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做了清厘;对一些基本经验教训做了总结。体例是以时间顺序为纵坐标,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若干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为横坐标,结合哲学战线斗争发展的实际来展开的。对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哲学理论的阐述,既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还对一些重要的研究专题作了评析,对今后研究的方向,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规模比较宏大,内容丰富。
图书 |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做了清厘;对一些基本经验教训做了总结。体例是以时间顺序为纵坐标,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若干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为横坐标,结合哲学战线斗争发展的实际来展开的。对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哲学理论的阐述,既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还对一些重要的研究专题作了评析,对今后研究的方向,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规模比较宏大,内容丰富。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主导思想的确立”、“发展与失误”、“挫折”、“拨乱反正”、“开拓创新”、“繁荣发展”、“回顾、总结、展望”等七篇,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做清匣;对一些基本经验教训做了总结。体例是以时间顺序为纵坐标,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若干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为横坐标,结合哲学战线斗争发展的实际来展开的。对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哲学理论的阐述,既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又对一些重要的研究专题做了评析;对今后研究的方向,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主导思想的确立 第一章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干部、群众 第一节 用唯物史观武装人们的头脑 第二节 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 第二章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研究 第一节 李达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 第二节 杨献珍的《什么是唯物主义?》 第三节 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 第四节 冯定的《平凡的真理》 第五节 马列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和哲学教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第三章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践所提出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 第二节 端正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 第三节 怎样认识国家的职能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 第四节 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 第五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第二篇 发展与失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 第一节 《论十大关系》——探索实践的初步哲学总结 第二节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矛盾学说的新发展 第三节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第一节 成果丰硕的翻译出版工作 第二节 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活动 第三节 重要哲学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三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见解和失误 第一节 关于认识论方面的新见解 第二节 关于唯物辩证法方面的新见解 第三节 主观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篇 挫折 第一章 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践踏与篡改 第一节 颠倒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第二节 鼓吹精神万能 第三节 大搞形而上学 第四节 大肆宣扬“天才论” 第五节 党和人民对篡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抵制和批判 第二章 毛泽东在哲学理论上的失误 第一节 关于阶级斗争理论 第二节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第三节 违背群众史观搞个人崇拜 第四篇 拨乱反正 第一章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一节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兴起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确立 第二章 思想理论战线的拨乱反正 第一节 重新评价刘少奇的思想理论 第二节 重新审视一些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争论 第五篇 开拓创新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孕育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和发展 第二章 邓小平哲学思想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 第二节 实践观 第三节 生产力论 第四节 改革论 第五节 文明论 第六篇 繁荣发展 第一章 新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获得的开拓性进展 第一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有巨大进步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今后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 —个新学科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节 新学科的正式创立 第二节 新学科研究的开展及主要成果 第三章 实践唯物主义论争 第一节 起因和经过 第二节 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论争 第三节 几点评析 第四章 主客体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进展 第一节 对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研究 第二节 对历史过程主体和客体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第四节 有关主体性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关于主体性原则的争论 第六节 世纪之交的反思和新探讨 第七节 几点评析 第五章 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涵义 第二节 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 第三节 社会形态演进的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 第四节 “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之争 第六章 社会结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涵义、特点 第二节 对社会基本结构及其基本要素结构研究的深化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多视角、多层面和分层面研究 第四节 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问题 第七章 社会规律新探 第一节 社会规律的涵义和分类 第二节 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特殊性和统一性 第三节 社会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节 关于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相关问题 第八章 认识论研究的新进展 第一节 对实践等基本范畴的研究和一批新范畴的提出 第二节 对一些基本理论的新探讨 第三节 新课题、新领域、新视野的开拓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第九章 哲学价值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进展 第一节 研究概貌 第二节 几个主要理论问题 第三节 几点结论 第十章 中国人学研究的兴起与进展 第一节 研究概貌 第二节 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第三节 几点看法 第七篇 回顾、总结、展望 第一章 对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 第一节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成绩 第二章 一些基本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一节 必须正确处理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的思想路线和优良学风 第三节 要从教条主义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第三章 展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前景 第一节 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走向及其使命、研究的主题 第三节 建构2l世纪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两重性的表现是:在革命胜利以前,他们的积极方面是不满与不甘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而消极方面是畏惧工人阶级与革命势力,在敌人面前软弱无力乃至动摇妥协;在革命胜利以后,他们的积极方面是能够为了合法的利润而进行经济的活动,并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而消极方面表现在对革命敌人还残留有软弱动摇的本性。