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雨同窗(十九桩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丁东主编的《风雨同窗(十九桩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的主题是追忆逝去的同学。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同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不是亲属,却可以比亲属更融洽。同学去世,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悼文者,必是同气相求,心灵相通。

这些本不相干的文章编排在一起,无意中展开了一部当代同窗的历史长卷。同学少年,处于不同的时代,受到理想的感召,从投身救亡,反对独裁,到追求自由,告别蒙昧,可称风雨苍黄,气象万千。超越政治史的角度,从社会史、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的角度,亦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品出酸甜苦辣的不同意味。

思想家在当代中国是最稀缺的一种人。本书着意选择了对顾准、林昭、遇罗克、杨小凯几位思想家的追忆。这些悼文不可能全面总结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只从同窗的角度,展示一段近距离的独特交往。

内容推荐

丁东主编的《风雨同窗(十九桩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是继《先生之风》、《追忆双亲》、《此生此情》之后,丁东先生主编的第四部怀念逝者文集,四部书形成一个系列,名为《背影书系》,意象源自朱自清的名篇。逝者渐行渐远,再不抓住他们的只鳞片爪,恐怕连背影也看不到了!

《风雨同窗(十九桩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所怀念的,均为作者人生旅途中最难忘的同行者,那些真实的细节、炽热的情感,执著的追求,往往令人眩目,甚至窒息。

青春是可贵的,理想是值得珍视的,但这还不是本书的全部主旨。书中的一些人之所以令作者难忘,显然是由于他们的特殊经历,已经成为整个民族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目录

序◎丁东

文立徵

 想念你啊,文立徵◎李锐

郭世英

 影响了我一生的人◎周国平

林昭

 一个不屈的英魂◎刘发清

遇罗克

 一本书的故事◎王学泰

沈元

 哀沈元◎罗基

顾准

 两代人的良师益友◎徐方

姚锦云

 残酷的青春◎沈睿

赵一凡

 无题往事◎徐晓

王瑶

冯契

 记王瑶与冯契◎赵俪生

南岩

 南岩之死◎毕星星

余易木

 文坛英才余易木◎张守仁

郑惠

 故人长忆亦长磋◎龚育之

杨小凯

 我与杨小凯◎邓晓芒

李子云

 四条小辫子◎马懋如

刘向宏

 纵无健笔书青史,不敢心声付蛀尘◎吴迪

李如波

 别梦依稀咒逝川◎野夫

张鲁

 悼张鲁◎何蜀

史铁生

 铁摩:自由飞翔的灵魂◎章立凡

试读章节

在发言时,他的脸上始终凝集着深思的神情,他的语调诚恳而富于感染力。发言结束后,寝室里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我心中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打动我的与其说是他发言的内容,不如说是由声音、神情、说话方式造成的整个氛围。当时我并不真正理解他的话,我相信别人更是如此,在座的还没有人想到要自己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因而对他的问题和苦恼都是隔膜的。然而,正因为如此,我格外鲜明地感觉到,眼前的这个人属于一种我未尝见过的人的类型,其特征是对于思想的认真和诚实,既不愿盲从,也不愿自欺欺人。这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精神性的人。

后来通过交谈,我知道了世英的大致经历。他中学上的是北京有名的干部子女学校一零一中学,在学校里,他一直是三好学生、模范共青团员,被誉为高干子弟的表率。同级不同班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张东荪的孙子张鹤慈,另一个是将门之子孙经武,因为思想反动受批判,而世英扮演的是批判会上主将的角色。但是,到快毕业时,他开始反省自己,进而否定了自己的过去,从此与这两人有了密切来往。离开一零一中后,他进外交学院上学,因为思想问题而不能在这所政治性很强的学校继续读下去,休学一段时间,然后转学到了北大。

进入北大后,世英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精神平静时期。他在入学讨论会上的发言表明,他试图调整自己的方向,尽量与主流思想靠拢。可是,这一努力并不成功。时过不久,他的业已觉醒的思想者本能不再能忍受当时的政治和教育环境,冲突在所难免,内心十分痛苦。从第二学期初开始,张鹤慈和孙经武经常在我们寝室的门口出现了。1963年5月,东窗事发,他们三人被捕。世英没有上完一年级,就离开了北大。

