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哈尼娅(插图本)/20世纪外国名家精品
内容
编辑推荐

波兰著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显克维奇是鲁迅最终早介绍到中国来的波兰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师”之称。《哈尼娅》是显克维奇的短篇小说选。本书收集了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和称道的七个短篇佳作;《灯塔看守》、《音乐迷杨》、《奥尔索》等名篇令人百读不厌。本书读罢,你会真正领略大师的文笔与情怀、体验阅读中的美与和谐。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的小说是贯穿显克维奇整个文学生涯并同样取得重要成就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灯塔看守》、《音乐迷杨科》等社会小说反映出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的爱以及对民众悲苦命运高度关切的忧患意识。《奥尔索》、《哈尼娅》等爱情小说则表达了作者对男女两性情爱之中美与丑、善与恶、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的评价。这些题材广泛、风格迥异的名篇,早已脍炙人口,深受各国读者的珍爱。

目录

哈尼娅

灯塔看守

奥尔索

音乐迷杨科

酋长

为了面包

胜利者巴尔特克

试读章节

老米科瓦伊临终时,把哈尼娅托付给我,要我好好照顾她,那时候我已经十六岁了;她比我小不到一岁,所以她也刚刚进入少女的豆蔻年华。

我几乎硬是把她从她死去的爷爷床边拉走的,我们一道来到我家的小礼拜堂。礼拜堂的大门敞开着:在古老的拜占庭式的圣像前,点着两支蜡烛,但是烛光微弱,仅仅能把神坛里面的黑暗之处照得依稀可辨而已。我们并排跪着。她悲痛欲绝。由于哭泣、悲哀和睡眠不足,她显得疲倦不堪。这孩子把可怜的小脑袋靠在我的肩膀上,我们便一声不响地跪在那里。时间已经很晚了,在礼拜堂隔壁的房间里,那座革但斯克生产的老钟上的布谷鸟用尖锐的叫声宣告:已是午夜两点钟了。万籁俱寂,只有远处的雪片拍打着礼拜堂的窗棂所发出的响声,以及哈尼娅悲伤的叹息声打破了这种寂静。我无法对她说句安慰的话,只有让她紧紧贴在我的身上,像个保护人或者哥哥那样。我也无法祈祷,成千上百种的印象和情感在我的脑海里、心里不断涌现。种种不同的景象从我眼前掠过。然而从这种种混乱的思绪中,渐渐引导出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就是:这个闭着双眼,脸色苍白,偎靠在我肩膀的小脸蛋,这个孤苦无依的小姑娘,现在成了我心爱的妹妹,为了她,我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她,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向全世界挑战。

这时候,我的弟弟卡佐也进来了,跪在我们的后面,接着,卢德维克神父和几个仆人也走进了小礼拜堂。我们按照通常的习惯,做起了晚祷。卢德维克神父高声念起了祷文,我们跟着他念,或者齐声念着应对祷文来跟他唱和。脸颊上有两条伤痕的圣母的黝黑脸孔和蔼地望着我们,仿佛她也要来分担我们家的悲伤、忧虑、苦难和不幸,并对这些跪在她脚下的人们表示祝福。在祈祷时,卢德维克神父开始提到死者们的名字,我们往往以“愿他们安息”来回答。等到卢德维克神父念到米科瓦伊的名字时,哈尼娅又放声哭了起来。于是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死者托付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哪怕要付出最大的牺牲也在所不辞。这是一个少年一时感情冲动的誓言,他既不知道这种牺牲可能有多大,也不知道这种责任有多重,然而它包含着崇高的激情和发自内心的善良的热忱。

