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迄今已有40余年,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本书为第21辑。开篇为纪念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先生诞辰100周年之文——《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其余收录23篇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城市研究、文献研究、乡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外国建筑与园林研究等领域,均为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 图书 | 建筑史(第21辑)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迄今已有40余年,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本书为第21辑。开篇为纪念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先生诞辰100周年之文——《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其余收录23篇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城市研究、文献研究、乡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外国建筑与园林研究等领域,均为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内容推荐 《建筑史》原名《建筑史论文集》,是中国国内第一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的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1964年,本书为第21辑。 本辑共收入论文24篇,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城市研究、文献研究、乡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外国建筑与园林研究等领域。 2004年是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一文对林先生在建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作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此作为对前辈学者的纪念;赖德霖以汪坦先生的弟子的身份整理记录了汪先生VI述的生平史料,对于近代建筑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辑论文对于古代建筑模数制、福建传统建筑技艺的探讨是古代建筑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五亩之宅”与“十家之坊”及古代园宅、里坊制度探析》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了思考;对于苏州、昆明、重庆等城市的研究论文也都从独特的角度对古代和近代城市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圣伊利亚与未来主义建筑》一文则对西方现代建筑的重要人物和流派进行了介绍。 本书反映了近年来关于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对于建筑历史的进一步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吸取历史经验、从事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书既可作为建筑历史专业工作者的研究资料和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历史理论教材,又可作为读者了解建筑演化与城市变迁的实用指南。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建筑史(第21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贾珺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10929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27 |
| 出版时间 | 2005-07-01 |
| 首版时间 | 2005-07-01 |
| 印刷时间 | 2005-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65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TU-0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6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85 |
| 宽 | 210 |
| 高 | 11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