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海经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山海经》是一部数千年来无人能破译的天书,历朝历代都当作怪力乱神之说,更被曲解成巫术、神话之大全,更有甚者认为它是后人杜撰的伪作。然而其朴素、真实的一面,却被人们彻底地遗忘。本书作者独辟蹊经,从生物学、地理学、民俗文化及历史考据等方位对《山海经》进行综合审视,其科学、犀利的论断堪称一种新的、但却是符合历史逻辑的解读。《山海经》中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的不可思议,但它是那么的真实,仿佛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内容推荐

  本书从生物学、地理学、民俗文化及历史考据等方位对《山海经》进行综合审视,其科学、犀利的论断堪称一种新的、但却是符合历史逻辑的解读。最精彩的是,作者基于“读图”或“读连环画”的原理,把《山海经》中支离破碎的图片连缀成完整的故事,并以其严谨研究和私家侦探般的缜密推理,将其中隐藏的智慧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澄清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误解和迷信。

目录

《山海经》概论

一 鸟兽荒诞吗?

二 山水荒诞吗?

三 故事荒诞吗?

四 概念荒诞吗?

第一章 《五藏山经》概论

一 怪异的鸟兽

二 残破的地图

三 《山经》社会状况分析

第二章 动物卷杂论

一 六足四翼的怪物

二 宠物的由来

三 毒鱼的风俗

四 长毛犀牛的传说

五 鸟、怪鸟与神鸟的区别

六 龙的传说

七 辞条补遗

八 《山经》动物卷综述

第三章 地理卷杂论

一 《南山经》

二 《北山径》

三 《西山经》

四 《东山经》

五 劫后余生的世界

六 大陆漂移说与地球膨胀论

七 地理卷综述

第四章 政教卷杂论

一 祭祀的原始含义

二 关于铁的诘难

第五章 《五藏山经》真伪之辨

一 关于色彩的思考

二 关于命名的思考

三 关于山名的思考

第六章 《海荒经》神话体系综论

一 死亡素描

二 最古老的连环画

三 传说的多重演变

四 最简单的神话

五 浴日传说

第七章 对《海荒经》的责问

一 《竹书纪年》对《山海经》的责问

二 钟磬对《山海经》的责问

附:山海经文白对照

卷 一·南山经

卷 二·西山经

卷 三·北山经

卷 四·中山经

卷 五·中山经

卷 六·海外南经

卷 七·海外西经

卷 八·海外北经

卷 九·海外东经

卷 十·海内南经

卷十一·海内西经

卷十二·海内北经

卷十三·海内东经

卷十四·大荒东经

卷十五·大荒南经

卷十六·大荒西径

卷十七·大荒北经

卷十八·海内径

后 记

试读章节

      四 长毛犀牛的传说

在《南山首经》中,距离西海1350里的地方有一座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鱼去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日鲑,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这是冬眠,绝对不是夏眠。冬眠是一个常识,也就是气温必须很冷,在广州你是不会找到冬眠的鱼的,除非广州也是冰天雪地!在黑龙江中下游有一种叫“鲈塘鳢”的淡水鱼能在冰洞中冬眠。

《南次二经》也有这样的现象,在距离柜山向东。790里的地方有座尧光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日猾裹,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这也是冬眠!也就是说《南次二经》也在寒冷的地带。

《南次三经》我没有找到冬眠的现象,但似乎我没必要去找,因为《南次三经》离渤海非常近。

《南次三经》中,距离天下虞山(东向)1000里有丹穴山,“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又东五百里,日发爽之山,凡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由此往东2300里有鸡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天下虞山往东500里是祷过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这句话很普通,却实在令人惊愕!先来说象!

