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中庸
内容
试读章节

现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同学们,大概很少听过《中庸》这个名称了,如果是在中年以上,五六十岁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还会拿它来当笑料,甚之,还很感慨地说:中国人就是被《中庸》所误,所以弄得国家民族百年来吃尽了苦头。但你如向他请教什么是“中庸”他又说不出具体的道理了,因为他们也没有好好读过《中庸》,更谈不上彻底研究《中庸》了。

一般人们所谓的中庸,大概就是马马虎虎,糊涂敷衍的意思。也正如现代人用湖南话来说,就是和稀泥;用上海话来说,就是捣浆糊。万事得过且过,不必太认真,大概像煞有介事就可以,那便是中庸之道了。比较好一点来说,只要不左不右,应付得过去,自己不做任何确定的主张,做个随波逐流的滥好人,便是中庸之道了。这样地理解《中庸》,这样地用《中庸》,当然就会使人个个成为庸庸碌碌之辈,所谓国将不国,的确是误国之学,实是不值一谈。

其实,《中庸》是一本书,它是传统五经《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时候,被当时的儒家学者们特别抽出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叫作“四书”,从此影响左右了中国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这个历史的故事,我在讲《大学》的时候,已经有比较简略的交代,不必再说了。

《中庸》一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也便是承继孔子学问心法的弟子曾子的学生。曾子作了一篇《大学》,子思作了一篇《中庸》,都是传承孔子一系儒家学问心法的大作。

子思生当中国春秋时代的末期,也就是战国七雄争霸的开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四百九十年之间,比西方文化希腊上古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出世早八十多年。子思在幼年时期,孔子还在世,他是曾经亲自受到孔子的教养,但他却从曾子那里接受学问教育。所以说,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后来的孟子,便是子思的学生。

子思为什么要著《中庸》呢?我们根据孔子后人所著《孔丛子》一书的记载资料,子思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后世疑为六十岁之误,考证难详),到了宋国,宋国的大夫乐朔和他谈论学问之道,话不投机,乐朔对他表示不高兴,就叫人去围攻他。事情被宋国的君侯知道了,亲自去救出了子思。因此子思很感慨地说:“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乐朔和子思的对话

乐朔和子思讨论学术,他们是怎样地发生歧见呢?《孔丛子》的记载:

“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尚书》——《书经》所收集的,只有《尧典》、《舜典》等三四篇文章是好的)。下此以讫于秦、费,效尧、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其他的那些《秦誓》、《费誓》啊,都是模仿尧、舜的话,实在不够格)。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那是时代社会有所改变,所以有些文章,也是正对当时的习惯而作)。假令周公尧舜,更时异处,其书周矣(假使周公和尧、舜,彼此颠倒上下换个时代,那么尧、舜的文告,也便会和周代的文句一样了)。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乐朔说写文告,本来是要一般人们都看得懂,知道了事情,所以愈简单明白愈好。但读那些古书的文章,有些故意作出读不懂的字句,这不是有意找麻烦吗?)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诂成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昔鲁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非其人,道不贵矣。今君何似之甚也!(子思说:古书上的记载,固然有时觉得很深奥,其实,只要对文字学的训诂下点工夫就懂了。古人把口说的话变成文字,就要求典雅一些,才使文学有艺术感。从前鲁国也有乡下的里巷之人,像你一样提出这个问题问我,我(子思)对他说:学问之道,是传给真有慧智的人,如果不是智者,那对学问之道,有什么可贵之处呢?现在你怎么也和一般不学无术的人一样见解呢?)”

子思这样说了,乐朔当然是“不悦而退”。便回来对他自己的党徒们说:“孺子辱吾(孔伋这个小子,当面侮辱了我)。”“其徒曰:此虽以宋为旧。然世有仇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驾而救子思。”(乐朔的党徒们听了便说:孔家的祖先,虽然也是宋国的人,但隔了很多世代了,而且和我们有旧仇,我们正要找他出气、修理他。因此,就来围攻子思。幸而被宋国的君侯听到了,才亲自带人来解救了子思的危难。)

但《孔丛子》又记载“子思作《中庸》之书四十九篇”,这正如子思所说,读古书要知道训诂之学了。古文所说的“篇”字,是从竹从扁。换言之,在子思的时代,作书写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简上面。所以说《中庸》共有四十九篇。后来宋儒朱熹把它割裂分编成三十三章,这便变成了《大学》、《中庸》朱注章句之学的起源,并非是子思的原著。但要真正对《中庸》原著考证起来,实在也并非容易的事,我们也只好各说各的了。

