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总结美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审美艺术”的新理念;主张要从审美的高度审视艺术教育,要把艺术教育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内容包括美和审美、审美与形式、中西方文化中的审美范畴、审美理论及其学派、实用艺术的审美、造型艺术的审美、表情艺术中的审美等,既有一定的审美理论高度,又有艺术审美的丰富信息。
图书 | 审美艺术教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在总结美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审美艺术”的新理念;主张要从审美的高度审视艺术教育,要把艺术教育提高到审美的高度,内容包括美和审美、审美与形式、中西方文化中的审美范畴、审美理论及其学派、实用艺术的审美、造型艺术的审美、表情艺术中的审美等,既有一定的审美理论高度,又有艺术审美的丰富信息。 序言 开展美育即审美教育,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美育工作,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同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明确了美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精神,积极开展以艺术教育为重点的各类审美教育,努力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并且以美的陶冶来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人类自身及周围环境的美的追求和思考。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能置身于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艺术之中。 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比,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特征更加突出。它赋予了人们以精神性的审美享受,丰富并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是其他诸育难以取代的。同时,美育还具有综合性,能够促进并推动其他诸育的发展,做到“以美启真”、“以美辅善”、“以美怡情”、“以美健体”,而且美育还能增强人们的知觉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因此,学校美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审美,分辨社会万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美化自身的同时美化环境,从而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美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美育应该是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体现在一切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艺术。 教材是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开展学校美育工作,首先要抓好美育的教材建设。由蒋国忠教授主编的、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为主编撰的《审美艺术教程》,是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之一。这本教材凝聚了作者同志们多年来在美育园地辛勤耕耘的智慧和实践的结晶,相信会对推进美育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此,我向本书的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 王荣华 2002年2月13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审美艺术教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蒋国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4332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57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印刷时间 | 200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3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6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