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永灵书法艺术(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书法作品都是我们平常容易见到的,如对联、扇面、条幅等等。作者的草书、笔书虽有良宽半无墨的古趣,却另有一种涩重,恣肆的张力和风韵,比良宽更具一层富丽的气态,其篆书、隶书,博取众长,体若古佛,朴拙敦厚,雍容可观。

序言

  读永灵的书法,能使我联想出很多东西,譬如唐诗中的“王孟诗派”、“郊寒岛瘦”,晚明文学流派中“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公安派和“幽情单绪,幽深孤峭”的竞陵派,古代书家怀素、担当、八大山人和近现代书家中的弘一大师、黄宾虹、徐生翁、林散之,还有日本的良宽和倡导“茶禅一味”、追求“清和敬寂”的茶道……凡斯种种,莫不感荡性灵,沁人心脾。但是,最恰当的也许还是用袁宏道评论其弟小修诗的那段话:“……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夺人魂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我之所以喜用这段话来譬喻永灵的书法,首先是因为永灵的书法是“真”的,无论是感情的渲泄,还是性情的流露,乃至作品的形式倾向,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的写照。他把“情”作为创作之源,这种情感来自个人性灵与人生、自然、社会的感应,而非来自对某个古人今人或是某种流派的模拟效仿。因此,解读他的作品时,往往无从指认其源自某家某派风格,更无法指认其一笔一画的出处来历,只能从总体上认一个“真”字,作为进入永灵作品艺境的契入口。其实,要评判一个书家,最根本的问题,也无非是看其作品的笔墨线条是否真正“从自己胸臆流出”,这是打动人心的根本。只有“真”,才有“我”,只有“独抒性灵”,才能“不拘格套”,才能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若不能“真”,便没有“我”,笔笔都从他人来,岂不成了优孟衣冠,甚至有点“小偷小摸”的嫌疑?

其次,正因为永灵的作品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种创作方法与其一往情深的孤高情怀相结合,便成全了作品趣味高雅、纯真脱俗的气质,所谓有真情必有佳趣者是也。应该说,永灵的书作并非尽善尽美,甚至“亦有疵处”,然而却是每一件都有十分动人的闪光点,这种真趣味来自书者心灵一瞬的火花,即源自书者的纯真之心。所以,解读他的作品,感受之一就是其点画形态与线条意味,往往都是随机拈出、应时而化,其意象或清新轻俊、或流丽痛快、或苍茫深远、或古雅质厚,时有窈窕深谷的幽趣,也时有横绝太空的豪气。使人感染到书者因对艺术追求的百结不解而表现出的沉潜其中而托意深远的情怀。感受之二就是顺此真情佳趣而进一步触摸到作品笔墨意味中时时流露出的童心与天趣。所谓“童心”,与永灵的“真”是分不开的,李卓吾将其解释为:“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即“心之初也”。正是这种由内心而自然生发出来的“绝假纯真”,才能使作品真正脱俗而高雅,这种“童心”有时甚至深藏于作品的“疵处”而流露出“天趣”,显得清新可爱、笔拙意远,饶有余味,此非寄心杳冥者不能审察。感受之三就是基于其“独抒性灵”的气度与“绝假纯真”的表现力,加诸作者内向的审美趣味和静观默照的高情逸致,使永灵的作品自然倾向于“寓动于静”的内涵风貌。就是说,是对“真”与“童心”的追求,使作者的人生历炼、艺术玄想与自然感悟,都是反求诸己,从自我观照中向内心求得,故这类作品在处理笔墨线条之动与静的关系时,主要以“寓动于静”的方法表现出来,这种风貌使作品显示出斧凿久而渐近自然、波澜阔而乍归平易的大度气象。以上三点可见永灵书作的立意立局之高。