现在的象分亚洲象、非洲象两个种。亚洲象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区;而非洲象则在非洲东部和中南部的稀树草原地区。那么我们就会有疑问,渤海北面有“象”?对于北方人来说,在动物园里见到大象很平常,但是人们也知道,这种象独自过不了冬,比如长春的动物园就得搭设暖棚、地炕,还得放上暖气片。

那么有人也许会问,这个渤海是不是不是今天的渤海啊?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但是我却知道大象曾经遍布整个北半球,比如长江以南的剑齿象、甘肃合水的黄河古象、陕西榆社的桑氏剑齿象,还有一种就是猛犸象。

但这些都早已经灭绝了,在几万年前几十万年前都已经灭绝了。在哈尔滨、大庆、长春都挖掘出过猛犸象的化石,它们存活于两万年前!但是《五藏山经》怎么会记载在北方早已经灭绝的大象呢?

接着来看犀牛,1973年,在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首次发掘了距今约6000多年的犀牛遗骸。犀牛在《吴越春秋》、《竹书纪年》中都有记载,如“夷王六年,王猎于社林,获犀牛一以归。(《御览》八百九十引《纪年》:‘夷王猎于桂林,得一犀牛。’)”但长期没有找到犀牛的遗骸,所以学术界曾有过一个观点,犀牛在一方年前的中国就已经灭绝了!虽然找到犀牛遗骸是件令人兴奋的事,证明了中国有过犀牛,古人没撒谎。但是我一点也不高兴,因为那是在浙江!而不是在东北,不是在渤海北面!

其实犀牛和大象一样,现存的都是热带物种,曾经的犀牛和长毛象一样,都在北方生活过,俄罗斯有过一种长毛犀牛,不过它们生活在五十万~十万年前。

《与兽同行》是BBC的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远古动物的变迁,似乎跟《山海经》根本拉不上关系。不过第六集《长毛象之旅》讲述的情景,我觉得简直就是《山经》的电影版。我不知道这部影片的科学顾问们有没有读过《山经》,但是我相信《山经》的作者必然看过《与兽同行》的真实版。

 P37-38

序言

《山海经》自古以来都被称为神话之书,被认为是荒诞不经之作,司马迁曾说“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明胡应麟则说“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他们不经意之间就把《山海经》摆在了高高的神坛上。很多人了解《山海经》是通过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讲的是绘图的人面兽、九头蛇、三足鸟。由于这些名人的误导,结果以讹传讹,《山海经》几千年来就完全被当作神话了。

其实《山海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五藏山经》,这是以东、南、西、北、中五大山系为主体的地理著作,这部分只是鸟兽怪异,山川道里很难考证;另一部分是《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这部分是图文参照的历史著作,但是图像部分已经失传,其中神话传说又比较多,所以被人误以为荒诞。

那么《山海经》到底哪些地方荒诞呢?

后记

《山海经》是一部驳杂的著作,探究它自然也就要方方面面都照顾到。通过前文杂乱的透析,我们大致有了一些可关联的证据。比如生物方面,那些昆虫、犀牛以及那些可理解、可阐释的怪兽,大大增强了《五藏山经》的可信度。再通过祭祀的方式,语言的习惯,动物、山脉命名的规则,这些也可以有力地反驳《五藏山经》是伪作的嫌疑。在地理方面,河流西向、山有水无草木又向我们展示了那是一个诡异非常的年代。那么《五藏山经》到底记载的是什么年代?是哪儿的地理?

我们可以初步假设,《五藏山经》记载的是第四纪冰河时代末期,当时存在着大规模的新物种,如披毛犀象和各种无法解释的怪兽。在温暖间冰期来临的时候,地质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造山运动或火山爆发频繁,动植物大量灭绝,这就造成了《五藏山经》中大量记载“山有水无草木”的怪现象。这种假设完全符合杨槐“地球膨胀论”的四曲线图,战国秦汉的人想伪造出这样完全符合科学理论的现象,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五藏山经》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疑问,如河流西向、美洲独有的动物犰狳、大量记述的黑色人种,这是臆想根本做不到的事,必有所见所闻之后才能记载。如果说《五藏山经》记载的仅仅是中原地带,那么上述的问题根本无法解释,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世界圈”,《五藏山经》记载的是他们所能远涉的每一个地区。

从方言上面考证应该是个不错的方向,不过我这方面没有基础,只能简略地敷衍几句。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方言,如孽颓摇羝、壑明俊疾、丰沮玉门、鏖鏊钜、不廷胡余,这只能是译音,就像我们熟知的阿斯匹林一样。

