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史料学”与“历史学”的著作。其原本于1946年4月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其收论文三篇,为《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论司马迁的历史学》及《论刘知几的历史学》。本书是增订本,以原本为基础增补而成,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翦老本人生活的漂沉激荡!
图书 | 史料与史学/大家小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史料学”与“历史学”的著作。其原本于1946年4月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其收论文三篇,为《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论司马迁的历史学》及《论刘知几的历史学》。本书是增订本,以原本为基础增补而成,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翦老本人生活的漂沉激荡! 目录 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1) 一 关于基本理论问题 (1) 二 关于基本知识问题 (12) 三 关于基本技能问题 (16)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19) 一 导言 (19) 二 正史 (24) 三 正史以外的诸史 (35) 四 史部以外的群书——经、子、集 (49) 五 四部以外的各种文字记录 (67) 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 (71)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85) 一 史料与方法 (85) 二 史料探源与目录学 (86) 三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 (89) 四 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98) 五 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学、逻辑学及唯物辩证法 (105)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114) 一 司马迁的传略 (114) 二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一——纪传体的开创 (125) 三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二——纪传体的活用 (137) 四 司马迁的历史批判——“太史公曰” (146) 五 余论——史料的搜集编制及其历史观 (158)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167) 一 刘知几的传略 (167) 二 刘知几的著作、思想及其历史观 (174) 三 刘知几论中国历史学各流派 (182) 四 刘知几论纪传体的各部门 (189) 五 刘知几论历史学方法 (200) 六 刘知几论历史学文献 (213) 七 余论 (222) 试读章节 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我到桂林以后,听师范学院的老师们谈到历史学的基本功问题。我觉得基本功是要学的,但这个提法不大全面,全面的提法还是要讲“三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我所知道,现在讲的基本功,主要的是讲如何读书,如何查字典,如何找材料,不包括基本理论在内。我这个人很喜欢讲话,当大家对史料不大十分注意的时候,我曾经提醒过大家要注意史料。现在似乎大家又好像偏重史料,对理论不大注意了,因此,我又想提醒一下大家,理论还是要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一 关于基本理论问题 所谓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这种理论去指导研究历史,是研究不好的。因此,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特别是学习毛泽东思想,在今天,是我们历史系的学生和老师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如果马列主义没有学好,毛泽东思想没有学好,那很有可能在历史研究中犯错误。 对理论,现在我觉得应该提到很高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这一点,就是在历史科学本身来讲,这个理论也非常重要。我们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就是替这个人物作总结;我们研究一个历史时代,就是替这个历史时代作总结;我们研究一个历史制度,就是替这个历史制度作总结;我们研究一个历史事件,就是替这个历史事件作总结。作总结不容易吧!我们搞了一年工作和教学,要总结一下我们的经验。一年的历史都很难总结,那么总结几千年的历史就更难了。我们现在能不能写出现代史来呀,解放以来的历史,能不能写出一本书来总结一下呢?我看很难写出来,我也写不出来。那么把“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总结一下,要不要理论呢?也要理论吧!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要总结吧!鸦片战争以前几千年的历史,也要总结吧!这些现代史、近代史、古代史,都要我们来作总结。整个的历史,要我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重新加以研究。若没有理论怎么行呢?毛主席告诉我们,从孑L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研究。我们打开二十四史,有许多历史人物,都要作总结。毛主席只是告诉我们,这些人要总结,要对他们进行研究,要给他们评价;也告诉我们如何研究,如何评价。但是,他没有把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间成千上万的人,每个人都作出总结来。我们也不能把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总结都依靠毛主席去做,我们坐享其成,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历史学家自己的任务。对一个人要作出总结就很困难吧。大家在解放以来经过很多次运动,很多同志都曾经作过总结,对于一个人要作总结尚且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们要对成千上万的人作总结,如果没有理论能行吗?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现在没有作出正确的说明,都需要我们学历史的人来进行研究,来作总结。没有理论,就不能开步走。马克思讲,学自然科学的人,可以用显微镜看微生物,看细菌,也可以用化学反应药来识别。学历史的人,用显微镜不行,用化学反应药也不行。你把“秦始皇”这三个字放到显微镜底下看,那也看不出他这个人究竟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所以,研究历史科学,还是必须学好理论。 学理,论不是那么简单,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很困难的。孔夫子的学生就觉得“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文章可以学得到,讲性命的讲天道的这些理论就不容易学到。理论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P1-3 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翦老所著的一本重要的史学入门之作,它分两大主题:一为“史料”,一为“史学”。他所说的“史料”,不是通常所泛称的历史资料,而是“史料学”,是研究历史资料的具体门径和方法;所说的“史学”,主要是说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通称“历史学”。 ——张传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史料与史学/大家小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翦伯赞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005708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5 |
出版时间 | 2005-05-01 |
首版时间 | 2005-05-01 |
印刷时间 | 2005-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0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06 |
丛书名 | |
印张 | 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3 |
宽 | 121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