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世纪中国文学风貌十二讲
内容
编辑推荐

想了解20世纪中国的文学风貌吗?那就不可错过本书。本书无论是作为文学史著还是作为教材,都是很有特点的。它作为一部文学史,本书具有诸多独到之处。它作为一部教材,本书具有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特点。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本书作为文学史,其史学观念既是开放创新的,又是持重切要的。而作为教材,又有着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目录

第一讲 中国20世纪文学的历史进程(一)/1

 一 文学革新运动与文学革命/1

 二 阶级文学与民族大众化文学/12

 三 建国初期的文艺运动及文革时期的文学浩劫/21

 四 文学的复苏与兴盛/24

第二讲 中国20世纪文学的历史进程(二)/31

 一 台湾文学/31

 二 香港文学/36

 三 澳门文学/41

第三讲 中国20世纪小说创作风貌/49

 一 从旧小说到新小说的嬗变/49

 二 现代小说的崛起/51

 三 抗战题材小说的创作与民族大众化小说时代的到来/56

 四 以革命为主题的历史、现实题材小说的涌现及变异/58

 五 小说创作的复苏与繁荣/62

第四讲 中国20世纪诗歌创作风貌/65

 一 新诗的探索/65

 二 现代主义诗歌的出现/70

 三 民族大众化诗歌的兴起/72

 四 一波三折的五六十年代诗坛/76

 五 “归来”诗群的创作及朦胧诗潮/80

 六 流派纷呈的新诗创作与实验/83

 七 多元并举的诗歌创作时代/84

第五讲 中国20世纪散文创作风貌/92

 一 “五四”散文的产生和发展/92

 二 以报告文学与杂文为主的散文创作/98

 三 从“主旋律”散文的兴起到散文创作的“丰收期”/100

 四 报告文学与随笔、小品散文的勃兴/103

 五 散文创作的繁荣/107

第六讲 中国20世纪戏剧创作风貌/111

 一 现代话剧的滥觞与探索/111

 二 “国防戏剧”与抗战、反战戏剧的兴起/117

 三 戏剧创作的两次高潮与“文革”时代的凋零/121

 四 危机中的戏剧探索/125

 五 戏剧创作的危机与中西戏剧的融合/127

第七讲 中国20世纪影视文学创作风貌/130

 一 电影文学/130

 二 电视剧文学/145

第八讲 中国20世纪重要作家作品风貌(一)/152

 一 鲁迅及其创作/152

 二 郭沫若及其创作/167

 三 茅盾及其创作/176

第九讲 中国20世纪重要作家作品风貌(二)/189

 一 巴金、老舍、沈从文及其创作/189

 二 曹禺、田汉、洪深、夏衍及其创作/212

 三 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及其创作/240

第十讲 中国20世纪重要作家作品风貌(三)/255

 一 冰心、张爱玲、钱钟书及其创作/255

 二 臧克家、田问、艾青及其创作/266

 三 李劫人、郁达夫及其创作/276

第十一讲 中国20世纪重要作家作品风貌(四)/290

 一 赵树理、丁玲、周立波、孙犁及其创作/290

 二 柳青、梁斌、杜鹏程及其创作/304

第十二讲 中国20世纪重要作家作品风貌(五)/313

 一 刘心武、冯骥才、王蒙、路遥、贾平凹及其创作/313

 二 铁凝、张洁、王安忆及其创作/334

 三 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及其创作/344

 四 莫言、余华、格非、马原及其创作/355

参考书目/366

后记/367

试读章节

中国20世纪小说的产生,深受19世纪末兴起的维新思潮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空前的民族危机。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潮不断高涨,终于形成了由资产阶级主持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作为新的社会力量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近代资产阶级,在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过程中,也要求文学的改革,使之成为宣传变法维新的舆论工具。自1899年开始,文学革新成为响亮一时的口号。在这一时期的所有文学变革中,“小说界革命”成效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他翻译日本和法国的小说在报上连载,开始实践变革小说的主张。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在其创刊号上,梁启超发表了倡导小说界革命的战斗檄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将小说作为改革政治的工具,并将小说归于“文学之最上乘”,从根本上改变了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梁启超创作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说》,开启了先进知识分子创作“新小说”、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风气。

