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发明的故事(中英双语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房龙是美国著名通俗历史学家,善于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的通俗历史著作,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将知识与真理普及为人所共识的常识。本书试图挖掘每个角落,探索每个地区,研究人类理性范围内每一现象的深藏意义。该书中英文对照,英文简洁优美,中文忠实原著,翻译流畅,再加上房龙亲手绘制的插图,阅读本书,将该你的阅读带来无穷的乐趣!

内容推荐

一提到发明,你可能立刻想到飞机、火车,但本书要讲的是那些最基本的发明:第一件衣服、第一根绳子、第一座桥、第一只碗等,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东西,最初却是最不容易被发明的。

普通动物也有简单的“发明”,但人类的发明与之有天壤之别。在残酷环境的逼迫下,人尽可能地运用大脑,逐渐懂得把手、脚、嘴、眼、耳等身体器官中蕴藏的力量无限扩大,如用棍棒扩大手的力量,用轮子扩展脚的功能、用飞行器将人的身体牵引到空中等,这些发明创造实际是人的身体的延伸。从找到第一件兽皮、第一个洞穴遮体避寒,到建造房屋、发明各种机械,人是如何创造这些奇迹的?

房龙妙笔讲述人类发明的秘密。

简洁优美的英文和忠实流畅的中文对泽,再配上房龙亲手绘制的插图,将给你的阅读帶来无穷乐趣。

目录

前言

第1章 人,发明者

第2章 从兽皮到摩天大楼

第3章 驯服自然的手

第4章 从脚到飞行器

第5章 形形色色的嘴

第6章 鼻子

第7章 耳朵

第8章 眼睛

试读章节

这让我想起令我长期困惑的一件事。

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侦探小说?

通常的回答是,“是那谜团吸引着他们”,或者“是看着一条模糊的线索发展成一连串铁证,所以着迷”。

据我所知,也许的确如此。但我在想,为什么没有更多人来研究地质学,因为我们这个星球的故事,就是一长串最引人入胜的谜。迄今为止只有几个有了答案,剩下的仍固守着秘密。但我们对它们要公平。我们要说,这些各种各样的谜团中,没有一个是全无线索的。

古人就知道这一点。他们迫使自己居住的岩石、平原,说出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历史的很多事情,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他们的后人——谦恭的中世纪人——尽管作战英勇,在理性王国内却是可怜的懦夫。他们不提问题,恭顺地接受了别人根据一本古书教的东西。对所住的星球感到好奇,这被认为不啻于亵渎上帝。

今天,中世纪已被归入了历史古玩博物馆。再过上一两万年,我们劲头十足地爬在其上的这片小小地壳,将不再有秘密可言,就如阿司匹林药片或南瓜饼没有秘密一样。

我似乎对几万年、几十万年,说得太轻松了一点儿,对一个个世纪玩儿得太随便了一点儿。但我几乎无法不如此,因为现在,新的史前发现几乎使我们所说的“历史”时期朝前推进了四倍(“历史”一词的公认意思是“对过去事件连续清晰的记载”)。此外,意识到我们熟悉的万物都年代悠久,这对灵魂来说大有裨益,它让我们谦卑和耐心。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的祖先用了约50万年才学会用腿走路。这时,当我们的同时代人没有如期迅速解决某个重要问题,我们会更宽容他们,对我们自己也有更好的认识。我们不再那么自命不凡。我们不过是暴发户。在大多数其他生物到来很久很久后,我们才在地球表面出现。我们自以为是世界的主人,实际上只是前天才迈进了大门。

         P2-P3

序言

开始时,一切都很简单。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是美丽蓝玻璃做成的巨大穹庐。

晚上,小天使在这穹庐上捅出洞洞儿。看哪,那就是星星。

但是有一天,一个勇者拿着一个三文钱的望远镜,爬上高塔,严肃地遥望了一眼。

从那一刻起,麻烦来了。

首先,得请太阳进驻宇宙的中心,然后人们又发现,我们著名的太阳系根本不是“宇宙”,只不过是某个神秘庞大系统的微不足道的局部,这个大系统反过来又是一个更神秘、更庞大的系统的更微不足道的局部,后者又似乎是银河系偏远一角极其微不足道的细节。

这些发现不仅在神学家中,也在数学家、天文学家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以前他们还能用公里、英里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甚至地球与最近的行星之间的距离。

但现在,著名而古老的人类“宇宙”蓦然扩大了,而不再只是某东方圣书某章中方便的舞台布景。人们越来越明白,存在着大得难以置信的星球,太阳系大部分都能装进它们肚子里,它们却不会有丝毫不适。我们的祖先进行简单汁算时用的那些“0”,现在要翻上万亿倍或者万万亿倍。这时,人们感到,应该制定一个新的几何级数标准,才能让天文学家在用计算尺吋,不至于磨破胳膊肘。

于是确立了9290万英里这个所谓的“天文单位”。它代表地球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只要你离家不是太远,这就是个方便的标尺。

但一旦到了真正的星星中(即那些大星星,而不是我们周围这些小家伙),这个“天文单位”就变得一无是处了。必须得想出比可怜的9290万英里更实在点儿的东西。

当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正在做光学实验。他发现一条光线(当然,说“多条光线”纯粹没有意义,但我用这个词,是因为我们仍然绝望地纠缠在浪漫主义时代的诗意用语中,恐怕要过几个世纪,才能用科学时代的术语来思考)——我说的是,当时,迈克耳孙发现,光这种物质是以每秒299,820公里的速度传播的。他灵机一动。60秒乘以60分钟,再乘以24小时,再乘以365天。他得出了一个漂亮结论:光每年能走大约10,418,623,400,000公里。这个距离就被称为“光年”,成了衡量现代天空的尺度。

一开始似乎皆大欢喜。在引入“光年”之前,星群中我们最近的邻居半人马座,离我们有25*1015英里远。今后我们就可以满不在乎地说:“半人马座?啊,对了,不过离我们4.35光年。近得几乎叫人不舒服!”

