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蝶舞红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个一生蹁跹不断的女人,演了四十年的电影,一直倔强地和命运抗争;她演过侠女、母亲、教师、娼妓、大小姐、女工……每个角色都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审美观;她有过常人难以企及的辉煌: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电影皇后,她开创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先河,她将中国电影从黑白时代带进了彩色世界……如果要选一个影星来代表旧中国的电影,那个人一定是胡蝶。她美丽的样子漂洋过海,和梅兰芳等人一起作为文化使者把旧中国形象传递给世界……

内容推荐

关于三十年代的女星,最让后人熟悉的要算阮玲玉了,可关于胡蝶我们知之甚少,传奇的故事也因此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她太低调了,低调得让人几乎要忘记了谣言,也几乎要忘记了事实。可是,关于胡蝶,总是有零星的片段飘过眼前,试图告诉人们胡蝶是怎样的。这个一生蹁跹不断的女人,演了四十年的电影,一直倔强地和命运抗争。胡蝶美丽的容貌,动人的姿态颠倒众生,而她遭受屈辱后显现出的坚韧和淡然却是最让人感动的。她有过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幸,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目录

出场序

旧上海的红颜影事

梦想崭露头角

初遇林雪怀

与郑正秋结缘

与张学良的怨案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雪蝶官司

备受争议的“红姑”

胡蝶与阮玲玉

杜月笙为胡蝶证婚

当选电影皇后

莫斯科的“文化节”

胡蝶的婚礼

附:演出影片年表

平静的晚年

与戴笠纠缠不清的日子

另一种抗日

试读章节

提篮桥附近的东大名路辅庆里在如今繁华的大上海是个不起眼的旧居民区,一幢幢相连的石库门楼房被岁月摧残得破旧不堪,冗乏又平凡的生活每日都在这里上演,并无特殊之处,甚或比别处更显贫穷破落。石板上偶尔冒出几棵坚强的小草,窗户上的雕刻还在,有妇女三三两两地走过,胡蝶这个名字和她们太遥远了。

不过当年,它也曾“阔气”过。就像胡蝶在回忆录里叙述的:“我1908年出生在上海提蓝桥怡和码头附近的一个什么‘坊’,名字记不起了,现在也无处查问。一个‘坊’可以有十来二十幢相连的房子,每幢房子阔气的住上一家,也可以住上好多家。一个坊其实也是个小小的世界,各自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被胡蝶遗忘了姓名的地方就是这里了,它的繁华像旧上海所有的呼吸一样烟消云散。

那一年光绪和慈禧相继驾崩,3岁的溥仪坐上了太和殿。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封建王朝寿终正寝。接着,各路军阀在中国政坛上粉墨登场,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之中。这一年也是中国第一个电影院诞生的一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深悉上海人的时髦习性,他抓住时机搭建了第一个铁皮电影院,没想到竟然天天爆满。一个关于中国、关于上海的电影黄金时代蓄意待发。胡蝶不偏不倚地就出生在这个时候。

辅庆里的那个小女婴本不叫胡蝶,父母管她叫“宝鹃”,在汉语里都是很吉利又普通的字。他们只希望在动荡的年代,这个小姑娘能尽量过上安逸的生活。胡蝶的家境算是很不错的了,父亲胡少贡原籍山东鹤山,出身普通人家。胡少贡的姐姐嫁得好,夫君的哥哥就是后来做了北洋政府总理的唐绍仪。在姐夫的推荐下,胡少贡做上了京奉铁路的总稽查, 日子过得颇为滋润。胡蝶的母亲出生在大家庭,虽然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却也颇有大家闺秀的气质。这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由于小宝鹃的出生更加快乐了,只是由于胡少贡常年奔波在京奉铁路线上,常常要举家迁移。年幼的宝鹃不似母亲那样疲于奔波,反而乐于模仿各个地方的方言和商贾小贩的叫卖声,经常骗得母亲信以为真。

P21-22

序言

旧上海的红颜影事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个梦幻的地方,脂粉香,服帖的小卷发髻,灰色的高跟鞋和旗袍下隐约的腿……张爱玲的小说让后人如痴如醉,发黄的旧电影画报上尽是逼人的东方美,“海派”文化总是被人有些骄傲地谈起,“弄堂文化”里的海派京剧、江南小曲、广告戏报、通俗小说……每个人都渴望能在越来越少的里弄里寻找到旧上海的依稀痕迹——可,现在还有谁能把一件旗袍穿出古典的味道呢?百乐门重开了,三一教堂打算要再次修整,“上海”这两个字在汉语中有着温柔、飘渺的发音,而上海这座城市也目睹了光怪陆离、错综复杂的电影历程。早年那一个个电影公司,一个个老电影院,一个个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都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历史了。而正是上海这个城市经历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关于电影的狂潮。

