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大观(全本珍藏)
内容
编辑推荐

  古人们从自身的生存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这些智谋,不仅适用于当时那个时代,而且对于后人也永远是新鲜的,因为你能从中获取神秘而制胜的力量……让本书带您一同进入充满智慧的海洋,让您不仅能徜徉其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故事中,而且还会有深切的领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富有智慧的选择,相信你从中所获得的助益是不言而喻的……

内容推荐

策略篇,智谋是产生策略的根源,策略是运用智谋的手段。没有智谋而太讲策略或没有策略而定智谋,都好比木偶演戏,虽然变化多端,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策略达到出神入化的时候智谋也就被发挥到顶峰了。

机敏篇,思维机敏的人,他的灵气就可以万变,而不会在问题突然到来时感到困窘,因为事情的变化是不能停下来等待我们的,只有过人的机敏,才能躲避灾害,获取利益,成就事业,达到这一点,可以说同智谋没有两样了。

语言篇,如果智谋无法用能言善辩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不算智谋。言谈微妙,一语中的,一句话有时重于九鼎,一个说客有时胜于十万大军,一封书信有时能胜过一部专著。可以说,语言应是智谋的自然流露。

洞察篇,既目光敏锐、明辩是非,又观察入微、洞察事理,这就是“明察并举”。因为目光不敏锐,就不能观察入微,更谈不上洞察事理。相反,能够洞察真相,便会自如地处理一切,这样才称得上是精于智谋。

处世篇,与人共处于世,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要顺应时势,依情况的需要去做事,既能做到明智审慎,又能做到掌握最为实用的处世艺术,从而成为人际战场上最精明的操控者。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处世智谋。