但是,哎,天文学家对距离的胃口是无法餍足的。他们发现了2万或3万“光年”远的漂亮小星球。然后他们勇敢地冲向星云(那是些发光的小点,让人想起显微镜下看到的微生物)。他们发现,有些星云距我们是200万到300万光年。

于是,甚至“光年”也变得有点荒谬可笑了。

但谁又能给我们更好点儿的东西?

我把这些摆在你莫名惊诧的目光前,可不光是为了向你显示我学识渊博,或者我刚通过分期付款,幸运地买到了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我在“永恒”这件乐器上弹出这几条和弦,是为了提醒你注意本书的余下内容。

当地球被粗鲁地剥夺了“宇宙中心”的优越位置,有人觉得人也要被从高位上推下来了(自从人不再爬行,他就以极端的傲慢,把自己放到了这高位上)。宇宙中有几万个星云,每个星云都有200万平方光年那么大。在这样一个宇宙中,人当然会觉得自己无比渺小,不会再自吹是出自神造,而是会开始看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他不过是个比较聪明的动物而已。  但很快人们就明白了,要让人的精神态度发生这一变化是不可能的。他自己后院的火灾,比发红的天蝎座心宿二上的火山爆发之灾(该星球直径有6.4亿公里),要重要得多。从他汽车汽缸传来的可疑响动,比猎户座参宿四也许会毁灭的谣言(这是唯一一颗进入周日报纸副刊的恒星,因为它又重又大),要重要得多。也不要忘了,他的智齿的可怕一跳,会让他对人类即将面临的未来忧心忡忡,他听说忠诚的月球老人,也要像她以前的五姐妹一样沦人虚无时,也不会如此忧心忡忡。

也许就该如此。

当天文学家让宇宙伸张、扩大,直到它无边无际,甚至显得诡异,这时,还有一些科学家则在对付着原子,把那可怜的小不点分割得越来越细,最后发现了一个由极小的粒子构成的世界。这些粒子在1/100,000,000,000,000毫米的尺度上嬉戏,就像很多成熟的、望远镜都看不见的太阳系那么规则、那么准确。这些粒子还表演着在瞬间平衡、再平衡的绝技。面对这些,一般人的头脑会越转越晕,只能拒绝承认有这种事,或者干脆发疯。

不,还是让人仍作宇宙的中心吧,至少到他具备真正大脑的那一天。

但这类发现注定会影响人类对生活问题的态度,不论这影响多么微小。你在本书中要遇到的主人公,跟古代的长老截然不同。那些长老觉得万物都是供人驱使,因此人可以屠杀、伤害动物界的所有邻居;宇宙只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供应人的各种需要,此外别无目的。

人也许是万物之根本(千万年来人们一直是这样告诉他的)。但在内心深处,人开始怀疑了。他开始逐渐觉得时间是无始无终的,100万年前的“当下”,跟今天的“当下”、10亿年后的“当下”差不多。

他也许是一切生物中完美度的最高峰,但他宁愿暂时不下结论,而先去看看在其他数以亿计的星球上有怎样的生命(那些星球是他在太空旅程中的伴侣)。

简言之,经过几千年的迂回之后,他敢于再次体会那崇高的古典理想,它庄严地总结了理想人生的哲学:

“我们都只是人。我们认为,与宇宙有关的一切,都与我们有关,都值得我们关注。”

他把探索的权利建立在与生俱来的崇高好奇心这一“皇家专利”上。本书的主人公试图挖掘每个角落,探索每个地区,研究人类理性范围内每一现象的深藏意义。他将不盲信任何人、任何事,除了可证实的真理所立下的那些规矩,这些规矩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石。

如果他探索成功,他将谦逊地让邻居们知道。如果(暂时)他发现被面临的困难所阻,他将无愧地承认失败,把这留给比他更有本领的人再去尝试。

首要的是,他肯定生活,以耐心、隐忍、善意的幽默,无畏地踏入未知王国,直到他借用了一刹那的那一小滴能量,要被用在别的用途上了。那时他将毫无怨言地退还这借来的生命,因为他明白,生与死都只是同一思想的表达。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个人敢于面对一个问题的勇气,这就是存在的问题,它没有明确的答案。

我知道,这一切听起来有点儿复杂。

但如果你慢慢读,并再试着读几次,实际它不及你设想的一半复杂。

如果谁觉得这个任务太重了,那他最好现在就放下这本书。他们将很快觉得无聊、恼火,并且会想,这说的都是什么,为什么写这么一本书。他们可以去看电影,更好地消磨时间。

但对另外一些已猜到我用意的人,他们也无须进一步的介绍了。他们明白,我也许没有明确解决什么问题,但我非常、非常努力地告诉他们,为什么一些事情那样发生,因为那是唯一可能发生的方式。沿着这些路线,我们可以指望最终解放人类,为他推翻那可怕的“暴政”。多少万年来,这一“暴政”让地球乱成一团,它的必然而直接的原因,就是人不能勇于直面自己的偏见和愚昧。

最后说一句。

如果没有一小群先驱者坚毅、无私的奉献,这一伟大解放事业将永不会成功。

有些读者甚至会觉得,我想让他们成为本书中歌颂的那种先驱。

他们猜对了。

因为,总的来说,我撰写此书的用意正在于此。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威尔(Veere)1928年8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发明的故事(中英双语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房龙
译者 秦立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58236
开本 24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8-49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5
17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