谁都想来看看这段故事,马可波罗书中的东方女人究竟多么传奇,十里洋场究竟有多么浪漫和迷离,它们在上海演绎着怎样的历史啊。旧上海是摩登的,但摩登不仅在于旗袍,在于社交,在于流利的英语,更在于它总能跟上世界的节奏。1896年,就在巴黎人第一次看电影之后的7个月,上海滩黑眼睛的中国人也开始看被称为“西洋影戏”的东西。不久,一个西班牙人在上海的虹口搭了一个能容纳250人的铁皮屋子,并命名为“维多利亚影戏院”,中国第一批影迷正式诞生。从此以后,上海开始了半个世纪对电影痴迷的狂潮。大大小小的电影院在上海平地拔起,电影成了最摩登的事。

海宁路和乍浦路的交汇处,就是虹口大戏院旧址。西班牙人建造的最老的戏院,已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现代化的爱思大厦。这个十字路口曾是上海电影的黄金地带,四家影院鼎足而立。现在只有国际电影院还存留着,不过一番翻新之后早就变样了。当年号称“远东第一电影院”的大光明电影院在张爱玲的小说《多少恨》里是这样的,“大光明门口还有三眼巨大的喷泉,铺着丝绸的台阶,衣着华美的俄罗斯女郎作为招待。”现在却因年久失修,在杂乱的商铺中显出一副衰败破旧的样子来。

二三十年代,大光明电影院的门票在6角到2元5角,对于一般市民来说,一个月的饭钱也不过6元到8元。即便这样,大光明的门口依然聚满了时髦的先生、小姐们。岁月冲刷了一切,惟有当年的明星依旧在纸张上微笑。无论是在广州的上下九还是北京后海的烟袋斜街,印着胡蝶梨涡浅笑矜贵笑容的发黄画报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买到。她的笑容里蕴涵了一种神秘的召唤力。她意味着东方美,意味一个怀旧的符号。

也许没有必要知道什么胡蝶的事,也没有必要看她的电影,就让她这样神秘地召唤你好了。仿佛三四十年代所有的女星,你知道她们有多么迷人就够了,而那些时代里无可避免的伤痛就让它渐渐消逝吧。

关于三十年代的女星,最让后人熟悉的要算阮玲玉了,她传奇的一生,她的早逝,她的“人言可畏”都像一抹鲜血一样让人惊心动魄。可关于胡蝶我们知之甚少,传奇的故事也因此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她太低调了,低调得让人几乎要忘记了谣言,也几乎要忘记了事实。可是,关于胡蝶,总是有零星的片段飘过眼前,试图告诉人们胡蝶是怎样的。

这个一生蹁跹不断的女人,演了四十年的电影,一直倔强地和命运抗争。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有胡蝶和阮玲玉,有白薇和萧红,独特的城市文化孕育了一群无可替代的优秀女性。那时,女性解放的思想刚刚萌芽,而胡蝶在电影里的角色一直在呼唤着女性内心解放的渴望,她演过侠女、母亲、教师、演员、娼妓、舞女、大小姐、女工……每个角色都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审美观。她有过常人难以企及的辉煌: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电影皇后,她开创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先河,她将中国电影从黑白时代带进了彩色世界……如果要选一个影星来代表旧中国的电影,那个人一定是胡蝶。她美丽的样子漂洋过海,和梅兰芳等人一起作为文化使者把旧中国形象传递给世界……

胡蝶美丽的容貌,动人的姿态颠倒众生,而她遭受屈辱后显现出的坚韧和淡然却是最让人感动的。她有过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幸,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胡蝶美丽的翅膀也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折断过,她捍卫多年的女性权利在飞扬跋扈的军统面前不堪一击,只是她的沉静低调渐渐让人淡忘了这些屈辱。她也创造了一个奇迹,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红星,她竞能在流言蜚语里游刃有余,片叶不沾身。无论遭遇了什么,她总能从容淡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一系列荒诞的人生戏剧之后,她一个人孀居国外,只为度过平淡、与世无争的余生。她总是讲“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短暂的,再绚烂再凌厉都不过是个瞬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蝶舞红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杉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89746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5: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