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曼哈顿的中国大咖(精)
内容
试读章节

龙虾沙拉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纽约风起云涌。那时候,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艺术家、作家刚到美国不久,立足未稳。他们在充分享受纽约自由空气的同时,也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撩开骄傲的面纱,露出自然朴实的一面。他们像天空散落的星辰,既闪亮又暗淡,既轻狂又沉重。但他们死活改不掉不甘寂寞的本性,像春天的羊,一群一群地四处寻找聚会,寻找任何能喝酒能叫喊能触摸自己脉搏的机会。那是一段令人沉醉的时光,是一段充满动荡和真诚的岁月。自由,你真知道什么是自由吗?只有跟自由的人在一起时,你才能享有自由。

我认识姜小姐是因为一部电视剧的缘故。她正筹划一部反映纽约大陆留学生生活的电视剧,约我和几个人一同撰写剧本。顺便说一句,那时的漂泊艺术家们就算混不上晚饭也要自命不凡,起码得挂在嘴上,到处能听到稀奇古怪的各种构想和计划。但像姜小姐这样涉足影视的当时并不多见。姜小姐为人爽快率直,很有北京妞儿的爽气,高高的个儿,非常漂亮,据说还当过时装模特拍过广告,有很多影视界的朋友。她的能量后来终于得到证实,居然搬来著名导演吴天明和摄影家赵非充当她电视剧的导演和摄影。

那天我和原西影厂的摄影师刘先生、原中央歌舞剧院的张先生一起,在姜小姐曼哈顿的公寓里商讨剧本。我看到墙上一幅油画肖像,分明是姜小姐本人,便脱口而出,这很像陈逸飞的风格嘛。她一扭头惊讶地说,行啊你,就是他的,是他给我画的。当时陈逸飞的名字已家喻户晓。西方石油公司总裁哈默博士四处为他办画展,报上不时有他的消息和照片。跟大多数纽约的中国艺术家相比,陈逸飞的命运是个神话,谁跟他沾边一半就算进入主流社会了。真的吗,你认识陈逸飞?我喜出望外。姜小姐没说是也没说不是,只是微笑着问我们,想认识他吗?我可以把他请到咱这儿来。大家愕然,兴奋不已,真的?那可太来劲了。

几天后的周六,一大早就被姜小姐的电话吵醒。九兄,晚上到我家聚会,逸飞也来,你赶紧通知老刘老张他们,别空手来啊,否则别怪我不客气。我没想到这么快,十分意外,连声说是。姜小姐酒量过人,颇有女中豪杰的范儿。她的“别空手来”虽然是玩笑,但我们一定会多带些好酒,借机尽兴一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几个就数老刘酒量好,看来今晚与姜小姐定有一拼。不过男的跟女的拼酒是够傻的,肯定没戏,甭看女的说不会喝,骗你的,看老刘今天现眼吧!当天傍晚,我们提善各自的酒瓶迫不及待敲开姜小姐的门。我带一瓶茅台。老张带的是一瓶日本酒,老刘则举着一瓶苏格兰威士忌,他说是名酒,叫步行者。我看着有点悬,喝这么一大瓶还愣说步行者,能站稳就不错。你琢磨琢磨,就这副架势,三个男人提着酒瓶去敲一个单身女人的门。生活本身比艺术更荒诞。

餐桌上摆着一大盘龙虾沙拉,龙虾是生的,要蘸芥末酱吃。还有其他大盘小盘,外加一锅俄式奶油浓汤。闹了半天姜小姐早准备好了。她看到我们手中的酒瓶大声警告,喝多了别吐地板上啊,弄脏地毯看我不把你们几个吊起来打。老刘二话没说,伸手就往龙虾盘里抓。姜小姐手疾眼快,“啪”地打在他手上,等等儿,等逸飞来了再动这个。老刘满不在乎哈哈大笑。那时人的脸皮都比现在厚。生活越真实脸皮越厚,越虚荣脸皮越薄。