《新小说》是当时问世最早且居同类刊物之领导地位的小说刊物。“《新小说》的出版,引起知识界的兴味,轰动一时,而且销数非常发达。”(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57页)。《新小说》“专在借小说家言,以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载于《新民丛报》第14号),其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实际是以“救国”为思想核心,由“救国”的需要而触发并成为当时整个“救国”政治运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由此开启了中国小说变革的历程,改变了旧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明确了中国小说向西方小说学习的主导方向,改变了中国小说的程式化格式。他企望小说能凭借特殊功能来促进社会发展,强调小说要描写社会中人物得不到满足的理想愿望,描写对于社会前途、革命斗争有意识的一些题材,将愤政治之压制,痛社会之混浊,哀婚姻之不自由等三大题材放在重要位置上,主张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冲破数千年专制政体的束缚——这正是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在文学上的反映。

20世纪初的新小说,可分为五大群体:

第一组包括《新小说》社的梁启超、罗普,《中外小说林》社的黄小配、黄伯耀,以及留日学生陈天华、张肇桐等。这几个人的文学观念相当接近,主张以文学为政治启蒙的工具,刻意创作政治小说。这几位作家都是政治活动家,都曾在日本等国生活过,创作和理论深受日本政治小说的影响。

第二组有《绣缘小说》社的李伯元、欧阳钜源,《月月小说》社的吴趼人、周棣笙,以及这两个杂志的作者连梦青、王钟麟等。他们是接受新思想的传统中国文人,力图根据中国小说传统和其时中国读者的趣味,有选择地借鉴域外小说的表现方法。他们所开创的“谴责小说”,几乎成为这一时代小说的象征。

第三组是《小说林》社的曾朴、徐念慈、黄人。曾朴的《孽海花》,在当时很有功绩。另外,黄人、徐念慈的小说评论在当年独树一帜,对纠正小说创作过分政治化的时尚有反拨作用。

第四组包括《小说时报》、《小说月报》、《礼拜六》、《中华小说界》、《小说大观》等杂志的编者和作者,主要有恽铁憔、包天笑、周瘦鹃等。他们借鉴西方的横断面式小说,创作了一大批从题材到形式都很新颖的小说,并在小说的叙事方式方面作了一系列尝试。

第五组是民初以写作骈文长篇小说著称的徐忱亚、吴双热、李定夷等。其小说以言情为主,小说中多借西方小说手法,善以骈文创作。

这段时期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鼓吹宣传政治主张及民主、自由和科学新思想的小说;一类是揭露时弊,谴责清政府腐败,也包括谴责维新党人营私的小说;一类是传统题材,供人消遣的小说;一类是模仿外国小说的题材,但实际上也是供人消遣的小说,如侦探小说。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小说,从内质到外形,都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国小说从旧内容、旧形式向新内容、新形式过渡的途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传统文学向新文学发展途中重要的一环。(P49-51)

序言

  路善全等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中国20世纪文学风貌十二讲》(以下简称《十二讲》),从本人阅读感受来说,无论是作为文学史著作还是作为教材,都是很有特点的。

首先,作为一部文学史,《十二讲》具有诸多独到之处。

一、作为一部文学史,《十二讲》吸收了近年来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在体例安排上,打破了现当代分期讲述、分期安排内容的模式,实现了现代和当代的打通,体现了“20世纪文学”的整体意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和文学史观念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也有着诸多新颖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作为抽象形态的理论往往难以贯彻到具体的文学史的书写之中去,现存的许多文学史都呈现出“名合实分”的局面。《十二讲》在吸收这些观点的时候,也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使现代和当代不仅被打通而且呈现出完全的不露痕迹的融合。

