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独秀与胡适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两条曾经汇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但大部分的时间,它们分流而去。这两条河流的末段,似乎重新交汇,但未殊途同归。这样的不能同流而又不能分割的两种风格的河流,纵横驰骋,流布大地,构成了上个世纪思想文化界最绚丽的景观之一。

所谓朋友,未必都是“志同道合”的。这种朋友,气质性格也许不同,志向道路也许不同。他们也许会发生分歧,发生激烈的争论;但他们却可以始终保持着个人的珍贵友谊。尤其是在对方处于危难之际,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在对方处于坎坷时刻,往往给予真情关注。何以如此?关键是他们能以坦诚相见,不心存介蒂,互相尊重对方,包容对方。实际上,这是一种大修养,一种大胸怀,一种大气魄。陈独秀与胡适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朋友。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陈独秀与胡适,都可谓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五四时期,由于共同发动“新文化运动”,共同倡导“文学革命”,二人曾一度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然而,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陈独秀变成了共产主义者,胡适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后来在许多问题上,发生了思想分歧,发生激烈争论。尽管如此,但二人个人的深厚友谊却始终保持着。

内容推荐

循着这两条河流而下,那掩隐在纷枝繁叶下的水流,无论是开阔的水面、狭窄的曲湾,抑或水下的暗礁、岸边的火炮,或许都可以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在感受河面上冬日的暖阳、夏日的清风的同时,人们也可感受到河上凛冽的寒风和河下历史的沉重。

这两条河流.波光粼粼,满载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厚重,奔流不息,不舍昼夜。

目录

第一章 高张大旗(1915—1917)

 001 一 甚于儿童盼过年

 006 二 足下洞晓世界文学之趋势

 012 三 中国文学界的“雷声”

 017 四 弟荐足下以代

 025 五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030 六 小批评大捧场

 035 七 尝试成功自古无

 039 八 此后奉教之日正长

第二章 新思潮的激战(1917一1919)

 042 一 二十年已经有了许多大进步

 045 二 用白话体做文章

 050 三 陈学长力劝我暑假不要回去

 055 四 欲叫于春啼于秋者

 060 五 走上了干涉政治的路子

 064 六 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

 069 七 林蔡之争

第三章 五四运动(1919—1920)

 077 一 汤宅密谈

 082 二 杀君马者道旁儿

 087 三 陈独秀被捉进官里去了

 095 四 陈独秀在信仰社会主义方面是一位后进

 102 五 孙中山:你们尽做着吧!

 108 六 陈独秀与我们北大同人分道扬镳了

第四章 《新青年》风波(1920—1921)

 112 一 胡适:我自己是赌咒不干的

 118 二 《新青年》风波

 126 三 饭碗风潮

 130 四 到安徽去办教育,也倒很好

第五章 我们的政治主张(1921—1923)

 137 一 胡适:法国人真不要脸

 140 二 我们的政治主张

 143 三 胡适:我看不过了,忍不住了

 148 四 什么叫做悖主

 155 五 大伤中国青年的感情

 160 六 吾兄何妨躬自实行为天下倡

 167 七 很像乡下人谈海外奇闻

 170 八 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

 174 九 罗文干案

 177 十 如防御鼠疫霍乱一样

第六章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1923)

 182 一 中国思想界一线曙光

 189 二 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

 193 三 像这样明白主张心物二元论

 199 四 弟朝朝所遇烦恼之事

 203 五 讼棍的行为

第七章 人革命前后(1924—1931)

 210 一 胡适:我是不谋私利的

 217 二 简直要做仇敌了

 222 三 我是一个实验主义者

 226 四 丁文江不过是个工具

 230 五 陈延年的案子

 236 六 静念十年来朋友聚散离合之迹

 241 七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

 246 八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第八章 匍匐食残李时(1932—1936)

 249 一 请就近营救陈独秀

 256 二 当年四海称陈胡

 260 三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265 四 可叹者诸先知先觉耳

 272 五 白话文运动不是几个人闹出来的

 278 六 不能把他拉到革命人民这方面来

 282 七 不羁之才

第九章 最后的交往(1936—1942)

 288 一 柳暗花明又一村

 294 二 仰望吾兄为此高龄老友竭力为之

 299 三 终身的反对派

 304 四 适之还活着,人们不相信可以去问他

第十章 陈独秀去世以后(1942—1962)

 309 一 岂但楹书贻子孙

 314 二 写《独秀丛著总序》的参考

 320 三 深喜他晚年大有进步

 325 四 陈独秀若不脱离北大

 330 五 谁功谁罪,很难定

337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甚于儿童盼过年

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9日,安庆人,清末皖城秀才第一,后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皖省都督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为生活所迫,于1914年夏第五次去日本,帮章士钊编辑《甲寅》。

1915年初夏,陈独秀因夫人高君曼患肺病咯血,从日本回到上海。经友人帮忙,陈独秀一家人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住了下来。

