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将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构成部分加以分析,把舆论监督作为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一个核心环节加以界定,在伦理学、哲学和政治学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全面阐述了舆论监督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在目标、理念和实践意义方面与正义精神的高度一致性,着重在理论上、观念上和实践意义上归纳和倡扬舆论监督的价值意义。

内容推荐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是新闻学与哲学、政治学的交叉研究范畴。本书将新闻界以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舆论监督,纳入到价值传播系统,在伦理学、哲学和政治学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全面阐述了舆论监督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在目标、理念和实践意义方面与正义精神的高度一致性;分析了舆论监督作为现代社会的政治观念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论述了舆论监督之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揭示了舆论监督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体系以及在价值传播系统中的作用;通过中西方舆论监督比较、舆论监督案例评析,试图解析舆论监督在促进中国法制建设、推进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探索舆论监督方法的规范化、合法化,从而寻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监督模式,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法制体系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本书着重在理论上、观念上和实践意义上归纳和倡扬舆论监督的价值意义,希望能够促进民众的舆论监督意识,使舆论监督提升为一种文化力量,成为人类在追求全面自由发展过程中自觉的行为方式,成为通向社会正义的桥梁,成为一种文明标志。  本书适用于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和学习者、新闻教育和新闻传媒从业者以及新闻事业管理者,是开启现代观念、拓展学术视野的有益参考。

目录

序  罗以澄/1

前言/

第一章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5

 第一节 社会正义/6

 第二节 舆论监督/27

 第三节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的关系/55

第二章 舆论监督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68

 第一节 关于中国传统价值观/69

 第二节 官本位与人本位/73

 第三节 从观念冲突到利益冲突/80

 第四节 舆论监督是一种文化启蒙/87

第三章 舆论监督与现代化/96

 第一节 现代化:社会综合变迁的过程/97

 第二节 现代化:目标模式的转变和创新/106

 第三节 舆论监督与三个文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118

第四章 舆论监督与社会评价体系/133

 第一节 社会评价/133

 第二节 舆论监督与社会评价的关系/140

 第三节 建立科学化的社会评价体系/160

第五章 中西方舆论监督的比较/177

 第一节 中西方舆论监督思想的比较/177

 第二节 中西方舆论监督体制的比较/194

 第三节 中西方舆论监督性质的比较/210

第六章 舆论监督与价值传播系统/228

 第一节 价值与价值传播系统/228

 第二节 舆论监督与价值传播系统的互动/242

 第三节 价值传播系统的过去与未来/260

第七章 舆论监督案例评析/277

 一、“渤海二号”:跨人禁区的脚步/278

 二、“南丹矿难”:媒体首先撩起黑幕面纱/284

 三、孙志刚事件:公民权利史上的里程碑/293

 四、“长洲戒毒所案”:彰显记者的正义、良知与机智/301

 五、“夫妻看黄碟案”:法治社会公民权不可侵犯/306

 六、南京冠生园事件:公共利益支持记者的暗访行为/314

 七、刘涌案:新闻舆论监督促进司法公正/322

 八、银广夏事件:舆论监督之于企业的意义/332

 九、殷新生案:舆论监督呼唤法律保护/340

 十、繁峙受贿事件:舆论监督也需要监督/347

附录一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简论曾 凡/357

附录二 湖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

报告王梅芳高海波/367

参考书目/380

后记/382

试读章节

(二)罗马及中世纪正义观

理性正义论在古罗马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西塞罗和乌而比安的思想尤为典型。西塞罗认为正义是自然法与理性的体现。他说:“法不是别的,就是正确的理性;它规定什么是善与恶,禁止邪恶。”在西塞罗看来,人类法所依据的准则就是永恒的自然法。人类法的“正义”体现出自然法的“永恒正义”。西塞罗认为,整个大自然都是受正义统治的,自然是正义的本源。由于“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即正义的理性”,因此,我们彼此共享正义的观念。西塞罗认为,现实的人类之所以恶习成性,首要的原因是把功利和正义分割开,成了一切伤害的根源。那种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法是不正义的。法是正义与非正义事物之间的界限。人类法是“自然与一切最原始的和最古老的事物之间造成的各种契约,它们与自然的标准相符构成了对邪恶予以惩罚、对善良予以捍卫和保护”,现实的正义意味着共同拥有国家的法律,相互承认权利和义务,以维护自然的秩序。有理性人的特征就是按照理性给予每个人以应有的东西,这种态度就是正义。

