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异端的权利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记叙了加尔文、卡斯特利奥和塞文特斯等人鲜为人知的经历。其文字优美流畅,具有独特艺术欣赏性,同时更兼备强烈的人文情怀,充满了对人类的博爱与自由的颂扬,对相互平等、宽容与和谐的幻想。

内容推荐

异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个国家被当成罪犯烧死的人,在邻过却被尊为烈士……谁有权控制一个同胞的思想,或者以世俗的法律,来判定后者最隐秘、最私人的信念为罪过呢?国家不能,任何已有的权威也不能!

一个真理可以把上帝的名字叫上一千遍……却无权去毁灭另一个受之于上帝的生命,因为这生命比任何的教义都更神圣!

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醒这个眼里只有战胜者的世界,我们人类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通过堆积如山的尸体才能达到昙花一现的王国的统治者,而是那些毫无抵抗力量、被高高在上的势力压迫着的人们!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加尔文夺权

狂热分子法里尔/2

法里尔犹豫不决/4

流亡的加尔文/6

《基督教原理》/8

加尔文接受邀请/9

加尔文成为圣经解读者/11

教义问答手册/12

可怕的权力/14

加尔文专政/17

夺权失败/18

召回加尔文/22

迎接加尔文/25

第二章 “清规戒律”

上帝的意志和加尔文的法令/30

加尔文的面孔和外表/33

对自己肉体的苛求/35

勤奋的魔鬼/38

无限的权力/40

加尔文的上帝无需赞美,无需爱戴,

只要敬畏/4l 

严苛的教规与互相的监督/44

可憎的禁令/48

酷刑的恐吓/5l

陷入桎梏的日内瓦/55

第三章 卡斯特利奥登场

重新对加尔文表示不满/60

卡斯特利奥的画像/64

卡斯特利奥的青年时代/65

拥护宗教改革/67

撰写《疑难解答》与翻译《圣经》/69

与加尔文的第一次交锋/70

加尔文反对任用卡斯特利奥/73

公开辩论/75

卡斯特利奥被逐出日内瓦/79

卡斯特利奥受穷遭难,但意志坚定/82

第四章 塞文特斯事件

堂吉诃德式的塞文特斯/88

挑战权威/90

化名维尔纳夫/93

与加尔文交流/95  

激怒加尔文/97

出版《基督教的补正》/100

特里告密/102

加尔文提供定罪文件/104

给塞文特斯定罪/107

塞文特斯逃脱/109

第五章 杀害塞文特斯

进入日内瓦/112

被捕/113

可笑的原告/l14

加尔文插了一手/115

为什么加尔文要置塞文特斯于死地?/l17

加尔文需要一次成功的控告/119

朋友们帮倒忙/12l

可怕的监狱生活/12l 

法庭开战/123

加尔文广施影响/124

判处火刑/125

从希望到绝望/126

精神的升华/127

与加尔文最后的见面/128

拒绝放弃信仰/130

临刑前/132  

处死/134

加尔文逃避了这恐怖的场面/135

第六章 宗教宽容宣言

宗教史上的鲜血/138

新教大师们也反对暴力/139

路德大师的折衷/140

加尔文的壮举/141

处死塞文特斯后的拥护声/142

反对声四起/143

加尔文软弱的辩护词/144

为了捍卫正统宗教,人类必得摈弃天良/147

泽钦兹的立场/149

人文主义者的沉默/150

卡斯特利奥与他的朋友们/15l

独立思想家开始宣战/153

《论异端》出炉/155

宽容思想的提出/156

开始论证/157

《圣经》中没有异端的概念/158

什么才是真正的基督教教义?/159

异端是个相对的概念/160

只有宗教宽容才能拯救人类于野蛮/162

卡斯特利奥的谦和/164

热爱和平者起而抗之/165

悲怆的呼告/166

对真理重复的必要性/167

第七章 良心对抗暴力

反对之声让加尔文惶恐/170

加尔文禁止《论异端》的传播/171

怎样处理《论异端》?/172

德贝茨对恐怖和暴力大唱赞歌/173

德贝茨逼迫卡斯特利奥应战/176

坦率的开场白/177

到底塞文特斯犯了什么罪?/180

是谁给了加尔文权力来判定对错?/18l

加尔文对抗加尔文/184

为什么加尔文要把神学问题诉诸世俗权力?/186

神圣的或基督的命令是不会命令谋杀的/187

卡斯特利奥给加尔文判罪/189

卡斯特利奥的总结/190

第八章 暴力泯除良心

《驳加尔文书》的威力/196

《驳加尔文书》遭遇审查制度的扼杀/197

恐怖使卡斯特利奥三缄其口/198

加尔文巩固独裁权力/200

加尔文把矛头对准卡斯特利奥/20l

卡斯特利奥回归书房/202

加尔文设陷阱/203

来自梅兰克森的支持/204

信的效果/205  

加尔文的诋毁中伤/206

卡斯特利奥对加尔文的答辩/208

卡斯特利奥写给加尔文的信/211

人文主义者与教条主义者之间的对比/212

德贝茨再次攻击卡斯特利奥/213