目录

第一篇 策略篇

 公子突设计破敌/2

 楚王战绞侯/3

 假道伐虢/5

 郑庄公韬晦杀弟/6

 孙武练兵,杀一儆百/8

 退避三舍/10

 将相禾/12

 隔岸观火/14

 围魏救赵/15

 暗渡陈仓/17

 背水为阵/19

 献疑兵之计夺骁关/20

 董公献计讨项/22

 拓拔祯恩威并施除匪患/24

 木罂渡河擒魏豹/25

 激曹咎下成皋/27

 韩信斩龙且/29

 娄敬献策迁都/31

 刘邦巧封汁方侯/33

 萧何诱杀韩信/34

 兵贵神速占荥/35

 李广布疑兵安然撤退/37

 赵充国平羌/39

 王霸计破苏茂/40

 耿平计破二城/41

 割发代首/43

 班超智勇服鄯善/44

 官渡之战/46

 火烧赤壁/48

 夏侯渊审时度势破敌军/50

 孙权退曹兵/51

 吕蒙诈病袭荆州/53

 沉白马誓守樊城/55

 司马昭灭钟会/56

 空营计/58

 空城计/59

 诸葛亮七擒孟获/61

 佯北勿从/63

 张飞义释严颜/65

 上屋抽梯/66

 诸葛亮以信治军/67

 诸葛亮出使东吴/68

 邓艾灭蜀/70

 羊祜怀柔平东吴/72

 马隆奇谋破羌戎/73

 石勒瞒天过海擒王浚/75

 祖逖无中生有破敌军/77

 孙策巧取庐江/78

 谢玄淝水破苻坚/79

 孝文帝巧迁都/81

 杨逸放粮救万民/83

 杨侃出计解城围/84

 解鞍秣马战荥阳/86

 宇文泰活用兵法击败窦泰/87

 李密不战而屈兵/88

 李靖出奇制胜攻陷江陵/90

 唐太宗以逸待劳战突厥/91

 裴行俭孤军镇突厥/93

 张守圭平息契丹叛乱/95

 张巡大胜尹子奇/96

 李光弼屡破史思明/98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100

 瘫子皇帝治国有方/102

 李塑雪夜下蔡州/103

 高仁厚严整军法震撼叛军/105

 杯酒释兵权/107

 范仲淹安边有方/109

 狄青率军以寡敌众/110

 王越以弱示强迷惑敌人/112

 韩世忠平乱/113

 岳飞英勇抗金/115

 曹玮用兵/117

 毕再遇悬羊击鼓巧撤兵/118

 伯颜守军机攻破长江天险/119

 张弘范智胜宋军/121

 排众议赵王获救/122

 王守仁智擒朱宸濠/124

 刘荣指挥有方大败倭寇/126

 于谦护主保京师/127

 康熙平三藩/129

第二篇 机敏篇 

 二桃杀三士/133

 弦高犒军退秦师/134

 亡苏秦擒刺客/136

 老马识途/138

 冯谖买“义”/139

 范雎反间破赵国/140

 管仲杀鸡骇猴/142

 宁越智劝孔青/143

 鹤蚌相争,渔人得利/145

 程婴义救赵氏孤儿/146

 一鸣惊人/148

 田穰苴立信于军中/150

 田单巧设火牛阵/151

 马服君智退秦兵/153

 孔子献计罚不救火者/155

 伯乐相马/156

 烛之武退秦师/158

 秦王废信陵君/159

 臧孙子顿悟料事/161

 里克诈病避祸/162

 列子自却恶名/164

 芒卯诈献邺城间秦赵/165

 献计越王,屈身事吴/167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68

 吕后机变/169

 陈平反间除范增/171

 陈平脱衣险渡河/172

 张良的安嗣计/174

 寇恂降高峻/175

 邓禹献计/176

 虞诩巧布疑兵/178

 丙吉不问小事抓根本/179

 宽大为政人尽其才/180

 待人宽厚不计小过/182

 陈平机智释樊哙/184

 陈平计封韩信灭项羽/185

 曹操诈死欺吕布/187

 曹操智用三将/188

 曹操战马超/189

 孙坚杀人立威巧借粮/191

 卫瓘临危机变灭钟会/192

 周瑜巧拒蒋干游说/194

 华佗拜师/196

 徐晃声东击西/197

 曹操以逸待劳观虎斗/198

 宓子对答如流/200

 谢安不动声色/202

 刘裕斗智破敌/203

 王导笼络吴人/205

 诸葛恢计嫁烈女/206

 萧宝夤假钓脱险/207

 王羲之佯睡保全性命/209

 顾荣醉酒保身/210

 古弼顾全大局/211

 北魏征柔然/213

 华歆智退礼/214

 宇文泰败高欢/216

 张全义励精图治再建洛阳/217

 和逢尧巧说可汗/218

 刘氏智佐晋王/219

 唐高宗以讽劝代惩罚/221

 徐敬业马腹存身/222

 拜相倡俭的杨绾/223

 李沆的远虑/224

 赵开一箭双雕/225

 宋太宗佯醉/226

