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2辑)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经济学的研究或者理论创新提供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基础,或至少是一个研究资料的基础,使研究者一书在手,就可以非常简单、容易地浏览到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前沿资料,省去了自己查找、综合的麻烦,从而节省大量的研究时间和精力。也为经济学的研究或者理论创新提供一种研究规范。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2004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 /1

一、2004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 /1

二、2004年中国经济前10大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8

第二章 2004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87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87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09

三、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28

四、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42

五、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55

第三章 “三农”问题讨论综述 /169

一、“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实质 /169

二、“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172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178

第四章 重化工业化问题讨论综述 /182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182

二、重化工业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发展机遇 /184

三、中国重化工业增长的推动因素 /187

四、重化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89

五、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92

第五章 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 /195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195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196

三、循环经济的特征 /197

四、循环经济的结构 /198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 /199

六、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困难和问题 /200

七、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201

第六章 统筹区域发展问题讨论综述 /207

一、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 /207

二、如何看待区域差距的扩大 /209

三、统筹区域发展的动力 /213

四、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 /215

第七章 城市经济圈问题讨论综述 /219

一、城市经济圈的概念和特征 /219

二、三大城市经济圈比较 /220

三、三大城市经济圈现存的主要问题 /223

四、发展城市经济圈的对策和建议 /224

第八章 利率市场化问题讨论综述 /231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231

二、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效应 /232

三、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234

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235

五、利率市场化的障碍和问题 /236

六、利率市场化的次序 /238

七、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和建议 /239

第九章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问题讨论综述 /243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必要性和意义 /243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利弊 /244

三、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方式 /248

四、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对策 /250

第十章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问题讨论综述 /255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255

二、中小企业板的推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258

三、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259

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战略构想 /262

五、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思路 /263

第十一章 股票全流通问题讨论综述 /267

一、股票全流通与国有股减持的区分及联系 /267

二、股票全流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69

三、股票全流通方案 /271

第十二章 我国金融监管问题讨论综述 /279

一、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279

二、巴塞尔协议与银行监管 /282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284

四、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 /287

第十三章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讨论综述 /291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问题 /291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94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方案和措施 /297

第十四章 企业家问题讨论综述 /304

一、成功的企业家应该具有的性格 /304

二、中国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307

三、中国企业家群体存在的问题 /309

四、中国企业家的权利与责任 /312

五、中国企业家的成长路径 /314

试读章节

三、中国企业家群体存在的问题

(一) 贪财

林行止指出,CEO致力自肥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过去CEO尽力为股东服务,然后由董事会论功行赏,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CEO“骑劫”董事会,以炒高股价作为其报酬的一部分,结果形势大乱。当公司负责人失去顾客、雇员和股东的信赖而被认为不可信托时,公司管理层便发生剧变,这种剧变必会加强股东对公司事务的监察最终增进公司的利益,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二) 合作的残疾

中国现在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合作是失败的。为什么呢?陈国军解释,因为创业者往往是朋友、亲戚,或是一家人,创业时的凝聚力不在于对未来企业发展共同战略,而是亲情、友情、激情以及一种相互利用的心态,而中国式的亲情、友情几乎都是“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的,我们常说的“患难见真情”,其实就隐含了“享福反而不能见真情”,这就注定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着创业者分道扬镳的问题。合作之初,我们不仅缺少明确的战略,还缺少明确的约束。朋友义气的凝聚很快随着公司的发展烟消云散,当初因为是朋友,很多事情也不便明说,靠大家的自觉,然而一部分人可能权力越来越大,另外一部分人感觉不顺眼了,朋友义气变成了朋友怨气,但双方没有很好的约束和协调制度,那只好靠权力斗争解决了。中国的企业创业之初就开始了权力的失衡,开始了决策的不民主不透明,随着企业的发展,最终只能成为权力斗争。

王育琨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他说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掩盖自己的盲点,在结盟初期就固执地寻找气味完全相同的人,以期获得心照不宣的效果。后来却因没有差异,没有相互激励的效果使联盟生动起来。殊不知,真正使结盟强大起来的路径是盟友很强的互补性,彼此之间都极大地需要着,因此也就依赖着。彼此一旦没有了需要,结盟也就毁灭了。

(三) 不守规则  冯仑指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都是“市场政治家”,往往热衷于与银行、政府搞关系,习惯于机会主义的决策方式,用固定成本换取不确定收益,而忽视成本核算。比如有人开车违章被罚款50元,他不是自觉交罚款,以后不再重犯,而是在“有关系”的前提下,免交罚款而请警察吃一顿150元的饭。于是,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自己不再遵守规则,朋友违章也能“摆平”。这样,原本确定的成本和收益关系被“关系”打破了,企业实际上不得不支付额外的成本。可能有人认为,要赚钱,要搞好企业就不能不走些歪门邪道。房明银认为这种假设是不对的,也是危险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政府官员中的君子也是越来越多,不是来点酒色财气就听你的。只有讲正气,讲诚信,才是正路,才能真正做大做强企业。

(四) 多数民营企业家存在内伤

张锐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存在十大内伤。一是目光短视。好多人把赚多少钱定为目标,什么赚钱搞什么,什么热做什么,目光稍远点的就是将企业有多少资产作为目标。如果以利润和资产为目标,往往导致企业的短视行为。因为如果以资产为目标,大量地收购企业就可以完成,但这并不等于是一个好的、成功的企业。二是独断专行。独断专行的管理风格会导致一些民营企业领导层出现缺位,造成企业在第一把手离任后经营状况全面下滑。高压政策和独裁垄断的管理风格最终将导致人心涣散。三是缺乏诚信。一些民营企业家在商业交易中经常采取欺骗手段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市场成熟起来以后,市场的选择功能和淘汰功能也强大起来,微利取代暴利,消费者主权取代生产者主权,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缺乏诚信的企业和企业家将最终被淘汰出局。四是忽视激励,导致雇用职业化的经理人员后不断发生“背叛”及员工的高频率流动。五是张力错位,将太多的精力用于谋求上市和获取政府支持。六是管理粗放。七是盲目多元化。八是疑虑下属,企业失去凝聚力。九是营销偏向,迷信促销和冒险求财。十是疏于选人。