二、《十二讲》洞悉中国20世纪文学布局的复杂性,将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整合进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之中。20世纪的台湾、香港和澳门文学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往往呈现出独立的文化和美学风貌,但又与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它们的文学史叙述历来是一个难点。《十二讲》将港澳台文学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的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来叙述,既体现了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整体观念,又不淹没其特殊性,避免了此前众多文学史的“附录”的尴尬。

三、文学史是文学思潮、作家创作与文学文本多维交叉的历史。《十二讲》第一讲描述了“文学思潮”,第二讲描述了“港澳台文学”,第三一第七讲概述20世纪各文体文学的创作风貌,第八讲以后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创作进行介绍和评价,体现了完整的文学史观念和宏观的视野。

四、文学史的写作现在越来越趋向于对狭义上的文学文本的叙述,许多在文学史上曾经出现的文学体裁,如电影文学;许多在文学史上后来出现的体裁,如电视剧文学;都或者从文学史中滑落,或者被归为大众文化而拒绝纳入文学史加以考察和叙述,而《十二讲》不但把电影文学纳人文学史,而且对电视剧文学也进行了专门的叙述,这不但体现了写作者完整的文学体裁观念,而且体现了写作者开放的文学史观念。

其次,作为一部教材,《十二讲》具有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特点。

一、文学史有学术性文学史和教材性文学史之区别,学术性文学史写作,作者可以任意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可以走偏锋;但教材性文学史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尽管作者可以在其中融入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处理好个性见解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十二讲》在文学史体例的编排以及对某些作家作品的评价中具有自己的见解,但作者显然注意到了它的教材性质,所以在对文学史的叙述中,不但深入浅出,而且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的系统介绍上。因此,作为一部教材,《十二讲》的文学史叙述姿态既是开放纳新的,又是稳重持中的。

二、就目前的大学教学体制来看,无论是中文专业还是非中文专业,专业性文学史课程课时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向学生进行丰富的介绍,又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20世纪文学的生动,就必须做到既有面的概括性,又有点的生动性。《十二讲》在具体的体例安排上,就实行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前七讲是“面”:第一讲概述整个20世纪文学的发展思潮;第二讲概述港澳台文学;第三讲至第七讲对现代文学进行分体描述。这七讲从时间叙述到空间鸟瞰,从文学思潮到文学本体风貌,在交叉观照之下,20世纪中国文学状貌获得了整体的显现。第八讲到第十二讲,是“点”的突出,依照时间顺序排列,将中国现代文学各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创作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在前七讲之后,安排这五讲,突出了重点。

当然,作为一部文学史,一部由多人合作的文学史,其中有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瑕疵,如由于多维视野的介入所导致的交叉叙述等问题,这都是写作者在将来的修订中应该加以注意的。教师在给学生开课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一步突出重点。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十二讲》作为文学史,其史学观念既是开放创新的,又是持重切要的。而作为教材,又有着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希望在以后的研究和教学中,能进一步修订、完善。

(方维保: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

后记

本书是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02XJ04)的最终成果。

本书名为《中国20世纪文学风貌十二讲》。根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月版)的解释,“风貌”一词,意为“风采容貌”、“事物的面貌格调”;《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修订第3版)的解释为“风格和面貌”、“风采相貌”、“景象”。在此,我们不妨把“风貌”理解为中国20世纪文学的整体的综合表现。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全日制、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生的教学实际,着眼于简练与实用,在将现代、当代文学融为一体的基础上,根据文学的共时性、历时性特征,将全书分为12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完整的篇章,使文学发生发展脉络、文学文体创作、重点作家作品的叙述线索更为清晰,同时注重文学史事的叙述,在叙述中融入编者或学界的研究成果,力求形成一定的特色。

感谢学校领导、教务处领导、中文系领导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感谢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方维保先生在百忙中拨冗审读此书,提出切中肯綮的意见,感谢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书是合作的结晶,由路善全提出编写思路并统稿,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三、四、五章由路善全撰稿;第二、六、七章及有关女性作家作品章节由向叶平撰稿;第八、十、十二章由许思友撰稿;第九、十一章由陈广士撰稿。

编者

2005.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世纪中国文学风貌十二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路善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31830
开本 32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8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3: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