隔日,陈独秀到四马路惠福里,拜访亚东图书社老板汪孟邹。陈独秀去日本期问,夫人高君曼和两个孩子主要靠亚东图书社老板汪孟邹照顾。陈独秀的原配夫人高晓岚带着三儿(延年、乔年、松年)一女(筱秀)在老家安庆,和祖母谢氏住在一起,陈独秀顾不上他们。高君曼和高晓岚是同父异母的姊妹。

陈独秀希望汪孟邹帮助自己发行新办的《青年杂志》。早在1904年,他在芜湖办《安徽俗话报》,就由汪孟邹发行。汪盂邹因已担负了几家杂志发行任务,又不清楚陈独秀新办的杂志销量如何,便推荐群益书社发行《青年杂志》。

汪孟邹后来为自己的错失良机,懊恼不已。

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号出版。陈独秀在发刊词里写道:“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问之生命。”该杂志的诞生,标志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从此,中国的青年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汪孟邹非常喜欢《青年杂志》。他对陈独秀说:“我有位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老乡,此翁聪明好学,小说文论俱佳。”

“你是说胡适之么?”

“你怎么知道?”汪孟邹感到奇怪。

“《甲寅》在日本曾收到一位留美青年的信,提出输入外国文明,要有明达君子的赞助。我印象极深,想不到竟是你的老乡。”陈独秀说。胡适曾将其所译《柏林之围》寄《甲寅》,刊登在上年第四期上。章士钊当时给胡适写信约稿,称“此吾国社会所急需,非独一志之私也”。

陈独秀当即要汪孟邹寄《青年杂志》给胡适,说:“代我向他约稿,言语写恳切些。”

汪盂邹当日给胡适去信说:“今日邮呈群益出版青年杂志一册,乃炼友人皖城陈独秀君主撰,与秋桐亦是深交,曾为文载于甲寅者也;拟请吾兄于梭课之暇担任青年撰述,或论文,或小说戏曲均所欢迎。每期多因更佳,至少亦有一种。”信中所说“炼”,即汪盂邹自称,“皖城”指安庆,“秋桐”指章士钊。

10月15日,陈独秀编出《青年杂志》一卷二号;11月15日编出一卷三号。每新出一期,陈独秀都要问汪盂邹:“你的美国老乡有消息吗?”汪孟邹着急了,说:“我每次寄刊给他,都向他催稿,今日我再给他去一封信。”陈独秀说:“西方文明,美国文明,急需引入国内。你把话言重些,我盼胡适来稿,甚于儿章盼过年,一次有一短篇也好。”

陈独秀是个急性格,袁世凯的爪牙抄陈独秀的安庆家时,陈独秀恨不得生吃其肉。汪盂邹没有办法,又给胡适写信: “陈君望吾兄来文甚于望岁,见面时即问吾兄有文来否,故不得不为再三转达。每期不过一篇,且短篇亦无不可,务求拨冗为之,以增该杂志光宠,至祷,至祷。否则,陈君见面必问,炼穷于应付也。”

胡适,1891年生,这年25岁,安徽绩溪上庄人,小陈独秀一属,两人同属兔。1910年,胡适考入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学生,入康乃尔大学学农科,后改学哲学。在那里,胡适学到的是批评实验丰义的康乃尔哲学。汪孟邹来信,提到陌生的安庆人陈独秀和同样陌生的《青年杂志》时,胡适刚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加上忙于讨论新诗,准备功课,没有及时给汪盂邹回信。P1-3

序言

这是两条曾经汇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但大部分的时问,它们分流而去。这两条河流的末段,似乎重新交汇,但未殊途同归。这样的不能同流而又小能分割的两种风格的河流,纵横驰骋,流布大地,构成了上个世纪思想文化界最绚丽的景观之一。

循着这两条河流而下,那掩隐在纷枝繁叶下的水流,无论是开阔的水面、狭窄的曲湾,抑或水下的暗礁,岸边的火炮,或许部可以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在感受河面上冬口的暖阳、夏口的清风的同时,人们也可感受到河上凛冽的寒风和河下历史的沉重。

这两条河流,波光粼粼,满载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厚重,奔流不息,不舍昼夜。

后记

陈独秀和胡适,都是上个世纪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们对于后世的影响,无法估量。将这两个影响现代中国走向的人物的交往、相关活动、思想及情感尽可能完整地写出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课题。

胡适曾说:“我想,如果独秀肯写他的自传,他的思想转变的因素也必定有同样的复杂……治历史的人,应该向这种传记材料里去寻求那多元的,个别的凶素,而不应该走偷懒的路。”本书力求保持一种非评判的态度,而着意于多侧面地挖掘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多元的,个别的因素”,相信这样做,有益丁读者去了解传主一步一步走过的脚印,不带任何历史偏见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借这次交作业,我罩学了许多,是一次难得的补课。这要特别感谢湖北人民出版社对历史课题长远的眼光,感谢吕薇主任给了我这个“温故而知新”的好机会。

“作业”未必圆满,历史也总在煮夹生饭,但我未“走偷懒的路”,这是可以确信并可自安的!

朱洪

2005年9月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独秀与胡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5063
开本 16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7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1
15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6: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