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选择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把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政策操作与经济效应融为一体,做出了正确的分析,对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完善、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预见性提出了大胆的建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对中外货币政策理论的比较很透彻,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意义上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完善所应借鉴的地方。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体系,以往的研究者们往往偏重于具体的政策运用与政策协调的研究,较少提高到理论上进行深层次探讨。本书建立在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偏重于理论探讨,有较大的说服力。

内容推荐

对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发展嬗变的这一历史脉络做出了准确而又清晰的梳理,并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中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一个完整的货币政策体系至少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三大部分,考虑到在货币政策目标的研究中一般要将其分解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两个独立的问题分别研究,同时,货币政策体系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中的总体定位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这样,作者在书中就分为五个部分来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体系。应当说,作者的这一框架设计很合理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

目录

导言

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涵研究

1.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理论及实践

1.2 币值稳定内涵的分析与界定

1.3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的完善

1.4 对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理论探讨

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

2.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依据及种类

2.2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展历程

2.3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2.4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的完善

2.5 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比较

2.6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3 走向间接化的货币政策工具改革

3.1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间接化趋势

3.2 存款准备金制度

——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基础

3.3 再贴现与中央银行贷款

——从“免费的午餐”到“最后的晚餐”

3.4 利率

——逐渐淡出的货币政策工具

3.5 窗口指导

——走向间接化的“栈道”

3.6 公开市场业务

——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核心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塑与改造

4.1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式

4.2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及评析

4.3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造与完善

5 新经济环境中的货币政策定位

5.1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新特点

5.2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5.3 新经济环境中的货币政策定位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一般原则

从定义不难看出,中介目标是从货币政策工具到目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准确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条件。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有三个公认的标准:

(一)相关性。即中介目标要与货币政策目标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计量上的联系,以保证中央银行对中介目标的控制和调节能有效的作用与影响最终目标,从而促使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可控性。即中介目标应当是中央银行易于控制的金融变量,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能较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在调节过程中,中央银行能够抵抗各种相反因素的干扰,否则,中央银行的整个调控过程都将是无效的。

(三)可测性。可测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选择的金融变量,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如选定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就要确定是M0、M1、M2;二是中介目标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可度量性,中央银行能够及时、准确、系统地获得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并能比较容易地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如果不具有可测性,就会影响货币当局作出正确、及时的判断,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实现。

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三性”要求。有的金融变量,其数据资料容易获得,也能进行计量分析,其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但如果该指标受外界的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以至于中央银行难以控制,这种金融变量就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有的金融变量,中央银行对它们的控制能力很强,但如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系不太密切,也不能作为中介目标。

P68

序言

金融业从微观来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细胞;从宏观来看,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保持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我国中央银行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针对各个时期的经济金融状况,灵活采用各种调控手段,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货币政策体系。可以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体系的形成既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更是在改革中熨平经济波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经验总结。

应当说,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前,也就无所谓货币政策,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货币政策才开始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理论界和决策部门也开始了对政策目标、工具等相关问题的探讨。其次,是一个“由粗到细”的过程,即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的方式由粗放式调节逐步走向细致化和定量化。比如,1983年,我们将存款准备金仅仅视作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于是将存款准备金率定为20%并多年保持不动,而今天我们不仅采取灵活的准备金制度来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还根据各家银行经营状况的不同推出了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又如,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金融调控是由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来直接作用于政策目标,由于时滞的存在,经常使得调控的实际效果与期望值发生较大的偏离,而到了90年代中期我们设置了中介目标之后,就使这种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大大提高了金融调控的准确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一个“由直接到间接”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主要是采取信贷计划、行政命令等直接手段,90年代之后,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直接调控工具与间接调控工具并存、间接工具运用的比例和范围不断扩大是这一时期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方式的主要特点。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贷规模管理等计划经济手段的寿终正寝,间接调控日渐成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工具,而且中央银行对各种间接政策工具的运用也日臻成熟。

郭田勇同志的新著《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选择》对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发展嬗变的这一历史脉络做出了准确而又清晰的梳理,并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中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一个完整的货币政策体系至少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三大部分,考虑到在货币政策目标的研究中一般要将其分解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两个独立的问题分别研究,同时,货币政策体系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中的总体定位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这样,作者在书中就分为五个部分来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体系。应当说,作者的这一框架设计很合理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在具体的阐述过程中,该著作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史观为指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运用了中外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统计计量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在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取得了不少理论上的突破,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

“大道至简”,这部专著的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文笔很流畅,能够用平实的语言和恰当的类比将一些复杂的道理阐释清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除了小部分内容必须要用计量、模型研究(如资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度分析、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测度等)的之外,大部分内容均采用数据分析、实证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而且研究过程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因此本书应当具有较为宽阔的读者面,不仅适合理论研究人士阅读,具备经济金融基本知识的读者也可将其作为对货币政策问题深入学习的参考用书。

郭田勇同志的这部专著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几年前,他的论文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答辩时,获得了评议专家和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厉以宁、刘鸿儒、周小川、秦池江、谢平、王广谦等不少国内著名学者都对论文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这种情况在“五道口”的历史上是较少出现的,我作为他的论文导师也是很满意的。在中央财经大学工作这段时间,郭田勇同志又抓紧点滴时间不断地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并融入了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体系改革发展的新内容。现在读起该书,感觉它不但在内容上比以前增色不少,而且在理论水平和学术功底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总体来看,作者独辟蹊径、锐意创新,完成了一部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新著。当然,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书中的部分观点和结论可能会有争议,比如作者提出的中央银行现阶段还不能将资产价格列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选取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应将发展票据市场作为金融市场完善的突破口等等。我想,对于这些问题,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作为学术观点,自当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最后还应指出,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问题是我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一个理论问题,一部专著不可能尽善尽美,还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努力,朝着更高的水平攀登。

2006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关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体系,以往的研究者们往往偏重于具体的政策运用与政策协调的研究,较少提高到理论上进行深层次探讨。本文建立在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偏重于理论探讨,有较大的说服力。

——厉以宁

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完善、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预见性提出了大胆的建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对中外货币政策理论的比较很透彻,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意义上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完善所应借鉴的地方。

——周小川

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把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政策操作与经济效应融为一体,做出了正确的分析,提出了有充分说服力的改革设想与政策设计思路,是当前货币政策研究中不可多见的佳作。

——秦池江

本文对我国近些年来几项货币政策工具分析比较全面,并且能对其不足给出独立见解,对我国新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的定位的论述很有新意。这些分析是我国货币政策体系较好的理论总结。

——谢平

本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紧扣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阶段与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结论有说服力,政策建议有操作性,很有实践价值。对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的把握准确、评价客观、概括精练,并融入自己的见解,有新意,有创见。

 ——王广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选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田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938664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22.0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