资产阶级的思想也有它的两面性,其积极的一面是真实地拥护工人阶级的领导,遵守共同纲领,其消极方面是惟利是图、甚至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以致危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我们开展“五反”斗争,并非否定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两面性,现在就要消灭它,而是要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五毒”活动,反对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想。以便有力地克服和限制资产阶级的消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方面的作用,使它能够遵守共同纲领,服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从事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对全国工业化的伟大事业起助手的作用。 冯定的这篇文章,比较透彻地阐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基本上符合在过渡时期中民族资产阶级的实际表现和国家对它采取的政策,因而在理论界和广大干部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以后,周恩来在1952年6月召开的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上,发表了《关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一个特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它既是我们的朋友,又是要被消灭的阶级,我们共产党员必须懂得这个辩证关系。”①同年9月,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一封信中又进一步指出:“在现阶段,允许资产阶级存在,但必须经营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业,不犯‘五毒’,这就是工人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领导,也就是共同纲领所规定的。”“超过这个限度,而要求资产阶级接受工人阶级的思想,……只要社会主义,不想资本主义,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①周恩来和毛泽东的这些话,实质上是给这次讨论作了总结。他们明确地肯定在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两面性,并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它应采取的正确的政策,澄清了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的思想混乱。 P31-32 序言 新中国已经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从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一跃而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期间,她经历了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伟大转折——推翻了蒋介石政权,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型的大转折,从而掀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新篇章。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与祖国人民的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每一个重要阶段和重大关头,都有哲学作为先导,或者说,都受到哲学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当然也有过一些失误。其中有着很丰富的经验教训,有些经验教训是付出沉痛的代价换取来的。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去研究总结,使之转化为全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推动今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大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用意。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十年》一书,对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做了清厘;对一些基本经验教训做了总结。体例是以时间顺序为纵坐标,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若干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为横坐标,结合哲学战线斗争发展的实际来展开的。对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哲学理论的阐述,既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还对一些重要的研究专题作了评析,对今后研究的方向,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规模比较宏大,内容共分为七篇。 第一篇“主导思想的确立”。该篇阐述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而奋斗的历程。评析在思想文化领域清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组织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首先在知识分子中普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并通过他们去影响广大群众,使大家自觉地团结在共产党周围,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打下思想基础的过程。 第二篇“发展与失误”。讲的是在新中国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发展与失误并存的复杂形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值得称颂的成绩,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产生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有价值的著作。另一方面,由于一度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轨道而导致建设实践的一些失误。此外,还评述这个时期广大哲学工作者,结合一些重大现实问题、思想问题和决策问题开展研讨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同时,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使有些讨论脱离了科学的轨道,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收获。 第三篇“挫折”。十年“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空前的一场大灾难。不仅国家遭到严重的破坏,各族人民吃尽了苦头,而且使哲学事业也受到严重的摧残,陷入沉寂和困境的状况。本篇充分揭露了林彪、“四人帮”一伙肆无忌惮地歪曲、篡改和践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罪行。对毛泽东在哲学理论和思维方法上的失误,毫不回避地作了具体的评析,并对导致这些错误的根源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第四篇“拨乱反正”。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翻开了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新篇章。为这一划时代转折吹响了第一声号角的,正是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本篇主要评述了这场大讨论对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对“文化大革命”中制造的哲学理论的一些冤假错案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如重评刘少奇的理论和哲学战线过去的“三次大斗争”等。 第五篇“开拓创新”。本篇专门介绍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贡献。