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内容
编辑推荐

季羡林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发少年狂,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怪论、奇思问世。在季先生的这些怪论奇思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本书阐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本书汇集了季羡林先生谈东方文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全面认识季羡林的观点,会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季羡林,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本书汇集了季羡林先生谈东方文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全面认识季羡林的观点,会有所帮助。本书也是季羡林研究所成立以后组织编写的系列书之一。

目录

东方文化/1

再谈东方文化/6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11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15

倡议编撰《东方文化集成》/20

议论东西方文化的意义/30

国学漫谈/34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39

“天人合一”新解/43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58

论书院/80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93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108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38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141

西方不亮东方亮/146

东学西渐与“东化”/156

东西方文化的转折点/166

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168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间的盛衰消长问题/180

拿来和送去/184

“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187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189

后记/192

试读章节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对人一生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这三个问题是:(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三)人自身内部情感冲突与平衡。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人不为人之前,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人与自然的对立,而一旦人成为人,人就成为大自然的对立面。人一生的衣食住行,都仰仗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有两种办法:一是强取豪夺;二是朋友相赠。用第一种办法是征服(conquer),目前西方的结果就是征服来的。大自然有规律地运转着,而恰当地掌握规律则很难。如果征服过度,大自然一定会给予惩罚。所谓“天灾人祸”,很大部分是人祸。如云南滇池的围湖造田,西双版纳的森林砍伐,这些都是洪水泛滥的直接人为原因。第二种方法是比较合理的,相互了解,中国古话称之为“天人合一”。中国的道家、儒家均有此论。宋朝的张载言:“民我同胞,物吾与也。”简称“民胞物与”,把大自然看成是人类的伙伴,可惜的是中国有此思想无此言行。如1958年的“浮夸风”,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怕你不解放思想”。因而经济遭受莫大损失。到21世纪,只有采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解决问题,我最近出了《天人合一新解》及《天人合一续本》,提出的建议的是非常公论,有待于21世纪实践证明。因为现在看21世纪,就好比两个近视眼看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个人,谁也不承认自己是近视眼,决定第二天到庙里看挂匾一决高低。其中一人先向他人打听到匾文,所以第二天两人并排向前走时,他没走几步就嚷:“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是‘光明正大’!”旁边不知情者惊问:“你看到何物?匾尚未挂出呀!”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弊端是事实,但科技发展会解决之。我想这是不可行的,科技的发展只会使情况更糟。在香港召开的“21世纪前沿科学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室研究所所长认为:“要用天人合一作指导思想研究科技。”与我竟是这样的不谋而合,我备受鼓舞。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中国儒家有一套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办法,概括起来是八个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格”即“格物”,研究万事万物;“致”是“致之”,在研究中找到规律,其余含义分别为“诚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这八字,不但可以处理人际关系,还可以平天下。另外,中国百家均有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人的内部情感 关于人的内心情感,中国哲学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是性善、性恶。儒家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来测量善与恶:某人用两只筐和两种颜色的石子,每产生一善念就拿白石子放人一筐子,每产生一恶念就拿黑石子放入另一筐子中,用以计量一天善、恶念总数。(据考究,这故事实源于印度),关于性善,性恶,儒家分为两派,句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而孟子则认为性善,且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表示怀疑。“食色性也”,性即本能,无善、恶之分。生存、温饱、发展均是人的本能,但人人如此、则必有冲突,因而,善恶的区分标准在于在冲突中能否为别人着想。《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言日:“宁我负天下人,勿许天下人负我。”因而被认为是反面人物。当然一心为人之人,我不敢肯定有,但毫不利人专门利己之人,肯定是有的。一个人能百分之六十以上替别人着想,就可以认为是善者。所以,我之所为善是压制本能,多替别人着想。这是人能做到而动物不可能有的,因而,处理人的内心感情就是压制生物的本能,压制得越多越好。P4-5

后记

作为一个大学者,季羡林的学问涉及到诸多方面,甚至涉及到他以前不曾涉及和不喜欢的义理之学。他近年长期考虑义理之学的结果,是写出了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核心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分析的思维方式之弊端。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此说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但是真正能够比较完整理解他这方面思想的,还不算很多。为此季羡林研究所编辑此书,以期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季羡林先生的观点。

本书汇集了季羡林先生谈东方文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学生和学者全面认识季羡林的观点,会有所帮助。

本书也是季羡林研究所成立以后组织编写的系列书之一。季羡林研究所和当代中国出版社还要陆续合作,推出新书。

季羡林研究所

2006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引得这两句话,最受人诟病,然而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真理,是诟病不掉的。从人类的全部历史来看,我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历来如此,也绝不可能永远如此。到了21世纪,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季慕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季羡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4771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7.8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26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