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
内容
编辑推荐

他逆历史而动,是这种悠久的道德主义传统在20世纪的继承人,虽然他那固执、纯粹、刻板以及感情用事的人道主义,很难战胜当今世界众多的丑恶现象,但在反对不择手段的权变家以及实用主义对金钱的崇拜上,他那顽强的拒绝态度反而对我们时代的道德行为的存在做了重新肯定。

如果您想要了解萨特的思想、艺术,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读萨特的全部著作,那么不妨读一读本书。萨特的作品汗牛充栋,本书以传记的形式深入浅出,但却内容完整地介绍了萨特其人、其书、其学说等。

目录

序 /1

第一部 孤独(1905-1939)

第一章 童年(1905-1917)/3

  一、父亲之死/3

  二、占有词语/9

  三、做戏与诱惑/17

第二章 人生裂痕(1917-1924)/26

  一、继父/26

  二、发现偶然/35

  三、保尔·尼蒙/45

  四、性爱游戏/54

第三章 大学岁月(1924-1931)

  一、幸福时光/65

  二、初恋/74

  三、哲学与文学/84

  四、自己的另一半/92

第四章 教师生涯(1931-1939)/103

  一、鸡尾酒与现象学/103

  二、走遍欧洲/112

  三、《恶心》/122

  四、爱情好辛苦/123

第二部 介入(1939-1970)

第一章 转折(1939-1945)/149

  一、应征·被俘·抵抗/149

  二、存在与虚无/149

  三、小说·戏剧/160

  四、相如以沫/181

第二章 两间余一卒(1945-1957)/192

  一、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2

  二、“无立足之地的让”/202

  三、从第三条路到“同路人”/213

  四、爱的考验/223

第三章 知命之年(1957-1965)/235

  一、挨炸“国家公敌”/235

  二、《辨证理性批判》/245

  三、拒绝诺贝尔文学奖/255

  四、养女阿莱特/265

第四章 造反有理(1965-1970)/272

  一、审判美国/272

  二、五月风暴/281

  三、故人归去/289

第三部 抗争(1970-0980)/297

第一章 战胜病魔/297

  一、幻觉与失明/297

  二、“应该保留笑的能力”/305

第二章 最后的辉煌/314

  一、知识分子/314

  二、《家庭的白痴》/321

第三章 在女人的怀抱里/328

  一、爱的复兴/328

  二、最后的日子/340

第四部 继续(1980-2005)

第一章 永别的仪式/351

第二章 萨特的永恒价值/363

第三章 萨特的世纪/373

试读章节

萨特自主选择观念的明显改变表现在他50年代初的作品中,特别是戏剧《魔鬼与上帝》。他在上述访谈中说:“我们断定在任何境况中总会有一种令人满意的选择。这是不真实的。事实上,后来我在《魔鬼与上帝》中塑造了一个不能作出选择的人物海因里希,来明确反驳我自己的这些不正确的观点。海因里希当然想选择,但他既不能选择抛弃了穷人的教会,又不能选择抛弃了教会的穷人。他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矛盾而决不会有什么选择。他完全被他的处境所制约。”(《思想纪游》)

学术界也有注意到萨特后期选择理论的变化的,但一般来说,对这种变化的分析比较简单,对它的论述也不够准确。例如,有学者认为,最后萨特得出真正自由的选择是没有的结论。由上面引述的萨特的话来看,似乎这一观点可以成立,时间应该是在50年代初期。但还须作更加深入的探讨,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对萨特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及他后来对自主选择思想的评论作深入探究后,可以发现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他对自己早期强调自主选择的思想作了严厉的批判,甚至使用了“我竟然相信过这样的话”、“荒谬”、“不正确”这样的语言,似乎是完全的否定;另一方面,他对自己早期选择思想的某些内容仍然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例如,在上述同一个谈话中,萨特说:“我有一个想法,从未放弃过并一直在深化:一个人最后总是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他除了承担这种责任外别无其他选择。因为我相信,一个人总是可以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创造一点什么。现在我把自由定义为:自由是人们的一个小小的活动,有了它,那些完全被社会所制约的存在就成了不完全限制在社会给定的种种条件之中的人。”(《思想纪游》)

这里表达的意思显然与“真正自由的选择是没有的”相悖。如果真正自由(自主)的选择是没有的,那么,一个人就不用为他的选择承担责任,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外部环境、他人的作用等等。而萨特认为,人的选择,归根结底,总是创造了一点什么,也就是在某种程度摆脱了社会对他的制约,这就是自由,这实际上仍然是肯定人的选择的自主性。

