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骚的唐白河/九头鸟长篇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九头鸟长篇小说系列之一,本书是王建琳历时三年、潜心创作出来的一部描写农村生存与发展前途的力作。小说以较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力,再现了二十世纪末唐白河流域农村改革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乡村、城镇转轨变型的画卷。

内容推荐

中国中部襄江市郊唐白河畔耸立着一座小镇一祁星镇。这座位于江汉平原的小镇历经80年代后的改革风暴洗礼,留下了一次次失败的轨迹。小说以此为背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90年代初新上任的镇党委书记、镇长丁一峰——一个在部队历炼过的前随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临难受命,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和农民迎难而上,奋力开拓,突破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农民利益矛盾的重围,坚定不移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的传奇故事,以及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与宋槐营村女党支部书记铁金凤刻骨铭心的恋爱史。小说以泼辣的语言塑造人物性格形象,以朴实生动的笔调描写江汉平原的浓郁风情,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记述生活,还现实生活于原版,给读者展现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农村生活画面。

该小说直面改革,描写矛盾冲突真切大胆,思想深邃,文风质朴,故事一波三折,可谓现代题材小说的一大突破,令广大读者不可不看。

目录

第一章·于无声处

第二章·大潮之下

第三章·机场盛宴

第四章·凤去来兮

第五章·虎啸平川

第六章·乱云飞渡

第七章·出其不意

第八章·热血豪情

第九章·故乡云雀

第十章·开发蓝图

第十一章·支书难产

第十二章·两个会议

第十三章·抢劫事件

第十四章·岗上春秋

第十五章·桥上风云

第十六章·谈判桌上

第十七章·勇斗村霸

第十八章·战略突转

第十九章·平原突围

第二十章·高天厚土

第二十一章·儿女风云

第二十二章-深海蛟龙

第二十三章·情深意长

第二十四章·市场洼地

第二十五章·寒燕归来

第二十六章·峰回路转

尾声·春华秋实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1990年的春天,本是个暖春。正月刚过,忽然,寒潮夹着白毛风在汉水流域的上空猛刮,一场激情奔涌的大雪,蝴蝶劲舞般地下了一夜。唐白河的水面上结满了晶莹的薄冰,河水像一条冻僵的玻璃蛇,蜷曲在陡峭的堤岸下不见了踪影。

这天,晨曦初露,风停雪住。太阳被喷薄天际的霞光弹一炮打出地平线,刺目地照射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

喜人的大雪,把唐白河龙凤桥头宋槐营村的红瓦房、黑屋顶打扮得银装素裹。喜人的大雪,把刚刚复苏的庄稼、返青的田埂、长满香蒿的河坡,坑坑洼洼的道路填平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羊绒被。

宋槐营村的支书宋明楼,雅号宋葫芦,一出村口就吃惊地发现,槐树上还挂着水晶似的冰凌,柳树的丝绦上已绽开了绿叶。他用手遮住耀眼的阳光,闻闻雪的香气,面带笑容地断定:天一放晴,气温就要回升,那时,春耕生产的大幕就要拉开了。

妇女们各自在门前扫雪,打开出门的通道。赶早集的人们,在村口的雪地上留下各种大小不一的脚印。起田沟的男子们已扛着铁锹进入了阵地。几个漂亮的姑娘与宋支书擦肩而过,含羞草似的跟她们的葫芦叔打着招呼。

地面上的雪还很冰冷,而乳白色的雾气却像轻纱一样从唐白河的水面上冉冉地飘过来了。一群大雁从河岸上空嘎嘎飞过,飞过银色的水面,像弹响了唐白河钢丝般的琴弦。

日月交替在唐白河上变幻着季节,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村支书宋明楼的深筒靴子踩在酥软的雪地上沙沙作响,他几乎是一路小跑来到村委会的小红楼,急慌着开了自己办公室的门,急慌着打开保险柜的门,找出了一摞文本似的合同书。

身材矮小、脑袋溜圆、办事诡秘的宋明楼站在村委会门口,翻看着手中的合同文本,一脸愧色,一想起1988年那个刺激人的秋季,便心潮难平。那年秋天,镇上冒失胆大的祁光亚书记、镇长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创建板块似的产品经济,突然想到,汉水边的隆中是诸葛亮的故乡,祁星镇对岸的河套是诸葛氏后代种植“孔明芥菜”的地方。祁星镇拥有天下第一能人诸葛亮先生的发明专利,为何不打出这先人的品牌,让“孔明芥菜”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的倡议很快在镇党委会上达成了共识,很快,镇上就召开了种植芥菜的动员大会,很快,镇上组织了一个种植芥菜的“大生产运动”,镇上一刀切给宋槐营村一千亩,宋葫芦虽说保守也上报了八百亩,一茬收了138万斤。结果,大头菜堆在酱品厂卖不出去,镇上只跟各村兑现了一半现金,其余全是白条。如果这事再拖下去,将危及百姓的春耕生产!这是他宋明楼第三次披挂上阵时办的最失策的事。

