者,其实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当过一天真正的专业作家。我的写作全都来自于业余时间和业余爱好。当然,现在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本身从事的工作也与文学有关。但和真正的以写作为生的专业作家相比,状态却完全不一样。我的日常工作:与同事们一起管理一个国家级文学刊物,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甚至连职工的工资待遇或哪位老干部报销医疗费等等琐碎杂乱的事务都要负责处理。我要上班,还要开会,更多的时间是花在为单位职工们的生存着急和奔波上,这是我目前的正经工作。我表白这些是想说明一个基本事实或者还有一点点需要向那些喜欢读我作品的读者解释一下,为什么我的作品时有粗糙与应急的味道。我真不知道如果哪一天我当了专业作家时自己的写作会是什么状态?而目前我的全部文学创作自我感觉总是那么仓促,那么赶时,那么一个劲地向前奔跑而几乎没有丝毫闲暇回首顾望的可能,也使得我许多本可以写得更好的作品没能更完美些——这是我始终感到遗憾的地方。对此我内心常期待一个愿望:什么时候或等我退休后再弥补吧。

然而我从不后悔自己对生命内容的选择,因为文学一直是我将其看作与生命同等重要的精神世界。

文学缺少了激情甚至是疯狂将不再是文学。我庆幸自己仍然保持着这种精神状态和生命热情。

我还记得自己在写作初始,为了获取素材跟着部队在深山崇岭里野战,整天坐在装满货物的解放牌卡车上奔波在那些直上直下的盘山公路上——如果是现在我肯定一次也不敢上路了。那个时候年轻,那个时候不知生命的重要,只知道前面有我的部队和有我要采写的素材(哈,素材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得生命更重要?)。

一二十年过去了,一些过去特别执著的东西,我以为自己快要丢光了,可又发现我根本上还是当年的我。2003年在北京发生“非典”大疫的紧急时刻,我心头的“民族危亡时刻,作家不能缺席”的热血涌动着,激荡着,我觉得我必须到前线去,就像当年在部队时要求上战场一样。那个时候根本不可能再考虑什么名利之类的东西,如果那样就不是一个男子汉!甚至算不上一个正直和有良知的中国人!

我始终视自己是一个血性男儿。记得十多年前为了了解矿难事故和如疫般地发生在各地的乱采乱挖现象,我在湖南湘西山区和陕西等地,几次被土匪式的黑势力们用自制的土枪、铁锹顶着后腰走进他们的老巢探访。那番情景现在想起来仍然感到后怕,当时好像就没顾虑这些,一心只想掌握真情。作品就这么出来了。当作品获大奖时有人问起后才一想,噢,原来写这样的题材还有那么多危险啊!

可不,一部好作品要是都能简简单单地采写出来,那不谁都会写了嘛!

确实,好作品除了有时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外,更多时候是需要内心充满着一种对民族和自己人民的感情与热爱。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始终坚信一个目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之志。”这话是苏东坡说的。意思是干大事者,不一定都有超人的才华,但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信仰。而我觉得要成为文学大家,首先要有的是对时代、对民族、尤其是对自己的人民的深厚感情,其次还得有认准目标而一往无前的精神。

文学创作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是件非常艰苦的事。写什么?怎样写?写了以后会不会惹麻烦,惹了麻烦又该怎么样,这些都是我们要时刻面对的。而现今很客观的两件事总会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是巨大的投入和未知的产出风险。报告文学创作的投入本身就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投入,一部“全景式”的作品,仅调查采访,没几十天绝对下不来。耗去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体能;其次是财力方面,你要走几十天、甚至更长时间,你得走访无数单位和接触采访对象,你得花人民币呀!文章没写出来,几万元钱已经花去。这是其他文学种类的作家们不可能有的风险和投入。花去了那么多劳力和财力,成不成还是另一回事。常常作品成功了,官司却跟上来了,搅得你和周围的人再无安宁——好事坏事都如此。

报告文学作家经受的诸多考验和苦恼,非常人所能理解。

我们时常需要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名誉的代价和倾家荡产的代价,而更多的是无休止的烦恼的代价,以及不断放弃与亲人和好友厮守爱情、享受生活的代价。这是报告文学作家必须面对的。我们对时代和别人的生活充满了火一般的爱,可我们自己的生活则常常冷酷得很,无情得很,其实是无奈。我记得为了写《国家行动》这部三峡大移民的报告文学,因为需要走许多地方,走马观花一次就得几天时间,所以我只能选择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采访任务。有几次我都是早晨四五点钟起床从北京的家出发赶到飞机场,搭乘第一班飞往重庆的航班,不进重庆市区就直奔轮船码头,乘90个小时的快艇到某县,上了岸又换乘汽车。到移民点往往没有公路,只能搭乘拖拉机。有两三次从北京出发到一个移民点,一天中换乘的交通工具就有四五种、时间长达二十多个小时,那种艰苦只有经历后才知道。2002年夏天,为采访巫山县大昌古镇的外迁移民,我被安排在一间镇政府供销社的招待所里,竟然一个星期没有擦洗的水,炎热的夏日里苦不堪言,睡觉时睁眼就可看到满天的星星——房子的窗户根本没有玻璃……十几天后,当我回到北京走进家门时,家人愣了半天问我:“你找谁呀?何建明不在家!”

何建明经常不在家。在家的时间里十有八九是关在自己的书房里。有人称我的作品“充满了火焰般的激情”,而唯有我知道在这“火焰般激情”的背后是何等冰冷的世界与无际的寂寞以及望不到边岸的汗河……

然而我不后悔。我知道此生只有文学才能使我充满活力,充满激情。而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和我热爱着的人民每时每刻又在不断地创造着如歌的新日,我是歌手,假如我不歌唱,我还有生命吗?没有。没有生命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生命如歌,文学如歌,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

2006年1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共和国告急(何建明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建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0563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7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9
15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