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心灵艺境(论宗白华生命美学之体系)/鼓浪学术书系/三联文博论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近些年来,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宗先生的美学中,古典和现代,西方和东方,理论思考和人生体验等等困扰当今美学界的诸多矛盾,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也许这就是宗先生的美学能有如此持久的魅力的原因所在。本书将宗白华美学放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生命哲学思潮的背景下来理解,揭示了宗白华对生命本体理解的前后变化,以及由生命哲学转向美学的必然性。

内容推荐

再有就是前些年也不断见有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被出版,但都是零星的、个别的,这套《三联文博论丛》却较为集中地展示了最近一段时间的文学博士们的新成果。他们的成就和水平,他们的优点以及他们的欠缺,一一都展露在人们的眼前,可供今后改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参考。

目录

出版前言

总序钱谷融

绪论

上编 生命本体论的融合与发展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生命意志与生命冲动:本体论的融合

第一节 生命本体论的初步形态

第二节 “直觉”:对生命本体的体悟

第三节 伦理学的综合与改造

第三章 道家的影响

第一节 “道”作为生命本体

第二节 “道”之运行规律

第三节 时空意识:道家的宇宙观

第四节 “自然无为”与“逍遥游”道家的人生观

第四章 本体论的圆成:《易传》哲学的影响

第一节 “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二节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第三节 “德合天地,妙赞化育”

第四节 《易》之象:“立象以尽意” 

第五节 “时空合一体”:《易传》的宇宙观

中编 艺术论

第五章 何为艺术本源

第一节 宗白华艺术论的脉络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本源

第六章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最深的艺术心灵

第一节 “最深的艺术心灵”及其规定性

第二节 《庄子》与禅宗的境界形而上学

第三节 “以大观小法”与“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第四节 “灵境独辟”:心灵的“造境”作用

第七章 中国艺术意境的肉身化

第一节 “骨法用笔”

第二节 “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的结构特征

第八章 几个问题的澄清

第一节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第二节 意象与意境

第三节 美的主客观性问题

下编 人生论

第九章 人生的艺术化及其现代启示

第一节 人生的艺术化

第二节 人生艺术化的现代启示

第十章 伦理学内涵的特征

结语宗白华美学的现代意蕴

附录 宗白华美学与谢林哲学的关系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小结:“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是青年宗白华的基本人生观。它实际包含了两种取向,即以“同情”为基础的“幽默的人生观”和以创造超越为基础的“悲剧的人生观。”前一种人生观因主体与对象的融合、“天人合一”而具有浓厚的审美特征,后一种人生观强调欲望(意志)有秩序、节奏的实现,更多的是对自身与对世界的改造,实质还是一种权力意志,是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体现,未曾超越主客二元对立。

如此,则宗先生所面临的问题是要为这种“至动而有条理”、充满音乐性的“艺术人生观”寻找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依据,即生命本体自身也健动不已、创化不息,但这种运动又遵循一定的规则与秩序,从而充满节奏与旋律,而不是毫无方向与秩序的盲目冲动。以柏拉图“理念论”为代表的唯理论,强调本体(“理念”)自身是时间之外的永恒绝对存在,现象界才运动不居,生灭无常;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又都是绝对自由的意志,各执一偏,都不能满足宗先生的要求。宗先生要建构的生命本体论,应该是柏拉图本体论与柏格森本体论的综合:生命本体一方面流动不居、创化不已(“生命之流”),一方面这种运动又要遵循永恒不变的规律或秩序(“万象变易之上的不变易”,如同“理念”),而西方哲学史上其它如唯名论、机械论、唯物论都不能提供宗先生所需的资源,因此,宗先生逐渐走上文化的还乡之旅,在本民族的思想传统里找寻更多的启示与灵感。我们看到,在道家尤其是《易传》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宗先生找到了所需要的理论资源:所谓“生生而条理”,“生生”即是指生命本体的健动创化不已,“条理”即是指生命创化所遵循的形上永恒之“宇宙秩序”。宗先生因而在《易传》宇宙一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起自身的生命美学体系。

P48

序言

古人有言:“学术者,人才之本也。”(颜元《习斋记余》卷一《未坠集序》)世易时移,此理犹然。鲁迅先生执教厦大国学院,重树人而弘术,愤“死海”而思激扬,情出肺腑,言若金石。学子感奋,不惮弄湖,遂以“鼓浪”、“波艇”名其刊物,欲竞雄于风涛。斯人已逝,风范犹存。