大家开始喝酒,说啊笑啊,胡说八道啊,酒不醉人人自醉。其实醉酒并不是脑子糊涂,而是胆子突然大了,瞳孔突然明亮了,比如你四十岁,醉了就变二十岁或十几岁。你可以按这个岁数说话,别人也按这个岁数和你对答。这个说他不到三十岁就当处长,曾经给国务院总理起草发言稿,那个马上就说他的作品被意大利总统夫人收藏,用纯金画框挂在卧室里。千万别问怎么连总统卧房他都去过,再往下就该和总统夫人有一腿了。千古喝酒一个理儿,酒高人胆大,天子呼来不上船,皇上都不在乎!这时老刘叫起来,那盘沙拉呢?我们要吃龙虾沙拉!P8-11

目录

木心闪过

龙虾沙拉

巧遇胡因梦

“科罗娜时期”的画家何多苓

与“苏格拉底”擦肩

有感冯唐的“金线”

女画家慕蓉

为杨春霞“缝戏腿儿”

吴天明导演在纽约拍戏

道格拉斯顿的刘亦菲

“红色娘子军”马琳

言兴朋的纽约片段

聆听王安忆

冯毅的风烛之泪

我认识的赵淑侠

昨日巧遇“张恨水”

夏志清印象

撞上刘欢

“摇滚教父”金祖龄

雅典镇上两个人

王鼎钧的“百年之论”

怀念历史学家高宗鲁

李默然的纽约几天

遇到董鼎山

序言

旅居纽约二十多年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当你刻意去某地做某事,好像一切顺理成章,事后却发现,忙活半天不过是个背景而已,真正的目的另有所属,恍如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其意义超越你最初的打算。我来纽约从留学到定居的过程正如是,因厌倦官场根深蒂固的人身依附而出走海外,拟通过自我放逐寻找丢失的个性,渴望自由自在没人管,没人给我使坏,还能学本事拿学位,再把英语说利索了,在国内时我老有“英语过关”的情结,不过关算什么有学问呀,得说成串儿连成句,老一个个蹦字儿多难堪啊?总之,这些都是我当年出国的动机。

到了纽约渐渐发现不那么简单。上学也就两三年的事,拿个硕士行了,不能永远当学生吧?再说自由,这俩字几乎成天堂同义语了,到纽约才明白,自由很简单,就是万事没人管,全靠自己奔,没人告诉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即便是合法权益,你都不知道怎么争取啊,越自由越惶恐。看过电影《海上钢琴师》吗?那个在船上长大的钢琴师为何不肯下船?下了船他不知该怎么活,他受不了那种迷失无助的孤独,他害怕,宁愿与船同归于尽。每每看到这儿我都热泪盈眶,情不自禁,觉得自己正替他走下船,在雾蒙蒙的自由里奔吃奔喝奔生活,背后的大船已离我远去,再没“老大”罩着我,我开始不可逆转地独行。至于英语过关,后来才醒悟,过关是指中国人关起门来自己比,在美国你过什么关呀,永远过不了关,够用就得了,别再把中文忘干净就不错。而这一切都是自己当年的选择,如果那也算选择的话,说不出道不出的。

庆幸的是,我来的是纽约,纽约耶,事情便因此不同起来。

纽约是座独特的城市,我一直想用一个词比喻她,大码头,大货场,大影院,大博物馆,大时装秀,大饭馆,反正得有个“大”字,以示杰出。纽约的确是座杰出的城市,什么都体现着日积月累的身价,可以说是座海纳百川的“世家城市”。它的历史虽无法同万里长城相比,但它从不折腾自虐,而是珍惜每一滴历史荣耀,并带着荣耀一路前行。没有自尊便不懂珍惜,没有珍惜就没有积淀,没有积淀何谈文明的分量呢?文明的地位与历史长短关系不大,而取决于文化的自信度。纽约是靠水滴石穿攒下的自信,使她成为巨大的文化参照系,像个大舞台,没错,大舞台,这才恰如其分体现出纽约的魅力,一切成功或伟大在此最好别装,最好以本性状态表演,纽约是个容易穿帮的地方,搞不好闹笑话,离开真诚,任何“伟大”都会因虚荣而一败涂地。