祷告完后,我们便各自散去休息。我吩咐女管家老温格罗夫斯卡把哈尼娅带到从此归她住的那个小房间,而不是到她往日住的那间女佣人起居室去。我还让女管家整夜陪着她。我自己呢,深情地吻了一下这个孤女,便向厢房走去,我、卡佐和卢德维克神父都住在那里,家里人把那里叫做“公寓”。我脱衣上了床。尽管我为我衷心喜爱的米科瓦伊悲伤,但对于我担任保护人的角色却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认为这把我的身份提高了。我这个十六岁的小伙子,已经成了一个赢弱的可怜姑娘的靠山了。我觉得自己是个男子汉了。我暗自思忖道:“我的好老人,对于你的少爷和小东家,你是不会失望的,你把你孙女的未来交给了一个可信赖的人,你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的确,对于哈尼娅的未来,我是完全放心的。到时候,哈尼娅会长大成人,还要出嫁的这种思想,那时候我一点也没有考虑到。我心想:她会永远和我在一起,她会像我的妹妹那样得到精心的照顾,也会像妹妹那样受到我的喜爱,也许她会伤心,但是她会生活得很平静。按照古老的传统习惯,长子所得到的遗产,要超过弟弟妹妹们的五倍,虽然在我们家庭中并没有法定的长子继承制,但是做弟弟妹妹的却一直尊重这种习惯,从来没有反对过。我是家中的长子,大部分财产将来都要归我所有。虽然我现在还是个学生,却已经把这些财产视为己有了。我父亲是这一带最富有的大地主之一,的确,我们家并不像豪门大户那样有万贯家产,但却像古老的贵族那样富足,能使人丰衣足食,过上平静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不用发愁。总之,我是相当富有的了,所以我对我自己和哈尼娅的未来才会这样的放心。我知道,不管等待着哈尼娅的是何种命运,一旦她需要,她就能随时从我这里得到安宁和帮助。P.1-3

序言

显克维奇(1846—1916)是波兰最杰出的一位小说家和语言大师。他的小说以其炽热的爱国情感、广阔雄伟的历史和现实的场景、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世界文学界的尊重。显克维奇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一位波兰作家,早在二十世纪初年,由鲁迅兄弟二人翻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就收有显克维奇的四篇小说,并一直受到鲁迅的喜爱和推崇。显克维奇成为鲁迅早期最喜爱的两大欧洲作家之一。嗣后,由于鲁迅和其他作家的倡导和推介,他的作品便相继介绍到中国来。

亨利克·显克维奇一八四六年五月五日生于波兰东部的伏拉·奥克热雅村。祖父和父亲都曾加入波兰军队,为祖国的独立和复兴作过战。一八五五年因家道中落,举家迁至华沙。显克维奇中学毕业后,考入华沙高等学校医学系,一年后转入他所喜爱的语言文学系学习。在大学学习期间,显克维奇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写有多篇论文和剧评。一八七二年,他以李特沃斯为笔名在《波兰报》等报刊上发表讽刺小品和专栏文章,同时还发表了他的描写大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徒劳无益》。一八七三年出版了他的《沃尔希尔皮包里的幽默作品》。嗣后他又相继发表了被称为小三部曲的《老仆人》、《哈尼娅》(1876)和《赛义姆·米查》(1877)。一八七六年显克维奇作为《波兰报>记者到美国采访了两年,回国途中又访问了法国和意大利,写有《旅美书简》和《巴黎来信》。在国外期间和后来的几年里,他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题材广泛,有反映波兰农民悲惨命运的《炭笔素描》、《胜利者巴尔特克》;有描写波兰城乡儿童遭受外国奴化教育和贫困摧残的《一个家庭教师的回忆》、《音乐迷杨科》和《天使》;有揭露波兰人在美国的悲惨遭遇的《灯塔看守》、《为了面包》;有抨击美国的民族压迫政策的《奥尔索》、《酋长》等。它们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仅是波兰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成就,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串闪光的珍珠。

一八八三年至一八八八年,显克维奇连续发表了以波兰十七世纪历史为题材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火与创》、《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这三部鸿篇巨制由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前后连贯,爱国主题一脉相承而又各自独立成篇,构成一组完整的三部曲。作者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相结合的方法,再现了波兰十七世纪中叶的社会面貌,描绘出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塑造出一批保卫祖国而不畏牺牲的爱国英雄形象,把波兰历史小说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奇又出版了两部反映波兰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毫无准则》(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接着显克维奇又发表了他最著名的两部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士》(1900)。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躲避战乱,他逃亡瑞士,并担任“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的主席。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病逝于沃韦。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称赞显克维奇说:“我认为显克维奇是位杰出的诗人。他是位优秀的作家,高尚、理智、善于全方位地描写生活。”一九O五年显克维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整个斯拉夫民族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作家。