(五)存在“原罪”

左大培指出,最近几年集体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所谓“改制”,成了极少数人对公有财产、甚至中小股民财产的疯狂侵吞。这种侵吞是由各地甚至某些中央机构的政府官员批准甚至授意的,因而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某些地方政府的官员不顾各方面的反对,强行以低得惊人的价格将公有企业的产权成批地出让给极少数个人或私营企业主,靠白送公有企业来培养少数的大资本家。这是一种极坏的做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会带来极其有害的结果。这样做的最大害处,就是纯粹人为地制造出少数大富翁,加剧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和两极分化。这样做直接造成的最大问题,是间接地剥夺了用来补偿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资金。

另一些人则有相反的观点。有人指出,国资流失罪不在民营企业,应该看到一些个别的、局部的问题并不足以影响大局,不能“倒洗澡水连孩子也倒掉”。如果我们真是关心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我们不妨看看,这些年来由于浪费、低效率、亏损等内在原因,国有资产已经无形中流失了多少?如果要用数字说话,应该算算仅仅在国有企业初步改组改制以后,国家的税收增加了多少,社会的财富又增加了多少?因此,不要把企业家作为敌人。张维迎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民进国退的过程,是创造财富的过程,而不是瓜分财富的过程。他认为,如果任何交易只要买的人赚钱了,就是卖的人吃亏了,国有企业卖给私人,如果私人赚钱了,那么国家一定是吃亏的,这样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没有民进国退,以及民营企业的大力发展,如果没有中国民营企业家创造的就业机会,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家创造的税收和其他财富,地方政府的治理就不会这样轻松。P309-312

序言

2004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一辑),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像,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效果。《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图书商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报纸杂志对本书都给予了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受之有愧的褒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跃生教授甚至把本书的写作称为“是修桥补路、服务大家的善举”。当然,专家和学者们也对本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开了一个好头,但再进一步却深感难上加难。不过,由于有社会方方面面的掌声和鼓励,我们仍满怀激情奋力继续前行,奉行把大家认为长的继续发扬、大家认为短的努力补长的原则,诚惶诚恐地将《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二辑)呈现给大家评判。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努力体现不同于(第一辑)的突出特点是:第一,加入了比较的元素。由于(第一辑)是开头,没有可比较的参照系。(第二辑)就可以以(第一辑)为参照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试图揭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脉络,究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具体进展。第二,在第二章“2004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加入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一节,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中国经济学研究进展的全貌。

本书继续牢记在写作/第一辑时所确立的宗旨,现将其抄录如下: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经济学的生命力之所在。因为经济生活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学的实践性,要求经济学必须不断地创新。但经济学的创新,不可能离开经济学发展的文明大道,而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经济学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因此,对已有经济学文献包括国内文献和国外文献的系统梳理,就成为经济学创新的基本前提。

经济学的创新之所以要以文献的系统梳理为基本前提,就是因为任何理论的创新,都需要对该理论的发展前沿有准确的把握。如果你不知道别人已经完成了什么,不知道理论演化到了什么程度,现有的理论有什么局限性,那么你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不是自己坐在屋子里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在对现有理论的批判中和在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中实现的。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笑话:自己以为探求到了经济学的真理,实际上别人早已完成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本书的工作就是努力对已有经济学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我希望通过这一工作,达到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为经济学的研究或者理论创新提供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基础,或至少是一个研究资料的基础,使研究者一书在手,就可以非常简单、容易地浏览到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前沿资料,省去了自己查找、综合的麻烦,从而节省大量的研究时间和精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经济学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也是经济学教学的必备参考书。二是为经济学的研究或者理论创新提供一种研究规范。通过这种规范,锻造出一个经济研究的平台,或者说一个经济研究的新起点,使大家能够在这个新的平台上或者新的起点上推进经济学的进一步创新,从而减少经济学的重复研究。这不仅有助于优化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学研究的帕累托改进,而且有助于建立一个客观的科研成果社会评价机制,激励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创新。”

本书是对国内2004年的经济学文献的系统梳理,国外最新经济学文献的系统梳理将以其姊妹篇《国外经济热点前沿》(第二辑)另行出版。本书有的章节已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上发表,发表后在经济学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当然,由于我们的水平和对资料的掌握有限,难免有一些相当精彩的观点没有被综述进来,从而使研究成果反映得不够全面,敬请有关专家、学者谅解。同时我们也诚心诚意地欢迎有关专家、学者支持和帮助我们,以使我们的工作越做越好。

参加本书写作的有:卫兴华教授、陈享光教授、黄泰岩教授、杨万东编审、王碧峰副编审、付敏副编审、孙咏梅博士生、刘斌博士生、张宏伟博士生、谢瑞巧博士生、李学彦博士生、董红霞博士生、查显友博士生、丁守海博士生。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非常荣幸地被遴选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第一批“长江学者”,辽宁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对研究项目所给予的资助,将使本书的研究具备了更加充足的经费保障。在此,我要衷心感谢给予我信任的领导和专家。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我国的理论之树才更加根深叶茂。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吕萍主任及其同事们也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黄泰岩

2005年4月于中国人民大学资料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2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泰岩//杨万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849754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