鼓浪者,激浊扬清之谓也。语言寓褒贬,文学重美刺,艺术尚讽谏,“学术无有大小,皆斯于道”(章学诚《文史通义·与朱沧湄中翰论学术》),自古而然。时至今日,以道为教条则迂,以道为规律则活。昌明学术,始于实践;立言助教,贵在自得。鲁迅尝论治学于厦门,力非“虚有其名,不求实际”(《致许寿裳》),精警之言,足资启迪。

笃学精进,亦鼓浪之一义。王国维论古今东西之为学,谓不能出科学、史学、文学三者也。惟一国之民,性质有所偏,境遇有所限,故或长于此学而短于彼学;承学之子,资力有偏颇,岁月有涯涣,遂而主此学而不从彼学。20世纪以还,文学与科学、史学交渗,碰撞诚难免,融合亦有缘。语言学卓然特立,贯通科、史、文而标领风骚。艺术学固自成一派,亦濡染风尚,关注声光电化,瞩目网际交流。信息如海,学术似湖。沧海无涯而人生有涯,惟不畏艰辛者能阅胜景;潮涨潮落而至理不移,惟潜泳渊者可获得骊珠。

书系设丛书若干,收录厦门大学人文院中文系近期学术成果,陆续付梓。名以“鼓浪”,寄百舸争流之厚望,存继往开来之期许。语言与世推称,文学生生不息,艺术常见常新。先哲硕果,彪炳史册;见贤思齐,人之常情。有容乃大,育才斯馨。是为前言。

《鼓浪学术书系》编委会

后记

去意徊徨

晚间经过朗润园时,听到万众楼小亭子那边传来咿呀的胡琴声,有人随了琴声唱:“你的心,究竟遗落在哪里,在哪里……”这样的歌词,如果换种伴奏乐器,譬如西洋的钢琴,会立即有种轻浮流俗的意味;而且铿锵的音色,更多的是宣告一种愤怒的质问,仿佛激烈的情绪在狂乱的节奏里爆发,然后又嘎然喑哑,干脆得三下五去二,急管繁弦后紧接急景凋年,终只余寂灭的冷灰。而胡琴,却总将人带人氤氲的氛围,低回迷离,仿佛有一道淡淡的光,在湖面与树丛间纡徐穿行,如环般循环无端。它是那么淡那么淡的光,淡到几乎感觉不到,然而你终究不能说它就是“无”,也不能明确直接地说它就是“有”——它就在有无之间氤氲着、流动着,稍一离神就分身于离合的神光之外。它引领你超出你的“我”之外,而你之“我”又固执地守着那丝般的粘连,终是不肯十分地绝缘:你便在“我”与“非我”之间往复,悲欣交集——它似乎在无数次的低声叩问中,早已暗中将所问的对象转向了自身:

“你的心遗落在了哪里?在哪里?”

这是个怎么也回答不出的问题。所以叩问总是迷惘地继续下去。

这样出神的凝伫间际,突然感到一阵心痛,这疼痛如此清晰,仿佛鲜血滴人牛奶的淡白中那么鲜明。

我回过头去,看到满塘的荷叶在微光里沉默。

这样的情境下,让我想起初到北大的情形了。应该是97年冬天,也是这样一个微明的夜晚,也是孤独的身形如老树的枯影在湖边游荡,也是湖山如有待般的脉脉地默默,只是峭风梳着寒骨,在瘦水枯木上游戏般地回旋,让人心头禁不住地冷然森然,仿佛万木红衰翠减,摇落为大千的永寂。徘徊了半夜,忽然听到湖心岛传来胡琴声与歌唱声,是熟悉的《游园惊梦》: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从湖这端望过去,湖心岛的灯光是那么温煦如春目的初阳。而这古旧的故国之音,如同一只体外的心脏,在寂静里沉郁而坚韧地跳动。我记得我是如何给豁然击中的——仿佛只有这里,才是我亟亟寻觅许久的生长之地;这里,才有绵密的隔代相思就近在眼前,鲜活如粼粼波光——我记得是怎样弥漫着瘫软在这勾魂的雅乐里的。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三年后,当可以在这个园子里长久地踟蹰、漫游,我明白了那晚惊心动魄的相遇,也不过就是京昆社一次极为平常的排练。而在我,则是将昆曲视为一个象征,象征着传统花果飘零的悲情以及劫后犹存的淡淡的欢欣。后来我观赏过楼宇烈先生的昆曲爱好者的雅集,丝竹箫鼓的绵绵拉长着肉声的不离不弃,水乳交融。在楼先生的回忆文章里,我仿佛看到俞平伯先生在檀板微拍、牙鼓轻敲中迎着夕阳,做了个苍凉的手势,唱:“最可惜一片江山——”