 袁凯装疯/228

 刘基借画讽谏/229

 杨一清巧谋除刘瑾/231

 杨倭漆智斗锦衣卫指挥使门达/233

 严养斋巧施恩惠拆民房/234

 蒋通巧避皇差/235

 汪应轸智摄宦官/237

 玄烨智除鳌拜/238

 纪晓岚巧解“老头子”/240

第三篇 语言篇

 晏婴下棋巧谏君王/243

 晏子论抗旱/244

 晏子一日三责齐景公/245

 晏子使楚/246

 晏子讽喻齐景公/247

 聪慧女力陈救父/248

 墨子妙言退楚兵/250

 优孟衣冠/251

 知荧恩怨分明/252

 孟子巧引齐宣王/253

 孟子谏齐宣王好财色/254

 孟子言近旨远说戴不胜/255

 孟子智用“五十步笑百步”/256

 阳货以矛陷盾劝孔子从政/257

 子贡宏论扭乾坤/259

 机前劝学/262

 惠公力谏太子改期安葬/263

 叔詹智辩免郑难/264

 颜渊君前说驾车/265

 伍子胥智过昭关/266__

 江乙巧借“狐假虎威”劝楚王/267

 无盐女自荐/268

 庸芮巧问救魏丑夫/270

 百姓讽难田骈/271

 吕甥迎归晋惠公/272

 蔡厨师认罪辩冤/273

 展喜止攻/274

 吴使善辩免死罪/275

 鼎可与而无以运/277

 姚贾辩诬/278

 苏秦夺城复官/279

 张仪巧说得宠信/281

 张仪巧言行连横/282

 苏代巧谏孟尝君勿入秦/285

 苏代说范雎退兵/286

 苏代巧辩于秦/287

 智取聊城/288

 鲁仲连雄辩救赵/289

 “海大鱼”劝阻田婴筑墙/291

 齐貌辨感动宣王/292

 翟璜忠言顺耳谏文侯/294

 宫他教周躁/295

 邹忌妙答隐语化敌为友/296

 郭隗力陈求贤策/298

 庄辛连设四喻服襄王/299

 陈轸使秦/301

 虞卿驳侍秦诡辩/302

 谅毅类比动秦王/304

 公孙龙妙计献赵王/305

 蔺相如针锋相对赴渑池/306

 韩非尊君重法评管仲之失/307

 李斯妙谏当宰相/308

 优旃笑阻秦二世“漆墙御敌”/309

 魏无知说刘邦重用陈平/311

 刘邦智免杀身祸/312

 栾布哭彭越/313

 刘邦喻猎人猎犬/314

 蒯通以狗自喻救己命/315

 张释之谏汉文帝/316

 冯唐借古救魏尚/317

 韩安国巧言劝帝后/319

 东方朔上天归来/320

 刘睦自保/321

 陈馀说章邯/322

 鲁肃巧劝孙权联刘抗曹/323

 简雍造冤谏刘备/324

 诸葛亮激孙权抗曹/325

 诸葛亮骂死王郎/326

 诸葛恪辩辞巧对/328

 甘夫人稽古喻今劝刘备/329

 郑泉智答孙权/330

 丑妻说夫/332

 赵咨不辱使命/333

 纪陟善辩受礼遇/334

 王僧虔妙言避祸/335

 范缜批驳神鬼论/336

 梁毗哭金平骚乱/337

 “放我回家”/338

 苏世长巧回唐高祖/340

 明君良臣一席谈/341

 狄仁杰智劝复唐嗣/342

 李嗣源言激高思继/343

 申渐高笑语减税/344

 伶人敬新磨怒斥救县令/345

 钱若水谏宋太宗/346

 苏轼巧拒求职客/347

 善调解韩琦为相/348

 虞允文巧言嘲怯帅/349

 赵鼎巧言平众议/350

 管道升以曲劝夫/351

 吴熊光谏嘉庆帝/353

第四篇 洞察篇 

 沈子高的预言/356

 知子莫若父/357

 机智的范雎/359

 智伯之死/361

 智仁的纪成子/362

 管仲以浅辅浅/363

 子贡观礼而知存亡/365

 子产辨哭/366

 调节粮价备荒振恤/368

 依法巧治盗贼的龚遂/369

 洞识董卓奸心/371

 君臣不相疑/373

 隽不疑智辨假太子/374

 王商沉着冷静识破谣言/376

 朱博以才服人/377

 申屠蟠免祸/379

 暗验识骗术/380

 金日恂察颜识奸/382

 刘庄智断吏牍/383

 寒朗断狱/385

 周纡审尸/386

 冯绲辨伪求真/387

 诸葛亮定南中/388

 诸葛亮慧眼辨刺客/390

 巧计察逆/391

 高柔巧审窦礼案/392

 智断无头案/394

 贼喊捉贼/395

 审丝剖鸡/397

 子恭巧析理/398

 魏先生识透李密/400

 小忍避祸/401

 东官棋手/402

 姚崇以哭避祸/404

 郭子仪为官之道/405

 姚崇生前预料身后事/407

 李泌以死保韩滉/408

 李晟、柳浑洞识吐蕃野心/410

 御史巧取证据破案/412

 偶借阳光识破假信/413

 郭元振亲自吊唁酋长/414

 明察疑案/416

 东院主知乱储粮/417