说纽约是舞台是因为有太多人来此展示,这正是舞台的致命诱惑。如果说好莱坞是美国大片的舞台,纽约正儿八经就是世界的舞台。无论哪行哪业,最优秀的代表者必在纽约有一席之地,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华尔街自不必说,当年美国“镀金时代”的代表者是费城,那里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桶石油,是美国工业革命的结晶。纽约却利用水陆码头的天然优势,把金融证券操在手中。结果呢,算你狠,握住石油可以当富翁,而控制金融的则成为世界统治者,像今天的高盛、摩根,这些名字都是百多年积淀的结果,如果说金融是经济血浆,纽约当仁不让是世界的心脏。还有房产业,都知道迪拜的楼宇堆金砌银,全加上也不抵半个曼哈顿。世贸大厦坍塌后为何非要原地重建?那是纽约房产业,以至美国经济的信心象征。纽约二大道地铁线修了八十年尚未竣工,说资金不足,而重建世贸大厦的投资可修五条地铁,瞬间拔地而起,因为它是纽约霸主地位的权杖,就像当年成吉思汗的长鞭一样。下围棋的都懂得“叫吃”,类似象棋的将军,世贸大厦就是面对“叫吃”长出的一口气,一口气就是一片天下。

居纽约二十余载,有太多“偶然”春风扑面。什么东西都这样,一经启动便刹不住车,渐成模式。你只要注意对方,对方必注意你,有点像谈恋爱,你老盯着姑娘看,人家铁定蓦然回首,看是否还在灯火阑珊处?常有这样的质疑,你怎么老遇名人,咋就这么幸运呢?答案还是上面那句话,只要心用到,芝麻芝麻开门来,纽约的文化宝藏自然会向你敞开,尤以那些活灵活现的人们为最。都说纽约藏龙卧虎,如何理解?哦,满大街的龙王爷大老虎,手舞足蹈?不对。藏龙卧虎不假,关键是“藏卧”二字,这些龙虎都是以返璞归真的人生状态行走于纽约,洗尽铅华水落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那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最可爱的呈现。当年著名的“唐夏论战”,唐德刚说中国小说好,夏志清非说西方小说妙,争执不下气氛凝重。可我见到的唐夏二人是在餐桌上,他们像孩子一样彼此调侃,酒酣胆热口无遮拦,让我感动。还有京剧名家杨春霞,梅花奖得主,过去只在银幕上见过,可此时此刻她竞向我伸出手说:“来,拉您一把。”把我拉上台跟她一起反串现代戏《智斗》,原来她的手也出汗,她的汗也是湿的。名人不光是灿烂的,也是平凡的,只有平凡才真实可信,让你明白,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

原以为来纽约只为自由自在,可自由自在并不等于有滋味,丰富多彩。尤其当生活僵化成谋生手段时,就更原形毕露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像老和尚念经,什么东西只要简单重复,每天上班连踩哪块石头都预先想到,那是多么麻木的情形,我始终认为麻木是死亡的一种。是纽约的多姿多彩拯救了生活,把漂泊变成相遇,与历史的相遇,与各色人物的相遇,仿佛冥冥之上自有主宰,为我落户纽约锁定归宿。为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漂泊呀,他乡呀,这些婉约派字眼,什么“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倚阑久,奈东风忒冷,红绡单薄”,还有“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这些情怀肯定有,但绝不是全部。真实的纽约生活没这么酸楚,反倒蛮有味道,是独自一路。你必须主动走近她热情追求,她会反身一把将你拦腰抱住,让你醉得喘不过气来。

陈九

2016年11月5日纽约随波斋

内容推荐

《曼哈顿的中国大咖》是著名作家陈九的散文新著。在书中二十多篇作品中,作者讲述了在纽约居住期间巧遇的各路华人大咖,包括电影明星,作家,画家,导演,世家子弟,退役封疆,可说应有尽有。名人在作者笔下返璞归真,完全没有世俗光环,回归为充满真性情的本色个体,用时髦的话说,这是名人的私密空间,是他们“在家里”的样子。作者的观察远离名人的名气,而在人与人的互动上着墨,使读者感受的不是子虚乌有的神秘故事,而是真实可亲的生动形象。

编辑推荐

陈九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旅美作家,他的作品不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把海外华人充满艰辛但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广大读者。作者文笔幽默洒脱,创作题材独树一帜,代表作《纽约第三只眼》《挫指柔》《纽约有个田翠莲》等在海内外多次获奖,受到各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曼哈顿的中国大咖》描写了作者在纽约遇到的各路国内名人大咖,其中既有文学泰斗,也有人气明星,内容非常新颖有趣,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曼哈顿的中国大咖(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95427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715821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