显克维奇在创作长篇小说期间,并没有中断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他一生写有六十余篇中短篇小说,虽非篇篇珍品、字字珠玑,但其题材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内容之深邃、故事之感人,情感之激越,堪与他的长篇小说相媲美。

显克维奇的中短篇小说不是出自他的亲身所见所闻,就是在收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显克维奇在写作这些小说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或爱或恨、或欣喜或愤怒,或同情或憎恶,都有着强烈的表现。而风格的多样化更是他创作的重要特色。他善于根据小说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题材和内容的作品,他也能用他那枝生花妙笔和深厚的文字功力,写出迥异的风格来。有的小说采用幽默、讽刺或夸张的手段,有的则写得激越、明快而富于抒情味,有的以情节取胜,有的以心理描写见长,有的富于现实主义的严谨和深沉,有的则充满着浪漫的情调和惊险的场面,有的采用以情托物、见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从而使他的小说意境深邃、清新隽永,令读者不忍释卷。

这里所选的七篇小说,《哈尼娅》是显克维奇早期的代表作,写两个年轻的中学毕业生同时爱上了孤女哈尼娅的故事。哈尼娅是亨利克家的老仆人米科瓦依的外孙女,米科瓦依死时把外孙女托付给亨利克照护。而赛义姆则是亨利克的同窗好友,赛义姆的父亲是个鞑靼人,早已取得波兰的公民权和贵族头衔。刚一开始,亨利克和哈尼娅是一对两小无猜的“兄妹”,赛义姆的一句话,便触发了亨利克对哈尼娅的爱意。等到半年之后,亨利克和赛义姆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回到了家里,哈尼娅已长成亭亭玉立、娇美优雅的大姑娘。哈尼娅的变化令亨利克感到惊喜,对她的爱情也更加炽热了。但亨利克是个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人,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对哈尼娅的爱情,就越是想把感情隐藏起来,他对哈尼娅的态度就越是生硬、冷漠。就在此时,赛义姆又来到亨利克家。他的活泼调皮,他的英俊潇洒,他的谈笑风生,令哈尼娅也萌生了对他的爱意。亨利克得知他们相爱之后,妒火中烧,决心拆散他们。他禁止赛义姆再到他家里来,并根据父亲的意见,把哈尼娅送到国外他的母亲处。就在哈尼娅临出国的那个晚上,哈尼娅和赛义姆私奔了。这样的私奔对当时的波兰贵族说来,真是一种奇耻大辱。除了追赶之外,亨利克还立即向赛义姆发出了挑战,决斗结果落了个两败俱伤。亨利克经过多日抢救才挽回了性命。哈尼娅被老米查送回之后,因身染天花而容颜大变。两个年轻人虽然都愿为她承担责任,但爱情已悄然离去。哈尼娅也不愿他们为己所累,毅然进了修道院,以摆脱红尘的烦扰。《哈尼娅》着重描写了这几个年轻人的心路历程。他们身上都有年轻人共有的缺点,但在作者笔下,他们是作为传统美德的继承者而受到赞美的。他们感情真挚,正直善良,富于爱国心和骑士精神,他们遵守传统道德而又渴求新的思想观念。作家在描写贵族生活时,也没有同时代其他作家的那种讽刺、甚至仇视,而是带着一种温馨的爱。在这篇作品中,显克维奇很重视人物心理的描写,把几个主要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富于个性,再加上景物烘托的描写,更使作品富于诗情画意。这些特点在以后的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拓展。