如何解释这一自相矛盾的情况?首先,萨特对他早期自主选择思想的批判,并非是对这一思想的完全否弃,只是否定了自主选择的某种绝对性。试分析一下他作了自我批判的那段话:“无论是什么境况,无论在什么地方,一个人在对自己是否成为叛徒作出选择时,他总是自由的。”这段话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完全否认社会、环境、他人以及其他非个人意志的因素对一个人的选择所起的作用。萨特在同一个谈话中说,一个人在敌人的拷打中能否挺下来,这个问题在当时仅仅是一个身体的忍耐力问题。他的意思是,如果拷打之严酷超出这个人的身体忍耐力,即使最后他选择了招供,这也并非他真实意志的表达,这时的选择就不能说是自主的。

可以作为例证的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件事情:二战期间,萨特所在的那个抵抗组织的一个成员被占领者当局逮捕,他在被审讯中供出了萨特和其他几个人的名字。后来这个人想办法从被关押的地方传出话来说明这个情况,意思是让这几个人躲起来以避免可能的被抓捕。那么,这个人选择成为叛徒——如果将向敌人招供就当成叛徒的话——是否是自主的?就他后来的表现看,显然不是。他事后力图对这一选择结果作出补救。

再拿萨特列举的工人参加战斗的例子讲:一个工人参加战斗,比如参加罢工,是否就像萨特以前所说的那样,参加或者不参加,总是自由(自主)的?假如这个工人已经身无分文,如果他参加罢工就只有饿肚子、没有饭吃,他可能的选择是否还是完全自主的?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处境,他所具有的种种条件,对他作何选择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选择不可能是完全自主的,除了他本人的意志之外,外在的力量以及内在的非意志的力量(例如生理反应)也会起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对他早期的自主选择思想作了严厉批判,但这种批判并非认为选择的自主性完全不存在或根本没有可能。

上面列举了萨特对《魔鬼与上帝》中海因里希的评论:“海因里希当然想选择,但他既不能选择抛弃了穷人的教会,又不能选择抛弃了教会的穷人。他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矛盾而决不会有什么选择。他完全被他的处境所制约。”怎样看待这段话?它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印象:萨特认为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的选择完全没有自主性,或者甚至连选择都不可能。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萨特在同一个地方说明,海因里希只是他为了批判自己强调自主选择的绝对性而塑造的一个人物。因此,这个人物更大程度上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将人判然分为两类:一类可以自主选择,另一类无法自主选择或无法选择。一个人无论受社会、境况、他人多么大的制约,他总是存在着哪怕是一点点的活动余地;凭着这点活动,他就可以不被社会给定的种种条件限制,创造出一点什么来。这就是自由,其中必然包含着人的自主选择。

萨特在《魔鬼与上帝》中还塑造了一个主人公格茨,他也处于绝对的恶和绝对的善这两者的矛盾之中。而他的作为与海因里希相反:他并非不作选择、无所适从,而是不断地作出尝试,最后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既抛弃了绝对的恶,也抛弃了绝对的善,参加农民起义,也就是选择了相对的善,靠自己来拯救自己。这个戏剧中“上帝”的寓意,应该是被绝对化的外部世界。这两个对立的人物结合起来,可以体现萨特关于选择自主性的总的看法。

其次,萨特在指出这种自主选择的绝对性是不真实的同时,又指出,在特定的时期它有存在的理由,是有意义的。萨特说:“一个人被拷问,他将怎么办?他要么招供,要么拒绝回答。这就是我根据对英雄行为的体验而说的东西,但这种体验是不真实的。”(《思想纪游》)之所以说这种体验不真实,即以上面举的那个在被拷打后招供的人而言,他到底是不是叛徒?说他不是叛徒吧,他毕竟招供了,这应该算叛变行为;说他是叛徒吧,他后来的行为又不像一个甘心当叛徒的人,而是想设法弥补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所以说,实际情况往往要比“要么英雄,要么叛徒”复杂得多。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具有不真实性。

萨特同时认为,尽管这种看法或体验是不真实的,它在战争那个特殊环境中仍然具有一种意义,具有一种必要性。在抵抗运动期间,一个人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要冒被囚禁甚至死亡的危险,从根本上说,需要的是勇气。因此,强调人的选择的自主性是有必要的。