 李杰辨奸/419

 吕端谏太宗毋杀敌母/420

 苏颂谏帝莫立契丹王/422

 陈觉远见卓识善处难事/423

 王旦妥善处理国事/425

 欧阳晔细微之处识别真/426

 自作聪明的弑母者/427

 关于母牛寄养的纠纷/429

 巧用亲情了结告子不孝案/430

 李南公巧治绝食者/431

 寇准极力劝真宗御驾亲征/432

 陈莹随机应变不逞强/434

 毕仲游分析司马光变法/435

 张咏智杀逃犯/437

 王旦为何荐李及/438

 曹玮预知十年事/439

 陈忠肃攻蔡京之恶/440

 廖县尉火眼智识假仙姑/441

 程颢识破石佛发光的邪说/443

 狄仁杰不惧妒女祠/444

 吴履、叶南岩大事化小/445

 王守仁主动让功避祸/446

 唐伯虎佯狂避祸/448

 殷云霁巧取笔迹辨真凶/449

 何心隐与张居正/450

 冷面寒铁/452

 缓兵擒盗/454

 辨首级破血案/456

 王佐由酗酒案查获奸情/457

 张县令焚猪捉真凶/458

 杨评事察破绽辨凶手/459

 一心求死的樊举人/461

 养马的差役/462

 樊莹活用政策除弊病/463

第五篇 处世篇 

 渭水钓鱼顺时应势/467

 周公因人三变/468

 孔子辨证处世/470

 丙吉不言功而尽职/472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474

 齐桓公谦恭待士得士/475

 高山流水觅知音/477

 孟母三迁教子成典范/479

 反激试探巧得真情/480

 孟尝君不拘一格启用人才/482

 魏武侯任才强国/484

 平原君荐贤不计私怨/486

 管鲍之交/487

 虞丘子从大局着想/489

 王翦故意自污避免猜疑/491

 “不可救药的文人”/493

 萧规曹随/494

 班超高一步立身/496

 萧何避祸/498

 陈平抓大放小/499

 乐羊子妻勉夫笃学/501

 司马相如的“绝招”/503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504

 汉昭帝的知人和识人/506

 太史慈瞒天过海/508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510

 曲有误,周郎顾/511

 介子推自知之明不怪他人/513

 祖逖礼贤下士/515

 东床坦腹胸有成竹/516

 王导不争名利/518

 石勒雅量待士/520

 触龙说赵太后/521

 寇恂巧化干戈/523

 贺敦诫子慎口/525

 以人为镜可知得失/526

 武则天惜失人才/528

 成人之美忍人容事/529

 露一丑,遮百丑_/530

 小事不聪明,大事不糊涂/532

 纪晓岚对下联/534

 乾隆计请刘墉/536

 程颐劝君济人利物/537

 徐存斋勇于认错获得美誉/539

 网开一面示之一威/541

 吕蒙正荐贤不计前嫌/542

 解缙巧救冤囚智治盐商/544

 方孝孺论看前顾后/546

 刘大夏以静制动制鲁麟/547

 棒子和胡萝卜/549

 刘墉的妙答怪问/550

 反话讥讽更为辛辣/552

 曾国藩屡败屡战/554

 李莲英善于拉拢人心/555

 甘蔗可以两头甜/557

 提防小人的“变脸术”/559

 自圆其说的妙处/560

后记/562

试读章节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周朝虽存天子之名,却无天子之实权,只是一具政治空壳。公元前8世纪,郑国在各诸侯国中势力渐渐强盛起来。但有一个长期困扰郑国发展的障碍——戎人。

在今天河北卢龙、山西交城、平陆一带,当时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被称为戎人。戎人士兵人数虽然比起中原各国要少,但作战勇敢,敢打敢冲,战斗力很强。他们平时以部族为单位,作战时联合成一个群体,以步兵为主,机动灵活,时聚时散,常常侵人中原。当时,由于戎人的部落位置都集中在偏北方,于是郑国就成了他们经常侵入的地方。

面对这样的敌人,郑国国君郑庄公很是头痛,不平定后方的戎人之乱,就无法向前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势力,但同戎人作战又总无从下手,一不小心还会吃败仗!

这一年,北方的戎人又一次大举进攻郑国。郑庄公想派兵前去抵抗,又担心戎人的战斗力强,难于取胜。他的儿子公子突见父亲在对戎人出兵的事情上迟疑不定,就问:“君父为何迟疑不决?”