这样的场景,总是让人忍不住眼泪满眶。

后来,俞先生的声音从湖心岛消失了。据说,晚年中风的俞先生,失去了语言能力,只能在纸上狂躁地写些语言的碎片。在他有数的几篇晚作中,回忆是最常见的时态,就如他常用的词“旧时月色”。

这个园子是有灵气的——盘桓久了,就能从错结纠缠的鬼气、戾气与秽气中辨别出它来,虽然柔弱如同老子无意志的“道”——“用之不勤,绵延若存”,但它如满天星光散布于许多柔弱心灵,以微光互相映衬着彼此的存在并联为一体。在这里,总有人自觉地承担起将传统之慧命庚续绵延的重任,支撑这种任重道远的文化自觉的,是卓绝的弘毅精神:“凡一种文化值衰弱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在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这种决绝,就不是后期魏晋玄学家自欺欺人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玄识远者,则出处同归”,也不是如谢灵运“心迹双寂寞”偏向退隐的纯粹与绝对,它要求的纯粹与绝对,是文化精神的当下落实,文化秩序与伦理秩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构,也就是说,传统不是故纸堆中发黄的忆旧,它必须活在现实中,“活泼泼的”。与王先生的悲观相比,北大的先生梁漱溟更令人感佩——“三军可以夺帅,士不可以夺志”,殉道,是在横逆前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殉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我听到了你的声音,我来了,我看到了,我投入了。而今夜,在离别的前夜,在与你默然相对的l临界点上,才发觉自己的浅薄与虚无——我平白浪费了多少光阴呀:如果可能,我愿意在古籍室那一排排漫长无边际的《四库全书》前不再惊慌、不再怔忡、不再无望,而踏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下去,积土成山,汇小流成江海。你总是这样的——你总让人热血沸腾,眼高于天,视平庸为最大的恶;但是,却往往“高明有余,沉潜不足”——很惭愧,我也一样陷入了这样的轮回,忽视了你最沉潜平实的一面。

但是,在输入了你的血液之后,在今后独自漂泊的岁月里,即使是在堕落中,我也会警醒,会自新,会“明明德”以求“止于至善”——见过湖海的眼睛,又岂能再安于江河?

几年后的这样一个夜晚,当我归来,我会悄悄地问: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而现在,我只能低声说:“晚安,北大——”

感谢导师叶朗先生,先生在学业上一直对我悉心指导、鼓励有加——我记得先生对我每一篇不成熟论文的详细批注与讲评,以及每次对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高屋建瓴的点拨。最受教的是此次论文的写作,从选题到立意谋篇,甚至是一个标点的错误,先生都详细指出——看到先生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冷汗滚滚而出,羞愧欲死,感动欲死。最令我钦敬的是先生光风霁月的气象——不论在为学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先生都棱角分明,有着坚定的原则。对原则的不苟且,使得先生从低俗中超拔鹤立——说实话,三年中,对先生一直不敢仰视,甚至走近先生都感到一种肃穆的压抑。先生不喜场面语,说话从不作违心之论,对于我们的缺点或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总是毫不保留地严肃批评;而对我们的优点,先生也从来都是实事求是,从不虚与委蛇。方正直率,先生磊落得重而威,总是让我们恭且敬。几周前的一件事,更是令我刻骨铭心:当时某张表格需要先生签字,先生看到我在诺大的空白处应付般草草写了几行字,立即勃然作色,不顾开会在即,严厉批评我做事不认真,随意敷衍,这种态度不要说在做学问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酿成大错——先生,当时我真恨不得钻人地底去!先生,想到今后不再有这种痛快淋漓的呵斥,真觉得万分失落!惭愧得很,今天,我还是远不够“认真”,远没有使论文达到先生所要求的层次。先生,请你在今后继续对我施以棒喝。