总而言之,萨特前后期“选择”思想的变化,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前期是强调选择的自主性,而后期则抛弃了这种思想,得出自主选择是不可能的思想。萨特的变化在于:前期认为选择的自主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一个人所处的境况不起什么作用;后期则充分考虑到境况的作用,而认为选择的自主性是相对的,人们选择的结果既包含有自主性的因素,同时也有境况等非自主性因素在内。萨特前后期“选择”思想在变化中也有不变的地方:无论一个人的选择是完全自主还是只有较小的自主程度,他都要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P.199-202

序言

我第一次看萨特的作品,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外国文艺》杂志译载了他的《肮脏的手》,这个剧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又在《世界文学》杂志1980年第4期上读到他的《死无葬身之地》,它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震撼,而此时萨特已经去世。自那以来,25年过去了,当时如饥似渴地捧书阅读的情景恍然如在昨日——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是萨特百年诞辰。

据国外统计资料,生活在20世纪的作家、思想家中,按其作品被人引用的情况排名次,萨特是稳稳地排在第一位。我们说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大概不是一个过誉的说法。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文学和思想大师,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奉献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是我很想做的一件事情。

传记首先要真实。而真实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客观的真实,如“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句话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虚假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本书力求做到所有陈述的事实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没有确实的根据,则不使用肯定的语言,宁可存疑;在事实材料发生冲突时,作细致辨析,确定真伪。

另一种可以称之为主观的真实。“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一事实有什么意义?它说明什么问题?它在萨特人生道路上占据多大分量?它是如何发生的?当问题进入这一层次时,答案应该不是一个,可能有多种阐释。传记要再现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作者还得在总体上把握事实材料,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出它应有的缘由、地位和意义来。

所以萨特说,他为福楼拜写的传记也可称为“真实的小说”;之所以说是真实的,不仅客观事实是真实的,而且通过作者主观努力,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状况、活动等;之所以说是小说,是因为这种真实包含了作者的想像、作者的创造性,也可以说具有“虚构”的成分。人们通常认为虚构就是假的、不真实的,而真实就是没有任何想像和虚构的东西。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如果仅有一些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的客观事实,还不能形成一本好的传记;这些事实看起来很具体,实际上是抽象的,因为它们产生时并非是这样一些孤零零的、互不相干的东西,它们应有的意义并没有通过作者的研究和想像工夫揭示出来,因此还不能说是完全真实的。

本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写萨特诞生以来的这一百年,各部分都标有年代,但读者会发现,每一部分并非是严格限定在记述这一期间发生的事情,而是力求从总体化的角度对那些重要事件作出描述、分析和阐释。例如在写童年部分发生的事情时,会较多地谈到它对萨特成年后的影响;在分析成年期间发生的某事时,也可能回溯到他童年的境况;等等。应该说,要搜集、掌握关于萨特的大量客观事实材料固然不易,要做到总体化地把握萨特这个人,或者说达到关于他的“想像的真实”或“真实的想像”尤为困难。实际上后一种探索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总之,这本关于萨特的传记希望能够做到三点:第一,客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第二,总体化:通过想像工夫将客观事实材料有机地融合为一个真实的总体,再现萨特这个人;第三,生动:在语言的使用上尽可能做到生动传神,读起来不觉得费劲。作者没有从政治上或主观上去评价萨特其人其说,更没有从传统的道德观念出发,去评论萨特某些人格方面的得与失(比如萨特与异性关系),而只是客观地把萨特这样一个“人”,及其文学、理论的创作过程真实地介绍给读者。

作者写完一部作品,这作品并没有最后完成,它有待于读者的阅读、共鸣和认可;读者才是它的最终完成者。既然如此,我就不再哆嗦了。欢迎读者朋友进入这部作品,并期待着你们的评判。

书评(媒体评论)

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深远影响。——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  本世纪没有一个法国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特曾拒绝它——产生过像萨特这样深刻、持久和广大的影响。——法国评论家德尔贝斯  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家当中,他大概是被人们引述最多而了解最少的人。——美国哲学家宾克  人们可以在个别问题上与萨特持不同意见,但是他们感到,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出色、更全面地代表了欧洲知识分子: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不朽的知识分子,因为他永不满足,永不调和。——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  萨特对自由、正义的追求,使他同卢梭。伏尔泰和左拉一样,成为既有人恨又有人爱的人物。——英国《泰晤土报》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忠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1493
开本 16开
页数 3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55.1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5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