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重大的贡献,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该篇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观”、“生产力论”、“改革论”、“文明论”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的哲学思想。 第六篇“繁荣发展”。其内容是评述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特别是世纪之交和2l世纪之初这十几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空前大发展的景况。主要介绍广大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范畴、理论深入发展的突破口和热点问题(如实践、实践唯物主义、主体性、哲学价值论、人学等)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新的生机勃勃的哲学面貌。 第七篇“回顾、总结、展望”。本篇对新中国五十多年来哲学发展的过程、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整体的回顾和概括。对一些基本的经验教训,竭力上升到规律性的高度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2l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前景,包括哲学未来的走势、使命、研究的主题以及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新的哲学体系等,作了一些前瞻性的预测,供读者参考。 近十几年,同类著作已先后出版了几册,各有特色,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启示。这本书稿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限最长。本书记述的是从1949年至2002年哲学发展的历程。过去出版的同类著作,除一部是写50年的发展史(即自1949—1998年),其他都是写40年的历程。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l世纪初这些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长足的进展。本书将这些比较新的进展及时提供给读者,对推动哲学向更高水平进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专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以往出版的同类著作,都包括各分支学科和中、外哲学。中国的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辉成就,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作为学术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的学术园地中始终占据主体、主旋律的地位。书稿在有限的篇幅中集中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可以比较充分地展开,这也有益于对其分支学科的研究。 第三,在写作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哲学是生活的产物,是实践的结晶。书稿在评述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的发展时,总是同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讲。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这一特点。 首先,在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贡献时,总是密切联系他们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去治理国家、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前进,从而推动哲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如评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很具有哲学理论价值的著作时,密切地联系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复杂态势,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刚刚开始,探索中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和方针,都需要以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为依据,从而说明这两篇著作正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是毛泽东成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代表作。 也有一些党的核心领导人,他们深邃的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专门的哲学著作来表达,而是凝结在他们所制定的路线、战略和策略之中。例如邓小平的哲学思维,就不是直接用专业哲学术语、范畴乃至哲学著作来表达的,而是蕴涵在邓小平理论之中,渗透在他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深刻分析之中;也渗透在他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中;还渗透在解决国际国内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之中。该书在阐释邓小平哲学思想时,首先扼要地介绍其理论孕育、形成到成熟的过程;然后从其理论内容中揭示出蕴涵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丰富的哲学思想。如“一国两制”,其中就深藏着用对立面结合的辩证法思想去解决历史造成的复杂政治难题的高超哲学智慧。对此,中外有识之士都非常赞赏。 另一方面,我们在介绍普通哲学工作者对哲学发展所做的贡献时,介绍了他们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贡献;介绍他们结合每个时期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上升到哲学层次开展讨论,从而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阐释、论证所做的贡献;特别是介绍了近二十多年来,他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鼓舞下,不断提出新问题,探讨新问题,发表了不少有创见的学术著作,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做出的贡献。 第四,史论结合。首先尊重史实,因为真实是历史的生命。运用历史资料,不带主观偏见,客观地记述和概括历史过程;一些重要的资料,均注明可靠的出处。中国的史学家曾说过:“以史求实,以实求理。”因此,本书在引用丰富、确凿史料的同时,作者竭力作一些科学的分析和评论,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尽管由于水平和视野的局限,有些看法未必妥当,仅作为一家之言供读者参考。 历史是永无止境的。当这本书稿停笔之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发展的脚步已踏上新途,马不停蹄地奔向前方。我们所做的工作,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望同仁们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社会奉献更成熟的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补我们的欠缺。 编者 2005年2月 后记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十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之一,本书是该课题的研究成果,经过作者、编者多年的艰苦劳动,今天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本书由任俊明主编;普元、李立新为副主编。主编任俊明负责全书各篇章的审读、修改、统编和定稿,特别是对其中的第一篇、第三篇做了较大的修改。副主编普元,起草了全书提纲初稿,审读和修改全书内文的初稿。副主编李立新,审读和修改除第一篇、第二篇外的其他各篇章内文,并对第五篇做了较大的修改。 撰写本书的作者共八人: 第一篇王巨才 第二篇徐素华 第三篇佟玉琨 第四篇普元、任俊明 第五篇普元 第六篇概述、小结任俊明;第一章石仲泉;第二章徐素华;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李立新;第四章李立新、普元;第六章李立新、汤群英;第八章普元、李立新。 第七篇任俊明。 此书的编辑和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该课题的研究给予了资助,并赞助了出版基金;社科院哲学所也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中共市委党校庞长富教授在百忙中审读了本书第一篇和第四篇的全部初稿,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人民出版社陈亚明、方国根、张振明、洪琼、王粤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做了艰苦的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05年6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任俊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05153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5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06-05-01 |
首版时间 | 2006-05-01 |
印刷时间 | 200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7 |
丛书名 | |
印张 | 17.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7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