刚开学时,世英总和一个名叫李建智的同学在一起,李也是一零一中毕业的,喜欢画画,他们俩经常携着画夹到校园里互画人像素描。不多天,李因查出肺结核休学,我顶替了他的空缺。世英是一个离不开朋友的人,他显然喜欢我,而我又深深地被他吸引。只要他在学校里,我们几乎形影不离。我们住同一寝室,早晨一同漱洗,一同上食堂。去教室上课,往返路上,他骑自行车,我就坐在后座上。我们还常常一同逃课,躲在寝室里看书或闲聊。晚上熄灯后,我们会在盥洗室里逗留一会儿,他压低嗓音向我发表各种感想。他对我基本上无话不谈,后来成立X以后,他以及张、孙写的作品,他也都拿给我看。因此,对于导致他后来惨死的那个X小团体的情况,我可以算是一个相当知情的人。

在语文课的一篇作文里,世英写道:“我什么话都对周国平说,不知道这是因为他小,还是因为他能理解人。”语文老师在“因为他小”旁边打了一个问号,批道:“小怎么是理由呢?”他有所不知,其实小还真是一个原因。我是全年级年龄最小的,而且样子比年龄又小许多,进大学后仍在长个儿,临毕业还常被人误当做中学生。有一回,我进一家旧书店挑了几本书,付款时,收款的老头好奇地问我是哪个中学的,突然瞥见我的校徽,立刻叫起来:“快看,这么小就上北大了,还买这么多书!”正在架前挑书的几个女中学生都回头看我,使我既害羞又得意。世英对我的喜欢的确有怜小的因素,跟张、孙谈到我时总把我昵称作小家伙。其实,所谓“能理解人”也和小有关,因为小,不通世故,心地单纯,又敏于感受,因此在全班同学为求政治上的进步而与世英拉开距离时,我独能对他怀着同情的理解。不过,真正说来,我是崇拜世英的,这是一个少年对一个富有魅力的青年的情不自禁的崇拜。他比我大三岁,现在想来,当时也只是一个二十岁的大孩子而已,但在那时的我眼里就算一个大人了。他的外表就非常帅,身高一米七八的个儿,体格匀称结实,一张轮廓分明极具个性的脸,很像一张照片中的青年马雅可夫斯基,经常穿一件中式对襟布褂,风度既朴素又与众不同。当然,更令我折服的是他的精神素质,除了思想上的真诚之外,他又是一个极善良的人,对朋友一片赤忱,热情奔放,并且富有幽默感,顽皮而善于说俏皮话。我是在最容易崇拜一个人的时候遇见他的,然而,即使在已经度过了大半生的今天,我仍然敢说,他是我今生今世遇见的最具人性魅力的一个人。P7-8

序言

《此生此情》编定以后,中国工人出版社的陈大钢先生又约我启动了这本书的编选。

本书的主题是追忆逝去的同学。同窗是同学的雅称。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同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不是亲属,却可以比亲属更融洽。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之间的关系可以亲密无间,也可以反目成仇,却又不能不面对。而同学关系相对单纯,年龄相近,人格平等,合得来则交往,合不来则疏远,可深可浅,可聚可散,没有共处一处互相折磨的必要。所以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人在家庭中得不到亲情,却可以在同学中获得友情。同学去世,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悼文者,必是同气相求,心灵相通。

篇幅所限,本书仅选了十九篇文章。但我还是想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扩展时间的跨度。书中李锐和文立徵、赵俪生和王瑶、冯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同学,龚育之和郑惠是四十年代的同学,刘发清和林昭、罗基和沈元、王学泰和遇罗克、毕星星和南岩是五十年代的同学,章立凡和史铁生、沈睿和姚锦云是六十年代同学、野夫和李如波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同学。把这些本不相干的文章编排在一起,无意中展开了一部当代同窗的历史长卷。同学少年,处于不同的时代,受到理想的感召,从投身救亡,反对独裁,到追求自由,告别蒙昧,可称风雨苍黄,气象万千。超越政治史的角度,从社会史、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的角度,亦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品出酸甜苦辣的不同意味。

与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相比,思想家在当代中国是最稀缺的一种人。本书着意选择了对顾准、林昭、遇罗克、杨小凯几位思想家的追忆。这些悼文不可能全面总结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只从同窗的角度,展示一段近距离的独特交往。其中徐方和她的母亲张纯音与顾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同学,而是在文革期间一起进了五七干校,算是一种特殊的同窗关系吧。

浏览追忆同窗的悼文,我发现以大学、中学同窗居多,小学同窗又能写出丰厚人文内涵的文章则十分稀缺。因而,沈睿回忆小学同窗姚锦云的《残酷的青春》就显得别具一格。她们在文革中共同经历了青春期。而那个年代少女特有的精神历程,史家缺少记载。所以此文虽然篇幅颇长,仍然不愿割爱。

同窗以外,还有若干追忆同代好友的悼文,意趣与同窗相近,一并选入本书。

二○一一年五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雨同窗(十九桩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9728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3:08:09