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大师讲哲学(插图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人为什么而活?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感到越来越迷茫。在机器轰鸣、高楼林立的环境中,我们为了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日以继夜地发明科技,但科技又使人变成机械的一颗螺丝钉,人性丧失了……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正在把我们带向一个陌生、冷漠、黑暗、充满危机的世界。现代人还找不找得到人生的归宿和目标?这本书将告诉我们前人对人的思考,是不是也能激起你对生命的一点感触?

内容推荐

  要了解活丰的意义,必须跳出生命本身,直面死亡;要活着不迷失的方向,必须建立一生的信仰;要实现活着的价值,必须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想。本书既然是一本介绍性的通俗读物,就有必要使读者能尽量客观、公允地了解哲学大师,了解他们各种观点的原貌,因此,作者一般不作任何结论性的评述,而是由读者自己去作出判断。我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一不定期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对某些大师或流派消极的、悲观的、不合时宜的观点,予以明辨,做到批判地吸收,力争作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

引言:现代人迷失了方向

雅斯贝尔斯:人类精神家园的丧失

现代文明要把我们引向何方

上篇

第一章 理性的启蒙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人没有了思想,便是行尸走肉

亚里士多德:"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

伊壁鸠鲁:"活着,快乐就好"

第二章 天国的梦想

基督精神: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人秘须有信仰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人的信仰是自由的

第三章 现实的享受

人的发现:人的高贵要超过天使

人的解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性的困境:寻欢作乐就是幸福吗

第四章 自由的真谛

卢梭: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

伏尔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亚当·斯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第五章 人文的关怀

叔本华: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

尼采:生命就是强者征服弱者

弗洛伊德:都是"性欲"惹的祸

第六章 生存还是死亡

卡谬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无家可归的人

克尔凯戈尔:惟有死亡,才是人的最高存在

海德格尔:世界,只对于你的存在才有意义

萨特:人活着要做自己

下篇

第七章 道德的教化

孔孟之道:"德"为做人、治国之本

董仲舒:独尊儒术,驯化百姓

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第八章 自然的生活

老庄道学:远离世俗,守住自己

魏晋雅士:放浪纵欲皆自然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

第九章 邪恶的遏止

人性本恶:自私自利乃人之本性

立公弃私:必须依靠强大的法律

帝王术:君主不可相信任何人

第十章 侠客的风范

中国最早的"侠客"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第十一章 空的觉悟

释迦牟尼:以"四圣谛"创立佛教

佛学东渐:中国人对佛教的贡献

禅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第十二章 传统还是西化

向西方寻求真理

现代新儒家:捍卫中国传统

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

结语:我们该怎么办?

 假如我明天死去

 中国人到底缺什么?

 为社会服务: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

试读章节

       3.不谈死亡:死亡与我们无关

  伊壁鸠鲁说过一段有名的对死亡看法的话:

 “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而,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没有关系。”

那使人们感到恐惧的死亡并不在眼前,这有什么可怕的呢?人们害怕的是将来的死。对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感到害怕,这是荒谬的。

当时流行这样一种情绪:既然人活着有痛苦,而且人必定要死,因此,结论是人最好是别出生,以免除一切烦恼。

伊壁鸠鲁反问这些人:如果他真相信这种道理,为什么他不放弃生命呢?他指出,人不要惧怕死亡,也不要厌恶生命。伊壁鸠鲁认为,活着的目的只是要寻求享受最快乐的时光,而不要去追求活得最长,赖活百年不如好活一天。

P15

序言

人活着,无非是两个问题:为什么活?怎么活?

整个人类文化,实际上也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展开的。

“为什么活”是个信仰问题,它是人生的全部目标和最后归宿.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显然,这个“最后的目标”不能定得太低。定低了,就容易实现,一旦实现,人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精神支柱。那么,是不是“做皇帝”或“当亿万富翁”之类就可以作为人生的“最后目标”呢?也不是。因为从理论上讲,这些目标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可以实现的,一旦实现,人生同样失去动力。要不然,古往今来的那些皇帝或富翁们为什么还要孜孜以求“长生不死”或“成佛成仙”呢?因此,“皇帝”或“富翁”等也不能作为人生的“最后目标”。

看来,人生的“最后目标”决不能在现实世界即此岸世界中寻找.它一定在彼岸世界。这个“最后目标”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而永无达到之日。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永远充满动力,永远有精神支柱。

因此,信仰的地盘只能在彼岸世界,信仰的对象也只能在彼岸世界中寻找。于是,人类就创造了宗教,创造了上帝、真主、神等可望而不可及的信仰对象。

“怎么活”是个理性问题,它的目标是使人生如何获得更多的自由。所谓自由,是指对束缚的摆脱。人的束缚,无非来自两个方面——自然与社会。为了摆脱自然的束缚,人类创造了科学;为了摆脱社会的束缚。同时又不能损害别人的自由,人类创造了民主。科学与民主是理性文明的两大特征。正如“怎么活”代替不了“为什么活”一样,理性代替不了信仰,科学代替不了宗教。当然,反过来也成立。