再者,若单从“真”与“我”的角度去追求,则永灵虽能抓住传统最可变的关键,而仍可能落入古人的窠巢。永灵作为现代人而成全其作品的另一番新意的,还包括他对作品形式上的探索和独创性。永灵在创作中虽然特别注重自我性情的自然流露书写时倒也并非不择纸笔率尔为之。他既能自觉运用不同的笔、墨、纸所能自然生发出的不同趣味的意象,又能兼顾到章法营造与尺幅裁剪对意境的烘托效果。故他的作品在黑白布局与空间分割上能显示出匠心独运和个性强烈。这在他的对联、斗方与少字数作品中尤其突出,颇有现代感。现代社会要求书家的创作不仅是写给自己看的,更是写给观赏者看的,永灵的作品便明显有这种自觉意识,即使是心灵的独白,也展露得十分坦然,这便自然赋予作品十分鲜明的现代气息。这是永灵的书法创作对现代性的主动适应,也是其作品的时代意义和当代特性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也为书法如何赢得当下人的欣赏提供了有效的范式

具体说,永灵擅长大草与隶书,他虽也偶涉魏碑与简帛,然其精神主要统一在草情隶意之间。他的草书以似癯而实腴的墨象表现出萧散简远的意境,运笔不疾不徐,线条优游不迫,用墨燥润相济,线质枯腴相得,结字自出机杼,使转顺势而动,章法简炼自然。其线条能在“流”而“畅”的同时又“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呈现独特的自家风貌,这是最能展露其天才秉赋的书体。其隶书则以汉碑体势立基,得其骨力,参之以简帛的灵动之势,偶杂有魏碑的姿态和写经书体的趣味,在气质上兼有古意和奇趣的美,现出古朴而生动的意趣,透露出大巧若拙和古雅华滋的气象。可以说,对草隶两种书体源流的深入探究和笔墨实践,提升了永灵对书法的理解与表现力,使这两种书体在他笔下达成了精神内涵的一致。在草情隶意之间,隶书成全了草书的稳健与不俗,草书则给予隶书丰腴与流美的滋养。这种不同书体间内在意趣上的兼容性,正是一个书家趋于成熟过程中在书体和风格上的必然收获。

然而,若为知者而言,永灵的作品当然还有不足,离书学的大成境界尚有距离。就形而上者言之,其作品中高尚气质的追求与笔墨意趣的表现相对不足的矛盾,使观赏者感觉到作品在意境上还若有所失,在气象之“浑”和器局之“大”的表现方面显出底气不足。这说明永灵在积学与体道两方面尚需更多的积淀,以求有更多的滋养。对永灵来说,深刻理解并用书法传达出传统文化的精蕴,是其书法艺术安身之命的第一要著。同时,就作品的内涵而言,永灵虽然找到了不同书体在自己笔下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却仍需在作品笔墨形态及表现意趣的丰富性方面深自省察,以进一步达到作品的精神纯正与意趣丰富之间的辩证统一。再者,永灵仍可能对其草书线条进行更深更高层次上的锤炼与提升,以求得线条生命形态的进一步升华,使线条尽可能地突破文字的拘束,进而达到线条感染力的极度张扬而超越作品文字内容的境界。就形而下者而言,永灵秉笔直抒的创作过程虽使作品保持了气脉的通顺,却在笔的随意游走过程中不自觉地流失了提按等可兼用的运笔方法,造成作品笔墨形态的对比度不强,所以在作品行气与章法的调节方面显得单调了。同时,永灵虽能于书学源流取法乎上,于古今书法资源适性而取,却大多只在与本人秉赋笔性相近的范围内寻求对话,而没有从更广层面上去对更多的古代书法资源转益多师,使自己对作品疵处缺乏有效的矫正,这就好像一个人并未遇见忠言逆耳的诤友,难免有失偏颇,阻碍了他迈向书学大成的步伐。再者,永灵的篆隶作品虽在面目的多样性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却对精神气质方面应有的金石气表现得不够,对重、拙、大、苍、古、浑的意趣追求,并未得到充分的、淋漓尽致的表现,致使作品血肉虽丰而仍有美中不足之处。明眼人不难觉察,永灵书法中的种种“疵处”,往往是与其“佳趣”相依相附,相互夹带的,如欲涤除渣滓、斩绝萌芽,关键还在于永灵如何去充实养出一个大“我”来。