P2-7

目录

出版说明

 乐朔和子思的对话〇何谓《中庸》〇宋儒程朱说《中庸》〇《中庸》与《中论》〇《中庸》的中

上论

 《中庸》的纲宗〇自在从容中道难〇入世修行从容中道更不易〇天命之性与地缘人性〇人性与天性〇人欲的问题〇大小的问题〇从人本位的修行说起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作风〇天人之际鬼神之说〇虞舜和姬周的受命于天〇祭祀和宗教〇“修道之谓教”与治国之道〇五达道与三达德〇关于智、仁、勇〇治国平天下的九经〇治国九经的补充〇谋而后动

下论

 反身而诚的真识〇《中庸》的顿悟与渐修〇天地万物存在的元始功能〇圣人之道愚人之行〇总结圣道内明外用之学〇礼赞孔子的功德〇结语

附录 南怀瑾先生年谱(简谱)

序言

一九九八年,南师怀瑾先生寓于香港时,撰写这本《话说中庸》。也像写《原本大学微言》一样,先生每日深夜写千余字,次日再由宏忍师打字,其间往复修改三数次之多,才告完稿。

这本书稿,本拟继《原本大学微言》之后即行出版,但是阴错阳差的人事变迁,以及内外其他因素,这本书稿却未能及时出版,一拖就是十几年至今。

二〇〇八年,先生交代嘱咐,先将蔡策先生记录的《孟子》所余各篇,编辑整理出版,然后再行出版有关《中庸》的这本书。

奈何《孟子》最后三篇尚未及出版,先生却意外地悄然离世而去。

面对这本书稿考虑再三再四,决定将原书稿保持一字不变,另将整理后的全部书稿作为附录印出。所作的整理,只有调整长句变短,段落拆解分开,以及简化字句,另多加小标题等,希望国学涉入较浅的读者,易于了解。例如:

原稿:但这也不能说完全是在上位者使野有遗贤的过错。

编改:但野有遗贤,也不能说完全是在上位者的错。

原稿:那是自己平常对家庭父母亲属之间,并没有做到合于人伦之道的孝顺品行,所以便没有得到朋友社会之间的赞许和称誉。

编改:由于自己对父母亲属,没有做到合于人伦之道的孝顺品行,所以得不到朋友社会的赞许和信任。

原稿:“诚”,就是天性本具率真的直道,但它赋予在每一个人生身之后的后天人性之中,人们却需要借重学养的修行,才能重新返还而合于原先本有具足的自性。

编改:“诚”,就是天性本具率真的直道,但人出生后的后天人性,却需要借重学养修行,才能返合于本有具足的自性。

先生的原稿,是以讲课的方式撰写的,不像一般论文那样严肃,目的是使读者易于了解。所以在整理的过程中,斟酌考虑甚多,难以圆满,也因自身学养能力不足之故,只能勉力而为。

另外,经过两年多的资料搜集整理,先生的简单年谱已初步完成,特附录于书后。

协助工作的,除宏忍师、牟炼外,彭敬始终参与修订工作,十分辛劳,忙碌了一两年,这本书终于可与读者见面了。

刘雨虹记

二〇一五年元月

内容推荐

1998年,南怀瑾先生寓居香港时撰写了这部《话说中庸》,这是他少数几部亲自撰写的作品之一。《中庸》虽为四书之一,但其普及程度远不及《论语》《孟子》《大学》,并且经常被嘲笑、误解、误读。南先生在本书中就是告诉读者,“中庸”真正的文化内涵。

编辑推荐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原为《礼记》之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因不满意宋儒对《中庸》的解释,南怀瑾先生亲自撰写了《话说中庸》一书,澄清了人们对“中庸”的误解,指出《中庸》是发挥圣学的宏文,子思旨在阐明孔子之所以为圣人的学养和造诣,既为传统的儒学辩护,又表达自己亲受孔子的教诲而别传圣学心印的精义;《中庸》的要点在于指出学问修养必须先至“中和”的境界,才能明白天人之际心性相关的道体和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中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怀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93927
开本 64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8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7
CIP核字 2016299901
中图分类号 B222.15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50
11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2: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