在西方文化中,“为什么活”和“怎么活”这两个问题分得很清,因此,宗教与科学得以平行发展,它们共同支配着西方人的生活。当然,在不同时期.它们的地位并不相同,有时科学占上风,有时宗教占上风。科学的线索源自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宗教的线索源自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的信仰精神,古希腊和希伯来是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

古代西方(希腊罗马时期)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人们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摆脱自然的束缚,以及如何维持社会秩序,因此,民主与科学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到了罗马晚期,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怎么活”的问题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于是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活”的问题,因此,在随后的中世纪,宗教占了上风,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宗教统治维系了一千年后,人们又开始认识到宗教对自由的束缚太多.它只关心来世和天国,而不关心今生今世“怎么活”,于是文艺复兴后.民主与科学战胜了宗教,再度居于生活的支配地位。

但是,“怎么活”的问题无法取代“为什么活”的问题。随着科学的高度发达.物质生活的富裕,现代人越来越迷茫:有钱就能幸福吗?活着究竞为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再度投入上帝的怀抱。但是,尼采早就说过“上帝死了”,因此,现代人对上帝的信仰是有所保留的。这就使西方人依然生活在没有信仰的迷茫之中,西方文化也因此陷入了深深的危机,至今尚未找到出路。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一直没有把“为什么活”和“怎么活”这两个问题区分开,而是合二而一了。因此,中国文化也就一直没有产生出像西方那样的科学与宗教来。

中西文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还是让我们到这两种文化的源头去寻找依据吧。

2500年前,希(希腊)波(波斯)战争后,古希腊发生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所谓“启蒙”,就是开启人的蒙昧状态,摆脱异己力量对人的束缚。这场运动将人与自然区分开来了,使人从自然中提升了出来,从而在思想上摆脱了自然对人的束缚。其结果是唤醒了希腊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

中国的“百家争鸣”与希腊的“思想启蒙运动”差不多同时发生,但是,“百家争鸣”并不是将人与自然分开,恰恰相反,是强化了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如儒家讲“尊天”,道家讲“法地”,墨家讲“连山”。中国人失去了一次从自然中解放出来的良机,由此,中西文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人与自然不分,科学也就没有产生的条件,因为科学是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而对自然的崇拜,也就决定了中国人不可能创造出超自然的宗教。没有科学,没有宗教,因此,中国人始终无法分清“为什么活”和“怎么活”这两个问题。

儒家把“内圣外王”作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具体来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者是“内圣”,后三者是“外王”。“为什么活”和“怎么活”的问题被统一在了一起,甚至可以说,它以“怎么活”的问题代替了“为什么活”的问题。“外王(做官)”这个目标达到后怎么办?儒家没有说。

道家讲“无为而治”.这只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就是“怎么活”,并没有回答“为什么活”的问题。它讲的“与道为一”,也并不是人生目标, “道”也不是人生归宿。它只是告诫人们要摆脱红尘的羁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语)。这仍然是“怎么活”。

墨家讲“兼爱交利”,尽管它讲的“爱”是爱天下,“利”是利天下,但实行“爱”和“利”者的个人归宿在哪里?墨家没有讲。可见,“爱”和“利”不是人生目标,只不过是一种行为准则,即“怎么活”。

佛教和道教,虽然也属于宗教,也都回答了“为什么活”的问题,佛家的目标是“成佛”,道教的目标是“成仙”,“佛”和“仙”似乎也都属于彼岸世界的超自然力量。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佛道二家总是千方百计要把“佛”和“道”从彼岸拉回此岸,从天国拉回人间。中国佛教中最有影响的禅宗主张“顿悟成佛”,从根本上抹杀了人与佛的区别,从而也就取消了“为成佛而活”的人生信仰;道教追求“肉体成仙”,其目的就是要做个“活神仙”。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以活得自由自在。在佛道二教的影响下,普通中国人虽然也信佛信道,但并不是希望灵魂得到拯救,而是希望仙、佛能保佑他升官发财、得子得女,或者生活平安。一句话,希望活得更好。这自然是“怎么活”,而不是“为什么活”。

本书以“活着究竟为什么”为主题,系统介绍了西方和中国哲学大师们的观点.希望能使读者对人生有一个更系统更理性的认识,能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充实。

对于哲学大师们的观点,读者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眼光去评判,绝不可以盲从.要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吴光远

                    2005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大师讲哲学(插图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光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107206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24
162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