郑庄公说:“戎人是步兵,而我们善于车战。两军交锋,我们的战车虽攻守兼备,但远不如步兵灵活,我怕他们突然从后面绕到我军前面袭击我们。”

公子突听后便献计说:“戎人有勇无谋,又不是经过正规训练的军队,纪律松散,对付戎人,必须智取。我们先派一些勇士去作为钓饵,和戎人一接触便向后退。您事先设下三道伏兵等待他们。戎人的品性我十分了解,他们轻率而不整肃,贪得无厌而不讲配合。打仗胜利了,争名夺利,各不相让;失败了,又各奔东西,互不相救。他们见我军后退,前面的人为抢财物和俘虏必然贸然前进,遇到我们的伏兵,他们定会迅速奔逃。而后面的部队也不会上前相援。敌兵没有后继者,就会全线崩溃了。我们只要再进行围剿,全部歼灭他们是没有问题的,如此以来我们多年的心头之患就解决了。”

郑庄公认为公子突说的有理便采纳了他的计策,派大夫祝聃带兵设下三重伏兵,并告知祝聃,切记要等到敌人进入第二重伏兵地带时再发动反击,又派出小股部队前去诱敌。郑军的小股部队遇见戎人的部队时,稍一接触既开始伪装不敌,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戎人的士兵见到遗留下的武器和军用物资,马上你争我夺,一片混乱,并乱做一团的向前冲,待小股部队将戎人军队引入第二道埋伏地点时,祝聃领兵突然杀出,将敌军分割成两段。戎人一部分利用他们的勇敢不畏死冲过第二道伏兵,前面还有第三道伏兵等着他们,后面的戎人部队遇到伏兵不顾前面的部队在受到郑国军队的前后夹击,果然如公子突所料后退逃走,于是,事先埋伏好的一直没有发动的第一道伏兵又把这一部分戎人部队团团围住。戎人部队被分割成了两段,前后不能互相照应,又都受到郑国军队的前后夹击,戎人步兵的机动性顿时无从发挥。这时,郑国军队战车的强大力量得以发挥了,不但能够轻松抵御戎人步兵的冲击,而且攻击起被围困的戎人步兵几乎毫不费力。最后,戎人在这种前后夹击中就全军覆没了。

郑国消灭了长期困扰后方的戎人后,再无后顾之犹,于是开始向外发展和扩充势力,并成为春秋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

智谋点拨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公子突诱敌之计所以成功,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对敌我双方情况非常熟悉和了解。戎人勇敢,但军纪不严,军心散乱,他们得胜而骄傲,贪图俘获而轻兵前进。他们勇挫而馁,不顾全局,各不相救。这是他们失败的关键。

“知己”和“知彼”是互相联系的。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更高意义上理解对自然的“征服”,一味地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危及的是自己的生存。  总之,只有在更高意义上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类才能真正有可能战胜自己,克服苦难,恰当处理各种关系,合理解决一切问题。(P2-3)

序言

  关于智谋,永远是传统而又新鲜的智慧行为。

说到传统,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长于思辨,善于筹谋的智慧民族。我们的祖先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继承它们仿佛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变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无法拒绝“传统”的诱惑,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度蕴和文化内涵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积淀而成的……

说新鲜,是因为祖先们从自身的生存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这些生存智谋,其精髓不仅适用于当时那个时代,也一直成为后人的智慧宝库。我们应当承认,祖先的这些生存智谋,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引领着我们的思想。几千年来,乃至今天的人们,之所以能从中获取到神秘而制胜的力量,是因为祖先的智慧魅力对后人的支配力量是无法撼动的……

正因为此,本书在有限的容量内,分策略、机敏、语言、洞察、处世五篇,精心选择、编写了古代人们在治国安邦、治军用兵、断案决讼、平定动乱、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智谋故事,并配以“智谋点拨”,旨在让读者不仅能徜徉其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故事中,而且还会有深切的领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富有智慧的选择。

读罢此书,相信你从中所获得的助益是不言而喻的……

后记

本书由郝勇主编,并对全书进行总纂、修改和定稿。参加编写的作者有郑东升、铁俊、代改珍、张雪萍、胡艳彬。所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05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智谋故事大观(全本珍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0234
开本 16开
页数 5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3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