卡斯特利奥答德贝茨/214

卡斯特利奥向加尔文发难/216

卡斯特利奥伸出友谊之手/217

炮制另一出谎言/218

卡斯特利奥的《哀告法兰西》/220

加尔文镇压《哀告》/222

狂热分子打算取卡斯特利奥的命/223

卡斯特利奥出席大学评议会为自己辩护/225

加尔文的意外收获/226

奥奇诺悲惨的下场/229

卡斯特利奥去世/230

第九章 两极相遇

加尔文主义推广到世界/235

加尔文主义改变了欧洲文化/236

加尔文不宽容的教规得到了修正/239

卡斯特利奥的宽容思想复活/24l

附录一:参考书目/245

附录二:16世纪大事件表/246

试读章节

为了传唤一个证人,卡斯特利奥此处暂时中止了他的声讨。一个著名的神学家将会挺身而出驳斥传教士加尔文,他将作证说上帝的律条反对世俗当局使用武力来控制纯属精神上的冒犯。这个伟大的学者,著名的神学家,正是加尔文本人,这次被传来作证,却是极不情愿地站在了证人席上。“加尔文一看情况混乱不堪,就马上谴责起了旁人,以免自己遭到怀疑。然而无疑只有一件事情造成了上述的混乱,那就是他作为迫害者的态度。在他的指使P184下,对塞文特斯实施的判决,不仅在日内瓦,而且在整个西方世界都引起了一片恐慌和愤怒。现在,他要把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引起的责难,转嫁到他人身上。然而在他自己受迫害的时候,他唱的却是另一个调子。那时,他可是长篇累牍地写了很多文章来抨击这些迫害。为了避免有任何读者怀疑我,我将从加尔文的《原理》一书中抄录一段原文。”

对于卡斯特利奥即将引用的下段文字,身处1554年的加尔文,恐怕要把当年写作这些文字的加尔文送上火刑柱了。因为在《原理》里,他写道:“处死异端是一种犯罪。用火和剑结束他们的生命,更是违反了人道的原则。”一旦加尔文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就马上把人道的要求从书中删去了。因为在第二版的《原理》中,上述引用的话已经被精心修改了。这就像拿破仑,一待他成为第一执政官,就把所有能够弄到手的他年轻时代的雅各宾派的宣传册子,通通加以收购和销毁。与此同理,这位日内瓦教会的领袖,一旦由一个受迫害者变成一个迫害他人的人,也就急于销毁他早年呼吁温和的证据。但卡斯特利奥绝不让加尔文从他自己的话里溜走。他逐字逐句引用了原文进行辩驳。“现在,”卡斯特利奥引用完后继续说道,“就让我的读者们来比较一下加尔文最初的宣言,和他现在的言行吧,他的现在和过去,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相去千里。因为他处死了塞文特斯,现在又想用同样的方式,来处决那些和他观点相异的人。他,一P185个立法者,竞抛弃了自己的法律,要将持不同观点者处以死刑……加尔文担心别人会泄露自己的动摇不定与反复无常,会把这些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于是要把这些人置于死地,对这些,我们还会感到惊讶吗?——大凡做坏事的人,总是会害怕光天化日之下的真相的。”

然而光天化日之下的真相却正是卡斯特利奥所想要的。他坚持认为,加尔文有责任向世界解释,一个曾经的自由思想的倡导者,怎会把塞文特斯在坎佩尔活活烧死。因此,审讯还会无情地继续下去。P186

序言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传记作家、小说家、诗人、戏剧家和翻译家。1881年12月28日,他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企业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德语文学和法语文学,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他曾担任过《新自由报》编辑,后广泛游历欧洲、北非、印度和美洲等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战诗剧《耶雷米亚》(1917)即在瑞士首度公演。1919年开始隐居于萨尔茨堡,从战前主要从事的诗歌翻译工作转向全心全意的文学创作。1928年,他应邀赴苏联参加纪念L.H.托尔斯泰诞生100周年庆典。希特勒上台后,他的作品遭禁,遂侨居英国,于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加入了英国国籍。20世纪40年代初,他到达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疯狂的战争、血腥的屠杀、残酷的镇压,以及决不容忍任何新异思想和自由精神的文化独裁氛围,令这位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深感绝望。1942年2月22日,在孤寂与理想破灭的痛苦当中,他与他的第二位夫人一起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结束了作为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的一生。