罗马法时代,各得其所的分配正义原则被进一步肯定,在乌而比安和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中,法被解释成善良和公正的艺术,书中明确提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各得其所的坚定而恒久的愿望。这种分配正义原则在此之后,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流。到了中世纪,宗教取得了绝对统治地位,一切学科都被并入神学之中,人是神的造物,社会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正义问题也被纳入到神学的视野,理性之光被上帝“绝对信仰”所笼罩,“自然法”被纳人到上帝的永恒法之下。P12

序言

义利之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圣人的谆谆教诲是“舍利取义”,认为两者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靠着对“义”的孜孜追求,中华民族从远古蛮荒时代顽强、艰难地行至现代文明的门槛之前。但轻视“利”,也让古老的中国付出了不应有的代价,难以数计的社会财富在一次次王朝更迭中灰飞烟灭、白白流失了。社会发展过程就这样一次次被打断,又一次次重新回到起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困扰中国数千年的义利关系难题的破解。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与义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不存在孰重孰轻、孰取孰舍的问题。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构建新的经济运行秩序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价值观念的重塑。这是因为过去的所谓“义”,多指仁义、道义,是为适应小农经济、封建等级制度而存在的;而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是正义和公平,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精神文明建设和观念转型方面相对来说则要艰难许多。新闻工作者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者,也参与了创造历史的过程。作为新时期的新闻人,他们勇敢地揭露错误、鞭笞丑恶,有力地弘扬了正气、彰显了公义。舆论监督之所以较一般新闻报道更具社会影响力,之所以虽然充满风险却仍然吸引着无数新闻工作者,原因正在于它不仅守望社会环境、记录重大新闻事件,而且时时告诫人们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荡垢除污,排除社会发展阻力,从而推动历史进程。

以上所言,是读了王梅芳同志的《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一书之后的一点感想。该书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众多精彩案例,又从价值观念、社会转型等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是我国舆论监督研究的一项新收获。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该书独辟蹊径,将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联系起来,准确地把握住了舆论监督在历史发展中的脉络;其间新意迭出,令人回味。

舆论监督是我国新闻实践的焦点,也是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在这一领域中已经积累起了为数可观的学术成果,其中不乏有相当分量的作品。王梅芳同志的这本书相信将会占有一席之地。不管是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还是作为一名新闻理论研究者,我都乐意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

2005年2月20日

后记

书稿虽已交付出版,但心里一直是沉甸甸的,感到惴惴不安。这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的研究项目,凝聚着笔者长久以来的思考,其内容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笔耕中不断体会着探索的愉悦和使命意义的责任感。但是,由于时间过于仓促,留下了许多不应有的遗憾,在此敬请专家、学者以及诸位读者多多原谅并予以指正。

本课题组的其他两位成员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曾凡先生和我的同事高海波老师。曾凡先生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提出了十分可贵的建议,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大量资料,并完成《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简论》一文。高海波老师在课题中参与社会调查工作,合作完成了《湖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并执笔本书中的第五章。在此对曾凡先生和高海波老师表示感谢。

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湖北省新闻学会会长李德华先生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昆教授的热切鼓励,使我备受感动,谨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其为人为学令我起敬,今能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此致深深的谢意。

书稿虽已交付出版,但心里一直是沉甸甸的,感到惴惴不安。这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的研究项目,凝聚着笔者长久以来的思考,其内容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笔耕中不断体会着探索的愉悦和使命意义的责任感。但是,由于时间过于仓促,留下了许多不应有的遗憾,在此敬请专家、学者以及诸位读者多多原谅并予以指正。

本课题组的其他两位成员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曾凡先生和我的同事高海波老师。曾凡先生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提出了十分可贵的建议,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大量资料,并完成《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简论》一文。高海波老师在课题中参与社会调查工作,合作完成了《湖北省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并执笔本书中的第五章。在此对曾凡先生和高海波老师表示感谢。

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湖北省新闻学会会长李德华先生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昆教授的热切鼓励,使我备受感动,谨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其为人为学令我起敬,今能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此致深深的谢意。

另外,还要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王雅红、陶洪蕴编辑,是他们的努力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者2003年2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梅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46177
开本 32开
页数 3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05-02-01
首版时间 2005-02-01
印刷时间 200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63
丛书名
印张 12.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