《灯塔看守》是作者根据真实人物的一些经历写成的一篇独特的小说,它反映出波兰流亡者的坎坷命运及其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整个故事凝缩在巴拿马的一个孤岛上,人物也只有一个,情节也极其简单,但读来却丝毫感觉不到枯燥乏味。究其原因,一是作者以强烈的爱国心去刻画小说的主人公,二是小说采用了自然景色与主人公的感情变化相联系的手法,用一段段不同景色的描写来衬托斯卡文斯基经过几十年搏斗之后渴望脱离险恶人世、安度平静晚年的心情,做到了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地步。这也是这篇小说一百多年来长传不衰的原因所在。

《为了面包》也是写波兰人在国外的悲惨遭遇,但风格却与《灯塔看守》有所不同,带有通讯报告武的纪实特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外国占领者加强了对波兰人民的民族压迫,大肆移民到其占领下的波兰地区,没收或征收波兰农民的土地,致使许多波兰农民离乡背井,到国外去谋生,从而形成了一股移居国外的热潮。而美国被视为人间天堂。显克维奇在访美期间曾接触过许多波兰侨民,写有两篇有关波兰侨民在美国的长篇报导。小说通过瓦夫章和马丽西亚父女俩来到美国后的种种不幸遭遇,反映出作者对这股外流潮流的否定态度。

《音乐迷杨科》写一个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小音乐天才,从小对音乐就有一种对音乐的感应和嗜爱,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到处都能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和美妙。他听了酒馆里小提琴的演奏后,便渴望自己能有一把优美动听的小提琴。后来他却因偷偷触摸了一下地主仆役的小提琴而被当成小偷活活打死。他的死是对封建农奴社会的愤怒控诉。整篇小说写得朴素优美,既是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又是篇抒情的散文。

《奥尔索》和《酋长》都是抨击美国的民族压迫政策的小说。《奥尔索》的主人公奥尔索是个白种人和印第安人生的混血儿,他和詹妮虽是马戏团的台柱子,但却受到歧视和欺凌。后因不满马戏团团主的欺压和毒打,他们双双逃进了荒原。作者以简洁的文笔揭示出马戏团团主的凶狠和贪婪,又以深厚的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描写了奥尔索和詹妮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反映出作者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酋长》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安特洛普城。这里原是黑蛇族印第安人的村落,十五年前被德国来的移民夷为平地,全村人口惨遭屠杀。侥律得救的酋长儿子却被德国马戏团收养,后来成了马戏团赚钱的工具。而这个酋长的儿子在“外来文明”的潜移默化下,早已忘记自己的深仇大恨。在这篇小说中,显克维奇以嘲讽的口吻,无情揭露了德国殖民者的凶残和虚伪的面目,同时通过酋长儿子的变化揭示出殖民者同化政策的可怕,借此激起国人的警觉。

《胜利者巴尔特克》以一八七O年普法战争为背景,描写了波兰农民巴尔特克从军作战期间的经历和复员回家后的不幸遭遇。巴尔特克是普鲁士占领区波兹南地区的一个农民。普法战争爆发后,他被普鲁士政府强征入伍,并立即派往前线作战。他在战场上目睹同乡的相继阵亡,凭借一身的蛮勇,冲入敌阵,夺旗夺炮,因而受到普鲁士将军的嘉奖。从此巴尔特克迷上了打仗,并屡立战功。这位有点傻憨的巴尔特克自认为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处处炫耀自己。殊不知他受伤回家之后,德国人依然不把他当人看待,更不承认他的战功。他儿子受到学校校长的打骂,他自己也遭到德国人的围攻,他们还倒打一耙,反诬巴尔特克寻衅闹事,结果落得身陷囹圄,人财两空。巴尔特克这个人物在当时的波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出身受双重压迫的波兰农民的落后、愚昧和奴性;他充当了普鲁士政府的炮灰和帮凶而不能自拔,反而沾沾自喜,执迷不悟。在他身上甚至还带有“精神胜利”的某些因素。显克维奇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开始是以嘲讽的笔调来描写他的愚昧和蛮勇的,责备多于同情。但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对他的遭遇有了更多的怜惜,讽刺的成分也有所减弱,反映出作者对巴尔特克这个人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又恨又爱的心态。

林洪亮

2005年10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哈尼娅(插图本)/20世纪外国名家精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波)显克维奇
译者 林洪亮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3872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3.45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