除了诗剧《耶雷米亚》、悲剧《伏勒波尼》(1927)、歌剧《沉默的女人》(1935)之外,茨威格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创作和传记文学方面。最重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初次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恐惧》(1925)、《感情的迷惘》(1927);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传记作品《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作传)、《三位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丹达尔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熙》(1929)、《精神疗法》(1932,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等人作传)、《玛丽·安托瓦内特》(1932)、《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等。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小说集《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1946),都是在他逝世以后出版的。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人们又发现了另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贵梦》。

偏爱表现心理和意识流动过程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小说创作的一大显著特征。作为一个现代小说家,茨威格与时代主潮的合拍毋庸见怪。然而,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传记作品的创作中,茨威格都表现出了对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的特别钟情,力求“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这不可不谓是他的一个鲜明特色。他有一个特殊的称谓:“Austrian writer of sensitive psychoanalytic bi—ographies” (奥地利敏感的心理分析传记作家),表明他擅长于以一种仿佛感同身受的心理分析方式,着意表现传记主人公的心灵、遭际和命运。由此可以想见,他的传记作品不会拘泥于史实,突出的是性格、情感、思想、意识和精神。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不仅文字优美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性,同时更兼备强烈的人文情怀,充满了对人类的博爱与自由的颂扬,对相互平等、宽容与和谐的幻想。对于他,人的思想价值和精神自由独具一种神圣的魅力,绝对不容一丝一毫的亵渎。这些特点在《异端的权利——卡斯特里奥反抗加尔文》(1936)中同样表现得十分突出。虽然这部记述加尔文、卡斯特利奥和塞文特斯等人鲜为人知的经历的传记并不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甚至连知晓者都为数不多,但它的可读性和感人的力量,尤其是其中所透射出来的那种对人类信仰自由与宽容精神的吁求和激情,并不亚于房龙的那部名震遐迩的著作《宽容》。考虑到这两部作品几乎都出版于同一时期——缕述人类思想发展历史、倡言思想自由、主张宽容异见、谴责独裁思想的《宽容》初版于1925年,再版于1940年——都以希特勒暴政开始横行世界这样一段历史作为背景,认为二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似乎不算是一种过分的评论。

无论如何,还是让我们引述《异端的权利》中的一段来体会一下茨威格的文字与思想的感染力吧:  历史无暇顾及公正。历史作为不偏不倚的编年史家的工作只是记录各种各样的成功,至于这些事情的道德价值,她极少评估。她的目光只是盯着胜利者,而把失败者晾在一旁。于是这些“无名的战士”便被随意弃入遗忘的阴沟。既没有十字架,也没有花环来记录他们徒劳无功的牺牲。然而事实上,心地纯洁的人们所作的努力,都不会徒劳无益;道德能量的任何消耗,也不会消散长空,毫无回响。那些人虽然生不逢时,虽然被击败了,在实现永恒理想的过程中,却自有意义。因为理想是一种凡人难以看得见的观念,只有通过这些人的构思,这些人的全力以赴,还要准备着为它步上尘土扑面而来的死亡之路,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实现。从精神方面看,“胜利”和“失败”两个词都有了新的意义。从此以后,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醒这个眼里只有战胜者丰碑的世界,我们人类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通过堆积如山的尸体才达到昙花一现的王国的统治者,而是那些毫无抵抗力量、被高高在上的势力压倒的人们。

当我们读到茨威格的这些话时,感动之余我们或许也会感到有些夸大其词,因为历史的记录中不乏失败者的凄凉、悲切。然而,当我们仔细回味起所熟悉的历史来,又不禁发觉历史的“话语霸权”的确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在不经意间抹杀、掩饰、弱化着另类或异端的声音,而我们时不时地必须在历史的角落和缝隙里去寻找血淋淋的真实碎片,以便对历史进行重新的思考和组合。也许,这种新的历史观创造了又一种强加于人的描述,但在比较和对照中出现的历史毕竟有益于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有益于在丰富、复杂的历史图景中去辨别隐隐约约、忽隐忽现的真相。因而,若无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能有多少人会重新体验清教大师加尔文的心路历程,重新审视加尔文这位历史伟人的光辉形象并从中发现可能暗含的鲜红的血色呢?若无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又能有多少人会重新体味到历史中一些备受妖魔化的人物心中的甜酸苦辣和委屈冤枉,察觉到这些“婵雄”却原来有可能是一群具有坚定信仰和崇高人格的英雄呢?有鉴于此,翻译《异端的权利》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一种经历。我们为历史中失败者前赴后继始终不断的呼吁和抗争所激动,为成功者凭借阴谋、权势、淫威、暴力而实施的压制和屠戮所震撼。我们也在为今天的社会文化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到庆幸,尽管我们深知真正的精神自由和思想宽容的实现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任晓晋、方红、尹锐负责完成。我们虽已尽心尽力,但由于专业知识和语言水平有限,疏漏和讹误之处在所难免,万望读者不吝赐教。

译者

2005年2月26日夜于武昌珞珈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异端的权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任晓晋//方红//尹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00534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79.522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