个子矮小、背有点驼、两眼闪着猫光的宋槐营村党支书宋葫芦,啥样的坎坷没见过呢?就他当大队支书而言,八十年代,宋槐营遇上三次大事变,他是三起两落摔跟头的人。为大包干,梁书记撤过他的村支书职务,为襄江市的飞机场迫降在村子北头。他跟龙王集的人一起造反,乔书记撤过他的职。这一回大头菜钱拿不回来,村里的百姓要告他,这一坎难过。最近,镇上的马文成副书记和何光祖副镇长见了他就像见了“上访的瘟神”;现在,他见了那二位跟他交情很深的领导像见了“黑脸的凶神”。绞尽脑汁,他只好派村里的一个女强人—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铁金凤去镇上讨这笔资金。金凤站长在襄江城一家广告公司有业务,在襄江职大还兼有课程,村里村外都是大忙人,可这事非她出马不行。精明的宋支书知道,要讨回这笔钱还非得派他的得力助手铁金凤出马不可。她是何光祖副镇长的高中同学,又是分管农村经济这一块的马书记手下的一员爱将,话总是好说些。

站在村委会门前的宋葫芦看见,一个身着火焰般红呢子薄风衣的高挑个子中年妇女,在远处的河岸上闪烁着向他走来,很快她就从雾凇冰挂般的槐树林里钻了过来,清脆地喊道:“葫芦叔,合同找到了吧?”  宋明楼迎上前:“找到了。金凤,你说葫芦叔这败笔可真败到家了。马书记、何副镇长,见了我就像见了‘鬼不缠’,我见到他们像‘鬼推磨’。这回可就看你的了。”叫金凤的妇女接过合同,偏着头,姿势优雅地认真看着手上的合同书。

这位叫金凤的女同志生有一张春光明媚、桃花绽放的笑脸,宽展光洁的额头,白皙细腻的皮肤。渗入双鬓的眉毛透出女性特有的秀丽和善良,一对碧潭映星般的眼睛纯正而又勇敢。高翘的鼻尖上还带着疾步跑来时渗出的细密汗珠。她的上牙咬着红红的下唇,使圆润俏丽的下巴显得有点歪。看得出来,这个三十七八岁的女性抓住了青春的尾巴,还保存着一股蓬勃的率真气息。P1-2

后记

《风骚的唐白河》从2000年的春天初创,到2004年6月投入修改,历时3年时间,今天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首先我要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在长篇小说春满楼台、水漫金山的出版态势中,在各种题材光鲜夺目的时候,以惊人的胆识和魄力把我这本近距离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作为重要选项,从思想上和艺术上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使我从恐惧市场、疑虑时尚、顾忌出路的各种担心中解放出来,潜心打磨,认真修改,在经历了不知春夏与秋冬的许多个不眠之夜后,小说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

20世纪末的最后二十年,我亲历了农村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曲折过程,亲身感受到农村事业的艰难坎坷,始终站在改革的第一线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关注农村发展的前景和农民的出路,感受人民群众深切的呼吸。20世纪末的最后二十年,应该说是人们思想最活跃、政治观念与经济生活嬗变最快捷、文学创作素材最丰富的时期。特别是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和广大农村,最是改革的动感地带。农村实现大包干后,城市改革的步伐加快,工业化革命的巨大冲击波席卷了乡镇与村庄。大开发的飓风掠过农民生存与发展的土地,身处变局中的农村、农业、农民在一轮轮改革中,成为付出惨重代价、献出切身利益的牺牲群体。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自然灾害给脆弱的农村经济带来的种种不可预见的困难,使农村的发展变成了沉重的话题。每当我看见睡在稻草上的上访群众,看着到各级部门讨说法的农民队伍,我的眼睛总是噙满了泪水。在突变与渐变的改革中,我无时不在感受着农村蜕变的切肤之痛。因为这疼痛,使我总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群众的心声鼓与呼,为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流血流泪的付出鼓与呼。哪怕我的声音微不足道,我做了,我就对得起培养了我、造就了我的高天厚土。当悲天悯人的情怀使我不能背过脸去的时候,当我的眼睛总是有流不干泪水的时候,小说就在泪水中流了出来。

