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跨文化对话(19辑)
内容
编辑推荐

21世纪的大学的教育实质是什么?全球化时期的高等学校的发展趋向是什么?哈佛大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如何培养的?大学体制性症候危机如何解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与教授治校有着怎样的关联和区别?西方中国观的知识状况:乌托邦或意识形态?后原始主义在印度现代绘画中的出现是不是一种部落传统的诞生?余华的阿尔维德·法尔克式的生活是怎样的?……本书分为大学教育与大学精神、“双向认知”新思维、新作快览、中国Vs.瑞典——斯特林堡国际研讨会、学术专访、比较文学新论、文化时评、跨学科跨文化、欧亚关系再讨论这几大专题,其中几篇评论文章不仅分析了现状,提出了问题,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所突破,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大学教育和大学精神是当今消弭人类危机,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因为管理明天世界的代表正是从今天的大学中产生。本期进一步介绍了莫兰的教育思想。莫兰认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思想方法的改革,即树立复杂性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整体的改造。因为知识间相互割裂的不断加剧和各地区之间曰益严重的不平衡和隔离状态使人们难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面临的重大危机。卡蓝默的文章进一步提出:大学的首要职责不是教育学生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好像历史提前写好了一样,而是培养学生进入世界和创造世界,处理各种关系和进行必要变革的能力。陈力川进而论证大学的无条件性就是质疑一切的权利,包括质疑问题本身的价值和真理的价值,也就是说不受任何限制地发问,这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也是大学不可回避的责任。罗岗的文章则是在当前的形势下,重新解读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深入讨论了“大学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之间的悖论。其他各篇有关当前大学教育问题的讨论也都各显精彩。

目录

卷首语

大学教育与大学精神(专论)

[法]皮埃尔·卡蓝默  21世纪的大学

[法]陈力川  欧洲的大学沿革——兼论大学的使命

[法]高宣扬  奠兰教育思想筒论

[俄]B.A.萨多夫尼奇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莫斯科大学校长在俄联邦议会上的讲话

[俄]Л.A.韦尔毕茨卡娅  全球化时期的高等学校——圣彼得堡大学校长在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讲话

安方明  社会转型期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发挥创新职能

罗 岗  危急时刻的大学精神——重识蔡元培的大学理念

[美]黄万盛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哈佛大学为例

孙绍先  中国高校教师的身份危机

龚 群  大学之魂:自由与批判精神

王岳川  大学体制性症候危机

赵晓力  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与教授治校

周 宁  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西方中国观的知识状况

段怀清  王韬“西方观”的形成与晚清中英跨文化交流

[英]休曼·古普塔  美国和英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2005年观察

[摩洛哥]塔伊布·贝尔加兹  内部的敌人:摩洛哥伊斯兰激进派对硬摇滚歌手的认知

[法]德尼·维达尔  一种部落传统的诞生——后原始主义在印度现代绘画中的出现

[印度]苏巴尔诺·查塔尔吉  “印度中国亲如兄弟”:印度传媒中的中国形象

新作快览

[法]安德烈·维尔泰  第三灵感——弗朗索瓦·程《万有之东》诗集序

中国Vs.瑞典——斯特林堡国际研讨会

莫 言  漫谈斯特林堡

余 华  我的阿尔维德·法尔克式的生活

李 锐  承担与追求

赵 玫  为斯特林堡先生辩护

赵白生  世界文学的“火星”——斯特林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专访

李治华 钱林森  翻译:沟通世界文化的桥梁——与法籍华裔著名翻译家李治华的对话

尹锡南  新世纪中印学者的跨文化对话——印度学者访谈录

比较文学新论

乐黛云  中外文学关系双向阐释的新飞跃——《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序

钱中文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新阶段的标志性著作——《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10卷本)

胡继华  聚焦跨文化沟通实践——全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的形态、策略与趋势

文化时评

张西平  从西方汉学反思中国学术——从于连的《(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谈起

张 沛  寻证一种新的盲说方式

跨学科,跨文化

孙小礼  我为什么写《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加拿大]张裕禾  家庭体制、艺术形象与文化身份

林国华  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神学—政治导读

欧亚关系再讨论

林国荣  回归战国时代?

龚 刚  从理想国到理想天下——“欧亚”概念的哲性、德性内涵评析

张胜军  “全球性”语境的文化命墨——对《“欧亚”概念作为一个互惠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一文的回应

试读章节

结语:一种新原始主义传统的诞生

在这里,让我再次澄清一下,我没有指责任何人任何事的意图。还要说明的是,我不认为金卡尔·西亚姆·辛格的悲剧历史必然地代表了那些才华和作品现已得到公认的全体部落艺术家的经历。我在论文开始介绍的,那位来自印度龚德部落的艺术家就是一个与金卡尔.西亚姆.辛格命运截然不同的活生生的例子。或许你们已经猜到了,他正是金卡尔.西亚姆.辛格的侄子和私人助理。然而我相信,这两位印度画家的作品和职业生涯代表了原始主义的全新形式,即我称为的“后原始主义”。

后原始主义的特征是,人们不能主要凭借从欧洲艺术历史出发的对原始主义的分析,来理解后原始主义的逻辑。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完全从非西方国家的原始主义历史出发来理解它。这是因为,类似于金卡尔·西亚姆·辛格或巴珠·西亚姆这样的印度部落画家(无疑也包括世界其他地区与之同类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不仅模糊了通常的原始主义艺术和原始主义概念,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模糊了那些惯于在此类语境下分析艺术家作品的整个艺术种类。