应该说,在书家中尚属青年层次的永灵能取得如此的成绩,实属不易。他之所以没有依附流行书风,这与他长期坚持独立的艺术思考和独立的艺术实践有关。书法在他只是一种Ⅲ页其自然的生命抒发,这种私人书写状态使他始终能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距离,而未被时风的流弊所同化。但毋庸讳言,今日的成绩并不就是将来的成就,如何坚守这般成绩进而去求得书学之大成,难度更大。笔者以为,凭他的秉性与才华,又能广结良师益友,力学苦行,永灵必能逐渐克服他艺术上的不足。但今日书法所处的文化环境与永灵的价值追求之间的矛盾是很严峻的。永灵应该知道,一方面,书法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它足以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但传统文化自近世以来的艰难境遇、文化断层的形成和当下的文化转型,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书法艺术赖以依存的文化背景,并大大挤压了书法的生存空间,甚至釜底抽薪般地掏空了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核,这已经客观上形成了当代书法在文化上的先天不足与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在文化断层的废墟上和商品经济的夹缝中要成就一个书家谈何容易,他们所面对和往往被强迫接受的首先是书法的工具理性和商品氍性,在这种风气之下,要坚守艺术的价值理性,高扬自我的主体性,往往会缺乏应有的文化底气。当下正在进行的文化转型虽然也喊着宏扬民族文化,但究竟能为传统文化传承下多少遗传因子还很难说。当代书风的形式主义倾向,正是书法艺术本体生命力萎缩的症状。几此种种,永灵介乎其间,何去何从可不慎乎?没有文化担当的书家到头来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永灵需要在才胆力识学诸方面勇猛精进,方能求得自我的完善。  永灵勉乎哉。

甲申仲冬于澄江小缘缘堂 郁志刚

书评(媒体评论)

2003年3月份《朱永灵书法艺术展》在东京开幕。于此之前,我陪他走访了一家名为南阳堂的古书铺,此店专卖书法方面的书籍。我看他当时对日本书法及书法出版方面的情况还很陌生,但在短短的时间内,他选购的书籍相当不错,而且看到店内挂有一幅日本明治时期书家中林梧竹的书法,便说:“待此次书展圆满,我就买下它。”后来我不知道他究竟买下没有,但我非常敬佩他的眼力和对书法的敏锐感觉,这种感觉,我认为没有中国日本之分,是出白天分和长期勤于斯道而产生的,这也许是他给人最有魅力的地方。

展览期间,朱永灵的书法作品在日本书法界引起较大的反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书道联盟副主席,奎星会会长稻村云洞先生的评价:“看了朱先生的作品,我以为出自一位老先生之手,没有想到他如此年轻,竞达到如此纯熟的技巧和如此纯熟的技巧和如此崇高的意境,我很想和朱先生交谈,以切磋书艺。”

数日后,我们应邀观看了稻村云洞先生主持的《奎星展》,并作了热情洋溢的对谈。奎星会属于日本现代书法流派之一,由先哲上田桑鸠,宇野雪村等人所开创,并留下甚多耐人寻味,具有高格调的鸿篇大作。我认为稻村云洞先生对朱永灵先生的书法惊讶不已的原因之一,出于当代中日书法,尤其是青年书法家之间水准的悬殊为背景的。说实话能和朱永灵先生相抗衡的日本青年书家相当少。

书法历史渊源流长,传统根底深不可测,想在书法史上留下自己的作品是极为不易的事。我相信朱永灵先生会不断提高自己,临池不辍,同时提高字外功夫,将自己的天分和才华得以更完善的发挥,并汲取江南老一辈书法家的格调风范,推陈出新,兼容并蓄,更上一层楼。谷川雅夫 日本《金石书学》杂志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永灵书法艺术(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永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荣宝斋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308133
开本 其他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1.7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28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300
294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4: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