游修龄在《农史研究和历史语言及外来词》中举过一个相当有趣的例子,摘引如下:

《海内经》提到的:“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对膏的解释,晋郭璞云:“言味好皆滑如膏。”并引外传日:“膏粱之子,叔豆粢粟也。”把膏字按汉字的实义解(味好如膏),说明郭璞及以后历代的《山海经》注释家都已不知道膏是南方方言的名词带词头这一现象。如果膏做汉字的味好解,为什么在众多的古书中以及农书中形容味好的作物时不见使用膏菽、膏稻、膏粟等的称呼,而独见于《山海经》?也不见类似的用法,如膏麦、膏麻呢,现今壮侗语言中,动植物名词带词头仍是普遍现象,如草[ko’tum6]、乌桕[ko’kou4]、樟[kO,gu:n]等,词头为[ko],[7]因此,膏当是词头ko的译音,稻、菽、黍、稷,有实义可译,故将其意译为汉语的稻、菽、黍、稷,加上词头,便成为半音半义的外来词,其方式同现代的“剑桥”(cambridge)、“冰琪淋”(ice cream)之类的译法相似。

游先生的这种推理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确凿地证明了《五藏山经》中记载了多民族多语言的现象,再如《北山经》中有一座山叫敦薨,有的学者就认为这是“敦煌”的另一个译名,东汉应劭解释“敦煌”说:“敦,大也。煌,盛也。”这种解释就很牵强附会,其实这和强解“印度”、“身毒”差不多。

《五藏山经》的文字最可信,却也最难论定,因为它内容的详实确凿,已经精确到了令人不可思的地步。第四纪冰河末期的人有如此的跋涉能力,有如此的语言文字能力,实在令人无法想象。

至于《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则是图画阐释的三个不同版本,蒙文通、袁珂等人都认为《大荒经》成书最早,《海内经》成书最晚,他们的观点略有差异。不过我的观点和他们正好相反,我认为《海内经》最早,《大荒经》最晚。

这三类文字,《大荒经》叙述最为详尽,也最为丰满,其中记述了很多《海内经》、《海外经》遗漏的图画信息,这在前文已经略有论述。同样的图画,三代学官在阐释的过程中有分歧是正常的,第一代学官的阐释应该是最简单的,《海内经》恰好如此,简略而单调,而《大荒经》对《海内经》、《海外经》的修正是绝对必要的,例如《海外经》称奢比之尸为神或奢比尸国,而大荒经则把它们修正为“奢比之尸”,《大荒经》记述的内容基本上涵盖《海内经》、《海外经》的所有文字,当然有些是对图画的理解不同,如把帝杀刑天解释成成汤斩夏耕,把钟山烛阴解释成钟山女魃。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大荒经》参照了《海内经》、《海外经》,成书最晚。

至于《海荒经》研究的是几幅图,这很难说,可能只有一幅图,也可能有四幅图,当然也有可能是五幅图。我个人倾向四幅图之说,例如《海内北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叙述的是同一幅图,内容逻辑基本上一致,而《海内北经》最简,《大荒北经》最详,这可以看出学官们研究这幅图的历史演变,由简到繁,由略到详。

但有一点这些学官们是完全错误的,这四幅图内容多是连贯的,而这些学官把讲述同一个故事的图画,割裂成不同的画卷,他们以为一幅图就是一幅图,其实这些图的内容关联性非常大。我初步猜测,这些图可能是铸在鼎上,因为鼎有四面(底面有没有不知道),这就诱导学官们误认为这是四幅天下地理图。

关于图画的始成年代,似乎可与《五藏山经》同时,其实世界的岩画史异常漫长,中国的岩画也至少可推至三万至两万年前,有冰川擦痕为证(宁夏大麦地岩画)。当然《五藏山经》的文字和《海荒经》的图画,都是异常艰繁而逻辑严密的,年代自然要后延许多。

至此,我关于《山海经》探索就告一段落了,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仍在眼前,谨在结语之时,期翼后来者能有所建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海经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长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28262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63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28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