比如说,将金卡尔·西亚姆·辛格定义为一个将自身审美传统成功地配合于现代世界的部落艺术家的观点似乎很难继续站稳脚跟。这不仅因为金卡尔·西亚姆·辛格属于一种绘画传统没有被清晰定义的文化,也因为他自青年时代起就没有作为一个艺术家被定型,不论传统与否。此外,他成年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城市里度过的。

基本上,人们不能通过他的部落起源或他的城市生活来定义金卡尔·西亚姆·辛格的作品。但除去他作品中高度个性化的特征,金卡尔·西亚姆·辛格依然被他人定义为一个部落艺术家。正因于此,他才处于这样的状况:为一家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家公司创造作品,而后者的艺术特征可能刚好是对他自身艺术特征的一种反讽。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不得不住在日本某处的穷山僻野,这种让日本的新世纪风格的推进者满心愉悦的环境,却并不一定与他自身的品位和生活方式相一致。

不论人们如何热爱他的作品,金卡尔·西亚姆·辛格出于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原始主义理想目的,所扮演的“创造性个体艺术家”身份禁闭了他,并让他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82年的某一天,年轻的金卡尔.西亚姆.辛格与斯瓦米纳坦偶遇于道,前者成功地说服了后者自己正是他一直在等待的那种部落艺术家,他的尝试可以解决对印度的原始主义和/或文化民族主义探询的矛盾。不论那些资助他的人们是出于何种好意,人们还是很难不对这一天感到遗憾。

至于他的侄子巴珠·西亚姆,目前为止,他的艺术生涯看起来要幸福得多,人们只能祝愿他一直如此顺利。但这并不是说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荒谬性因此打折。就像我先前提及的,他所属的龚德部落不存在任何一种固定的绘画传统。但毫无疑问的,如今这种情况却起着迅速的变化。事实是至少在两代人里存在着一种绘画传统,且不说绝对情况,至少是通常情况下,这对叔侄正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人们对巴珠·西亚姆是如何在龚德艺术中学到“时间是一只雄鸡”显然充满了好奇。但我们又该向谁来提出这个轻率的问题呢?无论如何,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与他之前的叔叔一样,巴珠·西亚姆也是一个卓尔不凡且创造力极高的艺术家,他的伦敦画作及他关于伦敦的观点都是有趣迷人而又新颖独到的。

            P174-P175

序言

    卷首语

      乐黛云

大学教育和大学精神是当今消弭人类危机,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因为管理明天世界的代表正是从今天的大学中产生。本期进一步介绍了莫兰的教育思想。莫兰认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思想方法的改革,即树立复杂性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整体的改造。因为知识间相互割裂的不断加剧和各地区之间曰益严重的不平衡和隔离状态使人们难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面临的重大危机。卡蓝默的文章进一步提出:大学的首要职责不是教育学生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好像历史提前写好了一样,而是培养学生进入世界和创造世界,处理各种关系和进行必要变革的能力。陈力川进而论证大学的无条件性就是质疑一切的权利,包括质疑问题本身的价值和真理的价值,也就是说不受任何限制地发问,这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也是大学不可回避的责任。罗岗的文章则是在当前的形势下,重新解读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深入讨论了“大学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之间的悖论。其他各篇有关当前大学教育问题的讨论也都各显精彩。

“东方对西方的认知与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个小而深的会议。应该说三天的深度讨论,对东方和西方的“互看”极有意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德黑兰大学的赛义德·礼萨·阿梅利博士的演讲《美国主义与反美主义的跨文化研究方法——9·11之后英国穆斯林对美国的认知》(本文拟在本刊下一辑刊发),他精辟地分析了穆斯林世界,隶属于不同种族、拥有不同宗教背景的激进主义分子之中,反对美国的社会抗议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而屏弃了任何形式的种族中心主义或宗教中心主义的论争;摩洛哥穆罕默德第五大学的塔伊布.贝尔加兹教授分析了14名年轻的摩洛哥重金属音乐狂热爱好者被捕事件及其定罪过程,详细论述了不论是伊斯兰激进分子,还是摇滚乐爱好者,虽然方式不同,但都介入了现代性,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现代性带给伊斯兰世界的变化的反应。他们精彩的论述激起了很少接触伊斯兰世界的中国学者的深思。

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斯特林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我们第一次与莫言、余华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联手合作,三位瑞典学院的资深院士和瑞典驻华大使也参加了会议(瑞典学者的论文将发表在本刊下一期)。这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文学交流的国际盛会。

本刊16期发表了赵汀阳教授的专论《“欧亚”概念作为一个互惠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后,引起了强烈的关注,这里发表了三位青年才俊的有关论述,这样的讨论今后还将继续。有关跨越学科的讨论目前正是热点,本期发表的三篇文章各有所长,特别是林国华的重释《鲁滨孙漂流记》是社会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另外,《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15卷)和《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10卷)是2005年跨文化文学研究方面的重大收获。几篇评论文章不仅分析了现状,提出了问题,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所突破,值得一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跨文化对话(19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乐黛云//(法)李比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41678
开本 32开
页数 3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8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04-53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1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3: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