当“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又成为新鲜话题,当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成了形而下的笑柄时,如何分析小说要表达的立意,确立小说创作的指导思想,选准小说要表现的切入口,对一个严肃的作者来说,是应该顾盼和必须思考的创作前瞻。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我选择了改革与发展的大走势,写了代价与失误的飞檐触角,写了我们党在农村大地的依靠力量和社会基石。我写凤凰涅檗后的农民命运,写历史轰隆隆前行的巨响,既写车轮辗过之后的那一抹鲜红,也写出了乡镇改革者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激流漩涡中冲出浪谷,带领群众突破矛盾重围寻找出路,满怀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业绩。回顾过去,20世纪末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历史长河的一瞬,尽管现实有时背离原定方向和或然路径,成为混淆我们思想的梦魇和束缚我们脚步的阻力,但历史坚硬的脚步留给我们创作的空间是史诗般的恣肆汪洋。有位哲人说得好,艺术创作的要义是发掘历史潜在可能的道路,明辨前人在特定环境和局限中无法言明的方向和轨迹,补充时间流逝后无法复原的葳蕤细节,帮助人们舒出一口积郁已久的浩然长气。

在《风骚的唐白河》创作实践中,虽说只花了三年时间,可是在文学的心路上我却整整走了三十年。我从1975年发表第一首诗歌《大山的呼唤》到198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是武汉市作协作家到襄阳县为豫剧明星李喜华改写剧本,把冒冒失失的我引上了文学之路。当年,武汉市作协原主席、《芳草》杂志社主编李蕤同志在都市文学刊物上头版头条发表了我的小说《好一只出头鸟》。从那时起,文学就成了与我生命同在的阳光、空气和水分,不管文学发展到今天面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是给人以精神力量的文学,始终引导国民前行如火光般闪亮的文学,一直在我心中熊熊燃烧。三十年来,无论是在农村一线奔波还是在机关当差,无论是官场上的得失荣辱,还是奋斗中的艰难困苦,文学伴随着我庄严地、神圣地、充满激情地走着人生的道路。我总能保持稳健的心态,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名利熬费心。在静静的夜晚,我读历史文学作品,遥望天空闪烁的星光;我读新潮文学,仿佛身处五光十色的场面;我读变革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也读远离政治却在偷袭政治的文学作品。于是在我写小说的时候就有了坚定的原则和立场:不涂鸦历史,也不歪曲、贬损人民。创作是件严肃的大事,来不得半点虚荣和骄傲,来不得半点轻浮和儿戏。这些年来,我像珍爱眼珠一样珍爱文学的人民性。在主旋律作品难得突破程式、英雄典型面目全非的今天,想写出一本正剧般的小说作品像搞尖端科学一样的难。苦心经营重大题材,想把小说写得震撼人心,让故事打动人心、传奇般刺激人心,让思考触及人心,让抒情引起人们的共鸣,真正写出农民的精魂和民族的气派实在是太难了。写作对我来说难免眼高手低,像咬着烫嘴的热山芋。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提笔时捉襟见肘,修改过程如同爬高山,累得气喘难定,像个缺氧的人,艰苦之状难于叙说。

就在我的创作处于瓶颈的时候,我有幸遇上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他们悉心地为我指点迷津。我有幸遇上湖北省作协实施长篇小说招标,在中标会上省作协的专家们意味深长的发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门窗,照亮了我创作的道路;我有幸,得到武汉大学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美兰教授的关爱和指导。她在寒冷的春天里,为我的作品写下了一页页让我为之感动的修改意见,也使我对作品的修改有了信心。我有幸,我的作品得到了襄樊市文联和作协主席团全体同仁们诚挚的帮助,这些帮助是助我锲而不舍的精神力量,使我在最困难想放弃的时候坚定了坚持到底的决心。我有幸得到了李冰老师的女儿李玫、李蕤老师的女儿宋致新亲情般的辅导。在这里,我再次感谢关爱我厚爱我的老师们,朋友们,同学们,亲人们,感谢你们为我的创作所做的一切。

于2005年国庆节夜晚

书评(媒体评论)

著名文艺评论家,湖北省作协主席、博士生导师王先霈教授说:“关心中国未来的人,应该关心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关心中国农村和农民的人,应该看看这部小说。”

著名文艺评论家,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冻美兰教授说:“这部现实感极强的农村小说,不仅使我心灵震撼,更唤起我对那片热土的敬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骚的唐白河/九头鸟长篇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建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2278
开本 16开
页数 4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7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3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8
17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