感谢副导朱良志先生。先生在我的论文写作上真是呕心沥血,每一个危险的立论,每一个不规范的表达,都要和我细细商讨,直到最终解决。惶恐的是,由于我的疏懒,论文远未达到先生的期望水准——即使在答辩之后,先生也要求再对论文作精益求精的打磨,我不敢再怠慢。三年中,和先生接触最多,上先生的课最多,先生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尤其在画论与禅宗方面),先生对待教学的态度,尤其感染我。先生,你那肝胆相见的坦荡与解衣磅礴的豪放,让即将为人师的我找到了一个榜样。你留给我的,不仅是厚厚几大叠你亲自打印的资料,更有凝聚其间的你的风标。

感谢彭锋老师。进入北大前,便一直沐于彭老师的鼓励与关怀下;而入校后每次敞开的交谈,我都铭记在心。在这样的交谈中,我逐步确定了论文的方向,彭老师更是对论文的框架结构都提出了细致的建议。如今,彭老师远在韩国,无法当面表达谢忱于万一,惟默祝一切如意。

感谢王锦民老师。王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极好的建议,并将自己对宗先生的研究心得与我分享——真是遗憾,三年中竟然没有选修王老师的课!在和王老师有数的几次交谈中,王老师把学术研究领域扩大到整个文化史与学术史的方法,对我有非常大的启示。今后,希望还能继续向王老师请教。

感谢师弟师妹们对我的帮助。尤其要感谢许海,不仅在资料上提供了支持,而且还就论文的一些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

感谢帮助过我的人们。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与兄嫂——他们的支持,让我度过了20多年无忧的读书生涯。一想到他们,总让我热泪满眶。

2003年7月29日记于燕园

论文完成后,断断续续一直在修改,但由于各种不由己的原因,自身的学术修养几年间都无甚长进,因此也就不可能使论文有个脱胎换骨的突变;现在有机会出版,能使它得到更多读者的批评,高兴之余也更感惶恐,因为它实在是太过于稚拙了。尽管如此,还是斗胆将它置于阳光之下,脆弱的嫩芽,总要在阳光下才能成长。

借此机会向聂振斌先生、张法先生、肖鹰先生、王旭晓女士等答辩委员会成员表达衷心的谢忱,感谢他们严肃的批评和热情的鼓励;感谢厦大中文系的杨春时老师、俞兆平老师、周宁老师、王玫老师以及同事李晓林女士的指正与帮助;感谢上海三联的陈宁宁先生和刘宏伟先生对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少年时初接触到《艺境》,未曾想到要以宗先生为题作一篇博士论文,那时候,总是为这样的段落——“……黄昏的微步,星夜的默座,大庭广众中的孤寂,常时仿佛听见耳边有一些无名的音调,把捉不住而呼之欲出,往往是在床上熄了灯,大都会千万人声归于休息的时候,一颗战栗不寐的心兴奋着,机警中感觉到窗外横躺着的大地在喘息,在一种停匀的节奏中喘息,仿佛一座平波微动的大海,一轮冷月俯临这动极而静的世界,不禁有许多遥远的思想来袭我的心。似惆怅,又似喜悦,似觉悟,又似恍惚。无限凄凉之感里,夹着无限热爱之感。似乎这微渺的心和那遥远的自然,和那茫茫的广大的人类,打通了一道地下的神秘暗道,在绝对的静寂里获得自然人生最亲密的接触”——而心醉神驰,低徊不已,心中涌起无尽对宗先生的绵密的“隔代的相思”。今天,倒更为怀念昔日那种最单纯直接的感动了,许是心被岁月浸染得驳杂了吧。

谨录《流云小诗》中的“夜”来纪念宗先生逝世20周年:“一时间/我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一会儿/又觉着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灿着。”我想,无数宗先生的读者,都会因感兴而“澄怀味象”,而作这般宇宙间的“逍遥游”的。

2005年8月26日又记于厦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心灵艺境(论宗白华生命美学之体系)/鼓浪学术书系/三联文博论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2679
开本 32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3-05
丛书名 鼓浪学术书系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